胆囊结石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是胆石症的一种,多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素结石。大多数病人可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无需治疗,如合并糖尿病、胆囊钙化、胆囊无功能和反复胰腺炎等,应行胆囊切除术。
其症状出现与否取决于结石的大小、部位,以及有无梗阻、感染等。
约有20%~40%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身无症状,注意定期随访即可。
症状以阵发性疼痛最为常见,常位于中上腹或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和右肩,可伴有呕吐或出汗。
是在胆汁胆固醇过饱和的前提下和在促成核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胆囊收缩素受体缺乏、细菌和免疫球蛋白也影响胆固醇类结石的形成,基因在结石形成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本质是以胆红素与多种金属离子如Ca2+、Mg2+形成的高聚物。胆汁酸减少、细菌感染、糖蛋白和自由基等可促进结石的形成。
胆囊胆石的形成机制极为复杂,是多因素的作用结果。任何影响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浓度比例,以及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高脂饮食增加小肠中胆固醇的吸收、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加或脂代谢障碍时,就会引起血中胆固醇异常升高,过量的胆固醇在胆汁中积累,导致胆汁过度饱和、胆汁淤积的产生。除胆汁的过度饱和外,胆囊运动障碍、胆囊收缩素均对胆囊结石有影响。
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排空延迟,使胆囊内过饱和,胆汁形成的胆固醇结晶不能被及时排入肠道,从而在胆汁中析出并聚集成石,胆囊黏膜功能障碍也在结石形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如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可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导致胆囊结石。另外,雌性激素能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平时暴饮暴食、油腻或高蛋白饮食以及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诱发胆囊结石。
肥胖者体内胆固醇交换率比正常人高,使胆囊内胆固醇含量增高,易于析出,形成结石。升高的血压与胆囊结石疾病患病率增加有关;空腹血糖增高与胆囊结石患病率相关,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时,机体通过影响胆固醇的合成及胆汁酸的代谢,使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升高,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因此,患有代谢综合征易诱发胆囊结石的发生。
胆囊结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女多于男,男女之比约为1:3,但随着年龄增长其性别差异减小。肥胖者、多产次女性、40岁以上成年人均为高发人群,还与遗传、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有关,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及西北地区,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
肥胖或超重者。
育龄妇女及多产次妇女。
40岁以上成年人。
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者。
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者。
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患者。
回肠末端疾病和回肠切除患者。
肝硬化患者。
症状体征与结石所在的部位、大小、性质、动态和有无梗阻及感染有关,胆绞痛为其典型症状。约有20%~40%的胆囊结石患者终身无症状。
为阵发性疼痛,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位于中上腹或右上腹,常于夜间发作,可由饱食、进食油腻食物诱发,也可无诱因。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和右肩,可伴有呕吐或出汗。
仅在进食过多、吃肥腻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
较大结石持续嵌顿及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导致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痿,以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并分泌黏液性物质,导致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称为白胆汁。
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并停留于胆总管内,从而成为胆总管结石。
小结石排入十二指肠阻塞胆总管,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表现为黄疸、寒战、高热等症状。
结石和炎症长期刺激则可诱发胆囊癌变,发展为胆囊癌,因此胆囊结石需要积极治疗。
患者出现典型的胆绞痛症状是胆囊结石诊断的重要依据,所以如果出现胆绞痛需及时到医院就医治疗,行影像学检查可帮助确诊。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检查非常有必要,随诊治疗。
出现中上腹或右上腹绞痛,向右肩胛和后背放射,伴有恶心、呕吐或餐后上腹胀满、打嗝、嗳气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肝胆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普通外科、消化内科等。
身体不适持续多久了?
出现症状有采取过什么治疗措施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右上腹绞痛、恶心、呕吐)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平时是否有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习惯?
