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抑郁症临床表现明显的有“三低症状”:主要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部分患者可存在自伤、自杀行为,或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木僵等躯体症状。其中,自杀行为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需要警惕。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简单来说,就是极端的情绪变化。当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思维奔逸、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而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又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这两种极端状态,有时会交替出现,有时则会同时出现,即“混合发作”。

推荐科普

来看看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

得抑郁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怎么会抑郁呢?为什么是我呢? 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导致抑郁症这个果,也是有原因的,当然,原因可以多样,互相交错。这篇文章,罗列了一些导致抑郁症发作的原因,供大家参考。目的也是想能否从因上寻根,来解决果上的问题。探寻导致自身抑郁的原因,可能也更有利于我们的康复。 以下从遗传、生理、社会、经济、人格、童年经历、虚假的自我、愤怒的内化等方面来阐释抑郁症形成的原因。当然,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有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对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遗传生理因素 就像高血压会遗传,同样,有抑郁症患者的直系亲属得抑郁症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10-20倍,女性受到遗传因素比男性更大。这些刻录在基因里的东西很顽强。是更敏感的受体。接纳、了解这些遗传生理因素,不逃避,然后有意识地预防。 大脑中各种神经递质的分泌,例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 1、多巴胺 中枢神经系统内以多巴胺为递质的神经元只有大约40万个,数量很少,但它们以复杂的通路投射到很多脑区,产生了控制、动机、认知、奖励等丰富的功能。 多巴胺通路,当它活跃起来,我们就会对正在做的事充满兴趣,从当前的环境中感到舒服,比如爱情给人的美好体验就与多巴胺有关,巧克力因为含有额外的多巴胺,因此也常与爱情联系起来。 多巴胺的另一条与我们的自控能力有关:多巴胺在这条通路中表现为冲动抑制,使行为更加理性。 与此同时,黑质纹状体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通道还共同构成了大脑的奖励系统:当我们学会了新的技能、达到了新的成就,奖励系统就会及时营造出一种满足感。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心流”。 做快乐的事,接触快乐的人,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会让我们感觉到舒服。 2、大脑 大脑是人体的总帅,是人体组织的指挥官,指挥人体各个部门正常工作。 脑手术的后遗症之一有抑郁症。这个抑郁症是生理病,大脑的慢性生理疾病。一个快乐有活力的人,如果把他的大脑打开捣鼓一下,就能变成抑郁症。 比如说当肿瘤的位置在人的杏仁核附近,杏仁核呢又刚好长在海马体的末端,杏仁核与海马体又刚好作用于大脑的应激反应。 3、杏仁核和海马体 杏仁核是管人的情绪的,掌控人调节情绪,控制力,记忆力,海马体是储存记忆的。这两样东西一损伤,不能好好管理人的情绪,不能调节大脑的应激组织,混乱的情绪干扰到神经递质的分泌,这就很容易引发抑郁症。 抑郁症在医学上和你理解的其实完全不一样。抑郁症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心理疾病,抑郁症在医学上归类在精神疾病,而且是有生理性作为病理基础的精神疾病。 所以,国内外,治疗抑郁症的手段首先是药物,而这些药物也集中作用在大脑上,促进大脑组织运转,促进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让患者的症状缓解,在缓解的基础上,再做心理治疗。 人格因素 1、敏感 敏感也就是心理因素中的一个,也叫抑郁易感因素。并不是说敏感不好,而是敏感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有抑郁情绪。情感脆弱也并非真的脆弱,而是敏感的人更容易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细微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被歪曲误解了,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敏感的人就比平常人情绪波动大一些。只要及时调整,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没任何问题。有些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反而更需要这种敏感,才能创造出更美丽的东西。 性格没有对错,我们自己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尽量让自己不受到性格的负面影响,而是发挥它的长处。 2、人格因素 完美主义倾向,这些都是抑郁的易感因素,拥有这样性格特征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陷入抑郁。 社会环境及经济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对青少年抑郁来说,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就是家庭,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对于抑郁症高风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同样也可以保护孩子远离抑郁症。 婚姻问题是很多人抑郁的直接触发诱因。对于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家庭中遭受的应激,乃至暴力事件,为之后青春期/成年后爆发抑郁症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2、经济水平 在2020年的中国蓝皮书里统计,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抑郁人数呈现降低趋势。毕竟,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也经常开玩笑:何以解郁,唯有暴富。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人们的压力也一定程度上在缓解。 3、性别 女性患者数量达到了男性的三倍之多。除开生理因素,女生在其他方面要承受压力等,严重的比如性侵犯,程度不同可能非常多见,在某些流派的心理治疗中可能是关注点。 女性平均收入低,女性在异性关系之中会面对一些不对等的处境。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承受来额外自社会家庭的压力。 原生家庭阴影 关于原生家庭的罪,这几年越来越被关注。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童年经历都不大好,大多数患者呈现出一种极度缺爱没安全感的状态。 他们的父母可能经常吵架,暴力相向;父母可能早早离异;有的父母语言暴力经常吼人骂人;有的父母工作太忙很少管教孩子;在成长的年龄却得不到父母该有的爱与教育,深陷家庭的负能量。 儿童的大脑发育是不健全的,儿童的大脑处在发育的状态。这时候给大脑发育的土壤是父母的不管教,是吵架,是暴力,是冷漠。成长的土壤满满的都是负面能量,就会刺激到大脑组织的发育,这样就埋下了抑郁症的隐患。 亲密关系大于亲子关系,每一对走入婚姻的男女,需要在婚姻中学习、成长起来。如果婚姻不能继续,也记得善待孩子。特别是婚姻里受伤的一方,要及时调整心态和认知,不能将婚姻的罪再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更不能成为自己压制对方的工具。 虚假的自我 有一句叫:知行合一。我们说:要更好地做自己。做自己是一件特别爽的事,是件真实的事,简单而轻松。 试想,你如果要去做一个虚假的自己,那多累啊,心力憔悴。真实情感体验被压抑、遏制,以及对于糟糕情境的适应使得人们未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情感上的自主性! 因为我们并不被允许依照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出反应,反而是被迫接受一个“假自我”。这个假自我作为我们适应那个成长经历的固定的角色或人设。它帮助我们斡旋那些特定遭遇、情境与经历。 当假自我在后来的生活当中因为现实的挫折、出现动摇、坍塌、瓦解的时候,原本的虚假影像所掩盖下的问题就不免暴露了,抑郁的状态也就不免出现了。 身体的自我保护 抑郁症患者中一部分人,在患抑郁症前,有较长一段时间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身体的激素水平长期处于高分泌状态。 因为只有激素的高强度分泌,才能确保自身处于一个打鸡血状态,继续维持工作需要的脑力和体力。就像很疲劳的时候,应该做的事情是休息,而不是来一杯咖啡,再战几小时。 长期的身心得不到休息,会导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紊乱,就像一根牛皮筋,绷太紧了,终于蹦掉了。你自己不肯断舍离、停下来休息。那身体只能强制你休息。启动抑郁机制,让你没法正常工作,不得不停下来。 抑郁症也可以说是你身体的一个自保机制,它实在看不下去你对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如此忽视,所以,它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停下来,让你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让你学会真正的爱惜自己。这只是你身体做出的非常无奈的自我保护。 愤怒的内化 都说,抑郁的人是善良的,矛盾不对外,不伤害别人,而是内攻。但这件事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呢。抑郁的人是懦弱的,不懂得设立边界,不敢对一些越界行为说不。背后是怎样一份恐惧,使得要把矛盾指向自己。 当一个人感到愤怒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恐惧、无助、习惯等等,他不能表现出愤怒,只能将愤怒内化,让那股愤怒的情绪进而攻击自己,觉得自己无能、没用,最终产生抑郁。 没有争吵并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有人存在,争执肯定存在。不是说怂恿自己去害别人,而是对别人的侵害行为,要懂得说不,要设置边界。要了解自己害怕争执背后的那份恐惧,来自何处? 当一个人在成长环境中长期被人欺负,当一个人成年之后不足够强大,他的内心就会自觉的害怕将愤怒发泄出去,发泄到应当承受的对象身上,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保护机制,潜移默化到他自己都无法发觉。 所以为什么古惑仔不会抑郁呢?因为他们很少忍耐,会用拳头和刀子发泄自己的愤怒,他们从不自责,因此不会抑郁。 为什么做善事的人反而要自杀呢?因为他们对那些人很愤怒,但是又无可奈何,他们的世界观没有教会他们应该怎么面对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无法满足那些欲壑难平的人,同时对这个世界失望,善良而年老或者身体虚弱的他们无法发泄自己的愤怒,因此只能悲伤自杀或者因病去世或者抑郁生存。 我有认识这样的人,当受到伤害后,他们选择的不是抗争和据理力争。而是喜欢选择遁世,这或许是他们逃避的一种方法。自我安慰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人处世上,如果没有学会真正爱自己,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去面对冲突、矛盾,就会一直都可能被伤害。 人还是必须得抛弃曾经受过的伤害,丢弃一些过时的经验教训,继续向这个世界舒展自己的情绪,展开自己的羽翼。 当一个人知道别人并不是神仙不比你强很多,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吃了足够多的苦,他对外界的恐惧就会极度减轻,能够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泄自己的愤怒,最终也就解决了抑郁的问题。 希望大家都能越来越强大自我,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已经存在,但哪个人不是在伤害、受挫中学习成长。愿我们都能长成大树、去经历社会的洗礼,笑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要抵御病毒,关键还是提升自身的抵抗力。而不是出世遁世,找个地方躲起来,当然躲起来也是一个方法,如果能躲一辈子的话。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清秋 3974 25
2023-07-16

