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皮肤和外界的动物性、植物性或化学性物质直接接触后所发生的炎症反应,为常见皮肤过敏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初起时瘙痒,继而出现肿胀、红斑、丘疹、水疱,甚至大疱。如果患处不再接触致敏物质,也没有并发症,则皮疹可在2~3周内消失,但再接触时往往复发或加重。
按照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接触性皮炎分为以下两大类: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为Ⅳ型变态反应,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即T细胞参与作用的细胞免疫反应。仅是少数过敏体质的人发生皮炎,接触物基本上无刺激性。
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如芥子、辣椒、斑蝥等有机物,及强酸、强碱等无机物及其他腐蚀性化学品,任何人的皮肤接触后,都能引起皮炎,甚至于发生坏死或溃疡。
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简单,至今已大致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病因分为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刺激物。
任何对皮肤具有较强刺激作用的物质与皮肤接触后均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如强酸、强碱以及一切对皮肤具有刺激、腐蚀作用的动物性、植物性、化学性成分均可引起。
变态反应指所接触的物质本身对皮肤无刺激或刺激作用很弱,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皮肤损伤。但对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这种物质作为一种抗原性物质,通过变态反应机制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
此外,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大致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大类:
动物性,包括动物的毒素、昆虫的毒毛。
植物性,包括部分植物的叶、茎、花、果或其产物等。
化学性的,品种繁多,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主要病因,包括金属及其制品(如镍、铬)、日常生活用品(如各种洗涤剂、光亮剂、乳胶手套、塑料等)、化妆品(如化妆油彩、染发水等)、外用药物(如汞剂、磺胺类药物、抗生素软膏、清凉油等)、杀虫剂、除臭剂及各种化工原料(如汽油、油漆)等。
部分人可能因为工作原因或个人爱好,使得患接触性皮炎的机会增加。
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皮肤组织。
使裸露皮肤接触到刺激物的机会增加。
染发剂中含有对苯二胺,为超敏反应刺激物,极大可能激发接触性皮炎。
农药成分多为化学毒物,对皮肤伤害极大。
接触性皮炎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接触性皮炎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攀升。
过敏体质者易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
遗传家族史者,如直系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者,易好发此病。
哮喘患者,临床诊断患者为哮喘发作,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机会较大。
家庭妇女的手经常接触热水、肥皂及去污剂、洗涤剂,易出现接触性皮炎。
工矿企业工人,酸类、碱类、水泥及溶剂等多种化学品可以刺激正常人的皮肤而引起皮炎,在工矿企业中最为常见。
接触性皮炎的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出现红斑,继而肿胀,出现丘疹、水疱甚至大疱。但这一症状多见于急型接触性皮炎,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较起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
本病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此外还存在一些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的特殊临床表现。
起病急,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后者疱壁紧张、内容清亮,破溃后成糜烂面。
皮损开始可呈亚急性,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
化妆品皮炎病情轻重不等,轻者为接触部位出现红肿、丘疹、丘疱疹。
尿布皮炎皮损呈大片潮红,亦可发生斑丘疹和丘疹,边缘清楚、皮损形态与尿布包扎范围一致。
漆性皮炎表现为潮红、水肿、丘疹、丘疱疹、水疱。
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空气中的化学悬浮物可能导致暴露部位,特别是上眼睑、面部的急性和慢性皮炎,并且产生的炎症范围更广。
偶可发生组织坏死。
长期反复接触可导致局部皮损慢性化,表现为皮损轻度增生和苔藓样变。
化妆品皮炎重者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甚至泛发全身。
漆性皮炎重者可融合成大疱,自觉瘙痒或灼热。
空气接触性皮炎,长期反复接触可导致局部皮损慢性化,表现为皮损轻度增生和苔藓样变。
接触性皮炎瘙痒明显者,可不断抓挠皮损处,导致渗出,使皮肤处于相对潮湿的状态,为细菌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容易导致感染。
若细菌入血,可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出现败血症状。如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白细胞明显增高。
接触性皮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以及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过敏体质者、遗传家族史者、哮喘患者等,要进斑贴试验检测过敏原。对于有疑似接触性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体检非常有必要,要重视体检中的斑贴试验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典型皮损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典型皮损症状,并出现皮肤红肿热痛,甚至高热、寒战等症状,高度怀疑接触性皮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接触性皮炎的患者,若出现败血症状,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高热、寒战,到感染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皮损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瘙痒、肿胀红斑、丘疹、水疱,甚至大疱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史?
有无接触过刺激性物品或气体?
