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指由于各种原因使十二指肠液反流到胃。如十二指肠液中的胆酸、胰酶和卵磷脂等破坏胃黏膜屏障,损害胃黏膜,造成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症状为上腹痛、食欲不振、饱胀、反酸、呕吐。
胆汁反流性胃炎按照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非手术发生,过量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各种原因导致胃肠蠕动功能紊乱,如胃排空延迟、胆胰疾病等。
胃幽门手术或胆囊切除等手术后发生的胃胆汁反流。胃手术后,幽门被切除,丧失了阻止胆汁反流的“门户”,因而很容易发生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松弛,如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手术后,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胃黏膜糜烂和出血,进而导致的慢性胃炎。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明确,而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比较复杂,多种原因均会诱发疾病。
胃肠道术后导致幽门解剖结构异常,胆汁等碱性液体能够通过幽门反流至胃食管,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各种胆囊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导致胆囊功能异常,胆汁无法浓缩,过量胆汁淤积,压力升高,从而反流至胃食管等处引起疾病。
精神心理等导致身体出现应激反应,身体部分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
细菌感染导致胃幽门压力降低,部分肠道内胆汁等碱性液体通过压力减低的幽门反流至胃食管,导致一系列疾病。
如胃轻瘫、括约肌功能失调。
长期处于精神焦虑、抑郁的状态。
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十二指肠液反流。
饮酒后酒精直接作用于胃,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达到急性溃疡。
常喝咖啡。
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会导致胃酸损害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
经常食用高脂食物,食物中的脂类物质主要靠胆汁进行乳化吸收,因此大量使用高脂食物,会促进机体分泌大量胆汁,加重病情。
长期使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止疼药,在止疼的同时,削弱了胃黏膜的保护机制,长期大量的使用会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
食用粗糙、浓烈香辛和过热等刺激性食物,刺激性食物本身不仅对消化道产生负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同时还会导致消化道痉挛,造成食物的反流。
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女性居多,发病年龄为16~80岁,以51~70岁年龄段为主,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5%~15%的胃部手术后患者会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胃肠道术后人群。
长期吸烟者。
长期过量饮酒者。
长期处于精神焦虑、抑郁者。
胆系疾病患者。
饮食不规律、过饱过饥者。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情迁延,进展缓慢,70%~80%缺乏特异性症状。部分病人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暖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可与进食或食物种类有关。一旦发生胃黏膜糜烂或溃疡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
胆汁反流引起慢性胃炎、胃黏膜改变,如黏膜上皮细胞的损害和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疼痛多发生于中上腹部,为程度不剧烈的隐痛或胀痛,表现为进食后上腹不适加重,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症状尤为显著。
胃张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常会导致呕吐,多发生于餐后1小时,常有恶心的先兆,吐后常感到轻松,呕吐物中常含黄绿色胆汁。
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呕血前常有上腹不适及恶心,随后呕吐咖啡渣样胃内容物。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有黑便。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身体不适常出现食欲减退,食物摄入减少。反流胆汁引起胃黏膜损伤,消化吸收功能减低,常表现为体重减轻。
长期的胃液反流可导致食管的一系列炎症反应,如糜烂、溃疡,再通过组织的修复,纤维增生从而导致食管的狭窄。
胃液反流至会厌处时,这些物质可通过气管进入细小支气管,刺激气管或肺泡,导致肺部炎症,主要表现为呛咳、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反复发热等症状,若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如气管炎、慢性咽炎、声带炎、胃糜烂、胃溃疡、胃癌。
胆汁反流性胃炎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因此一旦出现相关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上腹痛或不适、饱胀、暖气、反酸、恶心、呕吐、柏油样便等消化不良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呕血、黑便等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避免发生大出血。
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者,需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慢性反复间歇性发病患者,通常选择消化内科就诊,明确诊断。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多久了?
有过胃肠道手术史吗?
最近生活学习状态怎么样,精神心理压力是否过大?
有无其他部位不适?
有无其他疾病史?
饮食习惯、生活是否规律?
