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筛查中心科室相关科普
一直耳鸣停不下来怎么办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持续不停的耳鸣成因复杂多样,可能源于耳部本身疾病,也可能是全身性因素或心理压力等所致。相应应对方法有耳部疾病处理、全身疾病干预等,有助于患者缓解耳鸣症状,恢复正常的听觉感受与生活状态。 1、耳部疾病处理 若因外耳道耵聍栓塞,需由专业医生取出耵聍,耳鸣常可消失。中耳炎引发者,应根据病情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减轻炎症对耳部的刺激。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需改善内耳循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溶液等药物,控制病情从而缓解耳鸣。 2、全身疾病干预 高血压导致耳鸣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稳定,减少血压波动对耳部血管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则需遵医嘱严格控制血糖,防止高血糖引起的神经血管病变累及耳部。贫血引发的耳鸣,应由医生明确贫血类型并针对性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等,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以减轻耳鸣。 3、心理调节辅助 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诱发的耳鸣,可进行心理疏导或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不良认知与情绪反应。配合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缓解紧张情绪,减轻耳鸣对心理的影响,心理状态与耳鸣感知相互作用,改善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耳鸣。 出现持续耳鸣,患者不可自行盲目用药,应及时就医,详细告知医生耳鸣的特点、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信息。治疗期间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复查,监测耳鸣变化。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若无法避免,应佩戴耳塞或耳罩进行防护。 一直耳鸣日常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在相同时间入睡,避免熬夜。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会加重耳鸣症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包括耳部的自我修复与功能调节。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类等。维生素B12、锌等营养素对耳部神经和血管健康有益,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听觉功能,可能减轻耳鸣程度。 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过量盐分易致水钠潴留,影响内耳血液循环。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血液黏稠度,阻碍耳部血液供应。高糖食物可引发血糖波动,损伤神经与血管。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会刺激神经,进一步加重耳鸣状况。 注意耳部保护,生活中尽量减少使用耳机,尤其是长时间高音量使用。在游泳或洗澡时防止污水进入耳道,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降低耳部感染风险,预防因耳部疾病引发或加重耳鸣。
1450
50
2025-01-08
打耳洞耳朵肿了怎么办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打耳洞后耳朵肿胀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多因局部创伤引发炎症反应所致。处理方法包括清洁护理、局部冷敷等,可帮助减轻肿胀不适,促进耳洞恢复正常,降低感染风险,让耳部尽快恢复健康状态。 1、清洁护理: 选用温和且无刺激的生理盐水或专用耳洞清洁液,用棉签轻柔蘸取后,细致地擦拭耳洞周边。每日坚持2-3次,彻底清除分泌物与污垢,营造洁净耳洞环境,有效阻止细菌繁衍,防止炎症加剧。 2、局部冷敷: 耳洞肿胀伊始,迅速备好冰袋或冷毛巾,平稳敷于耳洞处。每次把控15-20分钟时长,每日规律进行3-4次操作。冷敷可促使血管收缩,降低局部血液渗出量,显著缓解肿胀程度,舒缓疼痛不适。 3、更换耳钉材质: 一旦察觉肿胀源于耳钉材质过敏,即刻行动,将现有耳钉替换为纯金、纯银等高品质不易过敏材质的耳钉。借此方式,有力削减过敏原刺激,为耳洞炎症消退开辟通路,助力耳洞尽快恢复健康常态。 4、药物辅助: 当肿胀伴随疼痛与发热症状生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取适量消炎抗菌药膏,小心涂抹于耳洞周围,涂抹全程留意避免药膏误入耳洞内部。若情形必要,严格遵循医嘱口服消炎药,借助药物抗击炎症,促使耳洞肿胀消减。 打耳洞耳朵肿时,处理过程需谨慎。不要随意挤压肿胀部位,防止炎症扩散。若自行处理后肿胀未见好转或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在耳洞未完全愈合前,避免沾水,保持耳部干燥,减少佩戴耳饰时间,为耳洞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打耳洞耳朵肿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侧卧压迫到耳洞部位,减少耳部血液循环受阻的可能,有助于减轻肿胀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身体的炎症反应,不利于耳洞消肿。 减少饮酒和吸烟,其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环,延缓耳洞的愈合进程。在洗头洗澡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耳洞沾水,可使用防水耳罩进行防护。若不慎沾水,应立即用干净的棉签擦干,并进行局部消毒。 不要频繁触摸耳洞,手上的细菌容易引发感染,让肿胀情况恶化。在耳洞肿胀期间,尽量减少佩戴耳饰的时间,给耳洞足够的时间自我修复,待肿胀完全消退后再选择合适的耳饰佩戴,且佩戴前要确保耳饰经过充分消毒。