抑郁症常识性问题知多少

抑郁症会遗传吗? 有证据表明,基因对抑郁症的发病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抑郁症有很多类型,重型的抑郁症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比较大。然而,基因不是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唯一因素。这就像战争的爆发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决定的一样。 而且,即便是有遗传的可能性,也不是遗传抑郁症这个病,而是遗传这个病的发病素质。也就是说,即便你的家族中有抑郁症的“基因”,但是你也不见的就会出现抑郁症的发作,后天教育、自我调节得当的话,即便有抑郁症的“基因”,也不见得就一定会患有抑郁症。 另外,如果你的父母、亲戚中有人得过抑郁症,而你也得了抑郁症,这并不就等于你遗传了抑郁症的基因。医学界判断遗传的证据在于基因的测查,而不在于这种家族中是否曾经出现过抑郁症患者。但是目前尚未确定抑郁症的遗传基因是什么,所以抑郁症的遗传还是一个有待证实的医学假说。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这还是个医学难题。 至今为止,医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还没有确定抑郁症的病因是什么。 总的来说,专业界的看法是: (1)抑郁症是一个综合征,就像发热一样,各种原因都可以引起发热,而不同类型的抑郁症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2)有四大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有重大影响:遗传、心理、社会、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其中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是最直接的发病因素,因为无论是遗传还是心理社会因素都会改变脑内神经递质,从而引起抑郁症的表现。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也都会改变脑内的神经递质,从而治疗抑郁症。 为什么抑郁症需要服药,纯粹的心理治疗不行吗? 感冒不服药也会好,为什么有些人还会服药呢?因为过程太痛苦。抑郁症也一样,不服药的话,轻型抑郁症也会经过心理治疗缓解,但是过程太痛苦。而且,这个过程中工作、生活受到影响,心理治疗的时间也会加长。 所以,即便从经济角度考虑,边作心理治疗边服药也是有利的。而重型抑郁症必须服药,因为自杀危险性很高。把抑郁症看作是纯粹的心理疾病或者纯粹的生理疾病都是几个世纪前的落后想法。 为什么有时候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抑郁症好了又复发?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抑郁症一开始会出现好转。但这是一个临床的假象,称为“移情性好转”。这种好转是因为来访者对医生产生了情感上的依恋,而暂时掩藏或忽略内心冲突和痛苦而出现的。随着治疗的深入,这些掩藏的部分又表现出来,从而造成了人们的错觉,抑郁症好了又复发。所以,心理治疗一般都需要几个疗程的治疗。即便是短程心理治疗,也需要15-20次的会面。而三、五次就治愈的案例,大部分出现的都是“移情性好转”。 抑郁症可以断根吗? 这就像问感冒可不可以断根一样。如果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足够疗程的心理和药物治疗(大约2-3年),约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的疾病都可以治愈或得到明显的改善。日后生活中注意心理保健的话,复发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有很小一部分的抑郁症患者的情况会经过治疗后没什么效果或效果维持时间很短,这一类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是根本就没有彻底治愈过,谈不上断根的问题。 很多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复发其实是自己造成的,而不遵照医嘱擅自停药、减药、加药,不定期随访,心理治疗刚起效就退出,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心理保健等等。而抑郁的情绪是根本不可能“断根”的,抑郁的情绪是我们正常情绪的一部分,完全没有抑郁情绪的人恰恰是不正常的。 什么叫做抑郁性神经症? 做心理治疗的抑郁者很多都有抑郁性神经症,而不是重型抑郁症。 抑郁性神经症的病因往往有社会心理因素的,与咨询者的个性偏离有关。主要表现是对日常活动和娱乐的兴趣明显减退,体验不到乐趣;对前途悲观失望,但是并不绝望;感到打不起精神,缺乏动力和热情,似乎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动;自我评价下降,常常自卑、自责、内疚;感到生命缺乏意义与价值,甚至企图自杀,但在具体实施上,则又顾虑重重;常常伴有焦虑和躯体不适,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心有矛盾和冲突,治疗以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什么叫做反应性抑郁? 反应性抑郁,是指由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持久的精神紧张等应激因素引起的抑郁状态,人们叫能够理解这种抑郁,有些人会认为这种抑郁无需治疗。在遭遇生活事件如交通事故、离婚、丧偶、失业、自然灾害、长期的不良竞争等后,可以使人患反应性抑郁。 它与正常人表现出的忧伤、苦恼、气馁等悲伤情绪不同,正常人的悲伤情绪往往在短时间的发泄后迅速恢复正常;而反应性抑郁则不同,它是以未被克服的心理冲突为基础而发病的,抑郁情绪严重,持续时间长,其严重程度必须达到使其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到损害才能诊断,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会让人变呆,让人上瘾吗? 常用的抗抑郁药分为三环类、四环类、SSRI类和SNRI类药物。所有的药物治疗抑郁的疗效都是差不多的,所有的药物都有副反应。三环类和四环类(氯丙咪嗪、阿米替林、马普替林)等的特点是价格便宜、副作用大。SSRI类和SNRI类(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新等)是新开发的药物,特点是价格稍贵、副反应小。 人们看到的精神病患者的“变呆”有两种原因:一是病情本身的表现,如重型抑郁症患者的思维缓慢、活动减少、抑郁性假性痴呆等,这种情况恰恰是说明药物治疗力度不够,而不是药物引起的副反应;二是抗精神药物(如舒必利)引起的锥外系副反应,一般来说,抗抑郁药物是不会引起这样的副反应的。而所有的抗抑郁药物都不会让人“上瘾”,产生躯体依赖。但是有依赖特点的人会对所有的药物都产生心理依赖,心理依赖主要靠心理治疗解决。 抗抑郁药物的副反应主要是脸红、心跳加速、便秘、恶心、失眠、焦虑、头晕、口干、性功能下降或亢进等等,一般来说,大部分副反应会顺着用药时间延长而减少或消失。 什么叫做继发性抑郁? 很多疾病如流感、艾滋病、肝炎、癌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脑动脉硬化、癫痫等,使用很多药物如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甲基多巴、普萘洛尔、口服避孕药、激素、阿的平等也后都会出现抑郁,为继发性抑郁,后者也被称为药源性抑郁。 其实继发性抑郁很常见,住院病人大约三分之一都会出现,只不过我们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还不可能常规性的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中老年人也会得抑郁症吗? 