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科科室相关科普
白血病早期的三个征兆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白血病早期的三个征兆,主要包括贫血、发热和出血。这些征兆是白血病患者常见的早期表现,但请注意,每个人的病情和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这些症状并不是绝对的。 1、贫血 贫血是白血病患者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疲劳、心慌、胸闷、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甚至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红细胞的生成,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发贫血。 2、发热 发热是白血病另一个常见的早期症状。半数以上的白血病患者在早期会出现发热,表现为低热或高热,体温可能达到39℃甚至40℃以上,并伴有出汗。这种发热可能是由白血病细胞本身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所导致的。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特别是持续不退的发热,应高度警惕白血病的可能性。 3、出血 出血也是白血病早期的重要征兆之一。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通常会出现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下降。因此,患者容易出现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点、瘀斑,以及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还可能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由专业医生确诊为白血病,还需及时听从医生指导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并保持充足的休息。
850
2024-10-10
hgb正常值参考范围是多少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hgb(HGB),即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其正常值参考范围因不同人群而有所差异。成年男性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20-160g/L,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贫血的重要指标。 而成年女性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10-150g/L。女性由于生理特点,如月经、妊娠等,血红蛋白浓度可能稍低于男性。新生儿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70-200g/L,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浓度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降低并接近成年人水平。 此外,对于6个月以上至青春期的儿童,其血红蛋白浓度也相对较高,但具体范围可能因年龄、性别及生长发育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的血红蛋白浓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接近成年人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血红蛋白浓度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高海拔地区的居民由于空气中氧气浓度稀薄,会刺激人体产生高浓度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进而使血红蛋白浓度升高。此外,血红蛋白浓度还受到遗传、营养状况、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低限,可能表示存在贫血;如果高于正常范围高限,则可能表示存在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理状态。因此,当发现血红蛋白浓度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151
2024-10-10
输完血多久才算安全期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一般来说,输血后3个月的时间,才能较为全面地评估输血的安全性。输完血后的安全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因为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输血的目的、输血前的身体状态、输血量,以及潜在的风险等。 从输血后身体恢复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在输血后的3-5天内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这个时间范围主要取决于输血的目的、输血前的身体状态以及输血量等因素。然而,对于严重贫血或严重出血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会更长。 从输血后潜在风险的角度来看,输血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中,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潜在风险。有些疾病的潜伏期可以达到数周甚至数月,如艾滋病、乙肝等。因此,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通常需要在输血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检查。 具体来说,输血后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较为全面地评估输血的安全性。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大多数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都可以被检测出来。 例如,艾滋病的窗口期一般为2周到3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如果在输血后3个月或更长时间内,经过多次检查均未发现艾滋病抗体或其他传染性病毒的感染,那么可以认为输血是安全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时间仅供参考,并不能作为绝对的判断标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评估和观察。 同时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医护人员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
830
2024-10-10
ESR正常值参考范围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ESR正常值参考范围是男性应该在0-15mm/h,女性应该在0-20mm/h。如果在检查时出现了异常,需要及早听从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下沉的速度,它主要反映了身体的炎症状态、组织损伤以及某些疾病的活动程度。ESR的测定是通过将抗凝血置于特制的血沉管中,在一定时间内观察红细胞下沉的距离来确定的。 ESR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会因年龄、性别以及检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儿童和老年人,ESR的值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的血沉通常较成年人快,这可能与他们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有关。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可能会出现血沉轻度升高的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ESR的意义。如果ESR值超出正常范围,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特定的疾病,因为很多非疾病因素也可能影响血沉的结果。例如剧烈运动、妊娠、月经期、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都可能导致血沉升高。 了解ESR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对于正确解读检查结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能仅仅依靠ESR这一项指标来诊断疾病,而需要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1450
2024-10-10
rh阴型血是什么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rh阴型血临床是指Rh阴性血,也被称为“熊猫血”,是Rh血型系统中一种相对罕见的血型。这种血型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红细胞表面缺乏D抗原,与常见的Rh阳性血型形成鲜明对比。Rh血型系统是人类红细胞表面与ABO血型系统同时存在的另一种重要血型系统,其复杂性在于它涉及红细胞上是否存在D抗原的判定。 Rh阴性血型的稀有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在全球人口中,Rh阴性血型的比例相对较低。这种稀有性使得在紧急输血或特殊医疗情况下,找到匹配的Rh阴性血源变得尤为重要。为了应对这种需求,通常会建立专门的血库进行管理和储备。 Rh阴性血型的遗传特性也值得关注,是由父母双方中至少一方携带Rh阴性基因所决定的,表现出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这种遗传特性使得Rh阴性血型的分布在不同种族和人群中呈现出显著差异。 此外,Rh阴性血型的人在输血和孕期管理方面也需要特别注意。由于Rh阴性个体只能接受Rh阴性的血液,否则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因此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和匹配。 同时,对于Rh阴性女性而言,如果孕育Rh阳性的胎儿,可能会出现母体免疫反应,对胎儿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在孕期也需要进行特殊的监测和管理。
737
2024-10-10
