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肿瘤是指从十二指肠起到回盲瓣止的小肠肠管所发生的肿瘤,包括各类良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便血、可扪及腹部肿块等。小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视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辅助放疗、化疗。通过积极治疗良性肿瘤通常不影响患者寿命,但恶性肿瘤难以治愈。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
小肠单管状腺瘤以十二指肠最多见并可能有低度恶性。绒毛状腺瘤也常发生在十指肠,其中约1/3有腺癌病灶。因此,腺瘤一般认为系癌前病变。绒毛状腺瘤较单管状腺瘤生长要大,腺瘤常为单发,组织柔软易变形,但因瘤体较大(最大肿瘤直径>5.0cm),可以引起肠梗阻,也可以引起肠出血。小肠腺癌也好发于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空肠,发生于回肠者较少见。
起源于小肠肌层,可向腔内生长,也可向腔外生长,肿瘤界限清楚,在没有转移时组织学上难以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光学显微镜下有丝分裂活性可以估计其恶性程度。临床上最常见是消化道出血,肿瘤内肠腔内生长的可以引起肠套叠、肠梗阻,向肠腔外生长的可以触及包块。约有15%~20%平滑肌瘤可以发生恶变。
多来自黏膜下层,以位于回肠末端居多,通常瘤体较小,多不超过4.0cm,可单发也可以多发。因肿瘤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膜呈分叶状突入肠腔,易导致肠套叠,偶尔也可引起溃疡和出血。
常为多发,可见于各段,直径可以从小如针尖至几厘米不等,表面黏膜呈球状或息肉状。临床上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检查可做出术前诊断。
比较常见,可能由于小肠面积相对较大,比胃和结肠更易种植。
是引起小肠癌的最常见肿瘤,约1/3患者找不到黑色素瘤的原发病灶,而皮肤或视网膜的黑色素瘤被切除多年后也可突然扩散至胃肠道、肝、肺等器官。胃肠道转移常为多发,可以引起肠套叠肠梗阻或肠出血。
是引起小肠转移癌的另一常见肿瘤,用皮质激素治疗的乳腺癌转移至胃肠的机会似乎大些。子宫颈癌、卵巢癌、结肠癌和肾癌可以直接浸及小肠,也可以通过腹膜后淋巴结直接浸及十二指肠。
小肠肿瘤的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胆盐及其衍生物等。本病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患有乳腺癌或黑色素瘤的群体、有回肠造瘘术手术病史的群体、日常高脂饮食的群体、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综合征病史的群体等群体。化学性致癌剂,如二甲基肼、氧化偶氮甲烷可诱发本病。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的患者患小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约占1%~5%,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危险性最高。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综合征的患者可发生多源发性癌,常见于结肠、胃、子宫及卵巢。
临床研究发现,回肠造瘘术的患者发生造瘘术内腺癌的发生率高,可能由于术后回肠造瘘部的菌群与结肠相似,接触的致癌物多于正常回肠。另外,克罗恩病发生癌变的部位多位于炎症活动的病变区,故考虑与慢性炎症刺激及黏膜的内分泌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小肠肿瘤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艾滋病者以Kaposi肉瘤和淋巴瘤较常见。
研究发现胆盐在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变成致癌物质,后者在小肠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脂肪摄入与小肠肿瘤的发生明显相关。
化学性致癌剂如二甲基肼、氧化偶氮甲烷,其在小肠肿瘤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危害作用。
小肠肿瘤的发病率低,约占胃肠道肿瘤3%,小肠腺癌约占小肠肿瘤的40%。小肠腺癌的发病率有地域差异,北美及西欧高发,亚洲低发。十二指肠是小肠腺癌的好发部位(占55%~82%),其次为空肠(11%~25%)和回肠(7%~17%)。近年来,小肠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为十二指肠腺癌的增长。
该疾病好发于以下人群。
乳腺癌或黑色素瘤的患者均可发生小肠的转移癌。
回肠造瘘术的患者发生造瘘术内腺癌的发生率高。
脂肪摄入与小肠肿瘤的发生明显相关。
此类群体发生小肠肿瘤的风险较高。
小肠肿瘤症状多不典型,常见的包括腹痛、可扪及腹部肿块、便血等。恶性小肠肿瘤晚期的患者可有消瘦、体重下降等恶病质表现。患者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类癌综合征等并发症。
腹痛是常见症状,可为隐痛、胀痛,有肠梗阻时可表现为绞痛。
部分患者可以扪及活动度大的腹部肿块,无继发感染时,一般无触痛。
肿瘤位于近端小肠,可以表现为柏油样便,远端小肠肿瘤引起的血便色泽为暗红色、紫色。部分患者反复、少量出血,不易察觉,导致严重贫血。
