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青少年情绪困扰,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产生的一系列情绪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个性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对不良情绪的处理经验不足,这个时候的情绪困扰非常值得重视。其情绪变化的开始也许只是源于一个很小的诱因,但若未经妥善处置,就很可能会进一步造成病态情绪,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破坏性局面和损失。青少年时期主要发生的不良情绪以焦虑、自卑、易怒、强迫、恐惧、抑郁、冷漠为主。一般来说,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困扰常呈现单一的症状,相对轻微,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可自行改善。

推荐科普

厌学的孩子怎么办,家庭应该注意什么?

厌倦了学习意味着我们孩子对学校生活和学习感到厌倦,对学习逃避和对抗。学习的疲惫无疑是会扼杀或阻碍我们孩子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为了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我们家庭应该注重下面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父母的不和谐或分离;家庭教育模式过于严格;家庭对我们的期望与我们的实际能力之间的过度差距也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对教育的严格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往往更容易让我们厌倦学习。 2、给孩子交往合适的朋友。如果孩子经常跟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同学互动,非常可能导致我们厌倦学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厌倦了学习,他们可能会形成一个厌倦学习的小团体。这个小组的副作用非常大。所以我们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团体。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引导孩子改善厌学状态。 一、让孩子多次经受困难考验,从而降低对厌学情绪的敏感性。 孩子厌倦了学习,往往因为学习困难,因为孩子想避免困难,感到无聊。因此,改善厌倦学习感觉的一种方法是让自己在生活中经历一些艰难的考验。并努力让自己克服这些困难。这种克服困难的心理感觉将有助于孩子提高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培养应对消极情绪的认知策略。 孩子必须认识到,当出现令人作呕的情绪感时,不要让负面情绪把我们困在原地,应采取一些措施和措施,例如深呼吸以放松情绪,并在感受到放松的感觉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吸引回学习。 三、通过想象训练,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种方法对减少学习的疲劳有积极作用,它要求孩子想象学习放松,更清晰,更细致的画面。在此期间,如果有烦人的情绪,及时调整;想象顺利完成作业和成就感,想象易于面对各种困难和困难的学习任务,体验放松的感觉。 简而言之,调整学习的疲倦并不是时间问题。它不是一种可以一劳永逸地完成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依靠孩子自己正确的自我调整。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 1971 23
2023-01-09

中学生网瘾成因及对策

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张,网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孩子长期沉迷于网络,从而引发的孤独抑郁、网恋、游戏瘾等,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于孩子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中开始。因此如何评价孩子爱玩游戏,不能单以简单的肯定和否定。一般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网络游戏的角度来看 1、游戏对孩子有强化激励作用。网络游戏有简单和复杂两类。简单的游戏只要掌握一般性操作,就可以使紧张、疲劳的大脑得以放松。复杂游戏则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反应灵活性增加。 2、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习困难者获得某种成功的体验。长期以来,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致使许多孩子心理不堪重负。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而玩网络游戏不仅能够宣泄压抑的情绪,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 首先,对孩子来讲,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占大部分时间,所以,最为常见的原因是他们在学习和学习的环境上出现了“问题”。这些孩子的学习一般是不好的,甚至是很差的,很难从学习中获得些许的成功和快乐。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成绩本来不错,因为某些原因,成绩突然出现滑坡,孩子一时难以改变这种状态,变得惊慌失措,也会逃避现实,陷入虚拟世界以求忘却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平衡。 其次,就是孩子的生活出现“问题”。有些孩子缺少同伴朋友,总是独来独往,看似学习认真一切正常,但在他的心灵深处却感到孤独寂寞,无聊焦虑,甚至有深深的无助感。如果老师和家长只盯着他们的学习来观察,一般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这类孩子会因为长时间地与同龄人缺少交流沟通,不知不觉地就走入了虚拟世界来排遣现实的孤独感。 (三)从孩子成长的环境来看 教师和家长总是用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孩子。除了学习,孩子的其他方面的需求是次要的,可以视而不见的。对学习好的,他们就会大加赞赏,特别看重和亲近孩子;对学习差的,就会时常挑剔斥责。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习有“问题”的孩子除了时时遭受挫折和打击之外,很难能从中得到收获,这就使孩子在学习上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应该为之积极进取的目标。 他们难免由原先的有所期待渐渐地步入了失落、失望、麻木的“泥潭”,最终对学校、班级、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一说到上课学习就会变得懒惰、散漫、心不在焉——而此时,如果教师和家长还是只会一味地批评指责,大都会形成“越批越差,越差越批”的恶性循环,孩子除了痛苦、焦虑、忧郁,就只会本能地逃避学习,去找个虚拟世界来麻醉自己,因为那里有他的自由、自主、自娱、自乐,以及期待中的成就与荣誉、关注与爱心、兴奋与激情。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加强心理疏导,创造孩子人际沟通的条件。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孩子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防止游戏成瘾的产生,避免迷上网络游戏。为此,家长要多和孩子接触、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应该跟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孩子对网络的认知,正确对待不良网络的诱惑,培养孩子心理自主性与主体发展性,使孩子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 (二)激发主观意识,促进自主戒瘾。 1、从主观上克制上网的冲动,这要求家长与孩子加强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意图或动机,通过自我的努力来戒除网瘾。 可以让网络成瘾孩子将上网的好处和坏处分别列在一张对称的纸上,按程度轻重排好顺序,每天做思想斗争10-20次,每次3-5分钟,尤其是在瘾发时;也可以将好处和坏处分别贴在显眼的地方,也可以网络成瘾孩子想象自己上网成瘾后的种种极端后果,还可以让网络成瘾孩子在有了想上网的念头时反复自我暗示。 2、从行为上坚定戒瘾的毅力    首先是自我奖励、自我惩罚,即视当天的进展情况而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或惩罚,但应注意其使用的内容应最好与上网无关。 其次是放松训练法。为应对戒网瘾发生时出现的紧张、焦虑、不安、气愤、思维不集中等不良情绪,采用肌肉放松法、想像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以稳定情绪、振作精神。 再次是想象后果法,想象自己上网成瘾后的种种极端后果。 最后是行为契约法。成瘾孩子与家长共同商定戒网的行为契约,成瘾者签定契约并成为契约的遵守者,老师和家长则担任契约的执行者。 (三)家长要适时监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网的质、量、度。孩子自制力差,综合判断能力较弱,父母要适时提醒,适当督促孩子上网有度。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 2182 67
2023-01-09

