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民医生
已实名认证
尹建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情绪
1.儿童青少年辍学、厌学、网瘾等问题疏导;2.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困难、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学习动力不足、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的心理辅导;3.儿童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暴躁/低落、失眠、睡眠困难等问题的辅导;4.儿童青少年多动、抽动、哮喘、习惯性肌肉痉挛、揪头发、习惯性清嗓子/咳嗽等躯体行为;5.家庭子女教育,亲子关系冲突等问题的咨询与指导;6.特需儿童(不限于自闭症谱系)心理辅导、家庭教养等问题的咨询与指导。
尹建民(茶壶心理/脑躯力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躯体治疗师;家庭治疗师;催眠治疗师;职业规划师;高级心理测量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员;北京心理健康促进会会员;北京积极心理学会会员。接受媒体采访文章:2022.8.15北京晚报《快乐长学问赛过活神仙》-夏令营报道、2022.2.13新华社《读懂孩子抑郁》、2021.11.30中国妇女报《匿名社交,不应成为孩子沉迷的“树洞”》、2021.10.12中国妇女报《事无巨细“高控制”易致孩子“心伤”》、2021.9.8中国妇女报《提升孩子“逆商”,把挫折转化为动力》、2021.8.24中国妇女报《父母如何叩开孩子的心扉?》、2021.5.8北京晚报《孩子心里有事您知道吗?》、2020.7.6北京晚报《高考倒计时1天,考生试试“放轻松”四招》、2019.8.8中国妇女杂志《家有青春期“逆儿”》、2019.2.4北京晚报《做斜杠青年你真的都准备好了吗?》
关注
昨日浏览
总浏览
尹建民医生的问诊服务
在线问诊1010元/50分钟
通过图文/电话/视频在线问医生
去问诊
近期14人咨询预约挂号
暂未开通挂号服务
挂号指引
极速问诊
根据病情智能推荐医生
去问诊
全国医生随机分配尹建民的预约挂号
- 本出诊医院平台无号,请通过医院官方渠道挂号。
1.
公众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有来心理诊室”进行预约;
2.
电话:可拨打4006678535进行咨询;
3.
现场:可通过人工窗口或院内自助机进行预约挂号。
尹建民医生未在本平台开通挂号服务
向您推荐所在医院官方挂号方式
挂号方式可能会存在更新不及时 具体以医院官方渠道为准
挂号方式可能会存在更新不及时 具体以医院官方渠道为准
尹建民同科室医生
尹建民医生共发布了24篇科普内容
千万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家长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附应对策略)
2023.07.18
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最好的方式是理解和接纳。
只有家长读懂他们的内心,联结起沟通的渠道,教育才能发挥出作用。
随着身体发育的加快,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思维也开始完善,开始思考自己,思考未来与人生。同时,他们也会面临很多不解与困惑。
此时,渴望独立的他们本能地开始摆脱这些困惑,于是,他们顶撞、反抗父母与老师。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出现与以往不同的举动,便会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严加管教,认为孩子可能会越轨等。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其实,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最好的方法是放下身段,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理解、支持你的孩子,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让孩子的世界真正接纳你!
不愿听父母的唠叨,父母的嘱咐成多余
有很多家长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突然不听话的变化感到莫名其妙,他们总是在问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孩子听。
但是孩子究竟在想什么,最近的心理状态如何?家长往往没有关注到。
我们的孩子从小始终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当进入到青春期以后,他们的身体发育加快,思维成长到一定完善程度时,开始思考自我、思考人生,开始被身心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所困扰。
此时他们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困扰,这是人的生存本能。
此时从小对家长的依赖和自身成长的要求出现了矛盾,使孩子不知所措,又不知道怎么说。
或不愿意对家长说,认为全听父母或老师的话是不成熟和没长大的表现,对此,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
此时家长该如何做呢?