患者还可有食欲缺乏、腹泻、贫血、体重下降等。恶性肿瘤可有发热、腹水等。十二指肠肿瘤常表现为恶心、呕吐,压迫胆管可出现黄疸。小肠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有消瘦、全身乏力、体重下降等恶病质表现。
造成肠梗阻的原因多为肿瘤引起的肠套叠,少数为肿瘤生长所致的肠腔狭窄肿瘤压迫或肠扭转。患者可表现为腹胀、突发腹部剧痛、不排便排气。
多见于晚期患者,以平滑肌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居多。急性穿孔有腹膜炎的临床表现。慢性穿孔多表现为肠瘘。
见于类癌患者,由类癌细胞产生的5-羟色胺和血管舒缓素所致,表现为阵发性面部、颈部、胸部皮肤潮红,腹泻以及哮喘等。多因按压肿瘤而触发,也见于进食、饮酒和绪激动时。
患者常因出现腹痛、便血而及时就医。医生需要根据询问患者相关的病史的结果,结合患者X线钡餐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内镜检查、腹部CT及核磁共振检查、实验室检查、胶囊内镜等检查的结果确诊患者患病的类型。小肠肿瘤还需与小肠增生性结核、克罗恩病等病鉴别。
出现腹痛、便血应当注意及时就医。
发生剧烈腹痛,不排气、排便应注意立即就医。
患者常因出现腹痛、可扪及腹部肿块、便血,而就诊于消化内科。
经过各项检查确诊后,需要到普外科行手术治疗。
最近一次肠镜是什么时候做的?结果有无异常?
既往有什么肠道病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有没有家族遗传肠道肿瘤病史?
平时饮食情况如何?
部分非上皮来源的肿瘤可以在X线钡餐检查时无异常表现。尽管如此X线钡餐查仍是首选检查方法。
肿瘤伴消化道出血时,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发现肿瘤和出血的部位。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以发现十二指肠降部以上小肠肿瘤,且可活检明确诊断。限于技术,对于十二指肠降部以下的小肠肿瘤不能发现。近年来,双气囊小肠镜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CT扫描已经成为小肠肿瘤最主要的诊断方法。CT扫描诊断小肠肿瘤的准确率约47%。随着灌肠螺旋CT及核磁共振的应用,小肠肿瘤的诊断率显著提高。
疑为类癌者可测定血5-羟色胺水平以及尿液中5-羟色胺代谢产物5-羟基吲哚含量。
胶囊内镜查可以完整地探查整个小肠,且便于门诊进行。但有潜在肠梗阻的患者,不建议行胶囊内镜检查。对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常规胃肠镜检查未见明确出血灶),胶囊内镜检查具有优势,诊断小肠肿瘤的敏感性在88.9%~95%,特异性在75%~95%。
小肠肿瘤的确诊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腹痛、可扪及腹部肿块、便血等,以及各项检查的结果,如胶囊内镜探查小肠发现占位的存在,再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判断其为肿瘤,进一步分辨其良、恶性。
常可扪及腹块,患者常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贫血、发热,临床上难与小肠晚期肿瘤相鉴别,常需手术活检明确诊断。
多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常误诊为克罗恩病,切除肠段病灶病检后方能鉴别。
小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根据病情需要辅以放、化疗以控制病情的进展。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小肠肿瘤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较小的带蒂良性肿瘤可行连带周围肠组织的局部切除术。较大的良性肿瘤一般行部分肠切除术。恶性肿瘤通常需行连带肠系膜及区域淋巴结的根治性肠切除术。如肿瘤已侵犯周围组织且固定、不能切除,则可以行肿瘤近远端肠袢的侧侧吻合术,以建立捷径,解除梗阻。
小肠癌对放疗不敏感,而且小肠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差,一般不用放疗。小肠肉瘤对放疗有定的敏感性。巨大小肠平滑肌肉瘤于手术前放疗20~30Gy后能使瘤体缩小,增加手术切除机会。小肠淋巴瘤经手术证实有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多发性病灶、伴有肠穿孔、瘘管形成及切缘有肿瘤残留者可于术后补充放疗40Gy/4周。小肠类癌对放疗不敏感,但对肝内多发性转移的病例,放疗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小肠腺癌对化疗不甚敏感,对不能切除的小肠癌患者,化疗可能使个别患者肿瘤缩小,症状改善。小肠腺癌常用药物有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联合化疗疗效优于单药化疗,目前尚无标准联合治疗方案,可参考结肠癌的联合治疗方案。小肠淋巴瘤切除术后应行化疗,常用化疗方案有COP、CHOP、 BACOP等。虽然淋巴瘤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在做化疗前应充分对病变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有穿孔等风险的患者,建议手术切除病变后再考虑全身治疗。
良性的小肠肿瘤可以通过手术治愈,恶性肿瘤难以治愈。良性的小肠肿瘤通常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恶性肿瘤的是否会危及生命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分期等。患者可因小肠肿瘤需要切除部分肠道,而出现消化不良等后遗症。建议患者出院后定期复诊。