高中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如何才能重新找回学习动力的方法

因为高中知识比较复杂,有一部分学生会感觉到学习很吃力,开始产生厌学。怎么样能够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力呢,家长可以采取这几方面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第一,父母要做出改变 由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余的什么都不关注,给孩子造成的都是压力,而不是动力。因此,高中生父母要了解到这些情况,平时孩子在学校的压力就很大,孩子回家后要给孩子多鼓励,不要用成绩去论断孩子的一切。 第二,不要和其他的孩子比 现在的家长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别人的孩子都是好的,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样其实很让孩子没有面子。高中生更注重自己的面子,因此更不乐意家长再这么说,因此父母不要总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要引导孩子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考试吗?我们不是用知识来和其他人攀比的。 第三,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如果孩子厌学了,或者不想学习了,不可能只是口头简单的一句话,肯定有某种原因在里面,才导致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可能是不想学习,感觉学习太累,再加上还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再加上自己的学习成绩、老师对学生的态度,都会造成很多的困扰。但是作为家长,需要让孩子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孩子成绩很差,就告诉他重点不在于能不能学好,而在于能不能一点点的学进去知识,这对自己的以后来说,还是有用的。 第四,找方法,事半功倍 有时候,厌学也许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比如学习方法的问题,其实很努力,但就是不出成绩,也许是一直在小学阶段死记硬背,但是进入初中高中后,每天也花费了比别人多的多的时间去学习,但是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当因为这个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的话,就要让孩子学习赶紧改变学习思路,可以请教老师,其他的孩子,给自己一个指导,不要一个人总是埋头苦干。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 2239 17
2023-01-09

千万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家长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附应对策略)

