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青海红十字医院中医科
共收录13位医生
脾俞的位置与作用和功效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脾俞穴
位于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具有健脾利湿、和胃消食、调补气血等功效
,按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是孕妇、体质虚弱者、皮肤破损者及严重疾病患者禁忌按摩。
位置
1、体表定位:
脾俞位于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先找到两个肩胛骨下角,向中间画水平线,相对的是第7胸椎棘突下。然后,从第7胸椎棘突下向下数四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棘突下。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条垂线,与脊柱正中线相交,两垂线之间的中点处即为脾俞穴,左右两边各有一个。
2、解剖结构:
脾俞穴位于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1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第11、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1、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作用和功效
1、健脾利湿:
脾俞穴能够调整脾功能,促进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湿。因此,它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慢性消化不良、胃痛、十二指肠溃疡、水肿等症状。
2、和胃消食:
脾俞穴对于治疗脾胃不和引起的各种症状有显著效果,如腹痛、腹胀、胃胀、两胁胀满、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
3、调补气血:
脾具有统血的作用,脾俞穴通过补脾摄血,能够调节气血,治疗皮下出血、崩漏等症状。此外,它还能增强体质,对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脾俞按摩的禁忌人群
孕妇:
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按摩脾俞穴,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流产或早产等风险。
体质虚弱者:
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不宜按摩脾俞穴,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引发身体不适。
皮肤破损者:
若脾俞穴周围皮肤存在破损、炎症或感染等情况,禁止进行按摩,以免加重症状或引发感染扩散。
严重疾病患者:
如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按摩脾俞穴,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或加重病情。
941
拔罐减肥的部位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拔罐减肥的部位推荐腹部的
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
,这些穴位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调节人体的气血,从而起到减肥的效果。
中脘穴
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原理:
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重要脏腑,通过拔罐刺激该穴位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脂肪堆积,对于因脾胃虚弱导致的腹部肥胖效果较好。
神阙穴
位置:
神阙穴位于脐中部。
原理:
在神阙穴拔罐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腹部的新陈代谢,而且神阙穴周围的脂肪比较容易堆积,通过拔罐可以加速该部位脂肪的分解和代谢。同时,它还可以改善腹部的寒湿状态,很多腹部肥胖的人可能有腹部寒湿过重的情况,拔罐有助于排出寒湿。
关元穴
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原理:
在这个区域拔罐,除了可以促进下腹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外,还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中医角度讲,内分泌失调也可能导致肥胖,尤其是下腹部肥胖,对关元穴周围拔罐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拔罐减肥的注意事项
1、身体状况评估:
体质虚弱、过度疲劳、孕妇、月经期女性、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如皮肤破溃、过敏、有赘生物等)以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拔罐减肥。
2、罐具与环境选择:
应选用质量合格、罐口光滑的罐具,避免损伤皮肤。拔罐环境要温暖、避风,防止患者在拔罐过程中受寒感冒。因为拔罐后皮肤毛孔张开,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
3、操作过程要点:
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罐型和拔罐力度,肌肉丰厚处可适当加大力度,而骨骼明显、皮肤薄弱处则要减轻力度。留罐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避免留罐时间过长导致皮肤水泡形成。
4、拔罐后护理:
拔罐后不要立即洗澡,尤其是不能洗冷水澡,建议3-6小时后再洗,且要用温水。要注意补充水分,因为拔罐过程会使身体微微出汗,消耗一定水分。
340
痴呆的中医辨证分型
孙连庆
主任医师
中医科
痴呆在中医中是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主要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临床表现主要为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中医辨证主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