1401
96
2025-01-07
耳鸣十几年了如蝉鸣能治好吗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耳鸣长达十几年且呈蝉鸣的情况,能否治愈难以简单定论。若因外耳道耵聍栓塞、可治愈的中耳炎症等局部可逆性病因所致,在妥善处理后,耳鸣有望消除而痊愈。若是由内耳神经损伤、听神经瘤或全身性慢性疾病引发,难以彻底根治。 1、长期噪音暴露 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引发的耳鸣,若能及时脱离噪音环境,并进行相应的耳部康复治疗,如耳鸣掩蔽治疗、听觉训练等,部分患者的耳鸣可逐渐缓解,但已受损的耳部结构和神经功能难以完全恢复,完全治愈存在一定挑战。 2、外耳道耵聍栓塞 若长期耳鸣是由外耳道耵聍栓塞引起,在清理耵聍后,耳鸣症状大概率能消失。因为耵聍堵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去除耵聍后,耳部传音功能恢复正常,耳鸣即可缓解,这种情况下是可以治好的。 3、中耳慢性炎症 中耳存在慢性炎症时,如慢性中耳炎,经过规范、系统的抗炎治疗,消除中耳炎症,修复受损的中耳结构与功能,部分患者的耳鸣能够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治愈。但如果炎症已对耳部造成不可逆损伤,如听小骨破坏严重等,则较难完全治愈耳鸣。 4、内耳疾病 若是内耳疾病,像梅尼埃病、内耳硬化症等导致的耳鸣,治疗相对棘手。这些疾病常伴有内耳微循环障碍、神经损伤等复杂情况,虽然通过药物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耳鸣,但完全治愈较为困难,往往只能控制症状,减少耳鸣发作频率与程度。 5、听神经瘤 若为听神经瘤引发的耳鸣,一般需要手术切除肿瘤。若手术成功且未对听神经造成严重损伤,耳鸣有可能消失。但如果肿瘤与听神经粘连紧密,手术过程中难以避免对神经的损伤,术后耳鸣可能依然存在,甚至加重,这种情况治好的难度较大。 6、全身性疾病 由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引起的耳鸣,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贫血状况后,耳鸣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由于长期的全身性疾病可能已经对耳部神经、血管产生了慢性损害,所以很难彻底消除耳鸣。 患者应及时就医,详细检查确定病因,积极配合治疗。治疗期间要减少耳机使用,远离嘈杂环境。定期到医院进行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等,以便及时发现耳鸣是否有恶化趋势或伴随其他耳部疾病,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耳鸣日常注意事项 生活习惯方面,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加重耳鸣。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防止身体和精神处于长期疲惫状态,否则会影响耳鸣的恢复。 在饮食上,减少食用辛辣、油腻、高盐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导致内耳血管痉挛或血压波动,加重耳鸣。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坚果、鱼类等,有助于维持耳部健康。 情绪管理也极为关键,长期耳鸣易使人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耳鸣,形成恶性循环。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放松身心,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 需谨慎用药,一些药物可能具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使用前应告知医生自身耳鸣病史,由医生评估用药风险,避免药物加重耳鸣或造成听力进一步损害。
927
92
2025-01-07
耳鸣嗡嗡响的治疗方法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耳鸣嗡嗡响是一种常见的耳部不适症状,其成因较为复杂多样。有效的治疗方法需依据不同的致病因素与个体差异来确定,常见的治疗手段有针对病因治疗、改善内耳微循环等,旨在帮助患者缓解耳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针对病因治疗: 若耳鸣是由耳部感染,如中耳炎引发,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消除炎症后耳鸣多可缓解;若是耵聍栓塞所致,医生会将耵聍取出,解除耳道堵塞;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耳鸣,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血压、血糖水平,从而减轻耳鸣症状。 2、改善内耳微循环: 常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能促进耳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药物有助于修复受损的听神经;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导致耳鸣加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缓解精神压力,间接改善耳鸣状况。 