通过视诊观察色斑颜色、大小、形态,并通过触诊观察色斑质地、弹性、湿度,是否有痛感,以判断是否为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一般是急性,有的是亚急性或慢性,组织变化和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基本相同。急性湿疹表现为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少数为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慢性湿疹表现为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明显,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厚,胶原纤维变粗。
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最简单可靠的方法。根据受试物的性质配制适当浓度的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作为试剂,以适当的方法将其贴于皮肤,一定时间后观察机体是否对其产生超敏反应。斑贴试验是临床用于检测Ⅳ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方法。阳性反应说明患者对受试物过敏,但应排除原发性刺激或其他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反应。
患者发病前接触到可能的致敏原或刺激物。
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如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或皮损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呈亚急性起病。
患者斑贴试验呈阳性,并且排除了原发性刺激或其他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反应。
根据以上特征可诊断接触性皮炎。
一般湿疹的皮损为多形性,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皮疹中央明显,逐渐向周围散开,境界不清,弥漫性,有渗出倾向。慢性者则有浸润肥厚。病程不规则,呈反复发作,瘙痒剧烈。接触性皮炎为有大疱、剧痒及灼热感等较剧烈的发炎症状,有刺激物接触史,根据上述表现可以鉴别二者。
由于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大致阐明,目前可进行病因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治疗、积极理性治疗、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和药物治疗。
寻找致病原因,去除原因后再予以适当处理,可迅速痊愈。
其次是以后尽量避免已知的过敏原,不宜直接接触高浓度的任何药品或化学物质,慎用易致敏的外用药物。
接触致敏物质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将接触物洗去,避免搔抓以及使用肥皂水洗和热水洗烫,不使用可能产生刺激的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酮替芬、羟嗪等。可选用其中一种口服,有较好的止痒效果。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常用的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特非那定、阿司咪唑等。
常与抗组胺类药联合应用,可增强毛细血管壁的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亦有拮抗组胺和缓激肽的作用,故能增强抗组胺药的治疗效果。
急性严重或泛发性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应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口服。代表药物有泼尼松。
继发感染者,应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内服。
可选择炉甘石洗剂外涂。具有散热、止痒、收敛、干燥和消炎作用。也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如泼尼松冷霜、曲安西龙冷霜等。或开放性湿敷溶液。常用的湿敷溶液有3%硼酸液、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生理盐水。
可采用氧化锌糊剂包敷或外涂;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也可选用。
一般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霜剂外用,常用的有0.1%泼尼松冷霜、1%氢化可的松软膏、复方地塞米松乳膏、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等。
接触性皮炎目前可治愈,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接触性皮炎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接触性皮炎目前不能治愈。
接触性皮炎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皮损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接触性皮炎患者以促进患者皮损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为主,提高身体免疫力,饮食均衡。
尽量减少摄取油炸、辛辣的食物,以及坚果类食品。
禁食冷饮、瓜果等。
避免盲目进食,应注意观察食物是否与疾病相关。
避免进食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牛奶等。
接触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以减轻患者皮肤不适感,并减少复发,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为主,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尽量避免身着人工纤维衣物或毛织品,以免刺激皮肤。
及时到医院查清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
加强对皮肤的保护,并且尽量少佩戴有刺激性的饰品,禁止染发。
若在矿工企业上班,应及时更换工作。
在治疗时应注意使患者保持冷静、乐观心态,不必过于紧张,转移患者注意力;治疗结束应叮嘱患者不可忽视日常护理,日常护理做的好,恢复才能更快。
用柔软的毛巾湿敷患处15~30分钟,舒缓皮肤,每天可湿敷数次。
接触性皮炎患者禁止过度洗浴,有皮损的部位应尽量避免接触皂类。
由于接触性皮炎病因明确,目前已有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亦有益处。
若为家族遗传性变态反应性皮炎的高危人群,应在高危人群童年时及早进行筛查。若为原发刺激性皮炎,应该在接触到高危因素后就进行筛查。常采取斑贴试验进行筛查。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品和气体。
注意合理饮食,少吃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适度日晒,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和放松。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勤换衣物等。
婴幼儿应该勤换尿布,每日用温水清洗臀部、外阴及其周围,并保持干燥。
禁止过度使用化妆品,用后及时清洗干净,若对某种化妆品过敏,应及时更换。
5263点赞
[1]张学军.皮肤与性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6.
[2]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779.
[3]徐金华主编.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皮肤与性病科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4:57.
[4]陈永法.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药学服务理论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09;16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