为首选方法,正确诊断率在96%以上,可显示结石大小、数量、胆囊壁厚度、胆囊内有无肿物以及胆总管有无扩张。
超声内镜可紧贴胃壁或十二指肠壁进行扫描,可清晰地显示胆囊。
约有10%~15%患者含钙量超过10%,可通过腹部X线确诊。
可显示胆囊结石,判断胆石的成分,但价格昂贵,不作为常规检查。
检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肝功能和胆红素,白细胞升高提示有炎症感染。
患者有典型的胆绞痛症状,可向肩胛间区和右肩放射。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
B型超声波检查胆囊里面有高信号影,伴随一个星尾的线。
超声内镜可见胆囊内有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即可确诊胆囊结石。
发作前多有暴饮暴食或胆道疾病史,出现急性腹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有发热表现。而胆囊结石为阵发性疼痛,可伴有呕吐,但多无发热,进行腹部B超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胆囊结石的治疗原则是切除病变的胆囊,手术时应根据病情缓急和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可暂不手术,但应定时复查。
无法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患者,如年老体弱,或伴有心、肝、肺、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考虑溶石药物治疗。溶石药物主要有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等,该类药物仅对胆固醇结石有一定效果。但服药时间长,毒性反应大,且停药后结石易于复发,故而不宜常规应用。
早、晚进餐时服用,疗程最短为6个月,6个月后超声波检查及胆囊造影无改善者可停药;如结石已有部分溶解,则继续服药直至结石完全溶解。
适用于胆囊胆固醇结石直径小于2cm,而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一般需用药6个月以上。
可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和合并化脓性并发症者,常用的包括氨苄西林、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第二或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因常伴有厌氧菌感染,宜加用甲硝唑或替硝唑。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根本有效办法。对有症状的胆囊良性病变,只要无手术禁忌证,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可分为两类:
将有结石的胆囊切除,为治疗胆囊结石的经典术式,适用于大部分有症状的患者,是有并发症患者的首选,年龄并非手术禁忌。在胆囊切除的同时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同时进行胆总管探查术:
胆囊结石合并既往或(和)现在有梗阻性黄疸者。
影像学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或扩张者。
术中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或其他异物者。
术中发现胆管壁增厚,管腔扩张>1.5cm者。
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胆汁或胆汁内有泥沙样颗粒。
胰腺内有慢性炎变,且不能排除胆管内病变者。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痛苦小、恢复快、术后基本无切口瘢痕等特点,适用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
适用于胆囊内胆固醇结石,但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发生急性胆囊炎,或结石碎粒进入胆总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管炎,故有放弃趋势。
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伴随患者终生,不会有很大影响。部分有症状患者做胆囊切除术后,2~3个月内可能会出现腹胀或腹泻,机体会慢慢调整过来。同时胆总管会扩张,起到代替胆囊的作用,胆汁的分泌可能会有峰值,所以切除胆囊对人体影响不大。
胆囊结石较小者,可经胆总管直接排出,患者注意饮食可不复发。
有症状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可治愈。
胆囊结石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需要定期复诊,如果超声发现胆囊壁有显著增厚,需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胆囊癌。
术后可能有残留结石,定期复诊可减少残留。
术后需如期进行拆线和换药,伤口出现感染应及时就诊。
胆囊结石的发病与饮食息息相关,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做好调整,少吃油腻食物,忌暴饮暴食,疾病急性发作时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发展。
按时吃早餐,勤喝水、多排尿。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蔬菜与水果,如青笋、南瓜、番茄、胡萝卜等。
避免饮酒,饮食不宜过咸。
少吃肉类、动物内脏,忌吃蛋黄与部分海鲜。
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尤其是动物蛋白质。
对于采取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其护理以术后护理为主。另外,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术后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家属可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按摩下肢,避免久卧导致排痰不畅或血液循序不畅。
平时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出现腹痛、黄疸、陶土样大便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术后患者要早期下床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胆囊结石的发病与饮食、生活方式最为密切相关,最简单和最基本的预防方法就是注意饮食习惯。
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少食含胆固醇多的脂肪类食物,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妊娠期妇女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应注意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
每年定期体检,包括肝胆B超检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680点赞
[1]葛宏升.胆囊结石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144-145.
[2]葛宏升.对胆囊结石治疗的再认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0):121-122.
[3]吴玉.胆囊结石该怎样通过饮食预防?[N].大众健康报,2020,04,23(013).
[4]宓莹燕.强化护理在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0):96-97.
[5]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438-442.
[6]王承明.全科医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10.
[7]苏忠学,吴亚光.实用肝胆外科学[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6.
[8]任成山等.现代临床疾病防治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