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由各种致病原因导致的慢性、反复性、多发性肠道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临床常以左下腹疼、腹泻、黏液便、便秘或腹泻交替发作为主要表现。疾病严重时表现为全身消瘦、贫血、乏力,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的青壮年多见。
最多见、起病慢、症状轻、轻度腹泻,每天腹泻少于4次,并与便秘交替发作,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黏液,无全身症状,病变多局限在直肠或乙状结肠,血象正常。
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每天腹泻5~6次,并有轻度全身症状。
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每天腹泻多于6次,血便或黏液脓血便严重时可以造成死亡。
目前对其慢性结肠炎的病因认识不明,多认为是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和外源性刺激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结肠疾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一般认为和感染、免疫遗传、环境、食物过敏、防御功能障碍及精神因素等。
过敏性病变受个体差异影响,主要是肠道性过敏,有时累及皮肤。鱼类、虾、蟹、牛乳等异体蛋白进入人体时,部分人群可能发生过敏性反应。
感染是慢性结肠炎主要病因之一。虽然在粪便中未能检出致病菌、病毒或真菌,但是发病时使用抗生素能不同程度控制病情,说明该病有致病菌的作用,抗生素具有抑制大肠杆菌及其它致病菌、减轻临床症状的作用。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者出现耐抗生素菌株,进而引起慢性结肠炎。
主要原因与自身免疫力下降有关,遗传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长期紧张及压力均可导致免疫功能的紊乱,形成自身损害。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进食过于寒凉、辛辣、刺激的饮食,可导致胃肠长期处于受刺激状态,久而久之可能诱发炎症出现。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中,可影响自身的免疫状态及胃肠功能,诱发或者加重慢性胃肠炎。
慢性结肠炎发病率不存在性别差异,发病的高峰年龄在30~40岁之间。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慢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增长趋势。
肠敏感、肠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者。
对鱼、虾、蟹、牛乳等高蛋白食物过敏者。
长期滥用抗菌药物者。
情绪过度紧张、焦虑者。
免疫能力低下或者缺乏体育锻炼者。
生活不规律、饮食习惯不良者。
慢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有时可出现黏液便,便秘或腹泻交替性发作,时好时坏。较重的慢性结肠炎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乏力、消瘦、贫血等。
多以中下腹部和左下腹部疼痛为主,一般不会特别剧烈,以隐痛为主,或有胀痛,偶尔伴有全腹部疼痛或持续性剧烈疼痛,部分患者会有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
是慢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症状较轻微者只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每天大便3~4次,大部分腹泻是有黏液无脓血,或者有脓血和大便呈糊状。
比如腹胀、反酸、恶心、呕吐等,遇冷以及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劳累后加重。
常见于比较重的肠炎,可能有发热,发热根据情况有的可能是低热,较为常见,有时也可以出现高热,不是很常见;另外会出现营养障碍,表现为消瘦、乏力、精神不振等,严重的可能有贫血。
在急性活动期发生,发生率约2%,是由于炎症波及结肠神经,导致肠壁张力低下,呈节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从而引起急性结肠扩张,肠壁菲薄。诱因有低血钾、钡剂灌肠及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等。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腹胀、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增多,X线腹平片可见肠腔加宽等。
在慢性结肠炎导致结肠扩张的基础上,易引起溃疡穿孔并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如果是慢性结肠炎导致的溃疡累及血管,可发生出血,患者往往因出血量大而需要治疗。
修复过程中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的瘢痕可引起结肠狭窄和肠梗阻,多见于结肠远端。
慢性结肠炎病因复杂,当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时,如左下腹疼痛、腹泻、腹胀、里急后重、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当患者出现左下腹疼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次数少于4次,并且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腹胀及里急后重时好时坏时,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除出现腹痛、腹泻外,还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时,同时出现黏血便,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多于5次,应立即就医。
患者可至消化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主要是怎么不舒服?(如腹泻、腹痛、腹胀等)
大便每天几次?
是否还有以下症状?(如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疼痛等)
之前是否得过急性结肠炎?
做过什么检查?吃过什么药?
