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娟心理咨询师主页
网站导航
葛娟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有来心理诊室
  • 昨日浏览
  • 总浏览
专业擅长 擅长解决儿童青少年厌学辍学、一般性情绪困扰:焦虑、抑郁等、青春期叛逆、学业压力、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抽动、早恋/性教育、手机/游戏网瘾、学校适应不良、人际关系敏感、校园霸凌等问题。
个人简介 葛娟(茶壶心理/脑躯力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在职研究生;家庭/婚姻治疗师;英国认知行为催眠师及美式HMI动力催眠师;中国心理学会学习教练;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传播讲师;人社部曼陀罗绘画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接受过中国心理学会认证高级学习教练连续培训;EFT情绪取向婚姻家庭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培训、结构化家庭治疗;许维素焦点短期解决长程培训;英国认知行为催眠培训;美式HMI躯体动力催眠;施琪嘉精神分析连续培训/李鸣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系列培训;陈灿锐曼佗罗绘画治疗师连续培训;严和来儿童精神分析;美国NathanSzajnberg青少年治疗实务课程;徐钧三年制自体心理学培训;两年制聚焦取向心理疗法国际项目培训;中医躯体心理治疗培训。

葛娟的科普

孩子咬指甲—如何识别儿童心理问题躯体化症状?

咨询案例孩子今年快5岁,喜欢咬指甲,指甲被咬得秃秃的,从来不需要剪。孩子指甲这样不规则很难看,感觉别人看见了都会笑话。妈妈试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在手指上涂生姜、大蒜或者在手指上缠一圈创可贴,但是都没用。她甚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但也检查不出任何问题,为此她非常苦恼。倾听了她的苦恼后,我问她,孩子的这种行为持续多久了?她说,快两年了。我又问,家里有几个孩子呢?她听了觉得有点奇怪,但还是回答道,三个。我又继续问,那老二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两年前,现在三岁。最小的那个刚刚出生不久。”听后,我就意识到孩子行为的可能原因了,我又补充问道“妈妈和老大在一起的时间多吗?”她说:“自从老二,老三出生后,实在太忙了,比较少时间能顾得上老大。”聊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老大开始咬指甲的时间与老二出生的时间是重合的。我和她解释说:妈妈的无暇照顾,以及家庭成员的变化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了焦虑不安感,而孩子却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变化和处理这些情绪,无法选择使用合适的途径来释放,从而使得孩子退回到更小时候的吃奶的状态,于是集中表现为孩子拼命咬指甲。咬指甲虽然成了妈妈的心病,但是反映的却是孩子的“心病”。认识躯体化躯体化,是孩子表达不适与痛苦的无声语言可能会有些家长觉得疑惑:咬指甲的行为与焦虑、不安全感之类的情绪问题有关系吗?事实上,从我多年的经验来看,不只咬指甲这一种行为,孩子做噩梦、无法在幼儿园大小便、肚子疼、呕吐等表现,特别是在医院检查不出问题的,都很有可能是由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引起的,我们统称为“躯体化”。躯体化是指:孩子借由躯体表现(行为问题、身体不适等)来表达心理上的问题。孩子之所以运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往往是因为他们遭遇了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困境:不会说、不能说、说不出……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躯体化为表现的特殊行为,或者简单地把这些行为当成孩子的坏习惯来予以纠正,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今天我们先从咬指甲这一个特殊行为,来谈谈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大问题。究竟孩子为什么会去咬指甲?孩子咬指甲跟父母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30%的孩子会咬指甲三岁以后,孩子产生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可能跟孩子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者是跟模仿别人有关。如果不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那么当孩子经常出现的反复出现咬指甲,咬到出血,甚至都不用剪指甲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是要更加的关注格外的小心的。因为咬指甲这样一个行为,这样的一个轻微的躯体化的自我伤害倾向,持续无法改善的话,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就目前来讲,大概会有30%左右的孩子在儿童期会出现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其中,更会有人把儿时的这个行为延续到成年。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会认为咬指甲仅仅是不卫生或者影响美观的习惯问题,其实并不然,咬指甲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他的社交、学习等等方面。但是,其实,更深层的,咬指甲往往是一个信息,从孩子身体上传达的信息,他在用身体告诉父母:爸爸妈妈,我觉得很焦虑,没有安全感。这时候家长就要好好观看一下孩子情绪、心理方面的原因了。