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青少年时期是好好学习、增长知识技能的黄金期,同时也正是思维活跃,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的时期,往往容易坐不住、学不进去,甚至厌学,特别排斥学校和学习。厌学在青少年中非常常见,它作为目前初高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常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危害性。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是辍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辍学是厌学的极端表现。

推荐科普

厌学的孩子怎么办,家庭应该注意什么?

厌倦了学习意味着我们孩子对学校生活和学习感到厌倦,对学习逃避和对抗。学习的疲惫无疑是会扼杀或阻碍我们孩子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为了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我们家庭应该注重下面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父母的不和谐或分离;家庭教育模式过于严格;家庭对我们的期望与我们的实际能力之间的过度差距也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对教育的严格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往往更容易让我们厌倦学习。 2、给孩子交往合适的朋友。如果孩子经常跟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同学互动,非常可能导致我们厌倦学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厌倦了学习,他们可能会形成一个厌倦学习的小团体。这个小组的副作用非常大。所以我们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团体。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引导孩子改善厌学状态。 一、让孩子多次经受困难考验,从而降低对厌学情绪的敏感性。 孩子厌倦了学习,往往因为学习困难,因为孩子想避免困难,感到无聊。因此,改善厌倦学习感觉的一种方法是让自己在生活中经历一些艰难的考验。并努力让自己克服这些困难。这种克服困难的心理感觉将有助于孩子提高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培养应对消极情绪的认知策略。 孩子必须认识到,当出现令人作呕的情绪感时,不要让负面情绪把我们困在原地,应采取一些措施和措施,例如深呼吸以放松情绪,并在感受到放松的感觉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吸引回学习。 三、通过想象训练,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种方法对减少学习的疲劳有积极作用,它要求孩子想象学习放松,更清晰,更细致的画面。在此期间,如果有烦人的情绪,及时调整;想象顺利完成作业和成就感,想象易于面对各种困难和困难的学习任务,体验放松的感觉。 简而言之,调整学习的疲倦并不是时间问题。它不是一种可以一劳永逸地完成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依靠孩子自己正确的自我调整。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 3941 23
2023-01-09

中学生网瘾成因及对策

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张,网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孩子长期沉迷于网络,从而引发的孤独抑郁、网恋、游戏瘾等,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于孩子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中开始。因此如何评价孩子爱玩游戏,不能单以简单的肯定和否定。一般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网络游戏的角度来看 1、游戏对孩子有强化激励作用。网络游戏有简单和复杂两类。简单的游戏只要掌握一般性操作,就可以使紧张、疲劳的大脑得以放松。复杂游戏则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反应灵活性增加。 2、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习困难者获得某种成功的体验。长期以来,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致使许多孩子心理不堪重负。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而玩网络游戏不仅能够宣泄压抑的情绪,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 首先,对孩子来讲,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占大部分时间,所以,最为常见的原因是他们在学习和学习的环境上出现了“问题”。这些孩子的学习一般是不好的,甚至是很差的,很难从学习中获得些许的成功和快乐。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成绩本来不错,因为某些原因,成绩突然出现滑坡,孩子一时难以改变这种状态,变得惊慌失措,也会逃避现实,陷入虚拟世界以求忘却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平衡。 其次,就是孩子的生活出现“问题”。有些孩子缺少同伴朋友,总是独来独往,看似学习认真一切正常,但在他的心灵深处却感到孤独寂寞,无聊焦虑,甚至有深深的无助感。如果老师和家长只盯着他们的学习来观察,一般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这类孩子会因为长时间地与同龄人缺少交流沟通,不知不觉地就走入了虚拟世界来排遣现实的孤独感。 (三)从孩子成长的环境来看 教师和家长总是用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孩子。除了学习,孩子的其他方面的需求是次要的,可以视而不见的。对学习好的,他们就会大加赞赏,特别看重和亲近孩子;对学习差的,就会时常挑剔斥责。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习有“问题”的孩子除了时时遭受挫折和打击之外,很难能从中得到收获,这就使孩子在学习上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应该为之积极进取的目标。 他们难免由原先的有所期待渐渐地步入了失落、失望、麻木的“泥潭”,最终对学校、班级、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一说到上课学习就会变得懒惰、散漫、心不在焉——而此时,如果教师和家长还是只会一味地批评指责,大都会形成“越批越差,越差越批”的恶性循环,孩子除了痛苦、焦虑、忧郁,就只会本能地逃避学习,去找个虚拟世界来麻醉自己,因为那里有他的自由、自主、自娱、自乐,以及期待中的成就与荣誉、关注与爱心、兴奋与激情。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加强心理疏导,创造孩子人际沟通的条件。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孩子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防止游戏成瘾的产生,避免迷上网络游戏。为此,家长要多和孩子接触、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应该跟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孩子对网络的认知,正确对待不良网络的诱惑,培养孩子心理自主性与主体发展性,使孩子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 (二)激发主观意识,促进自主戒瘾。 1、从主观上克制上网的冲动,这要求家长与孩子加强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意图或动机,通过自我的努力来戒除网瘾。 可以让网络成瘾孩子将上网的好处和坏处分别列在一张对称的纸上,按程度轻重排好顺序,每天做思想斗争10-20次,每次3-5分钟,尤其是在瘾发时;也可以将好处和坏处分别贴在显眼的地方,也可以网络成瘾孩子想象自己上网成瘾后的种种极端后果,还可以让网络成瘾孩子在有了想上网的念头时反复自我暗示。 2、从行为上坚定戒瘾的毅力    首先是自我奖励、自我惩罚,即视当天的进展情况而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或惩罚,但应注意其使用的内容应最好与上网无关。 其次是放松训练法。为应对戒网瘾发生时出现的紧张、焦虑、不安、气愤、思维不集中等不良情绪,采用肌肉放松法、想像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以稳定情绪、振作精神。 再次是想象后果法,想象自己上网成瘾后的种种极端后果。 最后是行为契约法。成瘾孩子与家长共同商定戒网的行为契约,成瘾者签定契约并成为契约的遵守者,老师和家长则担任契约的执行者。 (三)家长要适时监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网的质、量、度。孩子自制力差,综合判断能力较弱,父母要适时提醒,适当督促孩子上网有度。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 4363 67
2023-01-09

高中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如何才能重新找回学习动力的方法

因为高中知识比较复杂,有一部分学生会感觉到学习很吃力,开始产生厌学。怎么样能够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力呢,家长可以采取这几方面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第一,父母要做出改变 由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余的什么都不关注,给孩子造成的都是压力,而不是动力。因此,高中生父母要了解到这些情况,平时孩子在学校的压力就很大,孩子回家后要给孩子多鼓励,不要用成绩去论断孩子的一切。 第二,不要和其他的孩子比 现在的家长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别人的孩子都是好的,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样其实很让孩子没有面子。高中生更注重自己的面子,因此更不乐意家长再这么说,因此父母不要总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要引导孩子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考试吗?我们不是用知识来和其他人攀比的。 第三,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如果孩子厌学了,或者不想学习了,不可能只是口头简单的一句话,肯定有某种原因在里面,才导致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可能是不想学习,感觉学习太累,再加上还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再加上自己的学习成绩、老师对学生的态度,都会造成很多的困扰。但是作为家长,需要让孩子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孩子成绩很差,就告诉他重点不在于能不能学好,而在于能不能一点点的学进去知识,这对自己的以后来说,还是有用的。 第四,找方法,事半功倍 有时候,厌学也许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比如学习方法的问题,其实很努力,但就是不出成绩,也许是一直在小学阶段死记硬背,但是进入初中高中后,每天也花费了比别人多的多的时间去学习,但是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当因为这个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的话,就要让孩子学习赶紧改变学习思路,可以请教老师,其他的孩子,给自己一个指导,不要一个人总是埋头苦干。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 4477 17
2023-01-09