3、声治疗: 通过佩戴特定的耳鸣掩蔽器或使用有舒缓声音的音乐播放器,发出与耳鸣频率相近或能掩盖耳鸣声音的声波,使患者的听觉系统逐渐适应耳鸣声,减少对耳鸣的感知,长期坚持可有效减轻耳鸣带来的烦恼,提高患者对耳鸣的耐受度。 4、心理干预: 耳鸣易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心理干预十分必要。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耳鸣,改变对耳鸣的负面认知,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缓解因耳鸣引起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耳鸣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患者需保持耐心与信心。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不要自行随意增减药量或更换治疗方法,避免使用未经证实的民间偏方,以免加重耳鸣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注意生活规律,减少噪音暴露,促进耳鸣症状的改善。 耳鸣嗡嗡响日常注意事项 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嘈杂的街道等。若无法避免,务必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减少噪音对耳部的刺激与损害,因为噪音可加重耳鸣症状,甚至导致听力进一步下降。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睡够7-8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功能恢复,减轻耳鸣带来的疲劳感与烦躁情绪。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耳鸣加重。 饮食方面,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与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有助于维持耳部正常的生理功能。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这些饮品可能会使耳鸣症状加剧。 适度运动对改善耳鸣也有积极意义,可选择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3-5次,一般每次30分钟。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
1169
63
2025-01-07
耳鼓膜内陷如何恢复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耳鼓膜内陷的恢复需要综合多方面措施,注重改善咽鼓管功能、治疗鼻腔疾病以及适当的物理治疗等,以促进耳部气压平衡和组织修复,逐步改善鼓膜内陷状况。若耳部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盲目处理。 1、改善咽鼓管功能 可通过捏鼻鼓气法,即深吸一口气后,捏住鼻子,闭上嘴巴,用力向鼻腔内鼓气,使气流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以平衡中耳与外界气压,改善内陷。每日可进行数次,但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耳部损伤。可多做吞咽动作,如喝水、吞咽口水等,促进咽鼓管开放。 2、治疗鼻腔疾病 若因鼻炎、鼻窦炎等鼻腔疾病导致耳鼓膜内陷,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使用鼻喷激素减轻鼻腔炎症,缓解鼻黏膜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遵医嘱按时用药,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以保证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对于鼻腔分泌物较多者,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洁通畅。 3、物理治疗 采用耳部按摩,以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耳垂,缓慢揉搓,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2-3次,可促进耳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鼓膜恢复。也可借助耳部理疗仪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通过特定的物理刺激改善耳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促进鼓膜及周围组织的修复。 恢复过程中,患者应避免耳部进水,防止感染加重病情。减少前往嘈杂环境,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降低噪音对耳部的刺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以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定期复查耳部情况,根据恢复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耳鼓膜内陷治疗误区 许多患者一旦发现耳鼓膜内陷,便盲目自行服用抗生素或耳部滴液等药物。实际上,并非所有耳鼓膜内陷都由感染引起,如果没有明确的感染指征而滥用抗生素,不仅可能无法改善病情,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如长期不合理使用耳部滴液可能破坏耳部正常的微生态环境,加重耳部不适。 错误的耳部按摩方式,部分患者认为只要进行耳部按摩就能改善鼓膜内陷,于是随意用力揉搓耳部。如果按摩手法不当,如用力过猛或按摩部位不准确,不仅不能促进鼓膜恢复,反而可能对耳部组织造成损伤,进一步影响耳部功能。 有些患者在接受了一次治疗后,若未立即看到明显效果,就频繁更换治疗方法或四处求医。耳鼓膜内陷的治疗往往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综合的治疗措施。如果忽视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即使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
