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科室相关科普
左脚后跟阵疼是怎么回事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左脚后跟阵疼可能源于肌肉拉伤、足底跖筋膜炎、跟腱炎、骨刺、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引发左脚后跟疼痛。 1、肌肉拉伤: 剧烈的运动、穿鞋不合适等可能会导致足跟部的肌肉拉伤,导致左脚后跟疼痛,可能伴有局部肿胀、压痛等症状。 2、足底跖筋膜炎: 是由于足底筋膜长时间受到过度牵拉或损伤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长期长距离走路、跑步、跳跃等运动,以及穿着不合适的鞋子,都可能导致足底筋膜受损。 表现为左脚后跟疼痛,尤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初次站立时,疼痛尤为明显。随着活动的增加,疼痛可能会逐渐减轻,但过度活动后又会加重。 3、跟腱炎: 通常是由于跟腱长期受到牵拉或过度使用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常见于经常进行跑步、跳跃等运动的人群,以及长期站立或行走的工作者。 可表现为左脚后跟后方的跟腱处疼痛,能伴有局部肿胀和压痛。在运动时或运动后,疼痛可能会加剧。 4、骨刺: 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出现退行性变形成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导致左脚后跟疼痛,尤其是在过度负重活动时疼痛更加明显。 5、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由于病原微生物、药物、异体血清与血液中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可引起左脚后跟疼痛,伴有关节僵硬、红肿等症状。 为了缓解左脚后跟阵疼,建议注意休息,减少负重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舒适、合脚的鞋子,避免穿着高跟鞋或过硬、过紧的鞋子。还可遵医嘱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等,以缓解疼痛症状。
1475
2024-10-23
脚后跟突然疼疼好几天了是怎么回事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脚后跟突然疼痛且持续数天,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外伤、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骨骨刺、痛风等。疼痛可能限制日常活动,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缓解疼痛并恢复脚部功能。 1、鞋子不合适: 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鞋底过硬或过软的鞋子,可能导致脚后跟的压力不均匀,从而引起疼痛。 2、外伤: 脚后跟部位受到砸伤、磕伤或刺伤等外伤,可能导致局部软组织受损,进而出现疼痛、麻木、肿胀和出血等症状。 3、足底筋膜炎: 是引起脚后跟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的炎症和损伤引起的,通常是由于长时间站立、行走、跑步等活动导致的,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疼痛,呈针刺样,并可能限制活动。 4、跟腱炎: 是由于跟腱的炎症和损伤引起的,通常是由于过度使用、运动损伤或慢性劳损导致的,可以引起脚后跟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5、跟骨骨刺: 是指足跟部位的骨质增生,通常是由于长期的压力和摩擦引起的,可以引起脚后跟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6、痛风: 痛风也可能导致脚后跟疼痛,但通常伴有红肿、灼热等症状。痛风是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和周围组织中沉积,引发炎症反应。 建议日常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给脚部充分的休息时间,选择鞋底有足够支撑和缓冲、鞋跟不宜过高或过细的鞋子。对于痛风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
698
2024-10-23
长骨骨折现场急救固定
刘文革
主任医师
骨科
长骨骨折是常见的严重外伤之一,现场急救固定对于减少患者痛苦、防止骨折端移位、避免二次损伤,以及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急救固定措施包括初步评估与安全保障、止血与包扎、临时固定等。 1、初步评估与安全保障: 在进行任何急救措施之前,应对伤者的整体状况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避免在急救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安抚伤者情绪,保持其平静,减少因紧张或恐慌引起的额外风险。 2、止血与包扎: 长骨骨折可能伴随出血,因此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使用干净的布料或绷带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并包扎固定,以减少血液流失。注意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临时固定: 使用夹板或现场可用的硬质物品,如树枝、杂志等作为临时固定器材,将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固定住,以防止骨折端移位。