15个表扬和10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请家长查收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表现优秀时,你是否是这样夸奖孩子的—“你真棒”,“你真聪明”······· 当孩子犯错误时,你是否是这样惩罚孩子的—“打孩子一顿”,“骂孩子”········ 表扬和惩罚时一门学问,那么该如何做呢? 以下是《人民日报》推荐的表扬、批评、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值得各位家长参考。 15个表扬孩子的科学方法 1. 表扬努力: 当孩子给你呈现一幅漂亮的画,或是他的其他成绩时,不要被喜悦冲昏了头脑,记得肯定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2. 表扬坚毅: 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无数次失败后肯反复尝试,请记得肯定他的耐心和坚持。 3. 表扬态度: 当孩子对面临的任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时,可不要忘了抓住机会美言几句。 4. 表扬细节: 当孩子再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宝贝,你现在游泳时手上姿势更标准了,进步了很多。 5. 表扬创意: 孩子的奇思妙想时创意和思考的积累,时孩子再尝试无数次可能性方案之后才收获的脑洞大开,表扬“真聪明”不如表扬“有创意” 6. 表扬合作精神: 如果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了某件事,做得还不错,请一定抓住机会肯定孩子的合作沟通能力。 7. 表扬领导力: 有些事虽然不完全事孩子一个人做的,但他是负责管理的,做的好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领导能力。 8. 表扬勇气: 表扬孩子的勇气,最能帮助他涨“自信指数” 9. 表扬热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表扬孩子的热心能鼓励他多帮助别人。同时也能让他知道,懂得求助别人、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也是克服困难的方法。 10. 表扬责任心和条理性: 能把自己的东西收拾整理好,是有责任心、有条理性的体现,这是孩子能做好其他事情的基础,表扬和鼓励是必须的。 11. 表扬信用: 良好的信用会让孩子的人生道路更加顺畅,所以要适时帮他建立。比如和孩子约定什么时,可以说“我相信你,因为前几次你说话都算数” 12. 表扬参与: 参与活动能开拓视野,当孩子积极踊跃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不错时,一定要鼓励他地参与感。 13. 表扬开放虚心的态度: 从别人身上吸取好的建议和经验,自己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一般都有着开放虚心的态度。 14. 表扬选择: 物质表扬会纵坏孩子,精神层面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更好地塑造价值观。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有时是因为努力,有时是因为改变了策略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扬策略,也是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关键。 15. 表扬细心: 细心不仅体现谨小慎微,更体现在孩子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多角度。比如出门玩的时候,孩子记得带伞,后来下雨了还真用的着,原来是细心的孩子出门之前查看了当天的天气预报。这时,爸爸妈妈就该表扬一下他的细心和考虑周全。 8个批评孩子的科学方法 1. 允许孩子解释: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不能听信某一方的指责,要允许孩子自己解释。 家长保持中立,客观评价孩子是否做错,为什么做错。 2. 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找准批评的切入点。 并且让孩子换位思考,“假设你是那个人,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3. 首先自我批评: 批评孩子前,家长先进行自我批评,放低身段,迅速拉近跟孩子的关系。 家长的自我批评,也能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 4. 只对事不对人: 孩子做错了或者没做好,家长第一反应不是责骂,而是指导。 就事论事,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 5. 教会孩子改错: 不能盲目地批评,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且找到改错的方法。 利用批评再给孩子上一课,是批评的意义所在。 6. 选择恰当的时机: 不能在孩子起床时、睡觉前、吃饭时、生病时批评他,这会直接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最好和孩子坐下来平静交流,父母可以对孩子提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意见。 7. 采用和善的态度: 批评孩子≠骂孩子,父母更不能向孩子宣泄情绪,应该简明扼要地指出错误,然后再教育。 也不要动不动就翻旧账,让孩子抵触认错,不服管教。 8. 尊重孩子的自尊: 别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更不要在孩子的同学、老师面前对他又打又骂。 不只大人需要被尊重,孩子同样需要被尊重,孩子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敏感。 10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 1. 练字: 练字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习,但能够让孩子平静下来,反思自己。 等孩子练好字了,家长也恢复平静了,这时候就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 2. 弥补: 孩子弄脏了地面,就让他拿小扫帚小拖布去清理,赖床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多背几首古诗。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胜过一切打骂。 3. 面壁思过: 家长长时间的冷落会让孩子难受,从而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错。 如果孩子不配合,家长可以稍微拉长面壁时间,直到孩子承认错误再跟他讲道理。 4. 改变声调: 父母直接指责孩子,孩子一定会反抗,这时就应该改变语气,“太可惜了,因为你一直没做作业,就失去一次和小伙伴玩的机会”。 当孩子意识到做作业就能跟小伙伴玩,他会避免下一次不做作业带来的不愉快的后果。 5. 帮忙做家务: 孩子犯错后,家长可以罚他做一些他不爱做的家务,如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等。 既能够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他的责任心和家庭参与感。 6. 暂停某些权利: 比如说,不让孩子玩玩具,不允许孩子到同学家做客,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长等等。 告诉他,正因为他做错了才会有这样的后果,当他表现好的时候就能恢复权利。 7. 减少亲密行为: 在惩罚孩子的过程中,不跟孩子拥抱,不对孩子爱抚,不再用温柔的语气聊天。 让孩子知道,犯错后会失去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以后就要避免犯错。 8. 拟定家庭公约: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拟定一份家长和孩子都要遵守的家庭公约,规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家长和孩子要互相监督,利用家庭公约培养良好习惯。 9. 家人口径一致: 父母说法不一,或祖辈宠溺孩子,都会导致对孩子的批评和惩罚大打折扣。 只有当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父母的管教才会发挥作用。 10. 自然承担后果法: 如果孩子已经体验到做错事情的后果,那就让他自己承担,不要心疼孩子。 当孩子能够从这件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自然就学好了。 好的教育 奖惩分明;好的父母 管教同步 很多父母都纠结过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管教孩子? 管了,怕孩子哭鼻子,不管,怕孩子学坏。 但是家长要明白,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改变,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这就需要家长们把握度和原则。 在惩罚过程中,不能任凭自己的情绪,随意打骂孩子、羞辱孩子,语气要和善而坚定,眼神不带敌意,惩罚内容要贯彻到底。 事后,及时安抚孩子,或拥抱、或微笑,让孩子知道你没有对他失望,要他更有自信。 《战争与和平》中有一句话:“没有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教育孩子光靠爱是不够的,父母温柔且坚定的管教,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走向。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协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段京京 4208 64
2022-12-30

孩子读书总会漏字,错行跳行,真的是粗心大意吗?