1.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让孩子盲目听话就是在扼杀孩子,让他们成为父母的听声筒、传话器,而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
郑渊洁从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你要听话”,他认为“把孩子往听话里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
所以不妨告诉孩子“爸妈并不是要你盲目地听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们也不喜欢什么话都听的孩子。”
这样说,会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
2.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家长如果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我们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 给孩子一个行为标准。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一个原则,一个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
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综合来看,对于青春期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一定要辩证地看,父母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让孩子“听话”或遵守;
而对于一些无原则性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自己作主。比如说穿什么衣服,看什么样的课外书等。
和父母顶嘴,孩子的“有理”心理
你是否发现,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就不愿意和我们沟通了,有时你说一句,孩子顶十句,或者干脆不理你,你怎么说我也不搭茬。
此时家长该如何做呢?
1. 把命令改为商量
在很多问题上,父母不要太武断,也不要替孩子做决策,而应该问问孩子的意见。
如“你打算怎么做呢?什么时候做?”这表示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如果有些部分不正确,我们再以研究和探讨的语气与孩子商量。
“妈妈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们来看一看这件事的可行性......你觉得妈妈分析的有道理吗?”
以商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商量失败,但感情氛围会增强,有利于以后问题的沟通。
2. 不妨让孩子吃点“苦头”
青春期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比如春天要不要穿毛裤的问题。我们觉得冷,需要穿,而孩子觉得没有必要穿,那就遵照孩子的意见。
不穿,要是感冒了,他自己就知道什么样的天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了。
总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支持要比压制好,商量要比命令好。
另外,只要孩子的想法合理,就要给予全力支持。
离家出走主要原因:
1. 逃避学习压力。
有调查称,35%的中学生觉得很累,34%的学生因功课太多而忍不住想哭,20%的学生有过“不想学习想自杀”的念头。
现在的孩子需要面对很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有的来自自己,他们给自己订立了各种学习目标,一旦没有实现,他们会感到气馁甚至有逃避的想法。
有的来自父母,家长的目标太高,孩子达不到家长的预期,压力大、恐惧,想一走了之。
2. 逃避惩罚。
有的孩子做错事,害怕父母惩罚,选择离家出走。通常这种情况出现在经常惩罚孩子的家庭。
3. 被外界环境诱惑。
现代社会外界的诱惑太多,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力相对较弱,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比如游戏、打架(觉得很帅)、吸烟等。
此时家长该如何做呢?
1. 预防为主,让孩子自由成长。
通常离家出走的孩子是由于与父母缺乏沟通。
父母平时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给孩子的自由成长创造空间,对孩子的学习,我们也不应该干涉过多。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整天的唠叨和叮嘱会让孩子反感。
2.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很多孩子离家出走都出乎父母的意料,父母应该经常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和需求。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应该横加指责,而应该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只是指责批评,而不给指导方法。
3. 增长孩子的见识,使其正视社会诱惑。
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让他们吃一点苦,他们才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比如可以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或是进行一些职业体验,让他们知道做什么事都需要付出努力。
也可以让孩子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他们才能正视社会上的一些诱惑。
4. 真诚接纳归家的孩子。
如果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了,家长一定要给予安慰和关心,让他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这时就不要进行批评打骂了。
打扮怪异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自己活得有个性,成为周围人关注的对象。于是,将自己打扮的另类。
为了能使自己看上去像个大人,有不少学生吸烟、喝酒,过分追求穿戴打扮。对此,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
对待打扮怪异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 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细小变化。
生活中有些父母工作繁忙,他们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孩子的一些生活细节,却缺少关注。
比如孩子换了一个新发型,换了件新衣服,他们都没有觉察,其实孩子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时候,不妨真诚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一直以来忽视了你的感受,对不起。”
然后再对孩子的新的发型和新的装扮表示欣赏,这样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 不要直接批评孩子的审美观点。
当我们看到孩子打扮怪异时,我们不要直接批评孩子的审美观点,不要说“你看你打扮的跟个小混混一样。”
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是对他的人身攻击,我们可以利用机会进行教育。
比如说当看到街上女孩穿低腰裤,我们可以问“你对穿着暴露的女孩子怎么看?”或者问“你对染了各种颜色的头发的孩子怎么看?”、“你觉得这样好看吗?”引导孩子思考。
孩子也可能会说挺好看的,这时家长要沉住气,不要直接批评,家长可以把自己对这个现象的看法说出来。
告诉孩子我是这样想的,你那样想也没问题,只是我们观点不同罢了。
3. 告诉孩子怎样才会赢得他人的真正尊重与佩服。
告诉孩子一个人真正让人尊重和佩服的不是外在,而是他内在的一些道德品行。
比如一些高尚的品质,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能够尊老爱幼,尊重师长,能够帮助有困难的人,有爱心等等,这些才是最受人尊重的。
不要强调说只有学习好才被人尊重。
许多中国的家长会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只有学习好才是最棒的,其实学习成绩只在人生中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抽烟
青春期孩子吸烟有许多原因,主要原因是:
1. 情绪不稳定,压力大。
身体(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学习(科目多,作业量大)、交友等方面带来的种种压力,很容易导致在情绪上出现大的波动,这时候如果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那吸烟便成了他们解闷发泄的便捷途径。
2. 觉得潇洒,是自己“吃得开”的标志。
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质的发展,他们追求个性,追求独立。
吸烟可能被认为是成人的一个标志,他们见面吸烟或者是递烟,让自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大人了。
家长该如何做呢?
