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科科室相关科普
扎完针灸后可以艾灸吗
马学红
副主任医师
针灸科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而艾灸则通过温热刺激促进气血循环、扶正祛邪。扎完针灸后是否可以进行艾灸,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质好、无不适反应者可以进行结合治疗,体质弱或针灸后不适者则应避免。 是否能在针灸后立即进行艾灸,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病情及针灸后的反应。体质较强、无明显不适反应的患者,针灸与艾灸的结合使用可能会增强疗效,促进康复。然而,体质较弱或针灸后出现皮肤灼热感、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则不宜立即进行艾灸,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引发不良反应。 针灸与艾灸在治疗方法上并不冲突,二者可以结合使用,以加强治疗效果,针灸后,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可进行艾灸以进一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对于某些病症,如阳虚、寒湿体质等,针灸与艾灸的联合使用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针灸疏通经络后,艾灸的温热作用能更深入地渗透,达到散寒除湿、温补阳气的目的。 在决定是否进行艾灸之前,最重要的是咨询并遵循专业医师的建议。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体质、针灸效果等,综合考虑是否适合进行艾灸治疗。因此,患者切勿自行决定,以免因操作不当而损害健康。 无论是针灸还是艾灸,都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及针灸后的反应,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艾灸,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针灸后艾灸时,需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出现烫伤等不良反应。
1006
53
2024-12-30
大鱼际的位置与作用
李孟汉
副主任医师
针灸部
大鱼际 位于手掌正面的拇指根部向下到掌根 ,摊开手掌时明显隆起的部位,通过刺激大鱼际或鱼际穴,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 有清热泻火、清肺利咽、改善上呼吸道功能的作用 。 位置 大鱼际是指手掌的外侧群,位于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根,伸开手掌时明显凸起的部位。由于外侧群较为发达,在手掌的拇指侧形成隆起,这个隆起就被称为大鱼际。 大鱼际区域赤白肉际的中点处含有鱼际穴,鱼际穴精确定位在第一掌骨桡侧中点的赤白肉际处。取穴时可侧掌,微握拳,腕关节稍向下屈,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即是此穴。 作用 1、清热泻火: 通过刺激大鱼际或鱼际穴,可以清除心肺之火和肠热,有助于缓解因心肺火旺或肠热引起的症状,如早醒、咳嗽、咳痰、咽喉肿痛、便秘等。 2、清肺利咽: 按摩大鱼际或鱼际穴,能够缓解咽喉部位的炎症和肿痛,起到清肺利咽的功效。 3、改善上呼吸道功能: 大鱼际处脉穴丰富,经常合掌摩擦该处,可改善上呼吸道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感冒。
388
2024-12-18
三伏贴贴在哪个部位比较好
李孟汉
副主任医师
针灸部
三伏贴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贴敷在特定穴位上,利用药物刺激和穴位传导,达到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三伏贴贴在 中脘穴、天枢穴、神阙穴、足三里、阴陵泉穴、大椎穴等 部位均比较好,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此穴可治疗胃痛、腹胀、呕吐、腹泻、便秘等脾胃系统疾病,以及心律失常、心悸、胸闷、气短等心肺系统疾病,还有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天枢穴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此穴具有调理脾胃、理气止痛、消食导滞、活血散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道疾病,还可缓解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神阙穴 位于腹部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此穴具有温阳救逆、调理气血、利水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同样可缓解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的位置。此穴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活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还可缓解气血不足、手足不温、下肢痿痹等症状。 阴陵泉穴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此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可以健脾利湿、清热利水,还可通调三焦,改善水肿、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等症状。 大椎穴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是督脉上的重要穴位。贴敷于此,可帮助疏通经络,提振阳气,增强抵抗力。 贴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贴敷三伏贴前,应清洁皮肤,避免贴敷在破损或感染的皮肤上。 贴敷时间通常为4至6小时,具体时间应遵医嘱。 贴敷后,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三伏贴。
873
2024-12-17
瞳子髎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李孟汉
副主任医师
针灸部