1175
8
2025-01-07
长期耳鸣怎么办最快解决方法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长期耳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成因复杂多样,可能涉及耳部疾病、血管问题、神经因素等。最快解决方法这一说法过于绝对,解决方法包括改善耳部血液循环等,多管齐下才有望缓解耳鸣症状,恢复相对安静舒适的生活状态。 1、改善耳部血液循环 可采用耳部按摩,如轻轻揉搓耳廓,每次5-10分钟,每日数次,促进耳部血液循环。也可尝试热敷,用温热毛巾敷于耳部,温度以不烫伤为宜,每次15-20分钟,能舒张耳部血管。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银杏叶提取物等改善微循环药物,有助于增加耳部血液供应,减轻因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耳鸣。 2、缓解神经紧张 长期精神紧张易加重耳鸣,通过冥想放松训练,每日定时进行15-30分钟,专注呼吸与内心平静,可缓解神经压力。瑜伽练习也有帮助,其体式与呼吸配合能调节身心状态。必要时可在医生建议下服用营养神经药物,修复受损神经,从而缓解耳鸣症状,尤其适用于因神经病变引发的耳鸣。 3、治疗耳部疾病 若因中耳炎等耳部炎症引发耳鸣,需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按医嘱规范使用,消除炎症。对于耵聍栓塞导致的耳鸣,应前往医院由专业医生取出耵聍。而梅尼埃病引起的耳鸣,则要遵循医生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使用利尿剂减轻内耳积水等,从根源上治疗耳部疾病,进而缓解耳鸣。 面对长期耳鸣,患者不可盲目自行用药或使用未经证实的民间疗法。应先就医进行全面检查,确定病因后再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过程中需保持耐心,坚持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要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诱发因素,积极预防耳鸣加重,维护耳部健康。 长期耳鸣患者的注意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如工厂车间、嘈杂的交通要道等,若无法避免,应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减少噪音对内耳的损害。减少耳机使用时间,尤其是高音量使用耳机听音乐、看视频等,音量一般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连续使用不宜超过1小时。 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和锌、镁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坚果等,这些营养成分对耳部神经和血管健康有益,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耳鸣。 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包括耳部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但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耳部受伤。
611
65
2025-01-07
耳朵流脓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耳朵流脓作为耳部健康的显著警示信号,其成因复杂多样,包括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病情程度轻重有别,轻者可能仅为局部的轻微炎症反应,重者则可能发展成严重的耳部结构破坏与功能受损。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因细菌或真菌感染可引发炎症,常见原因如频繁掏耳损伤耳道皮肤,使细菌或真菌易于侵入;游泳时耳道进水未及时清理,潮湿环境利于病菌滋生。病情较轻时,外耳道仅轻度红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滴耳液,避免掏耳及耳道进水,保持耳道干燥清洁。 2、中耳炎: 中耳腔因上呼吸道感染蔓延、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引发炎症,中耳腔内会有大量炎性渗出物,病情发展可导致鼓膜穿孔,出现耳朵流脓。较轻的分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先采用药物保守治疗,配合鼻腔减充血剂改善咽鼓管功能。若发展为化脓性中耳炎且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可能需手术修补鼓膜、清理中耳病变组织,如鼓室成形术。 3、胆脂瘤型中耳炎: 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中耳炎类型,中耳内形成胆脂瘤样病变,会不断侵蚀周围骨质。其病因多与中耳长期慢性炎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有关。患者除耳朵流脓外,还可能伴有听力严重下降、耳鸣等症状。主要依靠手术,彻底清除胆脂瘤组织,重建中耳结构,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引发颅内、外并发症。 