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最好的方式是理解和接纳。 只有家长读懂他们的内心,联结起沟通的渠道,教育才能发挥出作用。 随着身体发育的加快,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思维也开始完善,开始思考自己,思考未来与人生。同时,他们也会面临很多不解与困惑。 此时,渴望独立的他们本能地开始摆脱这些困惑,于是,他们顶撞、反抗父母与老师。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出现与以往不同的举动,便会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严加管教,认为孩子可能会越轨等。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其实,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最好的方法是放下身段,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理解、支持你的孩子,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让孩子的世界真正接纳你! 不愿听父母的唠叨,父母的嘱咐成多余 有很多家长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突然不听话的变化感到莫名其妙,他们总是在问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孩子听。 但是孩子究竟在想什么,最近的心理状态如何?家长往往没有关注到。 我们的孩子从小始终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当进入到青春期以后,他们的身体发育加快,思维成长到一定完善程度时,开始思考自我、思考人生,开始被身心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所困扰。 此时他们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困扰,这是人的生存本能。 此时从小对家长的依赖和自身成长的要求出现了矛盾,使孩子不知所措,又不知道怎么说。 或不愿意对家长说,认为全听父母或老师的话是不成熟和没长大的表现,对此,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 此时家长该如何做呢? 1.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让孩子盲目听话就是在扼杀孩子,让他们成为父母的听声筒、传话器,而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 郑渊洁从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你要听话”,他认为“把孩子往听话里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 所以不妨告诉孩子“爸妈并不是要你盲目地听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们也不喜欢什么话都听的孩子。” 这样说,会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 2.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家长如果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我们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 给孩子一个行为标准。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一个原则,一个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 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综合来看,对于青春期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一定要辩证地看,父母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让孩子“听话”或遵守; 而对于一些无原则性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自己作主。比如说穿什么衣服,看什么样的课外书等。 和父母顶嘴,孩子的“有理”心理 你是否发现,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就不愿意和我们沟通了,有时你说一句,孩子顶十句,或者干脆不理你,你怎么说我也不搭茬。 此时家长该如何做呢? 1. 把命令改为商量 在很多问题上,父母不要太武断,也不要替孩子做决策,而应该问问孩子的意见。 如“你打算怎么做呢?什么时候做?”这表示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如果有些部分不正确,我们再以研究和探讨的语气与孩子商量。 “妈妈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们来看一看这件事的可行性......你觉得妈妈分析的有道理吗?” 以商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商量失败,但感情氛围会增强,有利于以后问题的沟通。 2. 不妨让孩子吃点“苦头” 青春期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比如春天要不要穿毛裤的问题。我们觉得冷,需要穿,而孩子觉得没有必要穿,那就遵照孩子的意见。 不穿,要是感冒了,他自己就知道什么样的天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了。 总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支持要比压制好,商量要比命令好。 另外,只要孩子的想法合理,就要给予全力支持。 离家出走主要原因: 1. 逃避学习压力。 有调查称,35%的中学生觉得很累,34%的学生因功课太多而忍不住想哭,20%的学生有过“不想学习想自杀”的念头。 现在的孩子需要面对很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有的来自自己,他们给自己订立了各种学习目标,一旦没有实现,他们会感到气馁甚至有逃避的想法。 有的来自父母,家长的目标太高,孩子达不到家长的预期,压力大、恐惧,想一走了之。 2. 逃避惩罚。 有的孩子做错事,害怕父母惩罚,选择离家出走。通常这种情况出现在经常惩罚孩子的家庭。 3. 被外界环境诱惑。 现代社会外界的诱惑太多,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力相对较弱,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比如游戏、打架(觉得很帅)、吸烟等。 此时家长该如何做呢? 1. 预防为主,让孩子自由成长。 通常离家出走的孩子是由于与父母缺乏沟通。 父母平时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给孩子的自由成长创造空间,对孩子的学习,我们也不应该干涉过多。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整天的唠叨和叮嘱会让孩子反感。 2.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很多孩子离家出走都出乎父母的意料,父母应该经常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和需求。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应该横加指责,而应该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只是指责批评,而不给指导方法。 3. 增长孩子的见识,使其正视社会诱惑。 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让他们吃一点苦,他们才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比如可以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或是进行一些职业体验,让他们知道做什么事都需要付出努力。 也可以让孩子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他们才能正视社会上的一些诱惑。 4. 真诚接纳归家的孩子。 如果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了,家长一定要给予安慰和关心,让他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这时就不要进行批评打骂了。 打扮怪异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自己活得有个性,成为周围人关注的对象。于是,将自己打扮的另类。 为了能使自己看上去像个大人,有不少学生吸烟、喝酒,过分追求穿戴打扮。对此,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 对待打扮怪异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 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细小变化。 生活中有些父母工作繁忙,他们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孩子的一些生活细节,却缺少关注。 比如孩子换了一个新发型,换了件新衣服,他们都没有觉察,其实孩子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时候,不妨真诚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一直以来忽视了你的感受,对不起。” 然后再对孩子的新的发型和新的装扮表示欣赏,这样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 不要直接批评孩子的审美观点。 当我们看到孩子打扮怪异时,我们不要直接批评孩子的审美观点,不要说“你看你打扮的跟个小混混一样。” 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是对他的人身攻击,我们可以利用机会进行教育。 比如说当看到街上女孩穿低腰裤,我们可以问“你对穿着暴露的女孩子怎么看?”或者问“你对染了各种颜色的头发的孩子怎么看?”、“你觉得这样好看吗?”引导孩子思考。 孩子也可能会说挺好看的,这时家长要沉住气,不要直接批评,家长可以把自己对这个现象的看法说出来。 告诉孩子我是这样想的,你那样想也没问题,只是我们观点不同罢了。 3. 告诉孩子怎样才会赢得他人的真正尊重与佩服。 告诉孩子一个人真正让人尊重和佩服的不是外在,而是他内在的一些道德品行。 比如一些高尚的品质,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能够尊老爱幼,尊重师长,能够帮助有困难的人,有爱心等等,这些才是最受人尊重的。 不要强调说只有学习好才被人尊重。 许多中国的家长会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只有学习好才是最棒的,其实学习成绩只在人生中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抽烟 青春期孩子吸烟有许多原因,主要原因是: 1. 情绪不稳定,压力大。 身体(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学习(科目多,作业量大)、交友等方面带来的种种压力,很容易导致在情绪上出现大的波动,这时候如果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那吸烟便成了他们解闷发泄的便捷途径。 2. 觉得潇洒,是自己“吃得开”的标志。 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质的发展,他们追求个性,追求独立。 吸烟可能被认为是成人的一个标志,他们见面吸烟或者是递烟,让自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大人了。 家长该如何做呢? 1. 正面教育,讲明吸烟的危害。 (1)有害身体健康。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对气管和支气管造成损害,它对青少年的危害要比对成人的更大。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让孩子产生戒烟的动机。 (2)降低大脑活力,影响记忆力。 (3)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易走上犯罪道路。 2. 清除使孩子染上吸烟习惯的污染源。 (1)父母以身作则,不吸烟。为孩子创造无烟环境。 (2)关注孩子的社会关系。防止他们和社会上吸烟的伙伴经常来往。 (3)与老师配合监督孩子。 当然,这要看孩子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个老师很尊重孩子,爱孩子,会给孩子正面的指导,我们可以跟老师配合; 如果这个老师对孩子没有爱心,一味地批评指责,那么把孩子吸烟这个事情告诉老师对孩子并没有好处。 所以家长在与老师配合时要慎重。 3. 协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 (1)在学习上多关心孩子,对学习上遇到的难题给予指导。 (2)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要及时给孩子鼓励和欣赏。 你的家庭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1. 过分关注学习,不顾孩子身心需求。 我们平时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最常问的就是作业写完了吗?打卡了吗?今天英语怎么才考了60分呀?我给你报个英语补习班吧! 却很少关心孩子一天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今天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有时孩子跟我们讲学校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往往还训斥孩子,跟孩子说“你别管那么多闲事,好好学习就行了”,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们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需求,别太在意孩子的错误。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会去犯一些错误。 父母不必太在意孩子的错误,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出错误背后的原因,并教会孩子如何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习正确的方法。 2. 要求孩子按照家长预设的方向去成长。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学习好,能考上个大学就行。” 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您觉得是对孩子没有要求吗? 我的感觉是要求挺多,而且还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预期来生长。当孩子达不到您预期的学习好的标准以后,您就大发雷霆了。 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您的要求去做,如果不按照您的要求去做,有些家长就认为孩子不听话了,或是软硬兼施说服孩子听自己的,或是对孩子说“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想怎样就怎样!”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我们对孩子要有耐心,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否则孩子觉得家长没原则,他也不必遵守原则。 对待学习这个问题,我们告诉孩子只要你尽力就可以,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不要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并影响亲子关系。 他们会拒绝和父母沟通,甚至离家出走等,并对父母和家庭充满了怨气,给孩子生活带来影响。 3. 大包大揽,孩子不自由,没有独立空间。 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这样的家长非常强势,没有边界意识,对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对孩子管得非常多: 早上几点起床;吃饭穿衣多长时间;上什么课外班;和谁来往,都要按家长的意思。 孩子不能自己做主,甚至上厕所时间稍长,家长都要敲门催促。不给孩子自由,随意干涉,孩子怎能不烦、不反? 我们应该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学习只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是人生的全部。 学习成绩的高低真的不影响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才是最重要的。 4. 不尊重孩子,过分干涉。 有个妈妈担心儿子早恋,偷偷查微信、查qq,不让儿子和女生来往,哪怕正常交往,妈妈也紧盯不放。 儿子很反感,每天放学就把自己的房门紧关,不让妈妈进。 妈妈不放心,一会送水果,一会送零食。其实,就是监视孩子,看孩子在学习还是在玩手机。 一个孩子总是被窥视、被监控,不被信任,自然就抗拒父母,不喜欢父母。 尊重孩子,命令的语气改为商量的语气。 进孩子房间前先敲门,有事情跟孩子商量,而不是直接命令孩子怎么去做。 对于那些叛逆不学习、自暴自弃、离家出走、抽烟的孩子,家长要反思,到底因为什么,孩子会走到今天这步? 家长不妨对对号,是不是自己有以上的问题,伤了孩子的心,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孩子。 必要时,要向孩子承认错误,发自内心地让孩子感到你想改变的决心,而不是流于形势,或者表面道歉,实际没有行动。这样,孩子更会反感、叛逆。 一定要从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是个越来越大、独立的人的角度,和孩子平等相处,把生命的指挥棒交给孩子,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的未来! 青春期的年轻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自我认同。 而这种自我认同想要建立,就需要得到外界重要他人的认可,因此,父母、老师、至交好友的态度对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会努力想要得到他们的喜爱与欣赏。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气足够的认可,认可孩子的一切,告诉孩子: 你这样做,父母都理解你,支持你。做得不好的地方,父母也会和你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真诚的理解,循循善诱的教导,才是打磨青春期“顽石”的最好方式。 5.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 生活中,有些父母虽然对孩子很严格,但是对自己却很松懈。 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总是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不合理或者不好的习惯,都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坏的榜样,也会影响到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举止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长期的不良行为,会导致孩子模仿这些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和尊重,疏远父母。 在孩子叛逆时期,家长应适时转变角色,改变教育方式,避免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建立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这样才能相互容忍和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特别严重的冲突。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 4275 91
2023-07-18