最近总有妈妈反应,自己家的孩子读课文时老是漏字串行,怎么批评也不管用,而且孩子的态度其实也很认真,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多数是因为孩子存在视知觉功能失调导致。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谓心灵,准确的说就是我们的大脑。 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的感觉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视觉信息的准确获取,以及正确加工和解码是大脑进行高效的认知加工的基础。 我们的知觉、记忆和思维,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视觉作为组织,加工和储存的形式。由此可见,视知觉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儿童视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视觉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视觉发展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美国学者N.Barraga(白拉格)列出了儿童正常的视力发展表: 0~1个月,看光或相关事物,眼肌调节能力差。 1~2个月,追视物体及光源,对色彩斑斓物感兴趣,盯住大人的脸,开始双眼协调运动。 2~3个月,注视地看,能区别面孔,黄色、橙色及红色。 3~4个月,眼睛运动更加自如,视力有所改进,能较顺利地追视物体。 4~5个月,视点由物体开始向身体各部分转移,企图抓或移向其喜爱的物体,开始用视觉探索环境,能认出熟悉面孔,视野发育亦趋完善。 5~6个月,够到或抓住物体,表明手眼协调开始。 6~7个月,视点能从物体转向物体,捡起失落的物体,眼球能自如移动。 7~8个月,熟练地观察物体并注视结果,观察运动物体并能快速追视。 9~10个月,视力很好,转眼自如,能搜寻物体甚至转向角落,模仿面部表情或玩看到的游戏。 11个月~1岁半,视觉敏捷,视功能充分发展,玩积木或组装物体。 1岁半~2岁,通过视觉观察将物体配对,指出书中的物体,模仿敲打与行为表演。 2岁~2岁半,远距离视觉发展,模仿其他运动,指出喜爱的颜色,视觉记忆力增强。 2岁半~3岁,分辨几何图形,画圆圈、椭圆、长方形、三角形、捣洞或对接。 3岁~4岁,依形状分类,深度知觉较好,画长线、十字及其他许多形状。 4岁~5岁,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会做涂色、剪贴等手工。 5岁~6岁,观察图画内联系,会临摹简单字母。 6岁~7岁,临摹抽象图画,写字,阅读。 儿童视知觉功能失调的表现 1、写作业时,总是趴着头或歪着头;阅读时容易跳字、串行,而且阅读速度很慢。 2、观察不出图形细微差别、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差、对拼音英语的学习吃力。 3、抄写速度慢,字迹潦草,字经常写到格子或者线外。 4、写字左右颠倒、间架结构处理混乱、对数量关系不理解、严重者难以形成良好的推理能力。 5、只看到事物的局部看不到整体,常被身边或者脚下的东西绊倒。 造成孩子视知觉功能失调的原因 1、先天原因 如小儿白内障、青光眼、弱视等。 2、被动吸烟 婴幼儿的眼球正处于发育期,烟草中的毒性氰化物影响视神经的发育。 3、早期视觉经验剥夺 婴幼儿早期视觉能力发展与足够的视觉信息刺激是分不开的。 曾有人对同孪双生的小老鼠做过试验,将刚出生的一只老鼠的眼睛蒙上,而另一只则正常发展,结果一段时间后,用来实验的老鼠几乎什么也看不见。 4、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孩子长时间盯着电视、电脑屏幕,不仅会使孩子眼球运动减少,还会使眼球充血,出现眼球干燥,甚至导致眼球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失调。 5、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出现了视知觉不足引起的错误时,有些家长马上就开始指责:“你能不能看仔细点啊?” “你真是个马虎精”等等。 这些消极的评价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视知觉功能的锻炼 视知觉发展的六项主要功能包括:视觉广度、视觉聚焦、视觉记忆、视觉追踪、视觉想象、视觉分辨。 1、视觉广度的锻炼 视觉接收是视觉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影响视力最基本的要素,在接收视觉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让眼球进行上下左右移动,旋转来看不同方向的物品。 而所谓的视觉广度,指的就是眼睛直视前方所能看到的范围。 视觉广度大的孩子,看书一目十行,效率当然比视觉广度小,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看的孩子要高出许多。那么,视觉广度可以怎么训练呢?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 舒尔特表格训练 ,家长可以准备一张A4纸,在上面画上1cm*1cm的25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1-25,共25个数字。 让孩子的眼睛距离表格30-35cm,然后用手指按1-25的次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朗读出声。 保持每天练习至少一次,每次的数字排列不同,同时家长要在一旁做好计时,记录孩子数完25个数字所用时间。 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孩子的视觉广度,以及注意力都会有提高。 2、视觉聚焦的锻炼 当我们注视不同距离的目标时,为了保证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清晰,必须运用我们的调节功能,即根据物体的距离调整晶状体的曲率。 学生在课堂上注视点不停地在黑板、老师和课本上切换,对聚焦能力的要求较高。 视觉聚焦功能缺陷时,我们不能快速、有效地调节晶状体的曲率,从而注视点在不同距离目标间转换时难以保证物体成像清晰,进而会引起视疲劳、学习困难。 视觉聚焦对于孩子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多种学习能力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建议家长一定要多多注意孩子这方面的锻炼。 比如,你可以伸出食指在孩子眼前30厘米处,让他注视,你还可以给孩子一面镜子,让孩子注视镜中自己的眼睛,以及让孩子做一些涂色、描线之类需要注视才能完成的小游戏等。 3、视觉记忆的锻炼 视觉记忆力是指对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即个体对视觉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 比如孩子上周在公园看见一条狗,过几天你拿出这条狗的图片,他会立刻认出这条狗是上周他在公园里看见过的。这种能力称之为再认。 如果更进一步,孩子能用语言把所看见的狗的形象描述出来或者用笔画出来,这就是再次产生这个形象的能力。 视觉记忆力对孩子的思维、理解都有极大的帮助。 如果一个孩子视觉记忆力不佳,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效果。家长也应该特别重视他们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怎么训练和培养呢? ①你可以写出一串数字,让孩子看一遍,然后再盖住让孩子说出来,起初数字的个数可以少一点,随着孩子能力不断提升,再逐渐增加。 ②你还可以从几张图片中挑出一张让孩子看几秒钟,然后把这张图片与其他图片混在一起,让孩子找出刚才那一张。 ③你还可以教孩子学折纸,让孩子一边记忆一边模仿你的手连续操作的动作,起初可以做一步等一等孩子,慢慢的可以不再停顿,让孩子快速记忆。 4. 视觉追踪的锻炼 如果孩子在阅读时容易疲劳,一看书就嚷着头疼,看黑板时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或者视觉跟不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速度时,那么他很可能是因为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视觉追踪能力是指以协调的眼动跟随和追踪物体的能力,这一能力是阅读文字材料的基本前提。通过训练孩子眼球追视、检视物体的能力,提高视觉广度与速度。 在下面的训练方法中,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使儿童在头不动的情况下,用眼睛注视一个不动的物体,也可以跟随一个移动的物体。 那怎么训练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呢? ①家长可以在一间比较暗的房间里,把手电筒的灯光投射到一面墙上,并上下左右移动,让孩子在保持头不动的情况下追视灯光。 ②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抛接球的游戏,让孩子的目光紧紧跟随球的运动轨迹。 5、视觉想象的锻炼 人的大脑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凭借视觉想象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人在思考时能根据需要,在大脑构造出某种图形或抽象概念、感性外观的视觉想象。 人的大脑就像长了眼睛,这些视觉想象物能移动、旋转、变化并且被分析。 你的视觉想象力越强,你大脑中的这双眼睛就越敏锐,你的视觉想象物及其运动在你的大脑中就越清晰。 6、视觉分辨的锻炼 视觉辨别是指我们精确分辨细微差异的能力。这不仅需要有好的视力,还需要有较好的理解。 孩子能够分辨出物体之间的异同点,把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区分开来,是拥有视觉分辨能力的缘故。 但是,如果孩子视觉分辨能力比较差,那么,可能他就不太容易区分出相类似的一些东西,比如上学后遇到的形近字等。 所以,家长也需要加强孩子视觉分辨能力的训练。怎么训练呢? 你可以写一串字母“b”,中间夹杂几个“p”,然后让孩子在最短时间内把“p”圈出来,或数出一共有几个“b”或几个“p”等。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巫正玲 4805 65
2023-01-03