固定时应确保夹板长度足够,跨越骨折部位,并用绷带或布条缠绕固定,松紧度要适中。 4、体位与搬运: 根据骨折部位,合理安排伤者体位,以减少疼痛并防止骨折端进一步损伤,例如股骨骨折时,可采用健肢固定法,将伤肢与健肢捆绑在一起,保持伤肢稳定。在搬运过程中,应平稳轻柔,避免颠簸和扭曲。 5、迅速转运与后续治疗: 完成现场急救固定后,应尽快将伤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持续监测伤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固定器材的稳定,并尽量减少伤者的移动和颠簸。 对于长骨骨折的检查,除了现场初步的评估外,到医院后还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骨折部位的形态、触诊以感受骨折端的移动和异常活动、听诊以检测骨折端摩擦音等。
719
2024-10-23
胳膊摔了没有骨折,但一直疼怎么办呢
刘文革
主任医师
骨科
胳膊摔了没有骨折但一直疼痛,可能是由软组织损伤、关节损伤、淤血和肿胀、神经损伤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处理建议包括立即制动与冷敷、药物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1、立即制动与冷敷: 在摔伤初期,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处理,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重复一次。冷敷有助于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 2、药物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轻度疼痛,可口服或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疼痛和消炎。若疼痛较为剧烈,可联合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患者还可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辅助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 3、适当热敷与物理治疗: 在摔伤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治疗,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可结合物理治疗手段,如超声波、红外线照射等,进一步促进组织修复和缓解疼痛。 4、功能锻炼与康复训练: 在疼痛逐渐缓解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并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尽管X线检查未显示骨折,但仍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如每隔一周或两周,以观察软组织损伤的恢复情况。若出现持续疼痛、肿胀加重或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如CT、MRI等,以排除隐匿性骨折或其他潜在损伤。
865
2024-10-23
大拇脚指头发麻木什么原因
刘文革
主任医师
骨科
大拇脚指头发麻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涉及生理、病理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生理因素 受压:长时间坐着或睡觉时,大脚趾可能受到压迫,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产生麻木感,通常只需要适当活动和按摩脚趾,促进血液循环即可缓解症状。 局部嵌压:长期穿不合适的鞋子,尤其是鞋码过小或鞋头过紧的鞋子,进行大量运动时,会长期压迫脚趾,使脚趾的血液流通受阻,进而引起脚趾头麻木。建议穿松软宽大的鞋子,避免跑跳活动,以减轻脚趾的压迫。 2、病理因素 末梢神经炎:神经炎患者通常会感到手脚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治疗神经炎需要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到神经根,导致下肢麻木,包括大脚趾,患者需遵医嘱使用相应的药物或进行物理治疗来缓解。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影响神经功能,导致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治疗糖尿病需要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并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 下肢静脉曲张:可能导致大脚趾供血不足,从而产生麻木感。这类疾病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等。 大拇脚指头发麻木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
1157
2024-10-23
一只脚心疼是什么原因
刘文革
主任医师
骨科