15个表扬和10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请家长查收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表现优秀时,你是否是这样夸奖孩子的—“你真棒”,“你真聪明”······· 当孩子犯错误时,你是否是这样惩罚孩子的—“打孩子一顿”,“骂孩子”········ 表扬和惩罚时一门学问,那么该如何做呢? 以下是《人民日报》推荐的表扬、批评、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值得各位家长参考。 15个表扬孩子的科学方法 1. 表扬努力: 当孩子给你呈现一幅漂亮的画,或是他的其他成绩时,不要被喜悦冲昏了头脑,记得肯定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2. 表扬坚毅: 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无数次失败后肯反复尝试,请记得肯定他的耐心和坚持。 3. 表扬态度: 当孩子对面临的任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时,可不要忘了抓住机会美言几句。 4. 表扬细节: 当孩子再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宝贝,你现在游泳时手上姿势更标准了,进步了很多。 5. 表扬创意: 孩子的奇思妙想时创意和思考的积累,时孩子再尝试无数次可能性方案之后才收获的脑洞大开,表扬“真聪明”不如表扬“有创意” 6. 表扬合作精神: 如果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了某件事,做得还不错,请一定抓住机会肯定孩子的合作沟通能力。 7. 表扬领导力: 有些事虽然不完全事孩子一个人做的,但他是负责管理的,做的好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领导能力。 8. 表扬勇气: 表扬孩子的勇气,最能帮助他涨“自信指数” 9. 表扬热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表扬孩子的热心能鼓励他多帮助别人。同时也能让他知道,懂得求助别人、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也是克服困难的方法。 10. 表扬责任心和条理性: 能把自己的东西收拾整理好,是有责任心、有条理性的体现,这是孩子能做好其他事情的基础,表扬和鼓励是必须的。 11. 表扬信用: 良好的信用会让孩子的人生道路更加顺畅,所以要适时帮他建立。比如和孩子约定什么时,可以说“我相信你,因为前几次你说话都算数” 12. 表扬参与: 参与活动能开拓视野,当孩子积极踊跃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不错时,一定要鼓励他地参与感。 13. 表扬开放虚心的态度: 从别人身上吸取好的建议和经验,自己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一般都有着开放虚心的态度。 14. 表扬选择: 物质表扬会纵坏孩子,精神层面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更好地塑造价值观。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有时是因为努力,有时是因为改变了策略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扬策略,也是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关键。 15. 表扬细心: 细心不仅体现谨小慎微,更体现在孩子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多角度。比如出门玩的时候,孩子记得带伞,后来下雨了还真用的着,原来是细心的孩子出门之前查看了当天的天气预报。这时,爸爸妈妈就该表扬一下他的细心和考虑周全。 8个批评孩子的科学方法 1. 允许孩子解释: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不能听信某一方的指责,要允许孩子自己解释。 家长保持中立,客观评价孩子是否做错,为什么做错。 2. 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找准批评的切入点。 并且让孩子换位思考,“假设你是那个人,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3. 首先自我批评: 批评孩子前,家长先进行自我批评,放低身段,迅速拉近跟孩子的关系。 家长的自我批评,也能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 4. 只对事不对人: 孩子做错了或者没做好,家长第一反应不是责骂,而是指导。 就事论事,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 5. 教会孩子改错: 不能盲目地批评,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且找到改错的方法。 利用批评再给孩子上一课,是批评的意义所在。 6. 选择恰当的时机: 不能在孩子起床时、睡觉前、吃饭时、生病时批评他,这会直接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最好和孩子坐下来平静交流,父母可以对孩子提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意见。 7. 采用和善的态度: 批评孩子≠骂孩子,父母更不能向孩子宣泄情绪,应该简明扼要地指出错误,然后再教育。 也不要动不动就翻旧账,让孩子抵触认错,不服管教。 8. 尊重孩子的自尊: 别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更不要在孩子的同学、老师面前对他又打又骂。 不只大人需要被尊重,孩子同样需要被尊重,孩子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敏感。 10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 1. 练字: 练字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习,但能够让孩子平静下来,反思自己。 等孩子练好字了,家长也恢复平静了,这时候就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 2. 弥补: 孩子弄脏了地面,就让他拿小扫帚小拖布去清理,赖床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多背几首古诗。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胜过一切打骂。 3. 面壁思过: 家长长时间的冷落会让孩子难受,从而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错。 如果孩子不配合,家长可以稍微拉长面壁时间,直到孩子承认错误再跟他讲道理。 4. 改变声调: 父母直接指责孩子,孩子一定会反抗,这时就应该改变语气,“太可惜了,因为你一直没做作业,就失去一次和小伙伴玩的机会”。 当孩子意识到做作业就能跟小伙伴玩,他会避免下一次不做作业带来的不愉快的后果。 5. 帮忙做家务: 孩子犯错后,家长可以罚他做一些他不爱做的家务,如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等。 既能够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他的责任心和家庭参与感。 6. 暂停某些权利: 比如说,不让孩子玩玩具,不允许孩子到同学家做客,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长等等。 告诉他,正因为他做错了才会有这样的后果,当他表现好的时候就能恢复权利。 7. 减少亲密行为: 在惩罚孩子的过程中,不跟孩子拥抱,不对孩子爱抚,不再用温柔的语气聊天。 让孩子知道,犯错后会失去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以后就要避免犯错。 8. 拟定家庭公约: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拟定一份家长和孩子都要遵守的家庭公约,规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家长和孩子要互相监督,利用家庭公约培养良好习惯。 9. 家人口径一致: 父母说法不一,或祖辈宠溺孩子,都会导致对孩子的批评和惩罚大打折扣。 只有当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父母的管教才会发挥作用。 10. 自然承担后果法: 如果孩子已经体验到做错事情的后果,那就让他自己承担,不要心疼孩子。 当孩子能够从这件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自然就学好了。 好的教育 奖惩分明;好的父母 管教同步 很多父母都纠结过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管教孩子? 管了,怕孩子哭鼻子,不管,怕孩子学坏。 但是家长要明白,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改变,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这就需要家长们把握度和原则。 在惩罚过程中,不能任凭自己的情绪,随意打骂孩子、羞辱孩子,语气要和善而坚定,眼神不带敌意,惩罚内容要贯彻到底。 事后,及时安抚孩子,或拥抱、或微笑,让孩子知道你没有对他失望,要他更有自信。 《战争与和平》中有一句话:“没有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教育孩子光靠爱是不够的,父母温柔且坚定的管教,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走向。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协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段京京 4208 64
2023-07-24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价值感来自父亲!