良性的小肠肿瘤可以通过手术治愈,恶性肿瘤难以治愈。
良性的小肠肿瘤通常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小肠恶性肿瘤如小肠腺癌总的5年生存率,其中Ⅰ期超过50%,Ⅱ期40%~50%,Ⅲ期10%~40%,Ⅳ期小于5%。
患者可因小肠肿瘤需要切除部分肠道,而引发消化不良等肠道功能障碍后遗症。
良性肿瘤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第2年每半年复查1次,以后每年1次。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后放化疗期间应定期门诊随访,检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至少复查5年。
小肠肿瘤患者术后可以恢复进食后需要从易消化的流食开始,逐渐过渡至半流食、软质普食。患者忌食辛辣刺激及坚硬食物,同时需要戒烟、酒。
患者术后拔除胃管后可适量饮水,无不良反应后进流质饮食,之后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
若手术切除肠段较长者,应该在后期饮食中加入肠内营养,经口进食要素饮食。
忌刺激性、坚硬、易胀气食物,忌烟、酒。
小肠肿瘤的患者术后应注意去枕平卧,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下床活动。家属应注意监测化疗情况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表现。家属应注意多多开导患者,并特别注意患者有无出现术后便血、腹痛等表现。
患者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全麻清醒后手术当日低半卧位。术后第1天半卧位为主,增加床上运动,可在搀扶下适当下床沿床边活动。术后第2天半卧位为主,可在搀扶下适当屋内活动;术后第3日起适当增加活动度。
活动能力应当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年老或体弱的患者,应当相应推后活动进度。
术后切口愈合前家属应注意帮助患者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家属需严密监测患者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有渗血、渗液,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更换敷料。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
家属应注意安抚肿瘤患者,帮助其排遣不良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应特别注意术后有无便血、腹痛等腹部不适,出现此类不适应注意立即就医。
小肠肿瘤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减少进食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定期体检等。对于直系亲属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群体,应注意每年行一次肠内镜,以筛查有无无症状肿瘤的发生。
直系亲属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群体,应注意每年进行肠内镜检查,以筛查有无无症状肿瘤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禁烟、忌酒,适量活动、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
避免与致癌物质接触,如进食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烟熏食品、泡菜等)。
定期体检,有腹痛等腹部不适应及时就医。
4076点赞
[1]秦新裕.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普外科分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8):194.
[2]赵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与进展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4):343.
[3]李进,秦淑逵,马军,徐瑞华.肿瘤内科诊治策略[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104.
[4]贺延新.新编消化内科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316.
[5]张振刚.新编肿瘤临床诊疗技术[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3):163.
[6]付虹.临床护理理论与操作规范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3):248.
[7]张兰.现代临床护理学理论与操作方法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312.
[8]刘磊总.新编肿瘤常见病诊疗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24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