是的,虽然抑郁症主要在青壮年时期发病,但更年期抑郁也是很常见的中老年抑郁类型。以前由于医学界内部的各种原因,很多医生对精神病学知识了解不多,所以很多更年期抑郁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或更年期综合症。 女性45-55岁、男性50-60岁这个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心理上变化较大,生理上免疫功能降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降低,常常带来一系列的躯体疾病和情绪上的变化,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工作、学习、家庭、婚姻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所以这个时期比较容易出现抑郁。 更年期抑郁一般起病缓慢逐渐发展,病程较长,开始多表现为失眠、乏力、头昏、头疼、烦躁不安等各种躯体不适感,然后患者常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悲观消极,对比现在,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自感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对平常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是易疲劳,休息后也不能缓解,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只会吃饭,不会干事的废人"。更年期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合并短期的支持性心理治疗。 老年期抑郁也是老年抑郁的常见类。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国,这个问题也比较突出。患者常常感觉有被被社会抛弃的失落感、寂寞孤独、自卑、觉得死之将至、万念俱焚。很多人开始多是以各种躯体不适主诉到综合医院去就 ,患者的主诉与临床躯体检查结果不相符合,各种治疗方法也不能获得明显的效果。其实这是老年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情绪的结果,只要医生多问一下情绪方面的问题,是可以发现抑郁情绪的。老年抑郁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合并家庭治疗效果较好。 女孩不抑郁,因为还没有性发育 一般来说,抑郁者是女性多于男性。成年女性得抑郁症的比率比成年男性大约要高出两倍。但是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在青春期前,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抑郁。进入青春期后,女孩子得抑郁的比率就超过了男孩两倍 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性激素外,心理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马萨诸塞大学的Susan Gore发现,抑郁的青春期女孩倾向于过度关心和过度卷入家庭中母亲的情感问题,而男孩子对家庭问题的敏感性没有这么高。另一方面,抑郁的母亲倾向于向女孩倾诉而不是男孩。也许这是女孩容易抑郁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普林斯顿大学的Joan Girgus发现,对躯体形象的关注也是女孩抑郁的原因之一。Nolen-Hoeksena and Girgus 发现,女孩子的个性和男孩子比较起来,更加容易在情感上依赖人际关系,更少有确定性,被动性更多。所以在青春期,当女孩要面临很多突变,如与男性的交往、身体的改变、性欲的出现、社交活动的受限制等,她们往往会不知如何主动处理,变得沮丧从而抑郁。 社会中的男权主义也强化了女孩子的抑郁。如很多社会中要求妇女的形象是被动的,妇女更容易受到性侵犯和歧视等。所以随着女孩子长大,抑郁的危险性也增加了。 心理医生也会得抑郁症吗? 当然了,而且心理医生得抑郁症的比率还比其他人群要高的多。 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抑郁症患者或者自身心理有问题的人容易选择心理治疗这个行业;第二,心理医生长期暴露于不良情绪中,容易卷入;第三,心理医生这个职业本身不太受社会尊重,容易受歧视,故会造成心理医生的自卑感。所以一般来说,心理医生自身要注重心理保健,自己要时常接受督导(督导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心理医生自己接受心理治疗)。 不抑郁≠快乐 什么叫做快乐?是有很多的钱吗?是有很多人赞赏你吗?是有漂亮的外表吗?是有聪明的头脑吗?是有博士学位吗?是有车有房吗?是总是感到自己很幸运吗?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吗?是你相信自己快乐你就快乐吗?是愿望得到满足吗?是很多人都爱你吗?是你能控制很多人吗?是你能为所欲为吗?是帮助别人吗?是独自一人沉思吗?…… 很多外在事件的并不能影响到你的快乐,六合彩得主在几个月后快乐程度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残废者的快乐程度从总体上来说也不比一般人低很多。 有些心理治疗师(如Meyers)认为:快乐意味着充实、有意义、愉快的生活。你呢,你也这样认为吗?还是不是?有些哲学家认为快乐就意味着欲望的满足。你呢,你也这样认为吗?还是不是?还有哲学家认为,快乐就意味着消除欲望。你呢,你也这样认为吗?还是不是? 那么,你认为快乐和抑郁的关系是什么?只要不快乐,就会抑郁吗?只要抑郁,就不会快乐吗? 好像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可是,心理学家们发现,抑郁的对立面并不是快乐。比如说,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女性的抑郁者要比男性多。如果抑郁的反面就是快乐的话,那么男性的快乐程度应该比女性高。但是,测试发现不是这样的。男性和女性的快乐程度是一样的。 这证明了,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也许你已经有体验,当你摆脱了抑郁后,你并不会快乐起来,只是感觉到痛苦消除了。是的,快乐和抑郁并不是矛盾的。它们可以同时存在,痛并快乐着。就像你对一个人可以又爱又恨一样,你不可能同时既紧张又放松。可是你的确可以又抑郁又快乐。 为什么我们的快乐那么短暂?为什么我们不能承受生命中没有太多强烈的快乐? 因为我们像个孩子一样存在幻想,我们对人生的幻想有: 第一,我的生活应该是安全的,死亡、车祸、意外、下岗等等丧失不会在我生命中发生; 第二,人们都会关心我、爱我,就像父母一样对我一样; 第三,我的生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就像一个摇篮中的孩子一样; 第四,人们都会尊重我,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这些幻想让我们无法接受社会的自然规律。当生活告诉我们,我们的幻想实现不了的时候,我们就会说:“我不喜欢。”正是这种态度让我们和稳定的快乐无缘,而不是实际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父母的死亡会让一个人不快乐抑郁。因为他有个幻想:“母亲不应该这么早就死的”。但是如果他的想法是,“人人都会死,母亲也一样,人人都可能有意外,母亲也一样”,他就不会那么抑郁。 难道世界应该因为我们的幻想而改变吗?真正的、稳定的、长期的快乐建立在一个基础上,这个基础是,我们要承担起生命带给我们的创伤。不管发生了什么,接受这就是事实。记住, 接受事实,改善未来。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清秋 4296 90
2023-08-17