1. 正面教育,讲明吸烟的危害。
(1)有害身体健康。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对气管和支气管造成损害,它对青少年的危害要比对成人的更大。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让孩子产生戒烟的动机。
(2)降低大脑活力,影响记忆力。
(3)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易走上犯罪道路。
2. 清除使孩子染上吸烟习惯的污染源。
(1)父母以身作则,不吸烟。为孩子创造无烟环境。
(2)关注孩子的社会关系。防止他们和社会上吸烟的伙伴经常来往。
(3)与老师配合监督孩子。
当然,这要看孩子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个老师很尊重孩子,爱孩子,会给孩子正面的指导,我们可以跟老师配合;
如果这个老师对孩子没有爱心,一味地批评指责,那么把孩子吸烟这个事情告诉老师对孩子并没有好处。
所以家长在与老师配合时要慎重。
3. 协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
(1)在学习上多关心孩子,对学习上遇到的难题给予指导。
(2)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要及时给孩子鼓励和欣赏。
你的家庭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1. 过分关注学习,不顾孩子身心需求。
我们平时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最常问的就是作业写完了吗?打卡了吗?今天英语怎么才考了60分呀?我给你报个英语补习班吧!
却很少关心孩子一天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今天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有时孩子跟我们讲学校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往往还训斥孩子,跟孩子说“你别管那么多闲事,好好学习就行了”,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们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需求,别太在意孩子的错误。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会去犯一些错误。
父母不必太在意孩子的错误,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出错误背后的原因,并教会孩子如何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习正确的方法。
2. 要求孩子按照家长预设的方向去成长。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学习好,能考上个大学就行。”
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您觉得是对孩子没有要求吗?
我的感觉是要求挺多,而且还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预期来生长。当孩子达不到您预期的学习好的标准以后,您就大发雷霆了。
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您的要求去做,如果不按照您的要求去做,有些家长就认为孩子不听话了,或是软硬兼施说服孩子听自己的,或是对孩子说“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想怎样就怎样!”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我们对孩子要有耐心,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否则孩子觉得家长没原则,他也不必遵守原则。
对待学习这个问题,我们告诉孩子只要你尽力就可以,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不要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并影响亲子关系。
他们会拒绝和父母沟通,甚至离家出走等,并对父母和家庭充满了怨气,给孩子生活带来影响。
3. 大包大揽,孩子不自由,没有独立空间。
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这样的家长非常强势,没有边界意识,对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对孩子管得非常多:
早上几点起床;吃饭穿衣多长时间;上什么课外班;和谁来往,都要按家长的意思。
孩子不能自己做主,甚至上厕所时间稍长,家长都要敲门催促。不给孩子自由,随意干涉,孩子怎能不烦、不反?