瞳子髎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 面部,目外眦处 ,该穴位有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的功效,可 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如眼部疾病、头痛等 。 准确位置 瞳子髎位于人体面部,目外眦旁,眶外侧缘处,也就是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瞳子髎深层为颞肌,在颧眶动、静脉分布处,有颧面神经与颧颞神经,及面神经的颞额支。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在眼睛外侧约0.5寸处(约1指宽)找到凹陷处,即为瞳子髎。 主要作用 瞳子髎具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提高视力,改善视物模糊)的功效,可辅助治疗头痛等头面疾患与目痛等眼目疾患。 1、眼部疾病: 如目赤肿痛、目翳、怕光羞明、迎风流泪、白内障、青少年近视眼、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现代临床上还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近视、神经性萎缩等眼部疾病。 2、头痛: 瞳子髎可治疗胆经经脉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疾病,如头痛、眩晕等。配合头维、印堂、太冲等穴位,可以增强治疗头痛的效果。
687
2024-12-13
神阙穴的位置与作用和功效
李孟汉
副主任医师
针灸部
神阙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 人体的腹部正中央 ,具有多种作用与功效。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 调和脾胃、调和气血、温阳散寒、安神定志、强身健体 等。在进行刺激时,要注意方法正确、卫生无菌以及适用人群等事项。 准确位置 神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正中央,即肚脐正中。在中医经络系统中,神阙穴归属于任脉,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仰卧位时,可以在腹中部,脐中央找到该穴位。 其解剖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还分布有神经和血管,这些神经和血管结构使得神阙穴在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功效与作用 1、调和脾胃: 神阙穴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调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对于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腹胀、腹泻等,都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2、调和气血: 神阙穴有助于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3、温阳散寒: 神阙穴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对于因阳气不足导致的寒性疾病,如腹痛、痛经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通过艾灸该穴位,可以温通经脉,达到散寒的效果。 4、安神定志: 神阙穴与心神有关,刺激该穴位可以帮助安神定志,对于失眠、多梦、心慌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强身健体: 神阙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这对于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6、调理心肾: 神阙穴还具有调理心肾的功效,如果患者存在心肾不交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滋阴降火,改善上述症状。 7、预防不孕: 神阙穴具有温补脾肾之气的功效,可以起到预防不孕的作用。对于存在月经不调、不孕等情况的女性,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按摩该穴位进行改善。
782
2024-12-13
天井的位置和功效与作用
李孟汉
副主任医师
针灸部
天井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刺激该穴位具有治疗头面部疾患、舒筋活络等功效与作用 ,但是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位置 天井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一寸凹陷处。为了准确找到天井穴,可以取坐姿或站姿,然后屈肘并将前臂旋后,使得肘尖朝上。此时,在肘尖的直上一寸(即一个大拇指指节的宽度)处,可以摸到一个凹陷,这就是天井穴的位置。 这个位置在解剖学上对应于肱骨下端后面的尺骨鹰嘴中,有肱三头肌肌腱,并且布有肘关节动、静脉网,同时有前臂后皮神经和桡神经分布。 功效与作用 1、治疗头面部疾患: 天井穴具有清热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耳后疼痛、听力下降等头面部疾患。 2、舒筋活络: 刺激天井穴舒具有筋活络的功效,对各种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如肘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活动不利、偏头痛、胁肋痛、颈项强痛及肩臂疼痛等。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及皮肤破损者禁用天井穴,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专业操作: 使用天井穴进行治疗时,应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切勿自行操作,以免发生危险。 治疗方法: 按摩、艾灸、拔罐等方法均可刺激天井穴,但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
882
2024-12-12
鹤顶的准确位置及作用
李孟汉
副主任医师
针灸部