抑郁症的七条自救法则

抑郁,其实离我们很近。 我脑子里始终压着一块石头 “三年半前,我莫名感觉后脑整天压着一块大石,昏昏沉沉,有时候这种感觉会突然消失,但很快又会回来,稳稳地压在我的后脑勺上。我陷入了社交困境。我开始慢慢不爱与人说话,因为说话很累,开始慢慢不爱与人交际,因为交际很累,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在床上躺着睡觉,虽然不管我睡多少个小时也仍然睡不醒。但即便如此,我也要辗转反侧很久才能入睡。我变得没有办法工作。精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整个大脑的回路就如同被堵塞住了一样,那块疯狂生长的大石也压得我有一半的时间只能趴在桌上。” 抑郁,让生活蒙上一层灰色2009年《柳叶刀》的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也就是说,中国的抑郁人群已经达到9000万,平均每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抑郁。而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情绪也正在我们当中蔓延,让快乐转瞬即逝,生活也被蒙上一层灰色: 1、不开心,总也高兴不起来,即使有时候好了一些,却又突然被拉回去 2、负能量爆棚,在无人的时候会崩溃大哭,或者压抑到根本哭不出来 3、害怕被别人知道我的真实心情,回避社交,时刻伪装出一副很快乐的样子 4、常常感到胸闷,有压迫感,容易疲劳,没胃口,睡不好觉 5、没劲,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兴趣,伴随而来的还有自责 6、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越来越差,总是忘记事情 7、生活变得无望,时常在想人生的意义,有过想死的念头,心里很恐慌 类似的“糟糕”时刻或许我们都经历过,但如果它反复困扰着你,那就应该重视起来,因为这是身体和情绪在告诉你,嘿,你该停下来,看看内心正在发生什么了。 面对抑郁,我们最常见的4种反应 抑郁是条“黑狗”,当他如影随行地跟在身后,我们常常会有4种反应: ①劝解自己说,想开一点就好了 ②担心自己得了抑郁症,恐慌害怕 ③感到羞耻和自责,不敢求助 ④试着调节但没有用,不知所措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恰恰正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因为每多一份忽视,多一丝恐慌,多一些无助羞耻,都会让抑郁变本加厉,让我们在抑郁的泥塘里越陷越深,被无力感和压抑笼罩。想走出抑郁,回避、压抑这样的方式都是行不通的,但抑郁并不是不可控的,我们的人生可以再好起来。 其实不高兴或抑郁,是所有心理学名词里面最有正能量的一个。它正在提醒你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机遇,急需沉静下来深刻的自我反省,抑郁正在拯救一个跟社会开始脱节的你。人生苦短,每个正常人都有抑郁的时刻,关键就看我们处理是否得当,下面分享七个与抑郁相处的技巧。 一、制定细节的、明确的目标 抑郁的人倾向于订的目标都太宏大或者模糊:“我想要快乐起来”、“我想要摆脱孤独感”;而不抑郁的人,会说:“我打算每周给我好朋友打两个电话”。前者令人更加惶恐;而后者让人更有掌控感,事实上也更能促成改变。人抑郁的时候,容易深陷迷思,所有糟糕的念头都一并而来:比如我完蛋了,我再也好不起来了,我很糟糕,我怎么才能好起来。 相信我,无数的人都有这样自我怀疑,而且无比绝望的时刻。试试看,此时给自己一个更具体的目标:比如说去写一篇文章,或者买一个拖把,跟朋友约一个饭局。让哲学家去思考人类终极的问题,我们来认真做好吃喝拉撒。 二、起身去做些事情,或是冥想 人在抑郁状态的时候,很容易在消极的想法里面沉迷深陷,就像踩着转轮的小老鼠,逃而不能。很多研究证实,在这样的情形下,做冥想会很有帮助。冥想当然有帮助——如果你会做冥想的话。 对于我个人最有帮助的是,当大脑无法停止转动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比如摸一下身边的物体,动动脚趾头,去走一走,或者去做件小事情。目的是,关注你身体的感觉,而借此将注意力放在当下。 三、关于冥想 冥想有很多种类,走路冥想、打坐冥想,诸如此类。我始终没有学会冥想这件事情——说来羞愧,每次我都以极快的速度睡着过去。但是当时老师说的一个技巧我一直在使用。他当时说,关注你的呼吸,关注你脑袋里面浮现出来的念头。 想像你面前有一个传送带(或者铁轨),当你有念头冒出来,将这个念头打包,放在传送带上,让它走掉;下一个冒出来,打包、放在传送带上,让它走掉。周而复始。我依然时不时会睡着,但这个技巧确实能够有效地把我从胡思乱想的迷思之中拖拽出来。 四、给自己的情绪创造一个“安身之处” 人在抑郁状态下,很难回忆起什么快乐的感受。一个建议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情绪上的安身之处。让自己在冥想的状态下,回忆/或想像一个让自己感到舒适、安全、快乐的环境/情境。 这个环境可能是你小时候居住的房子、山清水秀的野外,或是年幼时好朋友的家,甚至是你想像出来的,让你舒服和快乐的环境。但重要的是,你念头里面有这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能够给你带来好的感受。当抑郁侵袭的时候,你可以偷偷跑“回去”休息一下,积攒些能量。 五、去运动 研究表明,运动不止能够在短期内让人的心情舒畅,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也能预防抑郁症状的发作。最近和跑马拉松的朋友聊天,大家一致的反馈都说,长跑是修行,也确实能够舒缓压力和让人感觉更好。抑郁发作的时候人特别不想动。那么,就在抑郁发作之前,运动起来吧。 六、思维方式 研究说,一个人如果倾向于对事件产生大的情绪反应,那么TA就更容易遭受抑郁症状的困扰。这就像是硬币正反面。人敏感,就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而不敏感,又可能丧失创造力和想像能力。所谓人在轻躁狂状态下,特别适合艺术创作,因为那时人跳跃、丰富,有想像力。抑郁也一样。抑郁带来坏处,它亦有它的好处。最大化那些好的部分,学着和那些坏的部分握手言和——当然很难,但值得尝试。 七、接受它/Live with it 研究说抑郁状态的人,看待事物比不抑郁的人更精准。也就是说,人不抑郁的时候更容易过度乐观。而抑郁的人往往对现实的评估更准确。我就说嘛,聪明的人才抑郁。人无知而快乐,聪明就得面对痛苦。 当然,当你看到了痛苦的真相,仍然能保持快乐,接受它,这是大智慧。大智慧不是生而即得,你也不一定非要有所谓大智慧——毕竟我们都是人而不是神。就当这抑郁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吧,Live with it 。 正确处理好你的抑郁状态,让它成为人生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拦路石。如果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是过度抑郁,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咨询心理专家,寻求正确有效的解决方法。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清秋 3350 54
2023-11-19

抑郁症患者拒绝吃药怎么办?

抑郁患者不愿意吃药,通常是出于以下担心: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吃药上瘾,以及病耻感。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大大增加患者吃药的依从性。 1、药物的副作用是可控的。 药物副作用没有患者想象的那么大,且不一定都会出现。即使出现,也不一定就很严重。此外,医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减轻服药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使人逐步可以耐受。 2、抗抑郁药不会导致人上瘾。 成瘾的表现包括不吃时会很想吃、无法自控,吃药并不会有这种表现,患者并不会治病时吃了药还想吃。 随着抑郁症发作次数的增加,疾病会越来越难以治疗,因此很难停药,但吃药是在维持治疗,是疾病使得患者暂时无法停药,并不是上瘾导致的无法停药。 3、病耻感不可取。 大众的误解里,精神类疾病=神经病,精神病患者是个带有贬义的身份。但痛苦在你身上,是他人想法重要、还是解决自己的问题重要呢? 抑郁症患者们为什么不愿意看医生? 1、侥幸心理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光靠自己就能扛过去,不需要接受治疗,也就不需要去看医生。 侥幸心理的背后,往往是面子问题。虽然如今各类医疗知识的普及,但还是有很多的人对精神疾病存在误区,比如,随口一句“他是神经病,小心点”。也正是这种偏见,导致了很多人患上抑郁症之类的疾病,选择了保全面子,隐瞒自己的病情。 但其实,面子是抑郁的催化剂,而维护面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治疗,面对抑郁症,先不说长久的隐瞒会造成患者自身的巨大伤害,单凭一个躯体症状就会让你崩溃。 2、对于疾病的误解 此外,对于疾病的误解也会使得患者抗拒就医。很多患者都认为得了抑郁症一旦开始吃药,就可能要吃一辈子,因此不愿意看医生。 在他们看来得了精神病就要和药打一辈子交道,甚至在他们看来这些药会让他们“脑子坏掉”。 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抗抑郁类药物,不仅不会吃坏脑子,相反,恰恰它们会保护你的脑子不被抑郁症损伤。 至于副作用,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是没有问题的,而擅自停药减药则会造成疾病反复。 开始治疗后任何不适,患者都可以和医生沟通,反馈使用情况,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而不是干脆拒绝治疗。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清秋 3843 31
2023-08-30