那么孩子咬指甲跟心理、情绪问题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咬指甲可能显示出孩子的焦虑,缺乏安全感呢?作为哺乳类动物的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本能——吮吸。我们通过吮吸来获取食物,使自己生存下来。把手指放在口中去吮吸,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存在的安全感,情绪上的稳定感。当孩子遭遇到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到口腔里,通过吮吸,来再次获得婴儿时期的那种安全感,那种生命的感觉。时间久了,慢慢的就会形成习惯,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依赖,咬指甲这样的一种异常行为就会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当孩子最初遭遇到的一些情绪性的状态焦虑担忧害怕的时候,父母或者成人不能够接纳或者关注到这样的情绪,而孩子自己又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寻求他的本能,寻求原始的这样的一种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很明显咬指甲是这样的一种方式。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三岁以后,当发现孩子长时间的咬指甲你可能要去觉察是不是孩子的心理情绪方面出了问题,是不是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处在焦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在这里,其实我想说的是孩子咬指甲这样的问题,可能和家长有着莫大的关系。碰到孩子咬指甲的时候,父母除了要注意到可能是孩子心理、情绪方面的原因,还有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地使得孩子处在一个焦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下面我来谈谈父母怎样的行为或者情绪表现,会让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类似咬指甲(包括前面谈到过的,如孩子不能在幼儿园大便、经常肚子痛(或者呕吐)等等)的躯体化症状,或者说,会让孩子经历遭遇躯体化的高风险。当然,我们也会简要谈谈,高风险孩子的父母,你可以朝着什么方向来改善。父母情绪不稳定,随心所欲,孩子风险高在儿童的发展中间,如果父母是充满焦虑的是充满情绪性的矛盾的,这样的家长更可能给孩子带来情绪性的问题。因为他们所采取的养育的方式可能会随心所欲。比如说,家长有的时候情绪好会说:你是我的宝贝。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哎!你怎么这样,你怎么把饭扔在地上,你简直像一个魔鬼一样的。(平时会叫孩子小名,但当孩子哭闹时,你会提高声音,陷入情绪的攻击中),甚至有些家长会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到家里。我有一位来访者说,至今他都害怕妈妈下班回来的脸色!这时候,孩子肯定是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他不知道,下一秒他的爸爸妈妈会变成怎么样。如何应对?其实,我想说:我们要学会平静地去接纳孩子的一些状况,甚至自己的一些状况。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状况,尿裤子啊,不吃饭啊,听不进道理啊,抢别人玩具啊等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平静地去接纳,接纳这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父母需要有一个平缓的、敏感的、稳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这样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环境,给予孩子安全感,慢慢地放弃通过咬指甲获取安全感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温柔的提醒。但是注意宽容不代表没有边界。还有,其实父母的许多困难在于他们缺乏调节自身矛盾情绪的能力,而这样的一个部分其实和他们自己童年时与自己父母亲的情感是紧密想关的。父母强迫型表现明显,孩子风险高怎样算是强迫型?大致如下:父母太需要根据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养育孩子,一旦孩子没做到,父母就很焦虑,父母需要强行将孩子的行为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伴随夸大性的指责。比如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他的饭量没有达到儿科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我们不是放轻松地说没有关系,那我们等着下一餐吧,而是我们拿勺子一勺一勺强行的往孩子的这个嘴里去塞,然后不停地去摸他的这个嘴说你怎么不吃,要吞下去,孩子吞下去了之后又立即再给一勺。再比如说,有些家长发现了孩子咬指甲,就会有夸大性的指责,强行的制止,其实这样的行为会使得咬指甲更加固着,反而在以后不容易去改变。因为家长的焦虑同样给孩子带来了焦虑。如何应对?我想给大家说的是,我们要尽量的去体会那个情绪本身,让孩子有可以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而不是用我们父母认为好的方式去表达去成长,比如说饭吃不到要求的分量,没关系,那下一餐吧。比如说,孩子下雨天想踩水,不要太担心弄脏了衣服而去斥停他,让他可以自然地享受孩子的乐趣等等。父母忽视型表现明显,孩子风险高孩子不被看见,得不到良好陪伴!例如,我前面提到那个有三个孩子的妈妈的例子,大女儿因为后面的弟弟妹妹出生后,妈妈忽略了对她的陪伴,大女儿的不安全感,焦虑感转变为咬指甲这样的行为。有些家长说,我天天和她在一起,我照顾弟弟妹妹,在家做饭做家务的时候,她也是在家的,怎么就没有陪伴了呢。这是我想跟家长说的,就是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父母必须是在场的,这个“在场”非常非常的重要,在场才是叫有质量的陪伴。