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血液科科室相关科普
孕期糖尿病
肖文华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孕期糖尿病,特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确诊的糖尿病,会影响母婴健康,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治疗,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孕期糖尿病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和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两类,其中妊娠期糖尿病最常见,占孕期糖尿病的80%以上,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巨大儿、流产、早产、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 孕期糖尿病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常见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表现不明显,建议孕妇应定期产检,通过血糖筛查及时发现异常。但其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感染等,建议严格血糖控制,调整饮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治疗,以确保母婴安全,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孕期糖尿病可能是由于激素变化引起,孕期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显著上升,部分激素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增加糖尿病风险,若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易引发糖尿病。同时也可能使由于体重增加与饮食导致,孕期体重增加过快、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可加重胰岛负担,促使糖尿病发生,建议在孕期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 孕妇应重视孕期糖尿病的筛查与管理,保持合理体重增长,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确保母婴健康,同时加强孕期教育,提高自我监测与管理能力,预防孕期糖尿病。
552
2024-09-27
甲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孙贺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甲亢是一种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内分泌疾病,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自身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精神因素、感染及碘摄入过量等,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1、自身免疫功能异常: 甲亢的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刺激甲状腺分泌过多激素,导致甲亢,其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导致的甲亢更为常见且症状显著,建议及时就医干预。 2、遗传因素: 甲亢具有家族遗传性,有甲亢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相比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较为隐匿,但不容忽视,需关注家族病史,建议定期体检。 3、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可能诱发或加重甲亢,精神因素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甲状腺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衡。 4、感染: 部分感染,如感冒、肺炎等,虽然不是导致甲亢的直接病因,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诱发或加重甲亢症状,其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状态,间接影响甲状腺功能,感染和外伤的诱发作用较为少见,建议就医治疗。 5、碘摄入过量: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但长期过量摄入碘也可能导致甲亢,碘摄入过多会刺激甲状腺分泌过多激素,进而引发疾病,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控制碘的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 甲亢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合理饮食,控制碘的摄入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维护身体健康。
772
2024-09-27
诊断糖尿病的三个金标准
孙贺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诊断糖尿病的三大金标准分别是空腹血糖值、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如果血糖等指标出现异常,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1、空腹血糖值: 空腹血糖值是诊断糖尿病的首要标准。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低于6.1mmol/L,若持续超过7mmol/L,则高度提示糖尿病可能,有助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早期发现患有糖尿病的风险。 2、餐后两小时血糖值: 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是评估糖尿病病情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健康人群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若该值持续超过11.1mmol/L,结合其他临床信息,可确诊为糖尿病。餐后血糖的升高往往意味着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存在障碍,是糖尿病病情发展的重要标志。 3、糖化血红蛋白值: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应低于6%,若糖化血红蛋白值偏高,超过6.5%,则表明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很可能是糖尿病所致。这一标准有助于评估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重视日常护理,保持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如在饮食上应控制总热量,低盐低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通过运动控制体重和血糖,定期检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保持病情稳定,维护身体健康。
667
2024-09-27
2型糖尿病和1型区别
孙贺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区别包括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不同、并发症不同及护理不同,建议糖尿病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1、发病机制不同: 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缺陷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多见于青少年,发病突然,病情较重。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绝大多数,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尤其是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病情相对复杂但起病较缓。 2、临床表现不同: 1型糖尿病症状明显,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且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病情较为危急。2型糖尿病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体重超重或肥胖,以及轻微的血糖升高。 3、治疗不同: 1型糖尿病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血糖稳定,避免并发症的发生。2型糖尿病的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及必要时胰岛素治疗,初期多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药物治疗,病情进展时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4、并发症不同: 1型糖尿病虽发病急骤,但早期控制得当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一旦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病情极为严重。2型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多且随着病程延长,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5、护理不同: 1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循胰岛素治疗方案,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需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延缓病情进展。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积极采取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538
2024-09-27
糖尿病的早期有7大表现
闫飞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口渴、尿量增多、食欲旺盛、持续疲劳、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皮肤干燥瘙痒等七大表现,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1、口渴: 作为糖尿病最初的症状之一,患者常感异常口渴,需频繁饮水以缓解,由于高血糖导致的体内水分失衡,预示血糖调节已出现问题。 2、尿量增多: 高血糖促使肾脏排出多余糖分,同时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尿量增多,尤其是夜间更为明显,夜尿频繁不仅影响睡眠,也是糖尿病早期的典型表现。 3、食欲旺盛: 尽管患者食欲增加,体重却可能不增反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造成体重下降。 4、持续疲劳: 由于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糖尿病患者常感疲劳无力,即使休息充足也难以缓解,标志着体内能量代谢已发生紊乱。 5、视力模糊: 高血糖可影响眼睛晶状体和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视力暂时性或长期性下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永久性视力损害。 6、伤口愈合缓慢: 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影响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从而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减慢。 7、皮肤干燥瘙痒: 高血糖可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引起皮肤干燥、脱屑和瘙痒,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引发皮肤感染,如疖、痈等,增加治疗难度。 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血糖预防糖尿病,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应遵循医嘱,科学治疗,以维护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641