青少年抑郁症急救宝典

青少年抑郁症就像是一匹闯入丛林的野马,踩踏了原本该逐渐茁壮的树苗,父母看着自己呵护的树苗受到伤害,无不惊慌失措,也不知为何野马要闯入,这是一种失控、不在规划内的意外。惊慌之余,是找到方法安抚野马、或是展开一连串驱离、拉扯野马的过程,对父母真的是难为的考验。 有的父母开始四处求医或者查阅资料,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错误,有的开始向孩子认错检讨,有的不敢再向孩子发脾气,可是,父母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治疗孩子的病”,按照某些孩子的话说“他们都是暂时的改变”“他们都是装模作样”“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也有一些孩子无论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效果都不好,情绪不稳,不能出门,不能复学,常常出现严重自杀想法,父母只好有一人陪同,日夜监护。 有些孩子,常常会沉浸在网络游戏世界,不愿出门,不愿看医生,更不愿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这些都让父母心急火燎,而又无可奈何。 有的父母不再逼孩子上学,可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错过上学时机,父母内心又无比着急。 总之,这类青少年抑郁症会让整个家庭陷入困顿和无奈之中。当孩子出现抑郁之后,父母到底该怎么办呢? 见事于机先:关注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 孩子都抑郁症了,当父母的你们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当孩子患上抑郁症,父母可能会面临这样的质问。但中国父母一般都是注重孩子的生理健康,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真还看不出来。 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在非专科人士的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或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 抑郁症重在预防,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家长首先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家人应予以重视,尽快带孩子就医。 一、要换环境。 可能在学校或单位发生过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没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工作,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当真的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人意,反复要求改变。 二、反抗父母。 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三、坦途无悦。 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四、似病非病。 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五、不良暗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六、自杀行为。 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接受他/她的抑郁,抑郁其实是一种生理症状 生病后的自己,能不能被接纳,是支撑抑郁症患者持续面对痛苦的重要因素之一。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是爱这个孩子的,只是,面对抑郁,父母也有自己的关卡要过。 父母要先面对自己如何看待抑郁症的议题。当孩子出现抑郁的症状,可能是情绪低落或冲动、失眠、拒学、甚至自杀行为时,父母是否有机会停下来想一想,抑郁症是什么?我害怕这个疾病吗?我的孩子有抑郁的症状了,我怎么想孩子为什么会生病?是因为他太钻牛角尖、爱胡思乱想(把疾病归咎到个人因素),还是他受到外界影响、看太多奇怪的影片、交了奇怪的朋友(把疾病归咎到外在环境)?许多父母想找到病因,常常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罹患了抑郁症。 由于抑郁症的病理机转相当复杂,当然父母还是可以加以评估,孩子是否感受到某些环境或情境的压力所导致抑郁,但必须坦言,在青少年期之前,除了校园霸凌、或是非家庭内的暴力侵犯之外,多半孩子所感受到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家庭:父母的期待与要求、情绪上的控制、身体上的暴力与侵犯等等。而父母是否愿意开放自己、检视孩子的压力来源是否和自己有关,或者是一味把责任推到孩子或环境的问题上呢? 不管导因为何,抑郁其实是一种生理症状。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使得脑中控制情绪稳定的内分泌失调了,于是出现了抑郁,而服药可能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的稳定。一旦抑郁症已经发病,就已经引发了生理的变化,就象是头痛、胃痛一样,是需要治疗的,那么,为何胃痛就医不需要隐瞒、而抑郁症就医就不得公开呢?这其实就是对忧郁症的污名化。 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病急乱投医 孩子患了抑郁症,首先要带孩子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就医,明确诊断,根据情况,及时治疗。最好能够双管齐下,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 不要病急乱投医,临时抱佛脚,到处烧香拜佛、请菩萨保佑、请风水先生调整风水,也不要到某些百度竞价排名靠前的私营医院,或者在网络四处打广告的小医院就医。他们往往会用夸大疗效的广告吸引患者家属,用所谓的神经递质检测仪器评估、用所谓国际最新治疗仪器和所谓无毒副作用纯中药制剂来治疗抑郁症,还有医院公然打广告保证绝对治愈,终生不复发。 这些迷惑人心的坑蒙拐骗的医院,开始瞄准难治的抑郁症患者,往往让患者既花了钱又耽误了时机。 家长要多多学习抑郁症相关心理健康科普知识,了解抑郁症常用的有效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积极配合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 目前在三甲综合医院都有心理科门诊,越来越多的医院有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有的称为身心科、神经心理科。这些科室大多有心理治疗师可以开展心理治疗。 由于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良莠不齐,家长在寻找心理咨询师的时候需要了解咨询师的个人资质与受训背景,了解机构的管理是否规范,最好寻找有精神科实习或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专家。某些咨询师只是写过几本心理科普书或畅销书就自封为专家,其实未必有丰富的临床咨询经验和规范的训练与督导。 有界限的陪伴,很重要 如果父母逐渐接受孩子就是生病了,只是走过第一关。面对抑郁症子女起伏不定的情绪、时而冒出的自杀意念,就会是父母需要走过的第二关。我所接触的家庭中,有一大类的父母,是站在一旁观看着、并对生病的子女说:「你要自己振作啊」、「不要让抑郁症状打败你」……,但通常孩子的反应是更加激动与愤怒的回应:「我就是没有办法。」 「正向思考在病到一个程度之后都是没有用的,在之前可能有用,可是旁人无法判断情况到哪里,过了一个点之后,反过来象是攻击,提醒你做不到这些事情。」这时候,过度正向的鼓励、指导、或建议,对抑郁症的子女来说,就反映着父母虽然想接受自己的病,但还是无法理解自己在疾病中的经验与感受,或是透过建议,让父母自觉还帮得上忙。此时的父母象是一个无助的旁观者,透过对罹病的子女加以评论并给予指点来协助子女,引发的感受经常是疏离而令人不舒服的。 而另一类的父母,则是跳进去与生病的子女共舞:「你想死我陪你一起去死」、「你这样抑郁就是在折磨我」……,这样把子女的抑郁变成自己的负担,看似想要用自己的生命来鼓舞孩子、制止孩子落入抑郁或自杀的处境,但也可能引发抑郁症子女更深的罪恶与愧疚感,成为另一层压力。此时的父母因为自己无力面对抑郁症的变化,失去界限地把自己的无力感和子女的抑郁症状混杂在一起,常容易使得治疗更加困难。 父母的陪伴当然是重要的,然而陪伴过程需要加入真正的理解,即使最终还是感觉不懂,但尝试理解的态度,已经是一种积极的作为了。试着听听抑郁症子女所经验到的疾病历程,以及生病所造成的影响,然后说说父母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困惑,或者分享自己想帮忙却使不上力的心情,问问孩子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我的经验中,孩子通常会问父母:「我生病了,你还爱我吗?」而父母对于这个问题通常感到讶异,多半他们的回应是:「那当然。」(当然也有少部分父母是不接纳的,但这样的父母自然不可能进到陪伴的历程)。 对于罹病的子女而言,父母是否会因为自己的疾病而觉得丢脸、失望,进而失去对自己的关注,是需要加以核对及确认的。