父母是集中的专注的。通常家长理解说的陪伴是:我今天晚上在家了我没有在外面。我今天下班早早的在家了,就行了。可有的时候家长们很忙,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我们就会说妈妈在做饭哦,妈妈在干嘛,然后这个时候孩子自己玩自己看书或自己看电视。通常这样的一种陪伴是没有质量的。也就是说你没有跟孩子在一起,你不在场。如何应对?那么我这里说的当孩子出现这样的一个咬指甲问题的时候,你的陪伴一定要非常的专注。比如说,你在家不是说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说:宝宝,你去看一会儿书。不是的。如果是看书那么请你跟孩子一起看,你跟孩子讲:你也在看书,孩子也在看书。或者你给孩子读书。同样,玩积木也是一样的,是要一起参与其中。那妈妈说,我很忙,我还要做饭呀。你在做饭时,也可以跟孩子说:妈妈这个米已经做好了要放电饭煲里面了。然后给他一个小杯子说:哎,你现在去装三杯的水倒进这个电饭煲里面,我们把米煮上。这样也是叫陪伴。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游戏。或者说给孩子一个葱:你帮妈妈把这个葱黄叶子去掉或者菜黄叶子去掉,一边说一边示范给孩子看。这所有的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陪伴,而不是说你不要到厨房里来。我这里讲的是说一定要跟孩子在一起,在场的专注的去陪伴。而这个陪伴的力量实际上对于情感来讲,甚至对于儿童的智力的发展或者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总体建议1、父母需要有一个平缓的敏感的稳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2、要去遵循孩子的规律;3、要有高质量的陪伴;4、要提供机会让孩子有充分的身体活动。人的身体是自我存在的一个容器,如果孩子的身体是主动积极的,不是被捆绑和限制的。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好的支持性的自我能量就会从身体中间表达出来,涌现出来。身体的自我活跃会显著地降低情绪的问题,那么从这个部分来讲呢,也就是说三岁的以后的孩子,我们要尽可能的让他有更多的在户外的活动的,去跑啊去跳啊啊去去捉迷藏。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您的孩子咬指甲的行为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寻求到一些适当的心理帮助。最后,我们说,咬指甲可能是孩子存在的一种焦虑感、不安感反映到了行为上,那咬指甲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孩子情绪的躯体化可能还会有表现在肚子痛,经常拉肚子,又或者经常便秘、噩梦等,就像我们成年人,压力太大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胃痛,头晕,咳嗽等等,孩子的身体反应会更敏感,他们通常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种种感受,但身体的反应会更加直接。家长们需要多点留意,多点陪伴孩子。(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4204 6
2023.01.03

教你如何对孩子正向教育

催眠师教你在家如何给孩子催眠。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教你如何落地实施。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老师收到心理学家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这其实就是一种催眠,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反馈建立的暗示结果:孩子就会越来越向期望的方向发展,这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呢?当然能!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时常说:我的孩子很胆小。孩子就真的越来越胆小。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挑食。孩子必然会越来越挑食。还有的父母时常说:我的孩子专注力不行,不爱学习。被父母这样描述的孩子学习会越来越吃力,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态度:厌学。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父母经常说:我的孩子很喜欢读书。孩子就一定会有阅读的习惯。父母说:我的孩子运动很好。孩子在体育项目一定是有出色成绩的。我们越来越发现:不对孩子强加干涉,不批评、不指责,以鼓励、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发展方向也会越好。父母应该如何做呢?日常生活暗示,孩子是优秀的,孩子受到鼓励,会很努力地做出回应,父母收到反馈再被激起对孩子的认可,赞许,孩子对自己越来越自信,这必然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孩子、家长通过不断地彼此认同、赞许,良性循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比如:看到孩子做作业,我们可以说:我看到最近你很努力,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以前都多。看到孩子打球训练,我们可以说:最近打球次数很多,看起来肌肉越来越结实了,身体越来越强壮了。看到孩子玩手机,我们可以说:你以前玩手机都舍不得放下,现在玩一会就放下学习了,越来越会管理自己了。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变化,并鼓励,让孩子获得理解,得到认同,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并向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这个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呢?