我们应该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学习只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是人生的全部。
学习成绩的高低真的不影响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才是最重要的。
4. 不尊重孩子,过分干涉。
有个妈妈担心儿子早恋,偷偷查微信、查qq,不让儿子和女生来往,哪怕正常交往,妈妈也紧盯不放。
儿子很反感,每天放学就把自己的房门紧关,不让妈妈进。
妈妈不放心,一会送水果,一会送零食。其实,就是监视孩子,看孩子在学习还是在玩手机。
一个孩子总是被窥视、被监控,不被信任,自然就抗拒父母,不喜欢父母。
尊重孩子,命令的语气改为商量的语气。
进孩子房间前先敲门,有事情跟孩子商量,而不是直接命令孩子怎么去做。
对于那些叛逆不学习、自暴自弃、离家出走、抽烟的孩子,家长要反思,到底因为什么,孩子会走到今天这步?
家长不妨对对号,是不是自己有以上的问题,伤了孩子的心,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孩子。
必要时,要向孩子承认错误,发自内心地让孩子感到你想改变的决心,而不是流于形势,或者表面道歉,实际没有行动。这样,孩子更会反感、叛逆。
一定要从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是个越来越大、独立的人的角度,和孩子平等相处,把生命的指挥棒交给孩子,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的未来!
青春期的年轻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自我认同。
而这种自我认同想要建立,就需要得到外界重要他人的认可,因此,父母、老师、至交好友的态度对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会努力想要得到他们的喜爱与欣赏。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气足够的认可,认可孩子的一切,告诉孩子:
你这样做,父母都理解你,支持你。做得不好的地方,父母也会和你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真诚的理解,循循善诱的教导,才是打磨青春期“顽石”的最好方式。
5.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
生活中,有些父母虽然对孩子很严格,但是对自己却很松懈。
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总是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不合理或者不好的习惯,都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坏的榜样,也会影响到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举止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长期的不良行为,会导致孩子模仿这些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和尊重,疏远父母。
在孩子叛逆时期,家长应适时转变角色,改变教育方式,避免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建立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这样才能相互容忍和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特别严重的冲突。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5139
91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与治疗
2023.03.13
什么是多动症?
ADHD代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医疗状况。患有多动症的人在影响注意力、静坐能力和自我控制的大脑发育和大脑活动方面存在差异。多动症会影响孩子在学校、家里和同伴关系中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是什么?
所有孩子有时都难以集中注意力、倾听和遵循指示、静坐或等待轮到他们。但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来说,斗争更加艰难,而且发生得更频繁。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可以在任何或所有这些方面表现出症状:
1、不专心。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和专注于任务。他们可能不会很好地听从指示,可能会错过重要的细节,并且可能无法完成他们开始的工作。他们可能会做白日梦或磨磨蹭蹭。他们可能看起来心不在焉或健忘,并且忘记了自己的事情。
2、多动。
多动的孩子烦躁不安,容易感到无聊。他们可能无法静坐或在需要时保持安静。他们可能会匆忙处理事情并犯粗心的错误。他们可能会在不应该的时候攀爬、跳跃或粗暴。无意中,他们可能会以扰乱他人的方式行事。
3、浮躁。
冲动的孩子在思考之前行动太快。他们经常打断,可能会推动或抓住,并且很难等待。他们可能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做事,拿走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或者以冒险的方式行事。他们的情绪反应可能对这种情况显得过于激烈。
有时父母和老师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注意到多动症的症状。但小孩子分心、焦躁、不耐烦或冲动是正常的 —— 这些事情并不总是意味着孩子患有多动症。
随着孩子的成长,注意力、活动和自控力会逐渐发展。孩子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这些技能。但是有些孩子在注意力、安定下来、倾听或等待方面并没有变得更好。当这些事情继续并开始在学校、家里和朋友之间引起问题时,它可能是多动症。
什么导致多动症?
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导致了多动症的大脑差异。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多动症主要是遗传的。许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都有父母或亲戚。如果孩子早产、暴露于环境毒素或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吸毒,他们也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多动症不是由过多的屏幕时间、不良的养育方式或吃太多的糖引起的。
如何诊断多动症?