此时,父母的陪伴、理解、以及确认彼此关系的连结,有助于子女在脆弱的时刻,知道自己仍然被爱、被牵挂、被关注,而能比较有力量撑过抑郁的袭击。此时的父母,站在子女的身旁,不离开地持续表达关注、但也不涉入子女因应抑郁的历程,陪伴本身,就是支持孩子继续活着的力量。但是,该如何面对症状的影响,也只有罹病的子女自己能够决定。 家长也需要心理咨询与治疗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罹患抑郁的青少年其家庭在多方面与普通正常家庭存在差异。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被诊断抑郁症的青少年的家庭和无精神障碍的青少年家庭的家庭功能。 研究者找到了18个13到18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一级亲属共70人,将被诊断抑郁症的青少年家庭设置为实验组,将无精神障碍的青少年家庭设置为控制组,并保证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家庭成员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兄弟姐妹的数量和年龄、父母婚姻状况和经济收入上达到匹配。 实验过程中家庭治疗师对每个家庭进行结构式家庭访谈,以评估其九个方面的家庭功能,包括沟通、规则、角色、领导力、冲突、攻击性、情感、个性化和保持凝聚力。一共有两位家庭治疗师对这些家庭进行了访谈,为了防止被不必要的信息干扰,他们提前并不知道他们的访谈对象是有抑郁症青少年的家庭还是普通的家庭。 评估采用一套标准化编码系统,经过对编码数据进行分析之后,研究结果表明,患抑郁症青少年的家庭在七个方面的得分平均分相对于正常的家庭更低,特别是情感维度上。两种家庭在规则和领导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抑郁青少年的家庭中,表达情感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相比于普通家庭,抑郁症青少年的家庭成员在与彼此沟通、定义他们的角色、解决冲突、表达攻击性、表达情感、保持独立和凝聚力方面存在困难。这样家庭的父母很难把他们的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欲望、情感和想法。 在访谈中,治疗师会问到以下六个问题: (1)想象一下,不到一个月后你就会搬家,我希望你们可以一起计划一下这次的搬家行动。 (2)当你在做一项很难独立完成的任务时,你会怎么办? (3)说说你喜欢自己哪些方面。 (4)描述一下家里都怎样庆祝节假日。 (5)想象一下,当你正在和家人聊天时,有人来敲门了。你正准备去开门,和你聊天的人却推了你,你会怎么做? (6)每个人选择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任何人都可以),并用语言以外的方式向他/她表达你对他/她的喜爱。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观察了家庭全体成员在90-120分钟内的互动。最后由两名家庭治疗师根据其回答及互动情况对两组家庭的功能进行评估计分。 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家庭相比,抑郁症青少年的家庭有几个特点: (1)主要是由父母主导解决问题,孩子几乎没有发言权,而普通的家庭则更为民主。 (2)在遇到困难时,普通家庭的成员之间会互相寻求帮助,而抑郁症青少年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向家人寻求帮助,甚至有人说:“我不会向他们求助,而且他们也不会发现我需要帮助。” (3)相比起普通青少年,抑郁症青少年很难说出自己的优点。 (4)在节假日期间,抑郁症青少年的家庭不会有太多特殊的活动,即使外出,父母也会带上孩子,而正常家庭的父母则会更多地选择走亲访友,夫妻两人出游,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活动。 (5)另外,在家庭回答第五个问题时,研究者发现,当被家庭成员推搡时,抑郁症青少年家庭中父母之间不会做出反击,但被孩子推搡时,父母会做出反击,而被父母推搡时,孩子往往不敢反驳,孩子只有在被同辈推搡时才会有所反击,而在正常家庭中,除了父亲不会对母亲的推搡有所反击,在其他成员间这种攻击性的表达要显著高于抑郁症青少年家庭。 (6)在正常家庭中,成员会通过身体接触等方式主动向家人表达喜爱,而抑郁症青少年家庭则会尽力避免主动向家人表达情感。因此,抑郁症青少年家庭在各个家庭功能方面都较正常家庭有所缺陷。 抑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情感障碍。此研究表明情感表达的不同是区分抑郁和普通家庭的重要维度。难以表达情感的家庭缺少合适的沟通语言、友善的态度和身体上的接触。因此,一个出生在无法表达情感的家庭中的孩子,他们会从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学到压抑的情感表达方式,将他们的感受和情绪隐藏起来。如果家庭允许他们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个性,那么家庭成员间就能用开放的态度坦然面对彼此的差异。 在孩子做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同时,家长最好也参与心理咨询与治疗,特别是当孩子同意与家长一起咨询或治疗时,可以开展家庭心理治疗与咨询。 孩子的抑郁症有它的心理功能,往往这是家庭系统出现问题的征兆,也是需要家庭做出改变的信号。因此,家庭治疗或配合孩子咨询治疗,父母接受咨询与治疗非常重要。咨询师或治疗师会帮助家长看到家庭系统出现问题的模式,帮助父母觉察亲子互动关系中需要改变的方式,或者帮助父母觉察夫妻之间的交流互动模式。通过父母或家庭的改变,孩子的抑郁往往也会得到缓解或疗愈。 慢慢调整家庭氛围 孩子抑郁了,对于家庭来讲是一个很大的事件,甚至是冲击性事件、危机性事件,特别是孩子常常提出要自杀,父母往往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间一长,父母就会出现崩溃的感觉,甚至自己也会严重失眠、焦虑、抑郁了。有的父母开始逃避、夫妻之间开始互相指责,甚至有的婚姻因此解体。因此,家庭氛围需要在医生或心理专家帮助下,进行稳定化、正常化调整。 家庭的生活节律需要逐渐恢复,家庭的业余活动需要慢慢丰富起来,一家人的游戏或运动活动需要多起来,一家人外出就餐或在家聚会要多起来,增加一些文娱活动或阅读、看电影、弹琴、唱歌等活动。 随着孩子情绪稳定,父母的工作也需要慢慢调整,逐渐恢复常态。当然,父母如果是工作狂,则需要调整,减少加班与出差,确保周末与晚上陪伴孩子。 听听孩子的声音 谈一些孩子角度对父母的建议。 1、给孩子创造平和的环境。父母一定不要打扰孩子,仍然和往常一样生活,不要让孩子察觉到刻意营造的感觉。对于孩子,每天可以问几个不会参杂太多情绪的问题,如“今天感觉如何?”如果孩子不愿意回答,就不要问第二次。 2、知道孩子想要做什么或什么兴趣。如果孩子想整天躺着,不要过于担心和试图改变这种状态。孩子的要求如若不过分,尽量满足。抑郁时几乎没有渴望的事,如若还有,满足这些事的实现有利于减轻患者内心压力,也可能会使患者感到愉悦一些。我每天就看花草,外界的吸引减轻了内心的思考。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做什么,不要自作主张为孩子选择。 3、寻找抑郁症相关资料,让孩子各自单独阅读,父母也读。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重要。寻找的资料一定要是专业的,不能全然相信非专业书籍,比如抑郁症患者痊愈后写的治疗书籍等等。 4、抑郁症很大可能会使人陷入一个死胡同是:“我有抑郁症,我要表现出抑郁症的症状。”我起初便是这样,像患癌的人不停思考自己就要死亡,后来不停思考,跳出了这个圆,我意识到自己在竭力表现得更严重,在夸大病情。甚至有一部分抑郁者因为抑郁症而炫耀,过度诉说抑郁时的痛苦而吸引关注。一定让孩子明白,抑郁症可以控制和预防,尽管不能治好,但竭力预防并不会影响自己。 5、孩子很善良,不愿意耗费父母资源钱财等等。一定要陪伴孩子。陪伴是最重要的,可以不用面对面陪伴,但让孩子知道自己身边一直有人会使其好些。 6、找出孩子的诱发因素。如果是遗传因素则另当别论。个体素质是否高度敏感,还是有压力源,具体是什么压力源等等。除遗传因素,每种因素都能有对策。 7、其余还有,可以为孩子购买一些蓝色、柠檬色、绿色等看起能感觉愉悦的纯色衣裤。抑郁时视物颜色有可能会改变,颜色会变得稍微灰暗。愉悦色会产生一些欣喜感。 抑郁时很少快乐,但可以感受快乐。以上是刺激一些小快乐,如果快乐分大小。 8、以上都是通过心理途径。生理途径则是八字箴言:按时吃药,谨遵医嘱。 9、定期复诊,会慢慢改变的,这个过程很慢,甚至会令父母感到烦劳,甚至恼怒。请理解孩子,孩子很爱父母,只是他们失去了表达的能力。我甚至失去了连贯表达一切的能力。 10、抑郁症有一些没有严重到自杀的程度,一定问清楚孩子主治医生孩子自杀的风险。我的主治医生一点也不怕我自杀,这些医生见得多了,做几个测试就知道了。但一定看护好孩子,抑郁症,不能一定保证。 总之,孩子的抑郁症,为家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成长机会,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家庭更加和谐,为未来的幸福奠定了基础。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您会感谢孩子的抑郁症,因为孩子的抑郁症,让你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抑郁心理现象,学会如何爱孩子,如何呵护婚姻,如何处理危机,让家庭之树更加健康地成长。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张屠莹 4026 77
2023-07-07