孩子收到赞美,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愉悦的,对于孩子的潜意识是一个正向的激励,潜意识对这类事件就会正向面对,不逃避,如果孩子被批评,不开心,潜意识对于这类事件就是否定的,逃避的。而真实发挥人的真实能力,孩子好的专注力,是潜意识和意识共同面对一个事件,所以,有的孩子,学习起来很轻松,有的孩子学习起来很吃力。前者是潜意识和意识一起学习,后者是潜意识不想学习,仅意识在学习。我们在催眠过程中,不给孩子任何暗示,只需要按照相应的催眠流程,孩子的潜意识训化,改变孩子旧有的对学习的负面情绪,对学习产生正向的反应,和意识产生连接,共同合作,催眠是潜意识和意识整合的过程,是意识和潜意识齐心协力的过程。所以,很多孩子,催眠后,专注力好了,学习更努力了,对自己更自信了!催眠的最终目标就是整合,上下脑的整合,左右脑的整合,过去和现在的整合,本我客我的整合,整合后的大脑不刻板、不矛盾,实现潜意识和意识的统一、真正的自我提升、潜力挖掘。催眠其实就是一个感知自己的状态,提升自己的能力,顺应自我、本我的过程。带你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教你如何做有格局的父母,培养有大格局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已经10周岁以上,缺乏自主意识、自律、不爱学习、成绩下降、记忆力专注力不好,专业的催眠师帮助他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3903 66
2023.01.03

如何防止网课变网瘾?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的相对缓解,陪伴了两个多月网课的家长陆续复工,好多中小学的孩子要么自己在家里上网课,要么和管理比较宽松、对网络产品不太了解的老人在家。这样就造成了好多家长面临又担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平时不在家对孩子上网进行管理,孩子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一味的玩游戏怎么办?防止孩子把网课变成网瘾,我们家长该怎么办。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现状有几个词我们统一一下:电子设备可以是电视、PAD、手机、游戏机等,都是一类产品。首先我说一下最近咨询的两个案例。小A,三年级,男孩,品学兼优,之前上过学而思网课,仅使用PAD上课,疫情期间跟小伙伴一起开始玩吃鸡、王者游戏。家长用过正面管教、规则管理、时间管理等方法都无效。孩子会用摔东西、不写作业、关门等激烈行为来表示抗拒,也会用道理来跟父母争辩,比如说:你们也都在玩啊,凭什么不让我玩。你怎么知道我就是在玩呢,我还学习呢。很明显父母也用过打骂的方式进行过教育,但也是基本无效。但经过一个月后,发现玩手机PAD电子设备的时间越来越长,带来的后果就是作业开始写的拖延,老师批的错也不改。家长通过朋友介绍开始来找我咨询。第二个孩子是初一的男孩,在校期间是跟大家很友好相处的,学习成绩一般,疫情期间开始沉迷于手机当中,无法完成学习。每天上视频课也只是打开而已,父母只要一开始干预就会关门,不让进屋,父子之间爆发过激烈的冲突。而现状是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已经进入正式上班,但是孩子却还是只能在家里,所以一部分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会更加不可控,会越来越离不开这些电子设备。我们讲三个月大时,一个孩子的坏习惯基本就会被塑造成型,现在已经三个月了,疫情期间用电子设备已经被培养成功,而且对手机如何管控,我们家长也不知道怎么设置和管理手机。关于这些电子设备的影响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新闻,我们只需要了解几个信息,欧洲各个国家都已经立法出台各种关于使用手机的政策。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也就是说如果当孩子玩手机的时候你拿走手机或者断开网络,孩子有明显的情绪的时候,从医学上讲,他已经是个精神类问题了。首先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不仅仅是孩子爱玩的问题。但现在疫情期间,我们没办法,肯定是超过2小时的,但我们一定要在控制在1小时内要休息。网络成瘾的产生原因在很早之前心理学家已经做了研究,就是拿小白鼠做实验,每按一次杠杆,就给小白鼠脑区的伏隔核区域进行一次电流刺激,也就是说即使是很无聊的动作,他也会非常乐意去做,然后你们猜小白鼠到最后,一小时能按多少次呢?答案是6000多次,是不是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多了。我们再想想是不是跟我们孩子玩手机打游戏一样呢?就是反复的按键,反复的刺激的道理一样,手机是通过声光电的刺激让我们大脑停不下来,更别说手机里还附加了很多好玩的内容在里面,就更不可能离开了。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大人会很困惑,我们怎么就可以放下手机去做自己更应该去做的事情,比如工作,做饭,接孩子啊,孩子怎么就不行呢?我们大人可以停下来游戏去做其他事情,但是孩子却不可以。除了生理的原因之外,还有些其他非常明显的外部原因,比如家庭因素,我们讲如果三大缺失就很容易造成孩子成瘾。首先要回答“网络给了青少年什么”。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身心两方面都需要很多的“营养素”,从心理上来说,这些“营养素”包括安全感、成就感、自信、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等等。家庭、学校是青少年获得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渠道。但是,如果家庭、学校不能提供这些营养素,那我们孩子就会寻找其他的替代品。第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说是很重要的,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但是现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功能是缺失的,比如一些孩子父母离异了,孩子跟着妈妈生活;有的家庭虽然表面完整,但父亲很少在家,他们总是在外面忙自己的事。