一位母亲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的关系: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他们之间打闹的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完全不同。 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 例如,当丈夫与儿子打闹之后,他们会一同躺在床上,摸摸对方的肚子,然后安静地休息一会儿。但一旦他们其中一个人有了小动作,另外一个人就会马上进入警觉状态,就好像他们心有灵犀一般。 母爱给男孩满足感,父爱给男孩方向感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 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沟通。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让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但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母爱细腻、温柔,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而父爱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 例如: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另外,在长期感受不到父爱的情况下,很多小男孩为了使自己有机会与父亲进行深层次沟通,常常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当然,还有很多小男孩不惜伤害自己,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孩子。 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成功地承担“儿子榜样”这一角色。很多父亲就常常在无意识中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传达给了儿子。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我把孩子们的餐具都洗好时,一个小男孩正好在我身边,我请他帮我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这个小家伙的拒绝。 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 看,这就是父亲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在主动模仿父亲的行为,他不自觉地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榜样。 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母亲要求男孩帮自己做一些家务时,男孩就会理所应当地拒绝。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 不同年龄段男孩的父亲,应树立不同的榜样形象 作为男孩的父亲,如果你对做男孩的榜样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妨借鉴以下几种观点和方法: ①面对幼儿期的男孩,帮他们完成对母亲的依恋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的爱让我们迷恋,但母亲过度的爱却会使一个男孩长不大,使他永远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的确,有很多这样的小男孩,他们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整天寸步不离母亲,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整天跟在妈妈后面,不肯去幼儿园或学校。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样的男孩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而且,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做其他事情,常常会被强大的自卑心理包围。 事实上,这些男孩长大之后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完成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造成的。 幼儿期,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完成对母亲的亲密分离。即让他们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这一时期,爸爸的任务是巨大的,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男孩,鼓励他与自己沟通。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讲,父亲的关爱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意义。那么,父亲应该如何向儿子表达关爱之情呢?还是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声吧: “我喜欢爸爸带我出门,这样我会因为爸爸在身边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欢坐在爸爸的腿上,让他不停地颤我,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着我,我一点也不害怕。” “我喜欢爸爸把我举过头顶,这样我能感觉到爸爸的力量,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力大无比的神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儿子成功地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也不难,当然,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实,爸爸需要做的也很简单:在显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时,对儿子多些关注和细心地爱护就可以了。 ②面对儿童期的男孩,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亲曾这样说:“要想与儿子很好地相处,一定要学会摔跤!” 这位父亲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男孩喜欢父亲与自己打成一片。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总喜欢打打闹闹,甚至是打成一团呢? 心理学家表示,男孩在与父亲的打闹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与爸爸的打闹中,爸爸能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 告诉他们规则是什么,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在这一过程中,男孩学到的不仅仅是生活技巧,还有自控力,以及让他们开始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③面对青春期的男孩,让他们感觉到道德约束的力量 大家都说青春期的男孩容易变“坏”,有心理学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会变“坏”,与他们是否与父亲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在一所中学里进行了调查。他发现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况下,爱学习的男孩们总会在一起玩儿,而那些爱打架、调皮的男孩总在一起。 心理学家想深入了解这个现象,便问那些爱学习的男孩:“你为什么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我们都是有父亲的人,他们要么没父亲,要么不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干坏事。” 孩子们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 劳改所里80%的“少年犯”都属于这样一种情况:他们要么没有父亲,要么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要么就经常得不到父亲的关注。 由此可见,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讲,父亲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时刻束缚着儿子的行为。 男孩进入了青春期,母亲的管教似乎已经对他们不起作用了。有时,为了让母亲看清这种局势,他们甚至常常向母亲的权力挑战。这时候,父亲最需要做的是与母亲站在一起,两个人用同样的态度教育儿子。在尊重女性方面, 男孩需要父亲给他们做出榜样。 当然,要想让青春期的男孩认同家长的教育,父亲必须要和母亲达成统一战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态度一定要真诚。如果父亲并不想帮助妻子,而是逢场作戏式,那男孩就会越来越不尊重母亲,甚至还会越来越多地向母亲的权力发出挑战。 其实,当男孩进入了青春期,不是母亲的力量变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变硬了。这时候,他们需要父亲给他们约束的力量,并为他们指引方向,所以,在这一阶段,男孩是否会变“坏”,大部分原因取决于父亲。 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 ,家长的引导很重要,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要让孩子从小踩上他自己的热情,从小培养他对于外在主动驾驭的能力,而不是对外在依赖的能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独立做决定、独立承担责任和后果的这种能力,让他自主的对自己一切行为主动负责。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 2145 9
2023-01-03

"马虎"和"不用心、走神"的真正原因!

儿童经常被父母批评较多的问题,有2个跑不掉,一是“马虎”,二是“不用心、走神”。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父母凭直觉认为孩子的不专心是主观意识的不努力造成的,往往采用的解决方法是讲道理、批评教育等。可很多时候孩子道理都懂了、该批评的也批评了,效果却不佳,作业仍然马虎错误多多、上课或阅读仍然难以集中注意力。这时候,我们父母是否要反问自己一下,孩子为什么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专心于作业、书本和课堂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错误归因”、“简单归因”! 比如孩子的不专心问题,每个儿童背后的原因都是复杂而独特的。如果家长简单把它归为孩子的用心度不够,先是讲道理、然后定规矩、后来问题一直不能解决,家长可能暴跳如雷严厉批评惩罚孩子。可收获的,往往是孩子的沮丧、不自信、不知所措和害怕。孩子可能觉得我已经尽力了,为什么妈妈还要说我不专心呢?还要这么凶我呢?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不专心、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具体原因是复杂的,一个很重要,但是被忽略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视知觉基础能力。 专注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这些是比较高阶的认知能力,但是必须清楚,高阶认知能力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基础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当儿童的高阶认知能力发展出现瓶颈,分析其具体原因时,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儿童的基础认知能力发展水平! 视知觉能力,就是最重要的基础认知能力之一。 什么是视知觉能力? 简单来说,视知觉= 眼睛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并了解它。 曾经有个初中的小朋友和我聊天时抱怨:“我怎么会不想学好数学呢?可是看到满黑板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形、符号,我觉得眼睛都花了,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在讲什么。”这很可能就是“视知觉”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不够,所导致的上课不专心问题! 儿童的视知觉发展水平,可以从6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 一、视觉分辨 作者君一直有个毛病,认人不行,具体来说就是读书时同班了三四年,总会有几个同学的脸,在我看来就是差不多,分不清A君B君,这就是典型的小时候视觉分辨,特别是人脸细节分辨的基础能力发展不太好啊。 二、视觉完形 看到不完整的物品图形时,根据已有经验快速提取细节、在脑中推断出完整的物品形象。如果视觉完形的能力发展不均衡,会出现阅读、书写速度较慢,无法简单瞄一眼后通过视觉完形能力、立即提取过去经验把文字内容快速补充完整。 三、视觉前景背景 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复杂。能否在一堆颜色、形状接近的物品中,找到自己的目标物。一篇满是文字的文章中,能否快速锁定、切换到自己要找的词语? 四、视觉记忆 对看过的内容,大脑能否记起来。最常见的情况是:孩子抄写板书内容时,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还是看完整的一句,然后记录下完整的一句内容。这就是视觉记忆能力差异造成的结果。 五、视觉空间 这个对学好数学的几何内容那可太重要了。还有刚上小学的孩子,也是经常b、d,p、q不分,这些都要加强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视觉空间能力,对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六、物体恒常 不论物体或图形,是变大、变小、旋转位置、变形都可以把它认出来。 视知觉的能力发展水平,是学习发展的基石,当基石不稳定,越往后走,必然会引发新的、高阶段的认知发展瓶颈。当家长抱怨孩子不专心时,更应该做的,是去仔细分析具体哪个环节应该调整,用正确的教导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盲目误解、判断不专心,给孩子贴个不专心学习的标签,又有何益处呢?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巫正玲 2214 98
2023-01-03