儿童疑似抑郁的12个信号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将抑郁症称为情绪“感冒”。 对于没有经历过抑郁症的人,很难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每当我们看到有抑郁症患者离世,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解,然后就是叹息! 要知道,抑郁症不光是在成人之中蔓延,儿童也是有可能发生抑郁症的。 虽然儿童抑郁症最有可能发生在青少年中期,但它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孩子可能没有语言来理解或解释抑郁,如果你看到这些症状,请及时和孩子沟通,必要的时候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 1、孩子的成绩下降了 童年时期的抑郁使孩子很难集中精力,这会使孩子很难专注老师的话,也很难顺利完成家庭作业,一个优秀学生会突然比平时成绩下滑。很多人会抱怨注意力的丧失,而不是感到沮丧。他们感到困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做事情——他们觉得自己的思维不正常。 2、你的孩子每天睡眠时间充足,但还是很累 众所周知,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很长,但睡眠习惯的不寻常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抑郁症患者往往会早起或无法入睡。他们的睡眠并不能恢复体力,这意味着第二天他们仍然感到精疲力竭。这种疲劳会妨碍儿童的学术和社会生活。 通常情况下,孩子或青少年会感到疲倦。他们会迟到,错过了活动,或者没有做作业,这打乱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3、孩子自我评价非常低 如果孩子说“没人喜欢我”或“我一文不值”。治疗师可能会帮助孩子从不真实的悲观情绪中引导这些想法。找出那些不适应抑郁症的想法,并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看待它是有帮助的。 4、孩子没有收到同伴的邀请,也不介意 患有抑郁症的人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那些感觉不佳的人可能不会去寻找快乐的经历,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他们就不一定会喜欢这种经历了。他们和同龄人在一起并不有趣,所以他们主动脱离了同龄的社交团体。 5、孩子拒绝有趣的计划 在学校作业、考试、体育表演和音乐表演的所有压力下,孩子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感到沮丧是完全合理的。但是要注意,如果孩子在正常压力缓解后仍感觉不到快乐,这是常见的抑郁症状之一。 我们去度假或者和朋友共进晚餐等活动能振奋我们的精神。但抑郁的人不会对此有很好的反应,或者发现快乐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想要人们如何回应,但他们不能。 6、每次谈话都觉得紧张 虽然忧郁是成年人抑郁的警告信号,但孩子们的情绪可能看起来只是像青少年的普遍焦虑,让人难以辨认。棘手的是,许多孩子,包括十几岁的孩子,可能看起来并不只是悲伤或沮丧,他们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易怒。 典型的青少年情绪会出现很大的波折:孩子放学后可能会很暴躁,但吃晚饭的时候感觉会好一些;但如果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你大发雷霆,那么注意其他抑郁症状。 7、快乐的回忆不会让孩子高兴 有些儿童长期不快乐,但没有临床抑郁症。为了区别,观察孩子在谈论快乐记忆时的反应。一个不快乐的人会在回忆那些美好时光的同时点燃光芒,但回忆不会让一个沮丧的孩子振作起来。 如果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时刻,我们会再次体验到这种乐趣。但当你和一个沮丧的人一起做这件事时,他们会说:“别让我想起这一点。” 抑郁的孩子往往无法想象幸福的未来。 8、孩子似乎比平时哭得更多 哭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是,如果孩子开始有规律地抽泣,检查那些似乎会触发孩子的情况。如果你的直觉告诉你有什么不对劲,不要简单把它当做荷尔蒙。 Kissen博士说:“这看起来与其他行为有关,比如关闭或不想做过去他们感兴趣的事。如果发觉不对劲,首先要向儿科医生报到。” 9、孩子不想被安慰 感觉忧郁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一个令人沮丧的生活事件之后,但通常人们在困难时期需要情绪支持。可是一个抑郁的孩子可能会远离你伸出的肩膀,因为他知道这不会让悲伤消失。 如果你给某人一个悲伤的拥抱,他们会说‘谢谢。你能在这里支持我真是太好了。’”抑郁的人会说,‘给我一个拥抱会让我感觉更糟,因为我想感觉更好,但我不能’。 10、孩子对一切漠不关心 孩子对报名参加的足球队失去兴趣很正常,但是抑郁症状会让孩子不再关心任何事情,从上学到和朋友一起出去玩。Kissen博士说:“它不只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件事,而是为人们接触过的大部分事物表示拒绝。” 11、孩子有了新的饮食模式 食欲的改变可能是抑郁的症状,无论是挑剔的食客突然暴饮暴食,还是美食家不再对吃东西感兴趣了。孩子们长大后会自然地改变他们与食物的关系,但是要注意,一个重大的转变与其他抑郁的迹象是一致的。 Kissen博士说:有时你会经历一段时间,从原来并不是那么喜欢食物变成突然非常喜欢食物。 12、家族有抑郁症史 虽然有些人在没有家族史的情况下患上抑郁症,但心理健康障碍倾向于在家庭中发生。即使你的亲属没有一个得到正式诊断,也要考虑是否有家人出现相关迹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孩子就更危险了。Walkup博士说:“在寻找症状和体征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询问是否有抑郁症家族史。” 当然,大家也没必要太过于紧张,孩子正常的情绪起伏是很常见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正视抑郁症。据统计显示,当今社会抑郁症已经越来越低龄化。 衷心祝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长!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张屠莹 4315 11
2023-05-22