耳朵流脓不容忽视,一旦发现应尽快就医,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在治疗期间,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与护理,如按时滴耳、定期复查等。避免自行使用未经医生许可的药物或方法,以免延误病情或加重耳部损伤,确保耳部健康逐步恢复。 耳朵流脓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因为其易引发中耳炎。在流感高发季节,注意佩戴口罩、勤洗手,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有耳部疾病史或易患耳部感染的人群可考虑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措施。 游泳时要特别注意耳部防护,佩戴合适的耳塞,防止水进入耳道。游泳后及时将耳道内的水清理干净,可侧头单脚跳跃,利用重力作用使水流出,或使用吹风机调至低温档轻柔吹干耳道,但要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烫伤。 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过大的噪音可能损伤内耳毛细胞,影响听力并间接增加耳部感染风险。如无法避免,应佩戴隔音耳塞或耳罩进行防护。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及锌、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坚果、瘦肉等,有助于维持耳部组织的健康与正常功能。
1265
26
2025-01-07
单侧耳朵有杂音滋滋响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单侧耳朵出现滋滋响的杂音会给患者带来困扰,其成因较为复杂多样。可能源于外耳道的轻微病变,也可能是中耳或内耳出现问题所致,病情程度不一。患者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缓解耳部不适、恢复听力健康。 1、外耳道因素: 外耳道耵聍栓塞较为常见,耵聍也就是耳屎,过多堆积会阻塞耳道,影响声音传导,产生杂音。一般可由医生使用专业工具取出耵聍,症状即可缓解。外耳道炎也会引发,如经常掏耳损伤耳道皮肤,细菌感染后导致炎症,出现耳内滋滋响,可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加重感染。 2、中耳问题: 中耳炎是重要原因,感冒后病菌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腔积液或化脓,导致耳鸣。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口服或静脉滴注,必要时进行鼓膜穿刺引流积液,以恢复中耳正常压力与听力。中耳胆脂瘤则相对严重,胆脂瘤破坏中耳结构会引发耳鸣等症状,多需手术切除胆脂瘤,重建中耳传音结构。 3、内耳病变: 突发性耳聋可导致单侧耳内出现杂音,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等有关。早期时,医生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等综合治疗以挽救听力。梅尼埃病也会有耳鸣症状,内耳积水使膜迷路膨大,影响内耳功能,其治疗包括低盐饮食、遵医嘱使用利尿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内耳神经功能等。 患者要注意耳部卫生,避免频繁掏耳,防止耳道损伤与感染。减少耳机使用时间与音量,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内耳血液循环。若耳部杂音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耳部检查与诊断治疗。 单侧耳朵出现滋滋响杂音的日常注意事项 不要使用尖锐物品掏耳,可定期用柔软的棉签在外耳道轻轻旋转,清理耳道口附近的耵聍与污垢,但不要深入耳道内部。洗澡或游泳后,及时将耳道内的水清理干净,可将头偏向一侧,轻轻晃动,让水自然流出,或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 尽量减少在噪音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如果无法避免,需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听音乐或广播时,音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聆听时间不超过60分钟。 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与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坚果、鱼类等,有助于维持耳部神经与血管的健康。定期进行耳部检查,尤其是有耳部疾病家族史或长期处于耳部疾病高危环境中的人群,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1088
55
2025-01-07
神经性耳鸣会一辈子吗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神经性耳鸣不一定会终生存在,其发展过程和预后因人而异,轻度耳鸣、中度耳鸣有较大治愈可能性。耳鸣的初始程度、致病根源、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都在其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1、轻度耳鸣: 部分患者可能由短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足或轻微耳部血液循环不畅引发。这种情况下,若能及时调整生活状态,如缓解压力、改善睡眠、适度运动促进耳部血液循环,耳鸣症状有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减轻乃至消失,不会伴随一生。 