孩子读书总会漏字,错行跳行,真的是粗心大意吗?

最近总有妈妈反应,自己家的孩子读课文时老是漏字串行,怎么批评也不管用,而且孩子的态度其实也很认真,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多数是因为孩子存在视知觉功能失调导致。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谓心灵,准确的说就是我们的大脑。 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的感觉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视觉信息的准确获取,以及正确加工和解码是大脑进行高效的认知加工的基础。 我们的知觉、记忆和思维,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视觉作为组织,加工和储存的形式。由此可见,视知觉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儿童视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视觉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视觉发展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美国学者N.Barraga(白拉格)列出了儿童正常的视力发展表: 0~1个月,看光或相关事物,眼肌调节能力差。 1~2个月,追视物体及光源,对色彩斑斓物感兴趣,盯住大人的脸,开始双眼协调运动。 2~3个月,注视地看,能区别面孔,黄色、橙色及红色。 3~4个月,眼睛运动更加自如,视力有所改进,能较顺利地追视物体。 4~5个月,视点由物体开始向身体各部分转移,企图抓或移向其喜爱的物体,开始用视觉探索环境,能认出熟悉面孔,视野发育亦趋完善。 5~6个月,够到或抓住物体,表明手眼协调开始。 6~7个月,视点能从物体转向物体,捡起失落的物体,眼球能自如移动。 7~8个月,熟练地观察物体并注视结果,观察运动物体并能快速追视。 9~10个月,视力很好,转眼自如,能搜寻物体甚至转向角落,模仿面部表情或玩看到的游戏。 11个月~1岁半,视觉敏捷,视功能充分发展,玩积木或组装物体。 1岁半~2岁,通过视觉观察将物体配对,指出书中的物体,模仿敲打与行为表演。 2岁~2岁半,远距离视觉发展,模仿其他运动,指出喜爱的颜色,视觉记忆力增强。 2岁半~3岁,分辨几何图形,画圆圈、椭圆、长方形、三角形、捣洞或对接。 3岁~4岁,依形状分类,深度知觉较好,画长线、十字及其他许多形状。 4岁~5岁,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会做涂色、剪贴等手工。 5岁~6岁,观察图画内联系,会临摹简单字母。 6岁~7岁,临摹抽象图画,写字,阅读。 儿童视知觉功能失调的表现 1、写作业时,总是趴着头或歪着头;阅读时容易跳字、串行,而且阅读速度很慢。 2、观察不出图形细微差别、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差、对拼音英语的学习吃力。 3、抄写速度慢,字迹潦草,字经常写到格子或者线外。 4、写字左右颠倒、间架结构处理混乱、对数量关系不理解、严重者难以形成良好的推理能力。 5、只看到事物的局部看不到整体,常被身边或者脚下的东西绊倒。 造成孩子视知觉功能失调的原因 1、先天原因 如小儿白内障、青光眼、弱视等。 2、被动吸烟 婴幼儿的眼球正处于发育期,烟草中的毒性氰化物影响视神经的发育。 3、早期视觉经验剥夺 婴幼儿早期视觉能力发展与足够的视觉信息刺激是分不开的。 曾有人对同孪双生的小老鼠做过试验,将刚出生的一只老鼠的眼睛蒙上,而另一只则正常发展,结果一段时间后,用来实验的老鼠几乎什么也看不见。 4、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孩子长时间盯着电视、电脑屏幕,不仅会使孩子眼球运动减少,还会使眼球充血,出现眼球干燥,甚至导致眼球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失调。 5、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出现了视知觉不足引起的错误时,有些家长马上就开始指责:“你能不能看仔细点啊?” “你真是个马虎精”等等。 这些消极的评价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视知觉功能的锻炼 视知觉发展的六项主要功能包括:视觉广度、视觉聚焦、视觉记忆、视觉追踪、视觉想象、视觉分辨。 1、视觉广度的锻炼 视觉接收是视觉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影响视力最基本的要素,在接收视觉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让眼球进行上下左右移动,旋转来看不同方向的物品。 而所谓的视觉广度,指的就是眼睛直视前方所能看到的范围。 视觉广度大的孩子,看书一目十行,效率当然比视觉广度小,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看的孩子要高出许多。那么,视觉广度可以怎么训练呢?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 舒尔特表格训练 ,家长可以准备一张A4纸,在上面画上1cm*1cm的25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1-25,共25个数字。 让孩子的眼睛距离表格30-35cm,然后用手指按1-25的次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朗读出声。 保持每天练习至少一次,每次的数字排列不同,同时家长要在一旁做好计时,记录孩子数完25个数字所用时间。 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孩子的视觉广度,以及注意力都会有提高。 2、视觉聚焦的锻炼 当我们注视不同距离的目标时,为了保证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清晰,必须运用我们的调节功能,即根据物体的距离调整晶状体的曲率。 学生在课堂上注视点不停地在黑板、老师和课本上切换,对聚焦能力的要求较高。 视觉聚焦功能缺陷时,我们不能快速、有效地调节晶状体的曲率,从而注视点在不同距离目标间转换时难以保证物体成像清晰,进而会引起视疲劳、学习困难。 视觉聚焦对于孩子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多种学习能力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建议家长一定要多多注意孩子这方面的锻炼。 比如,你可以伸出食指在孩子眼前30厘米处,让他注视,你还可以给孩子一面镜子,让孩子注视镜中自己的眼睛,以及让孩子做一些涂色、描线之类需要注视才能完成的小游戏等。 3、视觉记忆的锻炼 视觉记忆力是指对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即个体对视觉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 比如孩子上周在公园看见一条狗,过几天你拿出这条狗的图片,他会立刻认出这条狗是上周他在公园里看见过的。这种能力称之为再认。 如果更进一步,孩子能用语言把所看见的狗的形象描述出来或者用笔画出来,这就是再次产生这个形象的能力。 视觉记忆力对孩子的思维、理解都有极大的帮助。 如果一个孩子视觉记忆力不佳,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效果。家长也应该特别重视他们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怎么训练和培养呢? ①你可以写出一串数字,让孩子看一遍,然后再盖住让孩子说出来,起初数字的个数可以少一点,随着孩子能力不断提升,再逐渐增加。 ②你还可以从几张图片中挑出一张让孩子看几秒钟,然后把这张图片与其他图片混在一起,让孩子找出刚才那一张。 ③你还可以教孩子学折纸,让孩子一边记忆一边模仿你的手连续操作的动作,起初可以做一步等一等孩子,慢慢的可以不再停顿,让孩子快速记忆。 4. 视觉追踪的锻炼 如果孩子在阅读时容易疲劳,一看书就嚷着头疼,看黑板时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或者视觉跟不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速度时,那么他很可能是因为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视觉追踪能力是指以协调的眼动跟随和追踪物体的能力,这一能力是阅读文字材料的基本前提。通过训练孩子眼球追视、检视物体的能力,提高视觉广度与速度。 在下面的训练方法中,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使儿童在头不动的情况下,用眼睛注视一个不动的物体,也可以跟随一个移动的物体。 那怎么训练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呢? ①家长可以在一间比较暗的房间里,把手电筒的灯光投射到一面墙上,并上下左右移动,让孩子在保持头不动的情况下追视灯光。 ②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抛接球的游戏,让孩子的目光紧紧跟随球的运动轨迹。 5、视觉想象的锻炼 人的大脑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凭借视觉想象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人在思考时能根据需要,在大脑构造出某种图形或抽象概念、感性外观的视觉想象。 人的大脑就像长了眼睛,这些视觉想象物能移动、旋转、变化并且被分析。 你的视觉想象力越强,你大脑中的这双眼睛就越敏锐,你的视觉想象物及其运动在你的大脑中就越清晰。 6、视觉分辨的锻炼 视觉辨别是指我们精确分辨细微差异的能力。这不仅需要有好的视力,还需要有较好的理解。 孩子能够分辨出物体之间的异同点,把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区分开来,是拥有视觉分辨能力的缘故。 但是,如果孩子视觉分辨能力比较差,那么,可能他就不太容易区分出相类似的一些东西,比如上学后遇到的形近字等。 所以,家长也需要加强孩子视觉分辨能力的训练。怎么训练呢? 你可以写一串字母“b”,中间夹杂几个“p”,然后让孩子在最短时间内把“p”圈出来,或数出一共有几个“b”或几个“p”等。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巫正玲 2403 65
2023-01-03