如果您认为您的孩子患有多动症,请与您孩子的医生预约。 他们将进行检查,包括视力和听力检查,以确保其他原因不会导致症状。
为了诊断多动症,医生首先询问孩子的健康、行为和活动。他们与父母和孩子谈论他们注意到的事情。您的医生可能会要求您填写有关孩子行为的清单,并可能要求您也给孩子的老师一份清单。
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如果很明显,医生会诊断出 ADHD:
1、孩子在注意力、多动或冲动方面的问题超出了他们这个年龄的正常范围。
2、这些行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3、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在学校和家里。
4、健康检查表明其他健康或学习问题并未导致问题。
许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也有学习问题、对立和挑衅行为,或情绪和焦虑问题。医生通常将这些与 ADHD 一起治疗。
如果需要,医生可以将您转介给儿童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
多动症如何治疗?
ADHD 的治疗通常包括:
1、医学:这会激活大脑集中注意力、放慢速度和使用更多自我控制的能力。
2、行为疗法:治疗师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与多动症有关的社交、情感和计划技能。
3、家长辅导:通过指导,父母可以学习应对多动症行为问题的最佳方法。
4、学校支持:老师可以帮助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做得更好,更享受学校。
正确的治疗有助于改善多动症。父母和老师可以教年幼的孩子更好地管理他们的注意力、行为和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应该学会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不治疗多动症,孩子就很难成功。这可能导致低自尊、抑郁、反对行为、学业失败、冒险行为或家庭冲突。
父母如何提供帮助?
如果您的孩子被诊断患有多动症:
1、参与其中:尽你所能了解多动症。遵循诊所提供的治疗方法。
2、安全地给药:如果您的孩子正在服用 ADHD 药物,请始终按照推荐的时间和剂量服用。将药物存放在安全的地方。
3、与您孩子的学校合作:经常与老师会面,了解您孩子的表现。共同努力,帮助您的孩子取得好成绩
4、有目的和温暖的父母:了解哪些育儿方法最适合患有多动症的孩子 —— 哪些方法会使多动症变得更糟。关注孩子的长处和积极品质。
5、与他人联系以获得支持和意识。加入心理诊所支持小组,以获取有关治疗和其它信息的最新信息。
当孩子接受治疗、吃健康的食物、获得足够的睡眠和锻炼,以及知道如何应对多动症的支持性父母时,多动症可以得到改善。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4501
54
青春期叛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内附实用建议及详细案例)
2023.02.09
当孩子说出第一个“不”时,ta的自我意识形成了。
美国著名“沟通之父”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父母的权力,以及基于这份权力的言行方式。如果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能更多地用非权力的方法来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没什么可反叛的,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叛逆期。
这解释了为什么到了青春期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孩子不叛逆,叛逆真正的源头在于家长,而“青春期”只是这一反应的催化剂。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成长领域的咨询师,下面我将以系统知识结合自己的咨询经验,来谈一谈“青少年叛逆”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
青春期叛逆,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一段心理的过渡期,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求自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监护的表现。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产生了叛逆心理,倾向于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这个时候家长如果用命令式的管教来应对,会让孩子感到耻辱,更加激发了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很多时候会引起强烈反应,因而的确需要投以足够的重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喜欢和家长老师唱反调,特别容易冲动,有很强的虚荣心,会早恋,会厌学,做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容易走极端。
表现
不同阶段区别
1.早期阶段(9-13岁):反叛通常开始于中学早期,孩子的叛逆动机,主要是为了摆脱曾经的自我定义,为将来更成熟的重新定义扫清道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不再是小孩子,不要再把我当成小孩!”