家长需要怎样的心态,才能帮助孩子训练注意力

注意力训练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孩子的意志力,训练人员的素质与技术,家长的心态及配合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心态至关重要,因为心态影响事态,那么家长应有的怎样的心态呢?可以概括为爱心,信心,专心,耐心,静心,恒心,慧心”。可以说,对孩子注意力的训练是对家长极大的挑战。孩子的成长与进步,首先是家长的心态调整,心灵成长和自我超越。 爱心 爱心: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爱是和煦的春风,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虽然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依然不改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深情,并把这份深情化为一起帮助孩子改善注意力,完善心智的动力,爱可以创造奇迹! 信心 信心:对孩子要始终保持信心,这也是家长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我们觉得信心激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和策略。家长也要相信孩子可以改变,并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可以记得更牢,可以更专心的听课”。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学校受批评的机会比其他孩子多一些,家长也容易对孩子失去信心。如果是这样,家长首先要重新树立对孩子的信心,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可以采用“优点最大化”的原则用填写“优点自评表”、写“表扬单”、制作“优点”、”进步卡”的方式挖掘和发扬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可以回忆孩子过去的可爱表现,激发孩子的喜悦;可以和孩子一起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激发孩子的自信。 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注意力过程中,切忌说这样的话: “我对你真的很失望!” “我对你失去信心了,随便你怎么样吧!” ”你真是笨极了!” ”人家的孩子怎么不像你呢?真是气死我了!” “你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 孩子是敏感的,心灵是稚嫩的,来自父母有意无意的否定、指责会像刀子一样在孩子心灵深处刻上伤痕,会极大地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也许他们从此就更加退步,更加让家长失望,所以家长千万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专心 专心: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家长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家长也要养成专心做事的习惯,特别是在家里要保持专心看书、学习或做事的习惯。家长在聆听孩子讲话时要专心听讲,听全、听清、听懂、不要随意打断,不要随意给孩子下结论,让孩子在点点滴滴中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静心 静心:孔子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读书人贵在心静,静心才能安心。静心如月光,如湖水。家长要以坦然的心情去影响孩子,如果家长心浮气躁孩子又如何能够静心、专心呢? 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中,有一部分孩子情绪比较急躁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更需要安静的心境,怀着一颗平常心与孩子相处,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家长很容易发火,则要给自己定一个约束,比如“生气不能超过半分钟”。 有时候,家长还是善于运用波澜不惊,无声胜有声的技巧,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夸张的手势,一份温馨的礼物也许能收到更好的感染效果。 这里摘录周国平先生在《心静是一种境界》中的一段话,与家长共勉:老子主张”守静笃”,任世间万物在那里一起运动,我只是静观其往复。如此便能成为万物运动的主人,这叫”静为躁君”。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的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的关系之中。 恒心 恒心: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家长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切忌半途而废。须知,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才能取得成效。 在注意力训练实践中发现,取得比较进步大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也很有恒心。在训练的过程中,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也会出现一些波动和反复,这也是正常现象,更加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恒心,跨越了这个坎,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上一个台阶。 慧心 慧心:只是一种智慧之星,比如面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除了要有信心之外,还要学会以独特的视角和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也都是独特的,不妨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更为特别一些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偏差,我们不要惊慌失措,要相信一把钥匙能够开一把锁,只要能充分运用智慧,就一定能够让孩子在注意力等方面取得进步。 让孩子懂得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种进步和成功,就像一首小诗所写的那样: 如果不能成为太阳,就做一颗星星,一颗最闪亮的星星; 如果不能成为大海,就做一条小溪,一条最清澈的小溪; 如果不能成为大树,就做一棵小树,一棵最青葱绿的小说。 总之,在注意力训练过程中,家长要永远牢记“我的坚持和良好的心态,是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葛娟 3742 99
2023-01-03