2024-09-27
血糖高消瘦如何增加体重
孙贺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血糖高消瘦患者增加体重可以采用优化血糖控制、调整饮食结构、改善进餐方式、适量运动及心理调适等方法,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1、优化血糖控制: 高血糖会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糖分作为能量来源,进而加速脂肪和蛋白质的消耗,引起消瘦,通过药物调整、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增加体重的基础。 2、调整饮食结构: 在保证总热量摄入适当增加的前提下,选择高蛋白、适量脂肪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高蛋白食物有助于肌肉生长,适量脂肪提供能量,而膳食纤维则有助于控制血糖波动,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 3、改善进餐方式: 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稳定血糖水平,同时定时定量进食可以避免饥饿导致的暴饮暴食,有利于体重的稳步增长。 4、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促进体重增加,但需注意,运动应在餐后进行,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 5、心理调适: 血糖高且消瘦的患者往往伴随心理压力,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体重的增加,同时定期监测血糖、体重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血糖高消瘦患者应保持积极心态、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维护血糖稳定,遵医嘱通过综合性的管理措施有效增加体重,维护身体健康。
1202
2024-09-27
甲亢治疗
孙贺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方法需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方法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射碘治疗、手术治疗及辅助治疗等方法,如果患有甲亢,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1、药物治疗: 作为甲亢治疗的基础,药物治疗适用于大多数初诊及病情较轻的患者,遵医嘱口服抗甲状腺药物,能有效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逐步控制病情,其简便易行,需长期服药并定期复查,以调整药物剂量并监测副作用。 2、放射碘治疗: 对于不能耐受长期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的患者,放射碘治疗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其利用放射性碘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促进甲亢的恢复,然而放射碘治疗后可能出现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需长期监测并适时补充甲状腺素。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用于甲状腺肿大显著、压迫周围组织导致严重症状或怀疑存在恶性病变的患者,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甲状腺组织,能够迅速解除压迫症状并控制病情,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患者情况,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4、辅助治疗: 在药物治疗、放射碘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同时,可辅以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心率,减轻甲亢症状,患者还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以辅助治疗,促进康复。 5、个体化治疗: 对于特殊类型的甲亢患者,如妊娠合并甲亢、儿童甲亢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甲亢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作息规律、均衡饮食加强营养、避免精神刺激、定期运动等,以维护甲状腺功能的稳定与身体的健康。
1401
2024-09-27
怎样预防糖尿病最好方法
闫飞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糖尿病是一种普遍且严重的慢性疾病,可以通过均衡饮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和定期体检等方法预防糖尿病,如果疑似出现糖尿病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1、均衡饮食: 预防糖尿病的首要任务是调整饮食结构,建议日常饮食中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及低脂乳制品的比例,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能降低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 2、控制体重: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量的运动,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显著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过重或肥胖人群因为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 3、规律运动: 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代谢、预防糖尿病的有效途径,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控制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能力。 4、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会损害血管功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过量饮酒则会导致血糖波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戒烟限酒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5、定期体检: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有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糖尿病前期状态,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延缓或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远离烟酒,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维护自身健康。
963
2024-09-27
糖尿病十大并发症
孙贺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会造成血糖水平的波动,也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比如糖尿病眼病等。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处理,以免耽误病情。 1、糖尿病眼病: 作为早期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眼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病变,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尤为常见。初期可能仅有视力模糊,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致失明。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3、神经系统并发症: 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前者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后者则可能引发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虽不直接致命但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4、糖尿病足: 作为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轻者表现为足部皮肤干燥、畸形;重者则可出现溃疡、坏疽,甚至需要截肢治疗,严重影响患者行动能力。 5、心血管并发症: 包括心脏病、脑梗死等大血管并发症,以及糖尿病心肌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可导致死亡。 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和绿叶蔬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期体检,保障人体健康。
948
2024-09-27
糖尿病的分型
闫飞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包括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 1、特殊类型糖尿病: 包括由特定基因缺陷、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品等因素引起的糖尿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时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从严重程度而言,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如单基因遗传糖尿病,若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可控,相对较轻。 2、妊娠期糖尿病: 特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确诊的糖尿病。其发生与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变化、胰岛素抵抗增加等因素有关。大多数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此类型糖尿病在及时干预下,母婴预后多良好,相对其他类型而言,严重程度居中。 3、2型糖尿病: 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5%。发病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肥胖等多种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通过饮食、运动及口服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需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尽管普遍性高,但通过综合管理,多数患者可达到良好的病情控制。 4、1型糖尿病: 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骤且症状明显,常伴有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患者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且易发生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是四种类型中最为严重的。 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和绿叶蔬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期体检,保障人体健康。
1437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