内镜插入后,关注胃幽门处是否仍有胆汁等反流物,黏膜黄染以及充血、水肿等迹象。
观察组织学切片是否有胃小凹增生、间质水肿、黏膜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和炎细胞浸润等表现。
静脉注入放射性核素后,核素经肝由胆汁排泄,通过追踪核素观察是否有胆汁反流入胃,当胃内放射性与静脉注入总量比率大于1%时即呈阳性,能精确测定胆汁反流量,具有敏感性高、非侵入性等优点。
该方法可较为准确的反应胃内胆汁酸浓度,是目前测量胃内胆汁反流最可靠、可行的方法,但易受胡萝卜等吸光度与胆红素相近的食物影响,且价格昂贵。
在临床上帮助诊断,能够反应胃液的酸碱度。
目的在于诊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如特征性腹痛、恶心、呕吐胆汁,伴随嗳气、烧心、反酸、肠鸣、排便不畅、体重下降等,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同时有胃肠道手术史、胆系疾病、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等,可初步怀疑胆汁反流性胃炎。
放射性核素检查,胃内放射性与静脉注入总量比率大于1%。
24小时胆红素监测,胆红素吸收值>0.14U。
24小时胃酸监测,胃液pH>4.0。
胃镜发现胃幽门处仍有胆汁等反流物,黏膜黄染,附壁可见胆汁斑,胃窦部近幽门处或吻合口周围可见充血、水肿、变脆、糜烂等炎症反应。
常有明显消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剑突下可触及包块等表现,利用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可与该疾病进行鉴别。
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胆汁反流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确诊依靠X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该病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胆管有异常改变,而该疾病胃镜检查有异常表现。
其他慢性胃炎在静脉注入放射性核素后,核素经肝由胆汁排泄,通过追踪核素观察没有胆汁反流入胃,或胃内放射性与静脉注入总量比率小于1%。可通过胃镜及各种检查明确有无胆汁反流,与该疾病进行鉴别。
可出现腹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早饱等症状,不少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但胃镜检查无任何异常,通过胃镜检查可与该疾病进行鉴别。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结合吸附胆汁,保护胃黏膜,减少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预防反流,使胃、幽门、十二指肠协同运动得到改善。同时注意生活、饮食调理,适当运动,减轻精神压力。
调控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忧思,工作劳逸结合,戒烟忌酒。
避免食用粗糙、浓烈香辛和过热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节制饮食,不宜过饱过饥。
避免长期使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
去除口腔及呼吸道慢性感染病灶,治疗能引起慢性胃炎的其他疾病。
胃黏膜保护药具有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增强胃黏膜抵御损害因素的能力。适用于有反酸、胃灼热等症状或胃镜提示有黏膜糜烂、出血者。可用胃黏膜保护药有三钾二枸橼酸络合铋、硫糖铝、替普瑞酮。
对饱胀不适、嗳气者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等。
慢性胃炎患者胃酸可高可低,应用制酸药可以提高胃内pH值,降低H+浓度,减轻H+对胃黏膜的损害及H+反弥散程度,从而为胃黏膜炎症修复创造有利的局部环境。同时,低酸又可以促进促胃液素释放,促胃液素具有胃黏膜营养作用,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增生和修复。
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雷尼替丁。
常用药物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钠、爱索美拉唑等。
如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其共同作用机制是直接中和胃酸,作用较快、较强,但副作用也较多,如产气、胃胀、便秘、继发性胃酸过多、肾结石等。
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根除Hp,常规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药联合铋剂加两种抗生素。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在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和促胃肠动力剂的基础上加用黛力新,能显著提高治疗效率。
助消化类药物,可给予1%稀盐酸、维霉素等。调节胆汁成分药物,熊去氧胆酸。
症状严重而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对毕1式或者毕2式胃切除术后病人,可采用Roux-en-Y术后。
对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可采用胆囊空肠吻合术。
Roux-en-Y术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建议行胃切除术,可有效缓解胆汁反流引起上腹痛、反酸、恶心等症状。
Henley空肠袢替换术是将游离空肠段间置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方式,减少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性胃炎经规范治疗可获得缓解和治愈,但很难得到根治。若伴有严重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有癌变可能,一旦发生癌变预后较差。
胆汁反流性胃炎积极治疗,通常可以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胆汁反流性胃炎需每3个月复查一次胃镜,及时了解胃病的进展情况,正常后可每年复查一次。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应饮食规律,进食以八成饱为宜,节制饮食,不宜过饱过饥。吃饭时不要看书、看报,以免影响消化。进食宜细嚼慢咽,餐前和进餐时不要大量饮水,以免冲淡胃液,加重胃的负担。
禁止进食粗糙、浓烈香辛和过热等刺激性食物,宜食细软、清淡、易消化的食品。
避免过多食用高脂、过甜、过咸、过于粗硬的食物,也不宜多食炸、烤、熏、烙和腌制食品。
少饮用浓茶、咖啡等物。
禁止暴饮暴食,食物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好,不要过冷,也不宜过热。
应进食消化流质或者半流质清淡饮食。
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护理以改善症状、促进体重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为主,同时调控心情,注意日常保暖等。
留心气候变化,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腹部及下肢的温度影响胃部的血流,胃血流供应丰富,胃黏膜的营养充足,胃黏膜就会有足够强的抵抗力。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进行腹部锻炼,以增强胃的蠕动能力,改善消化功能。但应注意饭后不要运动,饭后运动使胃的血流量减少,会减弱胃的消化功能。
调控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忧思,工作劳逸结合。
规律运动,避免久坐。
适当控制体重,保持健康。
注意病情的变化,如发现呕吐加重,伴有大量鲜血、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严格按照医嘱服用相关药物,切忌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发病因素主要是胃肠道手术、胆系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因素,故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预防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对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暖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行胃镜检查。
对于患有胆系疾病并伴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大龄女性应早期胃镜筛查。
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尽量避免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如必须服用,则应在饭后服,并适当加服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积极治疗胆系等相关疾病。
5449点赞
[1]王联发,王荣琦,刘紫东,王连发编.实用医学研究-内科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422.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47.
[3]章小平,查安生,程鹏等.25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分析及证候分布规律探讨[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34(006):36-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