纽约大学教授:运动能让你的大脑变得多么强?

美国一项名为“零时体育计划”的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芝加哥一所中学,要求学生早七点到校跑步、做运动,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之后上文化课。 开始家长都反对,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一进教室就打瞌睡? 结果发现正好相反,学生反而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一学期下来,晨跑这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正规上体育课的学生高了10%。 为什么“浪费”时间在科学的体育运动或者跑步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更好的提升呢? 因为我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些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都能够提升孩子的全方位状态。 不仅如此,运动还能提高孩子的心肺功能、血管功能,改善代谢,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调节体脂,让孩子更有活力。 要知道,只有孩子的身体好,他才能学得好玩得好,才能交到好朋友,才能获得受益一生的各项能力,拥有一个好未来。 Wendy A. Suzuki博士是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系教授,作家和健身教练。Suzuki博士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大脑的可塑性,近期,她的工作集中在了解有氧运动如何用于改善人类的学习、记忆和更高的认知能力。 1、运动改变大脑 运动能改变大脑,只要很单纯地去动你的身体,就能对你的大脑产生立即、持久,且有保护作用的益处,且持续一生。 这是一个真正保存起来的人类大脑。它将会说明我们今天要谈到的两个关键区域。 第一个是「前额叶皮质」,就在你的额头后面,对决策、专注、注意力,以及你的人格来说很重要。 第二个关键区域位在「颞叶」。你的大脑中有两个颞叶,一右一左,颞叶的深处是个关键的结构,重要功能是让你能够针对事实和事件来形成并维持新的长期记忆。那个结构就叫做「海马体」。 一个短暂的事件,比如,你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能够形成一个记忆,这个记忆怎么能改变你的大脑,且一生都不会忘记? 那是我想要了解的。我想要记下受试者在形成记忆时,海马回中的每个脑细胞的活动。并真的试图破解那些短暂的突升电流活动,也就是神经元彼此沟通的方式,那些短暂的突升怎么让我们形成新记忆,或没形成记忆? 但几年前,我做了一件在科学中被认为很不寻常的事。身为神经科学的正教授,我决定完全转换我的研究计划——我亲身体验到运动有改变大脑的效应,这件事有潜能可以改变许多人的生命,我得去研究它。 但我花了太多时间,独自待在黑暗的房间中,完全没有动身体,体重增加了25磅! 我独自参加了一趟泛舟之旅,因为我没有社交生活。接着我回来了。我心想:「我的天,我是那趟旅行中最弱的人。」于是,回来后我就有了一个使命。 我说:「我再也不要觉得自己是泛舟之旅中最弱的人了。」——这就是我上健身房的动力来源。我把我的A型人格专注在去参加健身房中所有的运动课程。我什么都尝试了,我去试了自由搏击、跳舞、瑜伽、阶梯课程,一开始真的很辛苦。 但我注意到,在我每回尝试会让我满身大汗的运动之后,我的情绪和能量都会大大提升。这就是为什么我会一直持续回到健身房。我开始感觉比较强壮了。我开始感觉更好了, 我甚至把那25磅给减掉了。 现在,从我开始做日常锻炼至今已有一年半多了,我注意到一件事,它让我吃惊并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坐在桌前写研究补助申请书,脑中浮现一个想法:「天啊,今天的研究补助申请写得真顺利。」 补助申请能写得很顺利,是因为我专注和维持注意力的时间,都比以前更长,且我的长期记忆似乎在我身上也变得更好。就在那时,我把一切都连起来了。 我发现的文献很让人兴奋,且还在不断增加中,基本上,文献完全点出了我在身上注意到的所有改变。更好的心情、更高的能量、更好的记忆、更佳的注意力。我学得越多,我就越能了解运动有多强大。 最终,这导致了我做出重大决定,完全转变我的研究重心。 2、运动带来更好的专注力 在真正投入这个问题几年后,我得到了下列的结论:在现今你能做的所有事情当中,运动最能改变你的大脑,理由是以下三个。 第一,运动对你的大脑有即时的效应。 你做的每一次运动,都会立即增加神经递质的量,会在你运动之后马上提升你的心情,那正是我的感受。我的实验室显示,单一次运动就能改善你转移和聚焦的能力,而那专注的改善会持续至少两个小时。 最后,研究显示,单一次运动就会改善你的反应时间,基本上,那就表示如果一杯星巴克咖啡从柜台滑落,你能更快速接住它,这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但这些立即的效应很短暂,在运动刚结束时帮助你。你要改变你的运动规律,增加你的心肺功能,才能得到持久的效应。 这些效应之所以能持久,是因为运动确实能改变大脑的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功能。我们从我最爱的大脑区域海马回开始。 海马回——运动确实能制造出全新的脑细胞,海马回中新的脑细胞能增加容积,还能改善你的长期记忆。对你我皆是如此。 第二,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发现,在长期运动的效应这方面,就是改善注意力功能,而这功能取决于你的前额叶皮质。 你不但会有更佳的专注和注意力,海马回的容量也会增加。最后,你做运动会得到的不只是心情上的立即效应,还会有长期的效应。所以,你的好心情神经传递质就能得到持续增加。 但其实,运动能带来最大的转变,就是对大脑产生保护效应。 可以把大脑想成是肌肉。你运动得越多,你的海马回和前额叶皮质就会更大、更强壮。在你的一生中增加运动并不能治愈失智症或阿兹海默病,但能创造出最强壮、最大的海马回和前额叶皮质,所以这些疾病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对你产生实际的影响。 3、如何通过运动促成改变? 那么,最少要做多少运动才能得到这些改变呢? 首先,好消息:你不用变成铁人三项运动员也可以得到这些效应。 经验法则是,每周要运动三到四次,每次运动至少要有三十分钟,且你需要做一些有氧运动。也就是要让你的心跳升高。 你不需要去健身房付很贵的健身房会费。在你健走的时候,再额外多走一个街区。如果你看见有楼梯可走,走楼梯。如果你到健身房运动的话,power-vacuuming是很好的有氧课程选择。 所以,我从记忆的先驱拓荒者,变成了运动探索者。 从进入大脑最深处的运作活动,变成试图了解运动如何能改善大脑功能,现在,我的实验室的目标是要超越我刚刚跟各位说的经验法则——每周三到四次,每次三十分钟。 针对你,根据你的年龄、你的健康程度、你的基因背景,来把今天的运动效应给最大化,同时把改善及保护你的大脑做到最好,让你一生都能受益。 但是,「谈」运动是一回事,「做」运动是另一回事。 把运动带入你的生活不仅让你今天更快乐、更受保护,还能保护你的大脑,不受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侵害。这么一来就能改变你人生的轨道,朝着更好的方向。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刘大丽 2096 33
2023-01-03