分型主要包括髓海不足证、脾肾亏虚证、气血不足证、痰浊蒙窍证、瘀阻脑络证、心肝火旺证
,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治疗。
髓海不足证
病因:
肾精亏虚,髓海失养,年老体衰,肾精不足,或久病伤肾,导致肾精亏虚,不能滋养髓海,进而引发痴呆。
症状:
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懈隋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
滋补肝肾,生精养髓。
代表方剂:
七福饮。
脾肾亏虚证
病因:
年迈脾肾亏虚,命门火衰,气血不足导致髓海空虚,心神失养。脾肾为后天之本,脾肾亏虚则气血生化无源,髓海空虚,心神失养,从而引发痴呆。
症状:
神情淡漠,反应迟钝,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同时,还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言语不清、行动迟缓等症状。
治法:
温补脾肾,养元安神。
代表方剂:
还少丹。
气血不足证
病因:
患者久病年老,耗伤气血,导致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气血乏源。气血不足则无法滋养心神和髓海,从而引发痴呆。
症状:
呆滞善忘,神思恍惚,失认失算,表情呆滞,沉默寡言,神疲思睡,口涎外溢,四肢不温,食少纳呆,肌肉萎缩,气短懒言等。此外,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心悸失眠等症状。
治法: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剂:
归脾汤。
痰浊蒙窍证
病因:
情志所伤,所欲不遂,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肝气乘脾,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蒙蔽清窍。痰浊蒙蔽心神和清窍,从而引发痴呆。
症状:
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同时,还可能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头重如裹、口多涎沫、舌质淡、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治法:
化痰开窍,醒神益智。
代表方剂:
洗心汤。
瘀阻脑络证
病因:
多因头部外伤,瘀血停积于脑内;或久痛入络,瘀血内停,阻塞脑络。瘀血阻滞脑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从而引发痴呆。
症状:
头晕、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同时,还可能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等症状。
治法:
活血化瘀,通窍醒神。
代表方剂:
通窍活血汤。
心肝火旺证
病因:
心肝火旺,扰乱心神。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酿生湿热,化火上扰心神,从而引发痴呆。
症状:
急躁易怒,善忘,判断错误,言行颠倒。同时,还可能出现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不寐、多疑善虑、心悸不安、咽干口燥、口臭口疮、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
治法:
清心平肝,安神定志。
代表方剂:
天麻钩藤饮。
364
心悸中医辨证和分型
孙连庆
主任医师
中医科
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损,或痰饮瘀血阻滞,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中医对心悸的辨证和分型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脉等,
包括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等分型
,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治疗。
心虚胆怯证
病因:
七情所伤,或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久病失养、劳伤过度、情志内伤、气血亏损也可能导致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剂:
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
病因:
包括情绪因素(如长期不良情绪)、气血亏虚(如失血过多、营养摄入不足)、脾胃虚弱、寒凉侵袭、贫血等。
症状: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剂:
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
病因:
是由于肾阴亏虚、虚火妄动所致。
症状: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剂: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证
病因:
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致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症状: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证
病因:
是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导致体内水液泛滥,上凌于心所致。
症状:
畏寒肢冷、心悸、气喘、咳嗽、眩晕等,同时还会伴有气短、胸闷、舌质淡苔白等症状,以及头晕、呕吐、咳喘、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等临床表现。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剂:
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证
病因:
因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不畅,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症状: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剂:
桃仁红花煎。
痰火扰心证
病因:
通常与外感火热之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导致痰浊内生,郁久化火,痰火互结,扰乱心神。
症状: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剂:
黄连温胆汤。
温馨提示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心悸可能与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肌炎等疾病相关。因此,在治疗心悸时,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日常注意进行心理调适,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976
腹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腹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包括寒滞胃肠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型、肝郁气滞型等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具体的辨证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寒滞胃肠证
定义:
寒滞胃肠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肠,导致胃肠气机凝滞,出现以脘腹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
症状:
脘腹冷痛、恶心呕吐、口淡不渴、腹泻或腹胀便秘。
治疗:
治疗原则为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常用方剂有附子理中丸、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等。
湿热中阻证
定义:
湿热中阻证是指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阻滞中焦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证候。
症状:
脘腹疼痛、胸部胀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口渴喜饮、小便色黄、四肢酸沉、肌肉疼痛或肿胀。
治疗:
治疗原则为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常用方剂有清中汤,由黄连、栀子、半夏、茯苓、陈皮、草豆蔻、甘草组成,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
气滞血瘀型
定义:
气滞血瘀型腹痛是指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外伤等原因导致血瘀,使局部气机阻滞,出现疼痛等症状的证候。
症状:
腹部胀痛,痛如针刺或刀割,夜间明显。女性患者可能伴随月经不调、经期疼痛。
治疗: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等。
肝郁气滞型
定义:
肝郁气滞型腹痛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瘀滞,导致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等症状的证候。
症状:
腹部疼痛、胀满不舒,疼痛位置不定,情绪不佳时会加重。
治疗:
治疗原则为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790
阳痿中医辩证分型
孙连庆
主任医师
中医科
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辨证分为多个类型,
包括命门火衰型、心脾两虚型、惊恐伤肾型、湿热下注型和肝气郁结型
,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方剂和药物进行治疗。
命门火衰型
病因:
多由房事太过,或少年误犯手淫,以致精气虚寒,命门火衰。
主要特征:
男子性功能障碍,面色胱白,头晕目眩,精神疲惫,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多沉细。
治疗方法:
治疗以温补肾阳、益精填髓为主,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或根据具体病情选用淫羊藿、巴戟天、肉桂、附子等温补肾阳之品,以达补肾壮阳之目的。
心脾两虚型
病因:
思虑忧郁,损伤心脾,以致气血两虚。
主要特征:
男子性功能障碍,精神不振,失眠,夜寐不宁,面色无华,心悸,纳差,肢软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
治疗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主。方用归脾汤加减。
惊恐伤肾型
病因:
多由惊恐或突受外来因素打击所致。
主要特征:
男子性功能障碍,精神苦闷,胆怯多疑,心悸失眠,多梦,舌苔薄腻,或见舌质淡,脉弦细。
治疗方法:
以益肾宁神、定志除烦为主。方选人参、山药、熟地黄等药可补益肾气,茯苓、茯神、远志等则能安神定志、除烦宁心,两者加减合用,共奏益肾宁神、定志除烦之功。也有观点认为,治疗可选朱砂安神丸加减或启阳娱心丹加减。
湿热下注型
病因:
湿热之邪下注,蕴结于下焦。
主要特征:
男子性功能障碍,小便短黄,下肢重困,大便溏薄,口苦粘腻,舌苔黄,脉沉滑。也有观点认为,此型患者可能伴有阴囊潮湿、瘙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
以清热化湿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也可选萆薢渗湿汤加减。
肝气郁结型
病因: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主要特征:
男子性功能障碍,情怀抑郁,精神不悦,胸闷,善太息,胁肋胀痛,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数。
治疗方法:
以疏肝解郁、通络兴阳为治,方用四逆散加减,或逍遥散加减。
温馨提示
阳痿的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而焦虑则会影响下一次性生活质量,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保证乐观的心态,妥善处理夫妻双方关系对疾病是大有裨益的,切莫讳疾忌医,了解相关知识,正确对待阳痿,并在医生的指导和伴侣的配合下进行治疗。