一只脚心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涵盖了劳损、受凉、外伤以及炎症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改善不适症状。 1、劳损 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进行高强度的脚部运动,可能导致脚底筋膜、肌腱等组织发生慢性劳损,进而引发脚心疼痛,往往逐渐加重,并在休息后有所缓解。 2、受凉 如果脚部保暖不足,寒气入侵可能导致脚部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脚心疼痛、发凉等症状。 3、外伤 过度摩擦:长时间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或行走、站立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脚底与鞋子之间产生过度摩擦,进而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和疼痛。 直接撞击或碰伤:如果脚部受到外物的直接撞击或碰伤,可能导致局部软组织受损,进而引发脚心疼痛,疼痛通常会在受伤后立即出现,并可能伴随肿胀、淤青等症状。 4、炎症 筋膜炎:筋膜炎是发生在筋膜或肌腱部位的炎症反应,可能由劳损、受凉等多种因素引起。患者可能出现脚心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等症状。 跖腱膜炎:跖腱膜炎是劳损引起的跖腱膜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足底疼痛、无法长时间站立等。与筋膜炎类似,跖腱膜炎也可能导致脚心疼痛。 跟骨骨质增生:中老年人群中随着骨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跟骨可能发生骨质增生。增生的骨质可能刺激周围组织,导致脚心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 5、先天性发育异常 如先天性高弓足等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局部骨头凸起,对脚心造成压迫和疼痛。 6、足部骨肿瘤 虽然较为罕见,但足部骨肿瘤也可能导致脚心疼痛,疼痛往往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脚心疼痛,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果疼痛持续存在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663
2024-10-23
骨折恢复期间移位有什么感觉
刘文革
主任医师
骨科
骨折恢复期间若发生移位,患者往往会经历一系列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如剧烈疼痛与加剧、肿胀与局部畸形、活动受限与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骨折的愈合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1、剧烈疼痛与加剧: 骨折初期随着治疗措施的介入,疼痛通常会逐渐缓解。若在恢复期间发生移位,患者会突然感到骨折部位的剧烈疼痛,且疼痛程度可能随时间推移而加剧,疼痛往往是由于骨折端重新错位,刺激周围软组织及神经所致。 2、肿胀与局部畸形: 移位发生后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受到进一步损伤,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或加剧肿胀。由于骨折端位置改变,骨折部位可能出现明显的畸形,如成角畸形、短缩畸形或分离移位等,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限制患肢的功能。 3、活动受限与功能障碍: 骨折移位后骨折端的不稳定导致患肢活动受限,患者可能难以完成日常的基本动作,如行走、提物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完全丧失功能的情况。 4、异常活动与骨擦感: 正常情况下骨折部位在固定后应保持稳定,无异常活动。但若发生移位,患者在尝试活动患肢时可能会感到骨折端有异常摩擦感,甚至能听到骨擦音。 5、神经血管症状: 骨折移位严重时还可能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导致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异常、麻木、烧灼感等症状,以及患肢皮肤冰冷、发紫等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 对于怀疑骨折恢复期间发生移位的患者,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及体征。
1347
2024-10-23
撕脱性骨折比一般骨折厉害吗
王诗军
副主任医师
骨科
撕脱性骨折与一般骨折相比,损伤机制、症状表现、治疗难度和愈合时间各有特点,并非撕脱性骨折就一定比一般骨折厉害,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1、损伤机制: 一般骨折通常是由于直接的外力撞击、摔倒、扭转等较大的暴力作用引起,而撕脱性骨折主要是由于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猛烈收缩,将一小部分骨头从主体上撕脱下来,从损伤机制来看,一般骨折所受的外力往往更大。 2、症状表现: 一般骨折和撕脱性骨折都可能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但撕脱性骨折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可能相对较轻,尤其是在小的撕脱骨折情况下,如果撕脱的骨片较大或者涉及到重要的关节部位,症状也可能较为严重。 3、治疗难度: 一般骨折的治疗可能因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部分复杂的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复位和内固定,康复时间较长。,撕脱性骨折如果骨片较小且没有明显移位,可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休息等方法来促进愈合。但如果撕脱骨片较大或者影响到关节的稳定性,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两种骨折的治疗难度不能简单地比较,取决于具体情况。 撕脱性骨折后需注意严格遵医嘱进行制动,避免骨折部位再次受伤,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此时可适当进行冷敷,饮食上增加营养,促进骨折愈合。患者需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恢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适时进行康复锻炼,不可过早活动,防止影响骨折部位的稳定和愈合,以免遗留后遗症。