还有的父亲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离开家庭,想尽责也尽不了。在传统的大家庭时代,父亲不在,还有爷爷和叔叔伯伯来代替父亲发挥功能,而现代核心家庭却找不到替代者,造成父亲功能的缺失。这从某种角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网络成瘾的大多是男孩。同时大家也知道如果孩子遇到了网瘾的问题,最好找个男咨询师,本身就有替代父亲的作用。第二个重大的缺失是游戏缺失很多人以为,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不需要游戏了。但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游戏,只不过他们需要社会角色更丰富的游戏,需要有象征意义的游戏帮助他们长大。现在中学体育活动不仅少,而且男生的活动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和女生差不多,其实男生是需要在游戏中有一定的肢体接触,甚至肢体冲突的。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时,他就去找替代品。网络游戏很多都是战斗游戏,所以很容易被男生迷恋上。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网络成瘾以游戏为主的重要原因。第三个缺失是同伴的缺失对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来说,同伴特别重要,没有伙伴就不能从家庭走向社会。但是中国城市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内同伴为零。同时,现在很多孩子上学远,又因为安全问题家长不得不接送,本来上学路上可以和同伴玩耍,现在不可能了。而短短的课间时间,很难发展出高质量的同伴关系。新的城市社区,居民的异质性也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同伴关系。当现实生活中同伴缺失时,手机网络却给青少年提供了机会。所以我们就明白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三个方面的缺失。我们该怎么做?当我们家长明白了游戏代表的含义后,我们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一些工作。首先我们需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判断,比如孩子到底现在是处于什么阶段,是已经网瘾了吗?还是刚开始?是轻度还是重度?给大家找一个简单的方法:1、思想被网络占据,下线的时候也在想着网上的事情。()2、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3、无法控制自己使用网络。()4、当试图切断或中断连线时会变得烦躁而易怒。()5、通过网络来逃避问题或是释放无助感、罪恶感、焦虑或忧郁等情绪。()6、向家人或朋友撒谎,隐瞒自己上网的频率和时长。()7、因使用网络而导致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或职业机会受到损害。()8、即使已经知道自己花费了太多的费用在网络上,仍然无法退出。()9、下线后会产生戒断症状,例如沮丧、忧郁、易怒。()10、上线时间总是超过预先计划的时间。()如果是的话得1分,总分在5分及5分以上就可以判断为有网瘾了,分数越高就会越严重。下面我们来讲一讲具体应该做些什么。1手机问题重在预防而不是制止2我们要培养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兴趣3父母要以身作则4解决问题要注意情绪5制定规则要科学6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要更有耐心疫情期间,要帮助孩子丰富自己在家的生活,不能光是学习,还有更丰富的活动,比如有个孩子就在家里录歌,每天3首歌,然后自己剪辑加字幕这些的。还有的孩子在家做手工,把这个做手工的过程录下来传上去,而且不是一个孩子做,是家长联系了几个同学一起做。即使有时候孩子不愿意想偷懒的,也会被团队带着往前走,做完这些后做什么呢,肯定要上传到一个平台上来炫耀,以此满足孩子们自尊的需要。我最近正在做的一个事情就是帮孩子们寻找一些有价值的玩具,通过玩具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同时扩展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已经对手机离不开,只要一拿开手机就苦恼,而且也影响到学习,比如就像我开头讲的那两个孩子,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的手段来干预了,家长不能那么随意了。刚才我们讲了一些大的原则来应对孩子的网瘾,最后说一个我们家长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关于手机的管控。首先要学会利用青少年网络游戏平台。比如腾讯和网易这两大游戏运营商都已经推出了相应的管理平台,对孩子玩游戏进行了相应的设置。比如孩子用他的账号登录,玩到一定时间就自动关停,无法继续玩了。其次要学会在手机上进行设置,将手机设置成儿童或者青少年模式。在里面可以设置哪个应用使用多长时间,苹果和华为都有这个设置。只要启用这个模式,系统会问:你需要设置哪个应用,玩多长时间等等。总之,在疫情期间,我们家长要学会怎么更好的和孩子相处,逐步的把规则建立好。在家里丰富孩子的活动,只要我们做到,孩子就不会沉迷于手机网络当中。毕竟孩子在这个时代需要学会使用电子产品,去适应电子设备,这是他们要面临的现状。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个时期,跟孩子一起面对,加以陪伴和引导,让孩子自己学会去管理他们的行为。(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4641 67
2023.01.03
正在加载
没有更多啦
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咨询师名片
葛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
葛娟心理咨询师名片,扫码随时随地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