2.中期阶段(13-15岁):在中学后期和高中早期,大多数的反叛是为了创造必要的差异来突出自己,让明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也期待别人能够肯定其独特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是与众不同的,请不要用任何人的标准来对待我。”
3.后期阶段(15-18岁)︰在高中的中后期发生,通常是由青春期的延迟而发生的,主要是为了把自己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以获得相对独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不要总是对我啰里啰嗦的,我有能力照顾好我自己。”
反权威特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这个社会有许多的条条框框。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固有的规则、权威是让他们首先碰壁的东西。在他们最初接触权威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给予全面、公正、客观、具体的信息,孩子就认为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对权威的质疑和反对。出现如“只要是上级(老师、家长)就要反对”、“只要是制度就要反对”等倾向,这种对权威的叛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反抗性,偏激性,自发性和盲从性。
被动攻击(“我偏不”)
叛逆的孩子都有着一种跟家长对着干的心理,经常故意做错一些事情惹家长生气,“你们最想我做这个,我偏偏不做这个”,即使ta在这种对抗中也得不到好处,但仿佛只要给家长“捣乱”、受到批评就会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对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满的发泄,即被动攻击心理。
原因
生理快速发育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发育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各项内分泌和身体激素水平空前提升,但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发展还不够均衡,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不足、行事冲动易走极端、时而烦躁不安、时而忧虑苦闷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被很多家长看来,自然是问题多多,然而身体的本能反应又如何能被区区几句啰嗦和训斥所压制,一来二去,孩子便被冠以叛逆的罪名。
心理人格发展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开始深入地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价值”等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不断地探索、尝试和确认,逐渐感知“我"与世界之间的界线。同时,在这个探索和确认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信、自尊和自爱等心理素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往往都充满矛盾,对待家长时,反抗性和依赖性会同时存在,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双方就很容易发生冲撞。
压力过大造成应激反应
青春期的孩子,一直面临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恰当引导,就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进而触发潜意识中的对抗情绪,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过多干预、过度操控,常常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和尊重;反之,家长的情感忽视、放任自流又会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关注和重视,使双方因为缺乏理解,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
1.缺乏人格尊重
家长最常见的一种误区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不承认他们具有独立人格和丰沛的情感。经常打着“都是为你好”的名号不顾孩子的意愿和感受,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又或是因为觉得孩子“不记事”随意做出伤害孩子情感的事情。
对于父母们来说,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就是最合适的,但站在孩子自己角度上,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主体意识的人的存在被最亲近的父母抹杀了,他们既伤心,又愤怒,一部分孩子就更加急于证明和保护自己的独立性,会有越来越强的自主性,越来越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
2.情感漠视
在家庭中,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或是感情破裂等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这导致了孩子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有一些孩子发展出过于敏感悲观的性格,没有办法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事进行客观的、积极的应对,感觉别人都对自己有敌意,故而激发叛逆心理;还有的孩子用叛逆行为引起家长注意,这样就能让自己觉得在家庭中也有一席之地。
3.控制欲过强
青春期阶段里的孩子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愿,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讨厌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约束下,特别反感父母的唠叨和说教。而父母却习惯事事自己做主,拿捏孩子所有一举一动,家长们强势的压迫使得青春期的孩子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最后引发反感情绪。这时候孩子的叛逆,是一种压迫下的揭竿而起,是一种低调的报复。
家长控制欲过强不仅会引发叛逆问题,研究表示,控制行为与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家长的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持续一生。
4.沟通不利
正如前面所说,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最忌讳教条式的沟通。青少年正处于对事事充满好奇、追求真理的阶段,他们对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不理解是很合情合理的。在他们最初接触一些社会共识、规则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耐心的分析和解释,孩子不像成年人可以自己获取客观、具体的信息,他们就认为规则、权威、共识等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质疑和反对。
解决
了解与理解
充分认识到孩子在青春期面临的种种生理和心理、外在环境和自我发展上的矛盾和挑战。将心比心,站在ta的角度看问题,更多地给予支持和帮助而非苛责,保持充分的沟通,并树立“无论什么事都可以与我沟通,我会始终站在你这边”的可靠形象,孩子自然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心理咨询。
营造良好的环境