764
2024-10-23
骨折打石膏后错位几率大吗
刘文革
主任医师
骨科
骨折打石膏后错位几率受多种因素影响,简单骨折错位几率相对小,复杂骨折较大。石膏固定正确时错位几率低,不当则高。患者配合良好错位几率小,配合不佳则大。这些因素相互作用,需综合考虑以降低错位风险。 1、骨折类型 对于简单骨折,如横断骨折且骨折端对位良好的情况下,打石膏后错位的几率相对较小。因为简单骨折的断端较为规整,在石膏固定后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只要患者遵循医嘱,避免过度活动受伤肢体,骨折断端在石膏的限制下不容易发生移位,通常这种类型的骨折打石膏后错位几率可能在5%-10%。 复杂骨折,像粉碎性骨折或者斜形骨折,打石膏后错位的几率相对较大。粉碎性骨折的骨碎片较多,难以通过石膏完全固定在理想的位置。斜形骨折的骨折面是斜面,容易在肌肉牵拉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移位。这类骨折即使打了石膏,其错位几率可能达到20%-30%,尤其是在骨折初期,骨折端还未开始形成稳定的骨痂时。 2、石膏固定的质量 如果石膏固定正确,能够准确地贴合肢体轮廓,对骨折部位起到良好的限制和支撑作用,骨折错位的几率会降低,如在给前臂骨折打石膏时,石膏的长度、厚度合适,塑形良好,能有效防止骨折端的前后、左右移动,这种情况下错位几率较小。 若石膏固定不当,如石膏过松,就无法对骨折端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在肢体活动时,骨折断端容易发生移位。如果石膏过紧,可能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也会因局部压力不均衡导致骨折端移位。固定不当情况下错位几率会大大增加,可能从正常的较低水平提高到15%-25%甚至更高。 3、患者的配合程度 患者如果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保持受伤肢体的静止,避免不当活动,如在下肢骨折打石膏后不提前负重行走,上肢骨折打石膏后不做剧烈的挥动动作等,骨折错位的几率会较小。这类配合良好的患者,打石膏后错位几率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如5%-10%。 如果患者不配合治疗,过早地活动受伤肢体,就很容易引起石膏内骨折端的移位。例如,患者在手指骨折打石膏后,不听劝告频繁活动手指,就会使骨折处承受额外的压力和扭力,从而增加错位的风险,这种情况下错位几率可能达到20%-30%或者更高。 骨折打石膏后错位的几率差异较大,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综合处理措施,以降低错位的风险。
819
2024-10-23
腰椎凹进去怎么矫正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腰椎凹进去可通过改善姿势、加强腰部肌肉锻炼、进行物理治疗及使用辅助器具等方法矫正,需持之以恒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有效改善腰椎状况。 1、改善姿势: 坐姿时应选择有良好支撑的椅子,背部挺直,肩部放松,膝盖与臀部同高,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或歪向一侧。站立时身体重心均匀分布在双脚上,挺胸收腹,双肩后展,避免单脚站立或身体倾斜。患者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活动身体,缓解腰部压力。 2、加强腰部肌肉锻炼: 通过针对性的腰部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腰部的稳定性,改善腰椎凹进去的情况,常见的锻炼方法有仰卧抬腿、小飞燕等。仰卧抬腿时平躺在床上,双腿伸直慢慢抬起至与地面成90度,然后缓慢放下,重复多次。小飞燕是俯卧在床上,双臂和双腿同时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保持一段时间后放下,可重复进行,能够有效地锻炼腰部肌肉,增强腰椎的支撑力。 3、进行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选择热敷、按摩、牵引等方式,热敷能够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可以放松腰部肌肉,减轻疼痛。牵引可以通过拉伸腰椎,增加椎间隙,改善腰椎的曲度。但物理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因不当操作而加重病情。 4、使用辅助器具: 在必要时可以使用腰部支具或矫形器来辅助矫正腰椎凹进去的情况,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帮助维持腰椎的正常曲度。但使用辅助器具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腰部肌肉萎缩,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器具,定期调整和更换。 预防腰椎凹进去日常要保持良好姿势,适度锻炼腰部肌肉。若已出现问题,积极采取矫正措施,定期复查,确保腰椎恢复正常曲度。
735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