鹤顶穴是经外奇穴,别名膝顶, 位于膝部,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日常按摩鹤顶具有通利关节、祛风除湿、活络止痛等功效 。 鹤顶的准确位置 鹤顶位于膝关节的上部,准确位置位于膝前区,髌底中点的上方凹陷中。为了方便准确地找到鹤顶,可以正坐垂足,在膝关节上找到膝部正中的骨头,这块骨头就是髌骨,它的上缘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该凹陷处的正中会有酸胀感,这个位置即为鹤顶穴。 鹤顶的作用 1、通利关节: 能够促进关节的灵活运动,缓解因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2、祛风除湿: 具有祛除体内风湿之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或寒性关节炎。 3、活络止痛: 可以舒筋活络,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尤其是那些由膝关节炎引起的疼痛。 按摩鹤顶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 避免在饭前或饭后立即进行按摩,以免引起不适,最好在安静、舒适的地方进行。 采取正确的手法: 用大拇指指腹轻轻按压鹤顶穴,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疼痛或损伤,按摩时间应持续3-5分钟。 长期按摩的注意事项: 长期按摩虽然可以缓解一些症状,但也可能导致皮肤或皮下组织损伤。应逐步增加按摩次数,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 注意个体差异和反应: 每个人对按摩的反应可能不同,如果出现红疹、瘙痒或疼痛等严重的反应,应立即停止并咨询专业医生。
761
2024-12-11
阴陵泉的准确位置及作用
李孟汉
副主任医师
针灸部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在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由专业医生操作,正确刺激阴陵泉可达到 健脾理气、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益肾调经 的作用。 准确位置 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内侧为阴,突起为陵,泉出于下,因此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取穴时可正坐屈膝或仰卧,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自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处取穴。 作用 1、健脾理气: 阴陵泉属于脾经穴位,具有健脾理气的功效。如果双下肢浮肿,因脾虚出现腹胀、浑身乏力的症状,可配合章门穴帮助加强健脾渗湿功效,以改善病症。 2、清利湿热: 阴陵泉是人体重要的排湿穴位,可以清利湿热,刺激阴陵泉有助于祛除体内的湿气。经常按揉阴陵泉和地机穴能够改善脾湿导致的小便不利。 3、通经活络: 阴陵泉可以通经活络,如果有滑囊炎、膝关节腔积液的症状,可以按压阴陵泉穴,配伍内外膝眼、足三里等穴位,来缓解膝关节疼痛症状。 4、益肾调经: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液,而肾主水。当脾的功能强健时,能够更好地运化水液,减轻肾的负担,维持体内激素的平衡,从而起到益肾调经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由于肾气亏虚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白带异常、遗精、早泄等病症。 此外,阴陵泉穴还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有助于降火,对治疗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腰腿痛、尿闭、尿失禁、腹胀、腹痛、黄疸、膝关节及关节周围疾病等病症也有一定的作用。
776
2024-12-11
大椎的位置与作用和功效
李孟汉
副主任医师
针灸部
大椎穴在 人体后正中线上,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大椎穴是督脉与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有 辅助治疗颈椎疾病、调节脑部功能、清热解表、助阳散寒 等功效。 位置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后正中线上,具体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在取穴时,可以让患者正坐低头,此时脖子后方隆起最高的骨头即为第七颈椎棘突,其下方的凹陷处即为大椎穴。 这一位置约与肩峰平齐,是督脉上的重要穴位。 作用与功效 1、辅助治疗颈椎疾病: 大椎穴位于颈部,对于治疗颈肩部疼痛、颈椎病、颈肩综合征、肩部劳损等具有一定效果。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刺激大椎穴,可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从而缓解颈椎疾病带来的疼痛。 2、调节脑部功能: 督脉通脑,大椎穴作为督脉上的重要穴位,对于治疗神志异常如记忆力减退、焦虑、抑郁等症状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3、清热解表: 大椎穴具有清热解表的功效,对于治疗各种热症如感冒、发烧等具有一定效果。通过刺激大椎穴,可以疏散体内的风热邪气,达到退热的目的。 4、助阳散寒: 大椎穴是助阳的穴位,对于阳虚尤其是头颈部阳虚或寒气较重的情况,艾灸大椎穴是较好的方法。通过艾灸可以温经散寒,去除人体头颈部的寒气。 5、活络止痛: 大椎穴能够活络止痛,对于治疗因风寒湿邪入侵导致的颈项部酸胀、疼痛不适等症状具有缓解作用。 6、消肿散结: 大椎穴还具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对于治疗皮肤疾病如风疹、荨麻疹等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348
2024-12-11
大敦的准确位置以及作用和功效
李孟汉
副主任医师
针灸部
大敦穴归属足厥阴肝经,为肝经所出之井穴,位于 人体的足部,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由专业人士正确刺激大敦穴,有 清肝明目、平肝熄风、调经通淋、缓解焦躁情绪 的功效。 准确位置 大敦穴位于人体的足部,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可在拇趾靠第二脚趾一侧甲根边缘2毫米处取穴。 作用和功效 1、清肝明目: 通过按压大敦穴,可以激发人体少阳之气,达到清肝明目的效果。对于肝火旺盛导致的目眩、腹痛、肌肋痛等症状,大敦穴具有一定缓解作用。 2、平肝熄风: 大敦穴能够平肝熄风,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3、调经通淋: 通过按摩或艾灸大敦穴,可以疏肝理气,调和气血,从而达到调经和营的效果。女性月经不调的问题,以及淋病、尿频等泌尿系统疾病,大敦穴都能发挥一定疗效。 4、缓解焦躁情绪: 当感到肝火过旺、头晕耳鸣、两眼干涩等不适时,用力强压大敦穴7-8秒钟后缓缓吐气,每晚睡前重复十几次,有助于缓解焦躁情绪。 5、促进气血循环: 大敦穴是足太阴肝经的起始点之一,通过按摩或刺激该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身体的微循环。
677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