健康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成长环境、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等等……都是保障孩子渡过青春期、减少叛逆心理及其引发的不良影响的必要条件。
以上这些环境因素,并不受“经济是否充裕”、“父母离婚与否”等条件限制,健康的家庭氛围就是说在充满平和理智、崇尚沟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养成遇事先思考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性格;良好的成长环境指的是没有暴力、没有重男轻女和交流壁垒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指符合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科学育人。
正确的沟通和引导
做到了前面的两点,就相当于拥有了良性的亲子关系,孩子完全信任家长,而家长也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引孩子人生发展道路的弥足珍贵的建议。
首先
,家长成熟的世界观和丰富的阅历是孩子所不具备的,若想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遵循理想的方向,必须让ta站在成人的肩膀上,助其思考深远。
其次
,不可加以任何强制的意味。即使家长再为了孩子着想,又或者孩子的想法在家长看来多么错误与幼稚,需谨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如果强加干预,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达不到目的的同时还会彻底破坏亲子关系。
最后,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想当然地站在成年人的认知和立场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孩子,考虑自己对自己这样说话,能不能听进去。
下面是一些实际运用上的建议:
1.给予孩子尊重: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和相对范围内运用、实施自己的权力。家长要逐渐放权。
2.给予孩子信任:要尽量允许孩子自己完成任务,并对其中做到的部分进行及时的肯定。家长要给予甚至是制造一些让孩子独立决定、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并想办法让他能够做好,使他获得更多的肯定,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途径。
3.倾听并保持好奇心:父母要学会适时闭嘴,用心倾听孩子的信息(知)、情绪(情)、需求(意)。保持好奇心,促进良好的沟通。
4.共情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共情孩子,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5.多用鼓励,避免羞辱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与此同时,可以表达父母自己的看法。批评孩子不要当众,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6.关注于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不埋怨,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
7.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充分相信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爱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8.引导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叛逆期的孩子内心会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动力。
案例
小哲是一名初二的男孩,从初二上学期开始,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用妈妈的话说“就像变了个人一样”,父母说他什么都不听,还经常跟父母顶嘴、冲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父母说破了嘴皮也没有丝毫效果,越说他越做,我行我素甚至愈演愈烈。老师反映在学校里孩子表现得很有礼貌,只是成绩有下降的趋势。
在早些时候,孩子和家长之间经常因为小事产生争执、吵架,双方各执一词,疯狂输出,谁也不让,最后基本都是孩子摔门而去把自己锁在房间。再后来,连吵架的沟通都变少了,大家都不愿意说话了,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很沉重。
在分别和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亲子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诉求,就是好好说话、好好相处。在这个家庭中,引发叛逆行为的突出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沟通之桥。
小哲虽然表现得不想跟父母说话、不理父母、总是跟父母作对,但实际上,他的心底里是想跟自己的爸妈好好相处的,但他们的专制和闭塞让他有口难开。我能感受到孩子沉默的背后藏着深深的无助,明明是最亲密的人,此时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家庭成员中都觉得自己很爱对方,但是其实却是把对方的真实需求拒之门外。他说:“其实我真的不想跟她(妈妈)吵架,可是我说话她听不懂,她说话的时候,我一句也不想听。”
跟孩子父母沟通发现,父母很强势,从小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升初一后,在班里属于中等水平,父母认为是孩子不努力学习,经常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还常常以怕耽误学习为由,不让小哲参加足球练习和比赛,不让他打游戏,甚至干涉交友。
通过咨询,父母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接纳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并且学习掌握了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有的心态和一些技巧。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时,小哲父母着手营造轻松、平等的氛围。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观看孩子比赛,赢得了与孩子的沟通机会,经过渐渐敞开心扉的沟通,他们了解到孩子升入初一后成绩排名不如从前,内心也很受挫,父母理解共情孩子的难处,与孩子平等交流,不再苛责和用高要求给他压力。在其他的事情里,无论大小,都听取孩子的心声,一改之前“一言堂”的决策方式,共同寻找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问题。
同时,允许孩子有比较多的独处时间,允许他自我思考,自我处理,允许他有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生活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系改造”,小哲更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了,也不像之前那么我行我素,成绩提升很快。回访时,家长说“本身孩子是很讲道理的,只是大人把他脾气激上来了,其实对所有人都不好”。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424
21
如果您的问题未能解决,您还可以选择:
三甲医生
极速问诊
3万名三甲名医
7*24小时极速响应
1对1
找专家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
对症找医专科专治
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可咨询医生
更多- 0~50元
- 50~100元
- 100~200元
- 大于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