2、中度耳鸣: 其耳鸣症状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若能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如遵医嘱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结合心理调适,避免焦虑情绪加重耳鸣,在规范治疗下,有较大概率在6-12个月能使耳鸣得到显著缓解,不至于终身相伴,但治疗过程需耐心与坚持。 3、重度耳鸣: 往往病因复杂,可能与内耳严重损伤、长期的神经系统病变等有关。这类患者即使经过多种治疗手段,如药物、针灸、理疗等综合干预,仍可能效果不佳,耳鸣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存在伴随一辈子的可能性,不过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仍有新的治疗希望。 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减少耳机使用时间与音量,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食物摄入。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与耳部健康评估,一旦发现耳鸣加重或出现其他耳部不适,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探寻最佳治疗方案。 有哪些改善神经性耳鸣的生活建议 长期的精神压力是导致神经性耳鸣加重的一个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缓解压力,如深呼吸、瑜伽、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这些放松技巧能够帮助降低身体的紧张程度,减轻耳鸣带来的焦虑情绪,从而改善耳鸣症状。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包括耳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内耳的营养供应,对缓解耳鸣有积极的作用。运动还能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减轻耳鸣带来的心理负担。 经常进行耳部按摩可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如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揉搓耳垂,每次1-2分钟,然后向上提拉耳廓,再按摩耳周。每天进行几次这样的耳部按摩,有助于缓解耳鸣。 保持耳部清洁,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导致耳部损伤。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擦拭外耳,但不要深入耳道内部清洁,以免损伤鼓膜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加重耳鸣。
628
64
2025-01-07
耳朵说话有回音是怎么回事
陈树斌
主任医师
耳科
耳朵在说话时产生回音,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包括耳道耵聍堵塞、咽鼓管功能障碍、分泌腺中耳炎、神经性耳鸣等多个方面。 1、耳道耵聍堵塞: 耳道内的耵聍(耳垢)过多且未及时清理,可能导致耳道堵塞,声音传导受阻,从而产生回音感。这种情况通常可以通过适当的耳道清洁或使用软化剂软化耵聍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清理来缓解症状。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管道,具有调节中耳气压的功能。当咽鼓管功能出现障碍时,中耳气压可能失衡,导致说话时耳膜振动异常,从而产生回音。这种情况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气压变化等因素有关。 3、分泌性中耳炎: 这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多由腺样体肥大、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引起。中耳腔内积液会影响声音传导,导致说话时耳朵有回音。患者可能伴有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 4、神经性耳鸣: 虽然神经性耳鸣本身不直接导致说话时耳朵有回音,但部分患者可能因内耳供血不足或神经受损而伴有此症状。这种情况通常与年龄增长、噪音暴露、耳部疾病等因素有关。 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说话时耳朵有回音。这些疾病通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听力损失、耳痛、流脓等。 值得注意的是,耳朵回音症状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听力体验,还可能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出现此类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耳道清洁也是预防此类症状的重要措施。 耳朵说话有回音时建议进行的检查项目 耳镜检查是通过耳镜观察外耳道和鼓膜的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耵聍堵塞、外耳道炎、鼓膜穿孔等问题。咽鼓管功能检查是咽鼓管连接中耳与鼻咽部,具有调节中耳气压的功能。若咽鼓管功能出现障碍,可能导致中耳气压失衡,从而产生回音。 听力测试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可以评估听力水平并检查中耳功能是否正常。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有助于排查中耳和内耳的异常情况,如分泌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等。
1023
26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