抑郁症患者到底是怎么想的?看了这个实验你就全明白了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有的会抑郁到自杀?" 2013 年,两位神经科学的 PHD 给老鼠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是麻省理工学院的 Steve Ramirez 和 Xu Liu 老鼠头上被植入的不是电极,而是激光发射器+光导纤维,会将蓝光直接打到小鼠的特定神经细胞上。 作用是——激活某些记忆。 如果已知某些神经细胞跟某段记忆/某种功能有关,那么只要在这些神经细胞上「装上蓝光开关」,就能通过发射蓝光来激活某段记忆/某种功能了。 比如这只老鼠,科学家已经发现它的某些神经元与老鼠「跑步」这个功能有关,所以就在上面装了蓝光开关。 蓝光 ON 老鼠跑,蓝光 OFF 老鼠停,效果简直立竿见影。 让我们复习一下: 第一步:找到跟你要激活的记忆/功能相关的神经细胞 第二步:在上面装上蓝光发射器 第三步:通过发射蓝光来激活那段记忆/那种功能 说到这两位科学家 Steve Ramirez 和 Xu Liu: 他们的假设是: 一个人(一只老鼠)一旦抑郁了,很难让它再自己体会人间的快乐,也就是说,日常的疗法是没用的。带它看看花草树木,看看猫咪,对病情的恢复没啥用,该自杀还是会自杀。这时候,就需要釜底抽薪,用蓝光直接激活它们以前的快乐记忆,「强行」让它快乐起来。 实验开始 首先,在让它受苦之前,科学家给这只老鼠创造一些快乐的记忆。怎么制造呢?很简单,这是一只男老鼠,只要把它和女老鼠关在一起,让它们自由恋爱就行了。 当老鼠的大脑在「制造快乐的记忆」时,一定是有些对应的神经细胞在工作的。 这时,科学家们通过某种生物 + 化学的技术让正在工作的神经细胞发出某种颜色的光,就能识别出它们,于是就知道了哪些神经细胞是负责制造和储存这段快乐记忆的。 下面就是老鼠的脑细胞图:科学家发现,红色部分的神经细胞 =「和女老鼠在一起的快乐回忆」 于是他们把蓝光开关接到这些神经细胞上,这样必要的时候,只要发射蓝光,这些神经细胞就会被激活,男老鼠就会回忆起他和女老鼠之间的快乐。 然后,科学家把这只老鼠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狭窄小管子里,不出几天,这只老鼠就抑郁了。 老鼠抑郁的表现是:生无可恋。 1. 以前爱吃的也不再爱吃了。 2. 没有了求生欲。 具体的说,通常情况下,让老鼠在白开水和蔗糖水里面选择,80% 的情况下会选择蔗糖水,因为老鼠天然喜欢吃甜的。 但是抑郁症的老鼠,吃什么都一个味。所以选择蔗糖水和选择白开水的概率各 50%。 把一只正常的老鼠吊起来,它会挣扎反抗,直到没有力气为止。这是基本的求生欲。 但是抑郁的老鼠,就懒得反抗,静静的被倒吊着。 其他指标还有「是不是对异性感兴趣」等等。但前两者(是否更喜欢蔗糖水,被吊起来是否会反抗)是最常见的在实验室里判断老鼠是否抑郁的指标。 刚才说到,科学家先让一只老鼠产生了一些快乐记忆,然后找到跟这些记忆相关的神经细胞,装上了蓝光开关,(获得了启动这些快乐记忆的「钥匙」)。 然后,把这只老鼠困在狭小阴暗的空间,几天之后,把老鼠倒吊起来,它也不反抗了。如科学家所期待的,老鼠抑郁了。 这时,科学家打开蓝光开关,把老鼠之前的快乐记忆激活。这时,被倒吊的老鼠开始挣扎了! 这意味着,本来毫无斗志的老鼠又开始重燃对生活的热情了,好歹也开始求生了。 一开始,这种治疗效果是暂时的。也就是说,蓝光开关开一次,老鼠被吊起来的时候就反抗一次。但没有蓝光之后,老鼠被吊起来又懒得反抗了。 但是连续对老鼠进行「蓝光治疗」5 天之后,科学家发现,这次的治疗效果持续了至少 24 小时。也就是,第二天,老鼠被吊起来,依然会反抗。激活快乐的记忆,对减轻抑郁的效果,有希望是长久性的。 科学家还发现,激活老鼠的快乐记忆,可以让老鼠脑中产生更多的新生神经元。 而抑郁症的一大后果,就是神经元再生的速度减慢。 我们可以理解成,大脑也是需要新陈代谢的,如果神经元再生速度减慢,人的大脑反应就会变慢,过去的回忆就会久久不能消散,新的记忆难以形成。 也就是说, 人会被困于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和纠结中,无法拥抱新的生活。 从老鼠到人 其实这个老鼠实验,最大的启示不是技术性的。 老鼠,尚且需要积极的记忆(positive memory)来抵御生活中的磨难,我们人难道不是吗? 很多人幸运的出生在幸福的家庭,童年累积了很多快乐的回忆。这样的人,大多坚强乐观。 因为像这只老鼠一样,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里,遇到痛苦、挫折,都会回忆起以前的快乐,从而支持他们克服暂时的困境。童年快乐的积极的回忆,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而且这个实验还有一个对比组,不是用蓝光来激活过去和女老鼠的美好回忆,而是当男老鼠很抑郁,被吊起来的时候,在笼子里放进那只他喜欢的女老鼠,试图通过重新「制造快乐体验」来让男老鼠摆脱抑郁。但是结果是失败的。 为什么用蓝光激活过去的快乐回忆,就可以抵抗抑郁,而重新试图制造快乐,却不行呢? 科学家的解释是: 当你真正抑郁的时候,是没法快乐的。 你当下的心(和大脑),已经完全被抑郁所占据,哪怕把曾经让你开心的东西放在你面前,你也没法快乐。 唯一的办法,就是直接用蓝光,强行「唤醒」你记忆深处曾经的美好,因为这些美好的记忆,你以为你忘了,其实只是被储存在了一个很深很隐蔽的地方,原封未动。当它们被唤醒的时候,才有治愈抑郁的可能。 写到这里,突然很理解那些「亲密育儿」的家长了。也许人真的需要在早期储存很多很多的美好,才能抵御人生未来的挫折和痛苦。 最后,关于这个技术何时能被用在人身上,Ramirez 上次说目前已经在人体实验阶段了。毕竟在人脑中放入激光开关太过危险,MIT 的另一组研究者用了一个奇特的替代法。 著名神经学家蔡理慧教授带领的 Lab 用特定频率的 LED 灯在人眼上闪烁,希望可以达到直接用蓝光开关刺激神经通路一样的效果。这个技术,之前被她的 Lab 用来治疗小鼠的阿兹海默。 其实抑郁和阿兹海默,是有很大关联的。本质上都是大脑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新生的神经元跟不上陈腐的速度了。 本质上,它们都是 broken brain leads to broken thoughts, broken thoughts lead to broken brain。意识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人脑上表现得很明显。 就目前这些技术来说,我相信在 10 年内,抑郁和阿兹海默的治疗会有质的突破。而突破绝对不是来自药物(很多药企研发治疗阿兹海默的药物实验都宣告失败了),一定是来自其他的疗法。 怎么缓解抑郁症状? 首先,如果已经到了开始想自杀的地步(轻则偶尔闪过自杀念头,重则有了具体的自杀打算),应该去你能负担的起的最好的精神科医院就诊,一分钱一分货,找你能负担的起的最贵的医生,然后遵医嘱,该吃药就吃药,该电疗就电疗。 其次,对于日常有抑郁情绪,但是还没有自杀等打算的人,有一些方法可以缓解。这些方法我与波士顿大学、MIT 研究心理治疗和神经学的同学探讨过,虽然老生常谈但确实有效。 1. 不要呆在狭小阴暗的地方 人是动物,动物被困在狭小阴暗的地方久了,一定会发狂。所以非必须的话,不要老呆在室内。抑郁比较严重的人,通常都不想出门。 这时候,必须让周围的人督促自己,一大早起床就出门。不管出门干嘛都比呆在室内好。 如果不得不长时间呆在室内工作的,要尽量选择面积大,层高比较高的空间。且要有大面积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自然景观或者车水马龙的,以及光线充足的地方。 这样可以让你有处在「半室外」的幻觉。 2. 必须自私,必须放弃,远离让你不舒服的人或事物 抑郁症都有诱因,或者一个导火索。比如一个整天打压你的父母,一个整天刻薄你的领导,一份你不能应付的工作等等。 这时候,该离开父母就离开父母,老死不相往来。该辞职就辞职。总之,在你的神经没有强大到可以对付这些污染源之前,放弃,远离是最好的做法。 等你有一天,精神强大了,可以再回来。就算永远不能强大到与这些共处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不可能战胜所有东西,要有所取舍,choose your battle wisely。 3. 社交 为什么要社交?因为抑郁症的人,总是自己脑中不断自言自语,自我否定等等。而出去与人社交,你的大脑就被迫被别的东西占据了。 当别人跟你说话时,你总不能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吧?总得分神听一听别人说的,才能对答吧?所以就被迫让你的思维暂时离开自己设置的负面的牢笼,能「正常」一会儿。 而我接触过一些深度抑郁的人,确实是完全没法走出自己的世界的。你跟她说话,她基本只是重复自己的那一套,不会听你说的。这样她的思维其实完全没有走出自己的怪圈。 4. 锻炼 有氧无氧都行。对抑郁症来说,能让自己轻微出汗的最佳。身心是一体的,身体非常有活力时,精神很难不健康。 5. 冥想 具体怎么冥想,大家可以去搜其他答案。冥想跟社交一样,都可以改变你的 neural plasticity(神经的可塑性)。 也就是说,一个沉溺在自己世界里的抑郁病人,整天想相似的负面事物,神经通路都固化了,就像被一条河流冲刷了很久很久的深深的河道一样。 而冥想,就像突然来了新的水源,可以冲刷出新的神经通路。 6. 做「感恩练习」 每天晚上睡前,在你的日记本上,写下今天你要感谢的 5 件事物。 比如,今天家里的花开的很漂亮呢。今天的芝士蛋糕特别好吃。今天我的肚子好像小了呢。今天天空特别蓝等等。 这个练习的意义是让你发现,即便看起来多么糟糕,生活中依然有许多我们可以珍惜和感谢的东西。有些是外界的(他人和自然界)。有些是关于你自己的。 7. 学习 每天学一点东西,什么都可以。学习的好处是,它是一件付出必然有回报的事情。 比如你今天开始看一本书,那么到了晚上,哪怕看了一个字,你也多收获了一个字的知识。如果纯粹以收获知识来衡量,那么学习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受挫」的事情。 对于那些对学习有恐惧心理的人,学习的定义很广,学习怎么整理房间是学习,琢磨怎么玩一个新潮的 app 是学习,看一本经济学的书是学习,看视频研究怎么化妆、扎一个好看的马尾,也是学习。所以选择你感兴趣的,容易上手的,开始尝试就行。 8. 然后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分享给别人 比如开一个自己的博客(知乎,简书等等),上传自己每次扎的马尾照片,或者看的每一部电影,下的每一个 app 等等,当你有了这一份仪式感,会发现生活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过程。而且自己的分享的经验,很可能会启发其他人。 9. 观察自然界 学心理治疗的室友和我一致认为,现代人抑郁这么多,很大原因是脱离了自然界。 当我们整日被人工的物体包围的时候,亿万年来习惯了生活在自然界里的生物本能,让我们很不适应,很焦虑。就像一个在中国生活到 80 岁的老人,突然有一天被送到美国生活一样。 如果没法生活在自然界里,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多接触自然,每天早晚去公园走走,和动植物接触一阵,入神的观察植物和动物。在家里养一些动植物等等。让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有所依托。 10. 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这个问题,往往是很多人抑郁的根源。而这个问题也很难一句话说清楚,我以后会专门写一些文章,探讨怎么寻找人生的意义。 但是最重要的是,哪怕你暂时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觉得自己目前为止,来到人世只是来受苦的,也要相信,终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这是一种非常盲目的信仰。曾经有人跟我说,「I see something in you, even though I don't know what it is.」 上帝,或者所谓的「the unconscious power」,也是这么看众生的。 「I see something in you, even though I don't know what it is.」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有种不假思索的信仰,只有这种信仰,才可能经得起人生苦难的考验。 哪怕暂时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好的,也要相信,有一天会知道的。 关于上一条,最简单做法就是,想一想,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今天还有什么遗憾的,就去做那件事就行。比如「还有一家一直想吃的餐厅没吃过呢」,「还有一个女孩没有追到」等等。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葛娟 4229 55
2023-01-03