357
艾灸三阴交位置与作用和功效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的内踝尖上4横指,刺激此穴位可以起到调节气血、健脾和胃、益肾固精、调理月经、安神助眠等作用和功效
。
位置
1、具体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定位方法:
先找到内踝尖,然后将自己的手横放,大约4个手指(除拇指外)并拢的宽度,从内踝尖向上量,在胫骨内侧缘后方的位置就是三阴交穴。
作用和功效
1、调节气血:
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能化血,刺激三阴交穴可以使这三条经络的气血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充盈和流畅。对于女性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等气血不足的情况,艾灸三阴交可以起到补充气血的作用。
2、健脾和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通过艾灸三阴交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比如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差的人,艾灸三阴交后,会发现食欲有所增加。
3、益肾固精:
三阴交与肾经相连,对肾脏有很好的滋养作用,艾灸三阴交可以补肾固精,对于男性遗精、早泄等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女性的宫寒不孕等问题都有辅助治疗作用。男性肾阳不足导致的遗精,通过艾灸三阴交可以温补肾阳,起到固精止遗的效果。
4、调理月经:
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三阴交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它可以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痛经。对于月经不调,艾灸三阴交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月经恢复正常。在痛经时,艾灸该穴位能够温通经络,缓解子宫平滑肌的痉挛,减轻疼痛。
5、安神助眠:
三阴交穴还能调节人体的神志,当人体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等情况。艾灸三阴交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使心神安定,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因心脾两虚导致失眠的患者,艾灸三阴交后能够使入睡更加容易。
艾灸三阴交的注意事项
施灸前:
在艾灸三阴交之前,要确保穴位周围的皮肤干净、干燥,避免污垢或汗水影响艾灸效果,同时也能防止皮肤感染。建议饭后1-2小时后进行艾灸。
施灸时:
艾灸时,要注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一般保持在3-5厘米,使皮肤有温热感但不灼痛。如果感觉太烫,要及时调整距离,以免烫伤皮肤。
施灸后:
艾灸后,穴位周围的皮肤毛孔处于开放状态,要注意保暖,避免吹风。艾灸后适当补充水分,因为艾灸过程中身体的气血运行加快,会消耗水分。
881
三阴交穴正确的位置
马小丽
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下肢,
具体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具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精、调经活血等作用。
位置
三阴交位于人体下肢的小腿内侧,具体在足内踝尖上三寸(约合手指宽度的四指并拢的距离),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取穴方法
1、触摸法:
可取正坐或仰卧位,将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小指下缘紧贴内踝尖上。此时食指上缘所在的水平线即为三阴交穴的横向位置。沿此水平线向后触摸,找到胫骨内侧缘,其后方凹陷处即为三阴交穴。
2、屈膝法:
保持正坐姿势,屈膝使小腿垂直地面。将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根手指并拢,放在足内侧踝骨最高处上方。手指与小腿中线的交叉点即为三阴交穴。
作用
1、调理脾胃: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以改善脾胃功能,缓解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这对于脾胃虚弱、胃肠功能紊乱等患者尤为适宜。
2、疏肝理气:
三阴交穴也是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促进肝气的流动,缓解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这对于肝气郁结、情志不畅等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3、补肾固精:
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滋养肾阴,改善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同时,对于男性遗精、阳痿、早泄等生殖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4、调经活血:
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气血,使经血运行趋于正常,从而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此外,三阴交穴还能促进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增强免疫力,提高生育能力。
注意事项
手法轻柔: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在三阴交穴上,先轻轻旋转揉动,使局部产生酸胀感。然后逐渐加大力度,进行深透的按揉。注意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造成损伤。
时间适宜:
每次按揉约5~10分钟,或根据个人感受调整时间。不宜按摩过长时间,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保持呼吸:
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呼吸平稳,不要屏住呼吸,以免影响气血运行。
847
至阳穴位置与功效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至阳穴
位于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刺激至阳穴具有利胆退黄、宽胸利膈、补阳祛寒等多重功效
,对于改善胆囊炎、黄疸、胸闷等症状有显著作用,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治疗穴位之一。
定位
正坐或俯卧位,取一线过两侧肩胛下角水平绕胸背一周,在该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为至阳穴。
低头颈后隆起的骨突即为第7颈椎,由此往下数到第七个骨突即第7胸椎,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至阳穴。
两手自然下垂,用手摸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为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正中线相交处即为第7胸椎下方,就是至阳穴。
功效
1、利胆退黄:
至阳穴对肝胆系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中医理论中,黄疸的产生与肝胆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刺激至阳穴可以调节肝胆气机,促进胆汁的正常排泄,有助于改善黄疸症状。
2、宽胸利膈:
该穴位位于背部,与胸部的气机通畅密切相关。当出现胸膈胀满、噎膈等症状时,刺激至阳穴可以起到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作用。比如在患者感觉胸部闷胀、呼吸不畅,或者因为胃气上逆出现呃逆、呕吐等情况时,按摩或艾灸至阳穴能够调节胸腹部的气机,缓解这些不适症状。
3、散寒通阳:
至阳穴还具有散寒通阳的功效。人体如果受到寒邪侵袭,阳气被遏,容易出现背部怕冷、疼痛等症状。至阳穴能够振奋阳气,驱散寒邪,如在冬季,一些人因受寒出现后背发凉、僵硬,通过刺激至阳穴可以使阳气通达,减轻背部的寒冷和僵硬感。
至阳穴的按摩方法
指揉法:
微握拳,将拇指置于穴位上,稍用力按揉,以微感酸痛为度;每次按揉3-5分钟,一日可进行多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背部疼痛,长期坚持还有助于提升阳气。
点按法:
用拇指指尖点按至阳穴,力度适中,持续3-5分钟,点按法能够刺激穴位,辅助治疗黄疸、胸胀胁满、气喘、胸闷等不适症状。
借助按摩椅:
坐在椅子上,将至阳穴对准椅背上凸起的硬物,通过硬物的刺激来达到按摩至阳穴的效果,每次上下左右来回按揉3-5分钟,有助于舒缓背部肌肉紧张。
900
甘蔗煮水的功效有哪些
郝伟欣
主任医师
中医科
甘蔗煮水是一种传统的食疗方法,甘蔗富含糖分、水分、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通过煮水的方式,这些成分能够更好地溶解于水中,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具有补充能量、清热解火等功效。
1、补充能量:
甘蔗煮水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等糖分,这些糖分易于被人体吸收,能够迅速转化为能量,补充体力。对于疲劳或体力消耗大的人群来说,适量饮用甘蔗煮水可以有效缓解疲劳,恢复体力。
2、清热解火:
甘蔗性质偏寒凉,煮水后饮用能够清热润燥,有助于缓解体内的热毒。对于因热毒引起的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甘蔗煮水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它还能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保持身体的清爽和健康。
3、生津止渴:
甘蔗煮水味道甘甜,能够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渴症状。在干燥的季节或环境中,适量饮用甘蔗煮水可以有效滋润口腔和喉咙,改善因干燥引起的不适感。
4、润肠通便:
甘蔗煮水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和排出体内的废物。对于便秘或消化不良的人群来说,适量饮用甘蔗煮水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改善肠道健康。
5、增强抗病能力:
甘蔗煮水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速蛋白质合成,从而帮助身体提高抗病能力。适量饮用甘蔗煮水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6、滋阴润肺:
甘蔗煮水还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肺燥、咳嗽等症状。对于因肺燥引起的干咳、少痰等症状,甘蔗煮水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甘蔗煮水中含有较高的糖分,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饮用,以免血糖升高。此外,过量饮用甘蔗煮水也可能导致上火、腹泻等问题,因此应适量饮用。
喝甘蔗煮水要注意些什么
甘蔗煮水的选材要讲究,应选用新鲜、无霉变的甘蔗,以确保饮品的卫生与安全。甘蔗的种类也会影响煮水的口感与营养,因此应根据个人喜好与需求进行选择。
煮制过程需谨慎,甘蔗煮水时,应使用干净的锅具,避免使用铁锅等易产生化学反应的器具。煮制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破坏甘蔗中的营养成分。煮水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火候,避免烧焦或煮干。
饮用时需注意适量,甘蔗煮水虽然甘甜可口,但过量饮用可能导致糖分摄入过多,不利于健康。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等需要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更应谨慎饮用。
甘蔗煮水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对于易过敏或体质虚弱的人群,饮用前应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