血小板压积偏低一点正常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小板压积偏低一点可能由正常因素,如个体差异、生理状态变化及异常因素,如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等多种因素导致,需综合判断。 1、个体差异: 正常人群中存在一定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血小板压积就处于正常范围的较低值,但并没有任何健康问题。可能与个体的遗传因素有关,为正常现象,无需过度担心 2、生理状态变化: 女性在生理期时,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压积偏低的情况,是因为在生理期身体会失血,虽然身体会有一定的代偿机制,但血小板的分布可能会发生轻微改变,导致血小板压积暂时下降。此外,在剧烈运动后,身体内的血液分布会重新调整,血液可能更多地流向肌肉等组织,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压积的轻微降低。通常是正常的,在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后,血小板压积也会恢复正常。 3、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出现问题时,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血小板的生成会减少。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在计算血小板压积时,就会出现偏低的情况。除血小板压积偏低外,还会有全血细胞减少的表现,可能会出现乏力、易感染、出血倾向等症状。另外,某些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影响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从而使血小板压积偏低。 4、血小板破坏增加: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大量破坏。虽然骨髓会代偿性地增加血小板的生成,但通常难以弥补破坏的速度,使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压积降低,会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容易出血的症状。 初次发现血小板压积偏低时,可先进行复检以排除偶然误差。如果复检结果依旧异常,建议咨询血液科专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检查或治疗方案。
665
2024-10-10
贫血会低血压低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贫血可能会导致低血压的发生,但并不是所有的贫血都一定会导致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生还有体质、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水平。虽然贫血和低血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某些情况下,贫血可能会引起低血压或使低血压的症状更加明显。 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心脏会加快跳动、增加心输出量,血管也会扩张以增加血液流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身体的调节机制不能有效维持血压,就可能出现低血压的情况。 并不是所有的贫血患者都会出现低血压,一些轻度贫血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血压变化,一些严重贫血患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如心血管系统疾病、脱水的影响而不出现低血压,低血压的发生还与个体的体质、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贫血和低血压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头晕、乏力、心慌等,使得在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分是贫血引起的症状还是低血压引起的症状。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压测量、心电图等,以明确病因。 日常生活中,贫血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食物,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突然改变体位,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如果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摔倒。对于同时患有贫血和低血压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血压。
1167
2024-10-10
贫血和低血糖哪个严重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贫血和低血糖无法简单比较哪个更严重,两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病情的轻重程度等,二者在严重情况下均能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后果。 轻度贫血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等症状,一般不会对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但严重的贫血,如重度缺铁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能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严重贫血会使心脏为了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而过度工作,最终可能引发心脏疾病。 低血糖发作时,如果能及时补充糖分,症状通常可以迅速缓解,严重的低血糖,尤其是持续性低血糖,可能会导致昏迷、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严重低血糖,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贫血和低血糖的影响也因个体差异而不同,有些人可能对贫血的耐受性较好,对低血糖反应较为敏感。两者的发病原因也各不相同,贫血可能由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遗传等因素引起,低血糖可能与饮食不规律、药物使用不当、内分泌疾病等有关。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预防贫血和低血糖的发生。对于贫血患者,应多吃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的食物;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人,要规律饮食,避免过度节食和空腹运动。如果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判断是贫血还是低血糖引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368
2024-10-10
贫血补不上去怎么回事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贫血补不上去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可能与病因未明确、吸收不良、持续失血、治疗不规范等多种因素有关,明确原因有助于更好的治疗。 1、病因未明确: 不同类型的贫血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未准确判断贫血病因就盲目补铁等,可能效果不佳。如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单纯补铁无法改善,应通过详细检查确定贫血类型,以便精准治疗。 2、吸收不良: 即使补充了足够的造血原料,但如果身体吸收功能差,也难以改善贫血,如胃肠道疾病患者,可能因消化吸收不良影响铁、维生素等的吸收,可进一步检查胃肠道功能,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吸收。 3、持续失血: 如果存在慢性失血情况,如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一边补充一边失血,贫血自然难以纠正。需找出失血原因并进行治疗,如治疗妇科疾病或消化道溃疡等,减少失血源头。 4、治疗不规范: 补血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用药,如果患者未按医嘱坚持治疗,随意中断或更改治疗方案,也会影响效果。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正在进行贫血治疗,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767
2024-10-10
查缺铁性贫血需要空腹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查缺铁性贫血一般不需要空腹,这一检查主要通过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铁缺乏的情况,这些指标受食物影响较小,不必特意空腹进行。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常规、血清铁蛋白等检查,血常规检查通常不需要空腹,随时都可以进行。血清铁蛋白的检测,虽然空腹状态下可能结果更准确,但非空腹状态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总体来说,查缺铁性贫血不一定需要空腹。 如果同时进行其他检查,如肝功能、血糖等,可能就需要空腹,因为这些检查的结果会受到饮食的影响。单纯为了诊断缺铁性贫血,不空腹一般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的偏差。有些患者因为身体虚弱,如果空腹检查可能会引起不适,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不空腹检查。 即使不空腹检查缺铁性贫血,也应该尽量保持检查前的饮食规律,避免在检查前大量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或者服用影响铁代谢的药物,这些因素可能会干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不同的实验室可能对检查的要求略有不同,所以在检查前最好咨询医生或检验科的工作人员。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在检查缺铁性贫血时更要注意检查的时机和方式。孕妇由于身体的特殊生理变化,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而且孕期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检查结果。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检查的耐受性也不同,所以在为这些特殊人群检查缺铁性贫血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是否需要空腹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日常生活中,如果怀疑自己有缺铁性贫血,应及时就医检查。在检查前,可以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空腹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如果不需要空腹,也要注意检查前的饮食清淡,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检查后要根据检查结果,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整饮食。
1273
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