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反复发作的腹泻与腹胀,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伴有黏液血便,根据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再通过肠镜、钡灌肠等检查进行确诊。
诊断上主要依靠结肠镜检,因为90%~95%患者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生炎症。镜检中早期病变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脆而易出血。在进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溃疡,周围有隆起的炎性组织和水肿的黏膜,貌似息肉样。在慢性进展性病例中直肠和乙状结肠腔可明显缩小,为明确病变范围,目前常用结肠镜作全结肠检查,同时作多处活组织检查以便与克罗恩病性结肠炎鉴别,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是慢性结肠炎的金标准。
在钡灌造影中可见到结肠袋消失,肠壁不规则以及肠腔变细、僵直。有些病例不适宜作钡剂灌肠检查,而应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观察有无中毒性巨结肠、结肠扩张以及膈下游离气体征象。
大便常规见红、白细胞及少量脓细胞,检测粪毒素,并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便培养无痢疾杆菌及阿米巴原虫,若能找到致病菌,是慢性结肠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可见电解质紊乱,常有低钾、低钠及低蛋白血症,血清蛋白可低于30g/L,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万/mm3以上,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肠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呈慢性炎症反应,无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的镜下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反复发作的腹泻与腹胀,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感伴黏液血便。
镜检中早期病变可见肠黏膜有多发性糜烂或浅表性溃疡,可看到充血、水肿的黏膜,脆而易出血。在进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溃疡,周围有隆起的肉芽组织和水肿的黏膜,貌似息肉样。组织活检病理诊是慢性结肠炎的金标准。
在钡灌造影中可见到结肠袋消失,肠壁不规则,假息肉形成以及肠腔变细、僵直。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所致,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脓血便、大便干、阵发性腹部绞痛等,多发于右下腹部。
是一种与身体免疫力有关的慢性肠道疾病,在肠道中有多发性溃疡形成,左下腹疼痛比较明显,会有食欲减退、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症状。
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出血、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
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致病原因,保护肠道黏膜、对抗病原体、消除肠毒素、改善症状、对症治疗、防止复发。慢性期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爆发型或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柳氮磺吡啶是主要治疗药物,它属于磺胺类抗菌药物,可有效杀灭肠道内病原菌,起到抗感染的作用,但单一使用柳氮磺吡啶容易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用药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但目前并不认为长期激素维持可防止复发。在急性发作期亦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以及每晚用氢化可的松加于生理盐水中作保留灌肠,在急性发作期应用激素治疗的价值是肯定的,但在慢性期是否应持续使用激素则尚有分歧,由于它有一定副作用,故多数不主张长期使用。
由于慢性结肠炎并发症众多,具体手术方法根据手术中探查情况而定,如肠穿孔、肠梗阻、胃肠道出血等可以部分切除。如果发现有癌症,可以进行根治性切除。
有20%~30%重症慢性结肠炎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有四种手术可供选用:
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
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
控制性回肠造口术;
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袋肛管吻合术。
慢性结肠炎迁延日久不易根治,平时用药可以缓解症状,严重病例如果用药难以控制或者并发症较多,应考虑手术治疗。
慢性结肠炎容易复发,因此不易根治。
慢性结肠炎患者坚持规范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本病患者应一年复查一次肠镜。
慢性结肠炎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规律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避免熬夜,在饮食上尽量以柔软、好消化的食物为主,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
食物应以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为宜。少渣食物可以减少肠蠕动,使腹泻得以缓解,可进食鸡蛋、细挂面、烂米粥等。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尽量少吃。
慢性结肠炎的病程长,经常反复发作,为改善营养状况和肠道环境,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还应供给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C、维生素B、铁丰富的食物,以补充体力、滋养身体。
多吃有止泻作用的食物减轻腹泻,再通过综合治疗调理有利于早日康复,如山药、苹果、荔枝、莲子、糯米等。
适当控制脂肪摄入,在膳食中不要用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要少用油,采用蒸、氽、烩、焖等方法。忌食猪油、羊油、奶油、牛油、核桃仁等多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腹泻。
忌吃产气食物。此病由于反复发作,在结肠黏膜中溃疡、疤痕纤维交替产生,因而结肠内壁的弹性降低,如果多吃的大豆、豆制品、炒蚕豆、白薯等胀气食物,则可能会导致肠内气体充盈而发生急性肠扩张或溃疡、穿孔等并发症。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顽固不愈、病程缠绵、频繁复发的肠道疾病,科学性用药方式和日常护理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
患者必须保持正常饮食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特别是补充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在治疗期间,正是处在一个肠道急性充血、发炎、渗出的阶段,此时肠蠕动活跃或处于痉挛状态,其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所以,在起病后数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汤水,以补充体内水、电解质的不足。肠炎好转期,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进食多次。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避免进食生冷瓜果。
戒烟限酒,避免劳累和熬夜。
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复杂,常因为环境因素、心理压力较大导致症状的急性发作。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保持良好睡眠;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注意衣着,保持冷暖适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进食相对清淡、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高脂肪、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
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
4436点赞
[1]段志军.消化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78.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73-37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