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白细胞

指标正常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24月

(11~12)×10^9/L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是血液中重要的细胞成分,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它们通过不同机制和方式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同时还可清除过敏原、衰老死亡和异常细胞,起到净化血液、维持各系统功能正常运转的作用。

缩写

WBC

检测价值

白细胞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细菌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过敏、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等;还对各种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等有一定意义。

指标偏高

潜在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 尿毒症 ; 急性大出血 ; 白血病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胃癌 ; 肝癌 ; 支气管哮喘 ; 荨麻疹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感染:急性感染尤其是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白细胞总数增多,而某些急性重症感染白细胞总数反而降低;部分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也可引起白细胞数增多伴单核细胞增多。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血管内溶血(12~36小时内),均可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1~2小时内,可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急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妊娠中毒症;急性铅、汞、安眠药中毒;昆虫毒、蛇毒等,均可有白细胞数量增多。

血液疾病:白血病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骨髓纤维化等,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均可有白细胞数量增多。

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等,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等,均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免疫系统疾病:如湿疹、天疱疮、银屑病及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增多。

移植排斥反应:如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非疾病因素

生活习惯:如在剧烈运动或淋浴后可出现中性粒细胞伴随白细胞短暂性偏高。

生活环境:如高温、严寒环境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偏多。

人群因素:如妊娠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伴随白细胞偏高,终止妊娠后白细胞可恢复正常。

饮食因素:如饱餐也可引起白细胞偏高。

就诊科室

就诊科室

引起白细胞增多的病因较多,需在不同科室就诊。除白细胞增多外,还伴有红细胞和血小板异常者,建议到血液内科就诊。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出现白细胞增多,可能是疾病控制不佳导致,建议到肿瘤科就诊。发热伴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病因为感染,应先到感染科或急诊科就诊;如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者,应到消化科或肠道门诊就诊;如伴尿频、尿急、尿痛者,应到肾内科就诊;如伴关节痛、口干、眼干、反复口腔溃疡者,可到风湿免疫科就诊。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建议到急诊科就诊。不论何种基础疾病出现原发病不能解释的白细胞增多时,都可到血液内科就诊,便于除外血液细胞疾病,并明确诊断。

诊疗建议

应对方法

导致白细胞增多的疾病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应针对具体病因治疗。治疗期间应每周至少检查2次血常规,以监测白细胞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可进行一般治疗、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感染性疾病:如疟疾、细菌性痢疾、细菌性肺炎等,可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自身免疫病:需根据具体的病种及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如羟氯喹、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

急性大出血:需根据具体原因,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白细胞增多的患者应首先前往医院血液内科就诊,查明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除了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外,饮食方面还要注意营养均衡,切忌偏食,避免暴饮暴食。 同时也不宜乱食偏方,以免耽误病情。

注意事项

白细胞增多的患者,在不合并其他疾病史的情况下,饮食注意事项如下:

1.规律饮食,营养均衡。三餐应规律进食,且饮食应包含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鸡蛋等,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

2.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有诱发和加重胰腺炎的风险,引起白细胞增多,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3.切忌随意进补、乱食偏方和保健品。发现白细胞增多时,首先应前往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置。而偏方、补品、保健品不可替代药物,其成分不详,可能无法起到治疗作用,还会延误或加重病情。

生活管理

由于白细胞增多的病因不同,所需生活管理方式也不同。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按时就寝,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1.生活习惯:平时应按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劳累和精神紧张都会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增加患病的几率,诱发和加重白细胞增多。

2.环境管理: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避免接触家庭气雾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烟雾、灰尘和油烟等。

3.适当运动:平时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和深呼吸锻炼,多进行有氧运动,保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疾病因素

感染:感染是白细胞减少最常见的病因,特别是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自身免疫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体内产生造血干/祖细胞的抗体以及淋巴细胞分泌负性造血调控因子,使白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导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甲状腺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病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多。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可引起白细胞生成减少或受到抑制。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在脾脏的破坏增加而导致白细胞减少。

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为遗传性疾病,因基因突变导致造血干细胞缺陷、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出现粒细胞缺乏症。

非疾病原因

药物因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等,可导致淋巴细胞及白细胞总数减少;应用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糖尿病药物等,可引起白细胞破坏增加,并且生成受抑制,出现白细胞减少。

物理因素:如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多见于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射线可直接杀死白细胞,并抑制造血细胞生长而出现白细胞减少。

化学因素:长时间接触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可使白细胞减少。

潜在疾病: 病毒性肝炎 ; 水痘 ; 流感 ; 疟疾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急性白血病 ; 干燥综合征

原因分析

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参考值(通常>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可分为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如中性粒细胞增多所致的白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大出血、血液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所致的白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皮肤病、血液病、自身免疫病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所致的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细胞增多所致的白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性疾病、肿瘤、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单核细胞增多所致的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某些感染及血液病。非疾病因素包括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妊娠后期等。

就诊科室

白细胞偏低可首先到血液科就诊,查明病因后,再到相应的科室进行治疗。如有明确的原发病病史,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可直接到风湿免疫科、感染科就诊。

诊疗建议

导致白细胞数量偏低的疾病不同,其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应针对具体病因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放化疗等。治疗期间应注意定期复查,饮食应遵医嘱进行,日常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吃油炸、腌制等不健康食物。

血液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可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等,日常应多进食大枣、猪肝等食物。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出现乏力、免疫力下降的情况,首先应查明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通过食疗方法促进白细胞生长不太容易,即使食物中含有促进白细胞生长的成分,但含量较低,效果甚微。因此,白细胞减少的患者饮食方面没有特殊要求,正常饮食,营养均衡即可。饮食上可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如鸡蛋、瘦肉类、鱼类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如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白细胞合成的必需原料。

注意事项

1.保证每日饮食中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膳食纤维,以达到营养均衡。注意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有计划的摄入营养和热量;

2.少吃或不吃食盐腌制、烟熏、火烤等食物;

3.病毒感染时部分患者可出现病毒疹,此时应暂时禁食可加重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蟹等。

生活管理

由于导致白细胞减少的病因不同,所需生活管理方式也不同。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生活规律,按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保证卫生,定期复查等。

1.生活规律:按时睡觉,避免熬夜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2.保证卫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最重要的是预防感染。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每日更换内衣裤;居室每日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清新、干净;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感冒的人群。

3.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白细胞的变化情况,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检查

血常规

参考资料

[1]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第8版:诊断学/主编:万学红,卢雪峰

[2]武广华,臧益秀,刘运祥等.中国卫生管理辞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第8版:诊断学/主编:万学红,卢雪峰.

[4]高月平,赵桂香,韩晓东 主编.家庭护理必备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