教你如何对孩子正向教育

催眠师教你在家如何给孩子催眠。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教你如何落地实施。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 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老师收到心理学家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 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这其实就是一种催眠, 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反馈建立的暗示结果:孩子就会越来越向期望的方向发展,这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呢? 当然能! 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时常说:我的孩子很胆小。孩子就真的越来越胆小。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挑食。孩子必然会越来越挑食。 还有的父母时常说:我的孩子专注力不行,不爱学习。被父母这样描述的孩子学习会越来越吃力,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态度:厌学。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父母经常说:我的孩子很喜欢读书。孩子就一定会有阅读的习惯。父母说:我的孩子运动很好。孩子在体育项目一定是有出色成绩的。 我们越来越发现: 不对孩子强加干涉,不批评、不指责,以鼓励、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发展方向也会越好。 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日常生活暗示,孩子是优秀的,孩子受到鼓励,会很努力地做出回应,父母收到反馈再被激起对孩子的认可,赞许,孩子对自己越来越自信,这必然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孩子、家长通过不断地彼此认同、赞许,良性循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比如: 看到孩子做作业,我们可以说:我看到最近你很努力,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以前都多。 看到孩子打球训练,我们可以说:最近打球次数很多,看起来肌肉越来越结实了,身体越来越强壮了。 看到孩子玩手机,我们可以说:你以前玩手机都舍不得放下,现在玩一会就放下学习了,越来越会管理自己了。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变化,并鼓励,让孩子获得理解,得到认同,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并向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 这个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呢? 孩子收到赞美,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愉悦的,对于孩子的潜意识是一个正向的激励,潜意识对这类事件就会正向面对,不逃避,如果孩子被批评,不开心,潜意识对于这类事件就是否定的,逃避的。 而真实发挥人的真实能力,孩子好的专注力,是潜意识和意识共同面对一个事件,所以,有的孩子,学习起来很轻松,有的孩子学习起来很吃力。前者是潜意识和意识一起学习,后者是潜意识不想学习,仅意识在学习。 我们在催眠过程中,不给孩子任何暗示,只需要按照相应的催眠流程,孩子的潜意识训化,改变孩子旧有的对学习的负面情绪,对学习产生正向的反应,和意识产生连接,共同合作,催眠是潜意识和意识整合的过程,是意识和潜意识齐心协力的过程。 所以,很多孩子,催眠后,专注力好了,学习更努力了,对自己更自信了! 催眠的最终目标就是整合,上下脑的整合,左右脑的整合,过去和现在的整合,本我客我的整合,整合后的大脑不刻板、不矛盾,实现潜意识和意识的统一、真正的自我提升、潜力挖掘。 催眠其实就是一个感知自己的状态,提升自己的能力,顺应自我、本我的过程。 带你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教你如何做有格局的父母,培养有大格局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10周岁以上,缺乏自主意识、自律、不爱学习、成绩下降、记忆力专注力不好,专业的催眠师帮助他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葛娟 3477 66
2023-01-03

孩子咬指甲—如何识别儿童心理问题躯体化症状?