怎样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

“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她)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法国儿童教育学界共同认可的观点。 那么,怎么培养一个心理阳光、远离阴暗的孩子呢? 法国不少资深育儿界专家一起,给父母们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1.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 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您,他心里也会知道您在那里。 专家说,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2.满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儿童精神病科医生托马斯博士告诉我们, “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 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一定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比如,孩子饿了,可以让他等上几分钟。 不要屈从于孩子的所有要求。拒绝孩子一些要求会更有助于他获得精神的平静。 在家庭中接受这种“不如意的现实”的训练,会使孩子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将来生活中的挫折。 3.孩子发火的时候冷处理 孩子发火,第一个办法是转移注意力,想办法让他去自己的房间发火。没有了观众,他自己慢慢地就会安静下来。 适当的惩罚,并贯彻到底。 说“不”的策略:不要干巴巴地说不,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 即便孩子听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尊重; 家长之间要意见一致,不能一个说行,一个说不行;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时可以给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4.正视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状有问题,或者性格与行为很偏激,家长一定不要否认这些事实,而是积极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 在这方面,去找专家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小孩子一般会把专家(比如医生)的话当回事。 5.批评,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弄坏了妈妈的首饰,这样说是对的: “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没权利玩的东西,就会发生这样糟糕事。” 这样说是错的:“你太坏了,你怎么能弄坏我的首饰呢?你成心不让妈妈戴了!” 第一句明确告诉了孩子,他的错误在于他“动了不该动的东西”,并没否定孩子的人品。 第二句话则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丧,打击了他做好孩子的自信心。 6.放手让他做 让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他会更积极主动地做事。 不要过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说话,替孩子做决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这件事,也许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不要说的话:“你不行,这事你做不了!” 让孩子“尝新”。有时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仅仅因为“他没做过”。 如果事情不是危险的,就放手让孩子尝试。 7.让孩子敞开心扉 与人沟通是能力,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更是一种能力,14岁的男孩子,需要父亲正确的引导。 积极的及时的说出自己心里的话,会避免做出一些阴暗的事情,不及时控制、避免,他会更可怕的延续下去。 快乐是一种能力,让他能看到生活中好的,积极的一面。对不好的东西呢,你也能积极地去面对。 多说积极的话:“我们在一起真高兴,不是吗?”“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不要难过,下次我们会做得更好。” 在孩子8岁前,如果没有一个阳光快乐正确的母亲,那么这个孩子会在12岁将她母亲的影子浮现在自己身上。 所以,此时,一定不能认为孩子只是孩子,是善变的,更不要认为长大了会好的,其实阴暗已经严重的出现在这个家庭里,如若没有制止与引导,长大只会更加严重与恐怖。 8.强调所得到的东西,懂得爱 亲情友情,感官享受,强化这些“获得”,让他在享受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 强化他的认识:我拥有很多,我现有的东西很珍贵。 必须让他知道这些亲人们对他的好,不是应该的,不是必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欠谁的,给他的爱,是大人们的负责任,他必须懂得感恩。 他们以后也会是为人父母。 这个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他必须明白父母给他的不是必须,不是习惯,是爱。 9.必须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父母是什么身份,不管周围的人是什么身份,必须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身份区别。 也许是爸爸的朋友,也许是妈妈的同事,也许是爸爸的司机,也许是学校门口的看守员等等,这些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他的给予,他必须心存感激。 寻找,积累,强化那些美好的积极的事物,是给孩子生活的最甜蜜礼物----每天都有收获,有爱,明天会更好,要努力!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张莹波 2432 74
2023-01-03
正在加载
没有更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