咨询案例 孩子今年快5岁,喜欢咬指甲,指甲被咬得秃秃的,从来不需要剪。孩子指甲这样不规则很难看,感觉别人看见了都会笑话。 妈妈试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在手指上涂生姜、大蒜或者在手指上缠一圈创可贴,但是都没用。她甚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但也检查不出任何问题,为此她非常苦恼。 倾听了她的苦恼后,我问她,孩子的这种行为持续多久了? 她说,快两年了。 我又问,家里有几个孩子呢? 她听了觉得有点奇怪,但还是回答道,三个。 我又继续问,那老二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 “两年前,现在三岁。最小的那个刚刚出生不久。” 听后,我就意识到孩子行为的可能原因了,我又补充问道“妈妈和老大在一起的时间多吗?” 她说:“自从老二,老三出生后,实在太忙了,比较少时间能顾得上老大。” 聊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老大开始咬指甲的时间与老二出生的时间是重合的。 我和她解释说: 妈妈的无暇照顾,以及家庭成员的变化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了焦虑不安感,而孩子却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变化和处理这些情绪,无法选择使用合适的途径来释放,从而使得孩子退回到更小时候的吃奶的状态,于是集中表现为孩子拼命咬指甲。 咬指甲虽然成了妈妈的心病,但是反映的却是孩子的“心病”。 认识躯体化 躯体化,是孩子表达不适与痛苦的无声语言 可能会有些家长觉得疑惑:咬指甲的行为与焦虑、不安全感之类的情绪问题有关系吗?事实上,从我多年的经验来看,不只咬指甲这一种行为,孩子做噩梦、无法在幼儿园大小便、肚子疼、呕吐等表现,特别是在医院检查不出问题的,都很有可能是由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引起的,我们统称为“躯体化”。 躯体化是指: 孩子借由躯体表现(行为问题、身体不适等)来表达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之所以运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往往是因为他们遭遇了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困境:不会说、不能说、说不出……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躯体化为表现的特殊行为,或者简单地把这些行为当成孩子的坏习惯来予以纠正,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那么,今天我们先从咬指甲这一个特殊行为,来谈谈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大问题。究竟孩子为什么会去咬指甲?孩子咬指甲跟父母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30%的孩子会咬指甲 三岁以后,孩子产生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可能跟孩子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者是跟模仿别人有关。 如果不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那么当孩子经常出现的反复出现咬指甲,咬到出血,甚至都不用剪指甲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是要更加的关注格外的小心的。因为咬指甲这样一个行为,这样的一个轻微的躯体化的自我伤害倾向,持续无法改善的话,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就目前来讲,大概会有30%左右的孩子在儿童期会出现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其中,更会有人把儿时的这个行为延续到成年。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会认为咬指甲仅仅是不卫生或者影响美观的习惯问题,其实并不然,咬指甲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他的社交、学习等等方面。 但是,其实,更深层的,咬指甲往往是一个信息,从孩子身体上传达的信息,他在用身体告诉父母:爸爸妈妈,我觉得很焦虑,没有安全感。这时候家长就要好好观看一下孩子情绪、心理方面的原因了。 那么孩子咬指甲跟心理、情绪问题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咬指甲可能显示出孩子的焦虑,缺乏安全感呢? 作为哺乳类动物的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本能——吮吸。我们通过吮吸来获取食物,使自己生存下来。把手指放在口中去吮吸,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存在的安全感,情绪上的稳定感。 当孩子遭遇到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到口腔里,通过吮吸,来再次获得婴儿时期的那种安全感,那种生命的感觉。 时间久了,慢慢的就会形成习惯,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依赖,咬指甲这样的一种异常行为就会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当孩子最初遭遇到的一些情绪性的状态焦虑担忧害怕的时候,父母或者成人不能够接纳或者关注到这样的情绪,而孩子自己又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寻求他的本能,寻求原始的这样的一种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很明显咬指甲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三岁以后,当发现孩子长时间的咬指甲你可能要去觉察是不是孩子的心理情绪方面出了问题,是不是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处在焦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 在这里,其实我想说的是孩子咬指甲这样的问题,可能和家长有着莫大的关系。碰到孩子咬指甲的时候,父母除了要注意到可能是孩子心理、情绪方面的原因,还有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地使得孩子处在一个焦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 下面我来谈谈父母怎样的行为或者情绪表现,会让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类似咬指甲(包括前面谈到过的,如孩子不能在幼儿园大便、经常肚子痛(或者呕吐)等等)的躯体化症状,或者说,会让孩子经历遭遇躯体化的高风险。 当然,我们也会简要谈谈, 高风险孩子的父母,你可以朝着什么方向来改善。 父母情绪不稳定,随心所欲,孩子风险高 在儿童的发展中间,如果父母是充满焦虑的是充满情绪性的矛盾的,这样的家长更可能给孩子带来情绪性的问题。因为他们所采取的养育的方式可能会随心所欲。 比如说,家长有的时候情绪好会说:你是我的宝贝。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哎!你怎么这样,你怎么把饭扔在地上,你简直像一个魔鬼一样的。(平时会叫孩子小名,但当孩子哭闹时,你会提高声音,陷入情绪的攻击中),甚至有些家长会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到家里。我有一位来访者说,至今他都害怕妈妈下班回来的脸色!这时候,孩子肯定是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他不知道,下一秒他的爸爸妈妈会变成怎么样。 如何应对? 其实,我想说:我们要学会平静地去接纳孩子的一些状况,甚至自己的一些状况。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状况,尿裤子啊,不吃饭啊,听不进道理啊,抢别人玩具啊等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平静地去接纳,接纳这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父母需要有一个平缓的、敏感的、稳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这样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环境,给予孩子安全感,慢慢地放弃通过咬指甲获取安全感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温柔的提醒。 但是注意宽容不代表没有边界。还有,其实父母的许多困难在于他们缺乏调节自身矛盾情绪的能力,而这样的一个部分其实和他们自己童年时与自己父母亲的情感是紧密想关的。 父母强迫型表现明显,孩子风险高 怎样算是强迫型?大致如下: 父母太需要根据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养育孩子,一旦孩子没做到,父母就很焦虑,父母需要强行将孩子的行为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伴随夸大性的指责。 比如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他的饭量没有达到儿科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我们不是放轻松地说没有关系,那我们等着下一餐吧,而是我们拿勺子一勺一勺强行的往孩子的这个嘴里去塞,然后不停地去摸他的这个嘴说你怎么不吃,要吞下去,孩子吞下去了之后又立即再给一勺。 再比如说,有些家长发现了孩子咬指甲,就会有夸大性的指责,强行的制止,其实这样的行为会使得咬指甲更加固着,反而在以后不容易去改变。因为家长的焦虑同样给孩子带来了焦虑。 如何应对? 我想给大家说的是,我们要尽量的去体会那个情绪本身,让孩子有可以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而不是用我们父母认为好的方式去表达去成长,比如说饭吃不到要求的分量,没关系,那下一餐吧。比如说,孩子下雨天想踩水,不要太担心弄脏了衣服而去斥停他,让他可以自然地享受孩子的乐趣等等。 父母忽视型表现明显,孩子风险高 孩子不被看见,得不到良好陪伴! 例如,我前面提到那个有三个孩子的妈妈的例子,大女儿因为后面的弟弟妹妹出生后,妈妈忽略了对她的陪伴,大女儿的不安全感,焦虑感转变为咬指甲这样的行为。有些家长说,我天天和她在一起,我照顾弟弟妹妹,在家做饭做家务的时候,她也是在家的,怎么就没有陪伴了呢。 这是我想跟家长说的,就是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父母必须是在场的,这个“在场”非常非常的重要,在场才是叫有质量的陪伴。父母是集中的专注的。 通常家长理解说的陪伴是:我今天晚上在家了我没有在外面。我今天下班早早的在家了,就行了。可有的时候家长们很忙,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我们就会说妈妈在做饭哦,妈妈在干嘛,然后这个时候孩子自己玩自己看书或自己看电视。通常这样的一种陪伴是没有质量的。也就是说你没有跟孩子在一起,你不在场。 如何应对? 那么我这里说的当孩子出现这样的一个咬指甲问题的时候,你的陪伴一定要非常的专注。比如说,你在家不是说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说:宝宝,你去看一会儿书。不是的。如果是看书那么请你跟孩子一起看,你跟孩子讲:你也在看书,孩子也在看书。或者你给孩子读书。 同样,玩积木也是一样的,是要一起参与其中。那妈妈说,我很忙,我还要做饭呀。你在做饭时,也可以跟孩子说:妈妈这个米已经做好了要放电饭煲里面了。然后给他一个小杯子说:哎,你现在去装三杯的水倒进这个电饭煲里面,我们把米煮上。这样也是叫陪伴。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游戏。 或者说给孩子一个葱:你帮妈妈把这个葱黄叶子去掉或者菜黄叶子去掉,一边说一边示范给孩子看。这所有的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陪伴,而不是说你不要到厨房里来。 我这里讲的是说一定要跟孩子在一起,在场的专注的去陪伴。而这个陪伴的力量实际上对于情感来讲,甚至对于儿童的智力的发展或者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体建议 1、父母需要有一个平缓的敏感的稳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2、要去遵循孩子的规律; 3、要有高质量的陪伴; 4、要提供机会让孩子有充分的身体活动。 人的身体是自我存在的一个容器,如果孩子的身体是主动积极的,不是被捆绑和限制的。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好的支持性的自我能量就会从身体中间表达出来,涌现出来。身体的自我活跃会显著地降低情绪的问题,那么从这个部分来讲呢,也就是说三岁的以后的孩子,我们要尽可能的让他有更多的在户外的活动的,去跑啊去跳啊啊去去捉迷藏。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 如果您的孩子咬指甲的行为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寻求到一些适当的心理帮助。 最后,我们说,咬指甲可能是孩子存在的一种焦虑感、不安感反映到了行为上,那咬指甲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孩子情绪的躯体化可能还会有表现在肚子痛,经常拉肚子,又或者经常便秘、噩梦等,就像我们成年人,压力太大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胃痛,头晕,咳嗽等等,孩子的身体反应会更敏感,他们通常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种种感受,但身体的反应会更加直接。家长们需要多点留意,多点陪伴孩子。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葛娟 3604 6
2023-01-03

青少年厌学辍学怎么办?建议家长这样做!(内附详细案例)

青少年时期正是应该好好增长知识技能的时候,但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思维活跃,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的时候,如果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不科学,忽视了创造力和个性的培养,只是严管控、死读书,那么孩子就往往容易坐不住、学不进去,甚至厌学,特别排斥学校和学习。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深耕青少年领域,有丰富咨询经验。下面我就来聊一聊青少年厌学辍学这个让家长头疼不已的问题。 厌学在青少年中非常常见,它作为目前初高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少年健康成长有很大危害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是辍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辍学是厌学的极端表现。 表现 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性不强,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犯困、不认真听课,课后不完成作业、即使没有干扰也“学不进去”,怕考试,怕排名,约有半数以上的学科跟不上进度,成绩不佳;甚至厌恶书本知识、讨厌老师和学校,一提起学习相关话题便沉默或焦躁,还会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会还出现躯体反应如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尿频、食欲下降、睡眠易惊、脾气暴躁,甚至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等神经症状。但在除了学习之外的课余活动却有积极性,因此家长和老师常给予他们“习学不进去,玩倒是积极”的评价。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原因 青少年身心各方面的原因 1.强迫和抑郁情绪 在背负过重学习压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青少年容易出现强迫情绪。如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某些事,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想,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摆脱也摆脱不了,非常苦恼,使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习。 抑郁也是青春期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在整个儿童期到成人以前,是抑郁症的第一个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极的念头。孩子们对个人的未来,对前途悲观、绝望,有自卑心理。由于现在的家长老师大多不注意孩子的性情变化,要么一味追求高成绩,要么逼着孩子学习,如果成绩不好就对孩子整个人进行指责,批评,否定。导致孩子也否定自己的自我价值,长期以往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导致本就少沟通的孩子,心理矛盾到极点,甚至有些孩子厌学、辍学,甚至矛盾激化时有可能选择轻生。 2.青春期性心理冲突 发生厌学与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关,当女孩出现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通过弃学暂缓了“不被人发现”、“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潜在的性心理压力。现在的孩子对异性的渴望提前出现,在15-19岁之间,是渴求异性的高潮期,而世俗的观点又不能认可这个年龄段的过度交往,也会导致青少年心理空虚而厌学。 3.叛逆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包括但不限于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管控太过严格,手段武断专制。有时青少年已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家长的安排让他们自觉不自由、正在形成的自主意识遭到破坏。于是出于对家长的反感,就产生了逆反心态,故意跟家长对抗而故意不认真学习,或是直接选择“摆烂”。 4.缺乏对学习的自驱力 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自我价值感也随之跌落,从而缺乏学习动力,产生厌学心理。厌学产生的内在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消极情绪体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这个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 外界原因 1.应试教育下学业过压力大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处在高速发展中,各方面又都发展得不够成熟和均衡,本身就面临着重重挑战,而学校和家长又给予其学业上过大的压力,使孩子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生长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来自分数的压力蔓延,加之学习时间的紧迫,属于青少年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他们缺乏沟通技巧,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理,加重精神内耗和注意力偏差,最后导致厌学。 2.不利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伤害。反抗,逆反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杀伤力更大、更持久,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 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几年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一些本来就自制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此更加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厌学甚至辍学。 解决 动机教育 俗话说:“寒门出贵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不完全准确,一般来说,家庭物质条件一般的孩子更用功读书,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出路很少,学习是唯一一张摆脱贫困的入场券。但与此同时,更多家境贫寒的孩子因为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家长也不注重养育环境,自制力弱,也不爱学习,成了差生中的差生。 所以,正确的动机教育不在于跟孩子说“不好好读书将来去要饭”,而是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带孩子领略世界的运作方式,让孩子知道,世界很大很好,但一切都存在门槛。鼓励孩子要为了自己的激情和热爱所在的方向去努力学习。譬如,孩子爱看赛车,家长可以带他看国际比赛转播里操着流利英语的中国车手,鼓励孩子若想像他一样就要学好英语。 合适的学习目标 即使是对成年人来说,努力却得不到回报,似乎自己的目标远在天边,永远也够不到,就很容易产生退缩心理,更别说是心智较为敏感脆弱的青少年了。 对于产生厌学情绪的青少年来说,消除已经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的压力源——太高的学习目标,就能减轻学业压力和达不到家长的高要求而给孩子来的挫折感。 对于学习成绩垫底的学生,可以从其擅长的科目开始给予进步目标,孩子渐渐在收到成效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找回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习能力 1.提供与青少年个体特性适配的高效学习方法,并养成习惯。具体方法因人而异,总体原则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遵循记忆曲线、全面计划、突出重点等等…… 2.找到孩子的优势能力并帮助其迁移。如该青少年具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点,那么就要加以培养,并运用到效率高的时间段中;如该青少年习惯跳出惯势思维看问题,便培养其结构化、逻辑归纳能力,并运用于多种学科的学习中,打造独特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 学生人际关系差是学生厌学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不好。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学校和家长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并加强在课堂和课后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关心成绩的时候也同样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给予关心,言传身教关于人际交往的技巧,注重品德培养,等等。 引导兴趣、激励理想 厌学情绪会导致青少年对什么活动都无兴趣,对什么人都感情淡漠,得过且过。 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应对方法是立志,引导其发掘自己的生活的理想。一个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便不会享受刻苦学习取得理想成绩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促使一个人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提高对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自觉的排除障碍、克服困难,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正确的沟通和奖惩观 对青少年来说,自我意识的成长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应该以引导为主,不可加以任何强制的意味。即使家长再为了孩子着想,又或者孩子的想法在家长看来多么错误与幼稚,需谨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如果强加干预,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达不到目的的同时还会彻底破坏亲子关系。 同时,家长和老师要多表扬、少批评,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指责,对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打造良好家庭氛围 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了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因此,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社会的认知。 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会分辨孩子的表达,了解其内心需求并给予满足。教会孩子爱别人,并有责任心;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树立学习信心,引导和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磨砺孩子坚强的意志。 案例 兵兵是中学八年级学生,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偏下,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一上课就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父母关系不好,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很少给予他照顾。特别是学习上,从小很少对他的家庭作业进行辅导、也不会关心兵兵的学习状态等,但对他的学习成绩和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要求较为严格,经常因为他的成绩下降或是在家做错一些小事而责罚,甚至辱骂。一直以来,兵兵对父母的苛责和忽视一直耿耿于怀,不愿与父母沟通,渐渐变得性格内向,孤僻、和同学们也少在一起玩。 兵兵从小学开始,各科成绩都是良好。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习的学科也多起来了,开始学习就有点吃力,在一次期中考没考好之后,兵兵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难受,不想上学。初二上学期开学后,有的同学告诉他打游戏很好玩,并带着他一起玩游戏,他从此就迷恋上了打游戏。白天没时间,等到放学后,作业不完成,就去游戏厅打游戏,直到很晚才回家。以至于第二天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上课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老师针对他的表现,进行了多次做思想工作和教育,但在父母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也没有深究他迷恋游戏的根源,只是狠狠责骂了兵兵。而从那之后他变得更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而成绩越下降越不愿学习。 分析: 这是一个学生因家庭因素和自身素质因素引起成绩下降,并最后导致厌学甚至逃学的案例。所谓厌学,就是是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兵兵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关心和教育不足导致的兵兵性格方面的自卑、孤僻、不合群,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缺乏解决的信心和能力,也丧失了家庭方面的支持,甚至还激发了叛逆心理。也有自身的因素:兵兵渴望取得比较好成绩,对自己期望很高,但是初中的学习内容比小学深,学习方法也会不一样,由于缺乏指导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反而下滑,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等,又因为性格方面的特征,兵兵选择以逃避、消极应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解决: 大多数学生厌学的问题需要对家长进行干预,但兵兵的情况来看,孩子的性格已经定型,实际上已经很难磨灭不良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了。 而且,通过沟通,我们发现兵兵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思维认知体系,这个阶段再对其性格进行改变并不现实。最后通过和老师、家长沟通后一同敲定的干预计划是,通过设立更为合理的学习目标,一步步使其获得在成绩上的进步带来的成就感、自我认同感,并把他“玩游戏”的爱好利用起来,作为一个学习动力上的正面激励,同时,家长方面要停止对孩子的过度批评、苛责,多表扬、多听需求,避免带来自信心的下降。 结果: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施,首先是在家长态度的转变下,兵兵的性格虽然还是偏内向,但他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再那么悲观,在学校也有了社交方面的改变,朋友开始变多了,也更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了。在学习成绩上,兵兵刚开始的目标是进步十名,经过老师的帮助调整学习方式、培养加强记忆的学习习惯等,而且家长承诺,如有进步,就可以在周末奖励游戏资金,很快就实现了目标;在学期末尾时,兵兵又实现了第二个学习目标——期末考在原基础上再进步五名,且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兵兵在本来就最擅长的语文科目上还取得了班级前三的成绩。 除此之外,兵兵跟家里的关系也有所改善,虽然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家庭心理干预,但兵兵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看着自己的态度转变竟然能对孩子发生这么大大作用,也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心理到行为上都发生了转变,不再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日常中以有效沟通代替苛责批评,亲子关系冲突得到了改善,家庭氛围也融洽了起来。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 3673 32
2023-02-09
正在加载
没有更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