孩子得了抑郁症,家长该给予怎样的支持?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业以来,咨询群体以青少年为主,抑郁症来访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不是我刻意把来访者的群体定位于青少年,而是当今国人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未达到一个科学客观的状态。即便是来求助的家庭,大多也是因为孩子因病情导致不能正常上学,家长抱着“有病乱投医”的心态,试试心理咨询。 所以,我做的很多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咨询初期,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家长沟通,普及抑郁症的基本常识,目的就是让家长正确认识什么是抑郁症,怎样从内心真正接纳孩子的病情,并给予不可或缺的配合与支持。 曾经有位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的16岁的男孩曾对我倾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半年前,也许更早,老觉得自己会分神,听课不在状态,不能集中精力,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却会忘记刚才他讲了什么,也不知道该记下什么,做什么作业。 我的逻辑能力并没有丧失,还是可以做题,和同学讨论,可是短期记忆和注意力丧失的很严重,但是,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在我意识到我不是学习状态不对,而是可能得病了的时候,是因为我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厌烦,内心有无比的恐惧,不敢去学校不愿面对老师和同学…… 后来我在网上一个抑郁症患者群里和一个网友讲了自己生病的事情,那个网友淡淡地说:你知道自己生病了,那说明你已经踏上治愈之路了。而他得病多年,经常失控在家里摔东西,可他和他的家人从来没有意识到他是生病了,而是觉得他青春期叛逆,性情大变,不懂事、不感恩、不知好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报告,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根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泛抑郁人数逾9500万。 2019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30万的投票中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与社会支持系统非常相关。他们往往情感比较丰富,也比一般人容易受到身边人情绪的影响,所以家属对于抑郁症患者正确的理解、支持和爱护对于其康复帮助非常大。当我们身边有亲友患了抑郁症,尤其是一个家庭中孩子得病,亲友首要做的是,先了解认识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 抑郁症患者的脑部扫描能显示出疾病的生物学证据。在神经间传输信号的关键大脑化学元素也表现出失衡的状态。患者无法用“意志”赶走抑郁。和其他疾病一样,抑郁症通过正确的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很多家长可以接受孩子身体患有其他疾病时,如感冒发烧、肠胃炎、甚至痛经等发作时身体不舒服的状态,会接纳、理解、照顾孩子,允许孩子休息,直到恢复健康后再去正常学习。但往往有些认识不到抑郁症是种疾病的家长,会主观认为孩子抑郁就是“懒”、“不够勤奋”、“不想努力”、“意志力不够坚强”,认为通过鼓励、督促、要求、施压让孩子勤奋起来,就能恢复正常。你对一个高烧40℃的孩子说一句:“孩子加油!”他就能好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常识,所以,家长只有对抑郁症这种病症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才能接纳孩子“病了”这个事实。 抑郁症的主要病症反应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符合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有显著情感、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及其他相关症状,核心症状主要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抑郁障碍患者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常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及疲乏感。 所以如果你觉得孩子怎么一得病就“不通情理”了,是因为他是病人,认知是非常态的。如果家长因此生气,甚至通过批评、指责、攻击,以期望能“教育”孩子,让其“改邪归正”,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会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升级,关系紧张,也不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亲友怎样才能给到抑郁症患者正确的支持呢? 1、保持平稳的情绪 孩子患了抑郁症,家长紧张、焦虑,期望孩子快点好起来,这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但家长需要明白:焦虑的情绪会传染,如果家长不能控制情绪,无论是刻意鼓励“加油!”还是表达担忧“你什么时候能好起来?”或者提些并不专业的建议要求“你必须每天几点起床,去锻炼身体,坚持学习多少小时……”带给孩子的感受都是否认、不被接纳、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甚至感觉自己受到了排斥、攻击,激起他更强烈的愧疚和愤怒。 所以家长一定先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欲速则不达”,明白康复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下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接纳孩子的病情,放平心态,克制自己不过度关心,配合医生,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这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2、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长会有“为什么是我的孩子病了?”这样的困扰,内心有一种“病耻感”,觉得倒霉、耻辱,传出去很丢面子,或总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愧疚、自责。这都是内心不接纳的表现。 抑郁症在全球有相当数量的患者,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疾病,谁也没有自信说谁这一生什么病都不会得。抑郁症有复杂的成因,明白当下该做什么,远比去追究“孩子为什么会得病”要有意义得多。当然积极听取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也反思纠正之前做的不当的地方,对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帮助。 3、陪伴和守护 抑郁症的康复之路,是一个曲折或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医生、心理咨询师形成联盟。孩子患了抑郁症,家长不单是监护人,更要做好观察者。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父母是给医生和咨询师反映第一手病情的人。患者出现问题,要鼓励患者咨询就医,有问题及时求助沟通。 如果孩子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如自责、愧疚、暴躁、痛哭及躯体化症状恶化,或开始安排后事、有自残行为等,家长就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自杀的风险了,这时如果不知道如何处理,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4、爱的共情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父母,看到孩子被疾病折磨,内心也无比痛苦,但一定要相信,抑郁症是有治愈希望的,爱是人生至暗时刻的一道曙光。 “无条件的爱”,是爱的最高境界,不管孩子有病没病,都一如既往地让他感受到父母无私伟大的爱,这会给他注入重要的生命能量。 不评判、不施压,只需告诉他“你对我们无比重要”“我们永远都爱你”“不是因为你健康、优秀我们才爱你,你只因为是你,就是我们爱你的理由”。 孩子难受痛苦的时候,可以和他说“我看到你很难受,这种痛苦我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在这陪着你”“你需要我做点什么,尽管告诉我”…… 这种爱的陪伴和共情,能让抑郁症患者疗愈过程加快。爱能够给患者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不是孤独的,我是被爱的,我要好起来,我的生命是有所期待的。 愿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早日走出黑暗,未知的人生旅途,定会有更丰富多彩的风景等待你去经历和体验。活着,就有希望。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张屠莹 3595 91
2023-12-23

抑郁症为什么那么容易复发?复发该怎么办?

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性,很多精神病人因为病情反复失去对治疗的信心,陷入恶性循环,自暴自弃,对人生失去希望。 作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和朋友、或者作为精神疾病患者本人,有什么办法可以应对复发吗? 精神疾病为什么容易复发?复发该怎么办? 精神疾病之所以容易复发,通常是因为病人依从性较差。 依从性是指病人听从医生安排、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依从性差的病人,疾病复发率高。 如何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疾病特点。 精神疾病容易复发,在症状缓解后,也需要坚持康复治疗,病人、家属、康复师,可组成治疗联盟; 2、“去根”观念不可取。 精神疾病不存在“去根”一说,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抱有侥幸心理不坚持治疗、或者寻求偏方,可能更容易复发; 3、正确认识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用于控制病情,且在病情稳定后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服药周期,擅自停药,容易使疾病卷土重来。 4、正确了解不良反应。 规范服药不会导致上瘾和中毒,不良反应如果严重,可以请医生调整用药,医生有办法解决这些困扰,而不是自行停药放弃治疗。 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依从性,可以有效减低复发率。即使再度复发,只要依从性高、严格遵从医生的指导治疗,也能够迅速控制病情,达到快速恢复的目的。 如何发现精神疾病复发先兆? 1、减少诱发因素 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病病人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如果有精神病的先兆,应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精神病复发时常有先兆,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 2、患者要端正心态 精神病患者多半是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所以,家属一定要多和患者谈心,帮助精神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精神病人提高心理承受力,可以鼓励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患者还要坚持定期门诊复查,使病人经常处于医生的监控下,及时根据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 精神分裂症、忧郁症、躁狂症的复发率很高。医生在病房里经常能够见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都是“二进宫”、“三进宫”的患者。病情复发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防复发就成了精神科医生的艰巨任务,也是广大家属和社会各界值得关注的问题。 3、防止复发应该做的事情 首先, 家属要定期带患者来门诊复查,复查可以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药物,也可以使家属和患者及时得到咨询,解除患者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一般情况下,应一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就诊。 其次, 要坚持药物维持治疗,不要因为“好了伤疤忘了疼”,或者因为怕“上瘾”、怕药物伤脑、伤肝等顾虑而自行终止服药。 有的女患者为了要生育,怕药物造成胎儿畸形;有的患者谈恋爱时、或结婚时隐瞒病情,怕对方发现而不敢服药,造成长期停药,以至病情复发。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家属应引以为戒。 第三, 要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症状表现,理解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正确对待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各种歧视态度。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付应激事件的方法,发现并纠正性格缺陷。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将成为病情复发的隐患。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刘志华 3391 46
2023-02-02

一个抑郁症杭漂女孩的康复心得:聚集正能量的人生,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以下是一位患者康复之后的心得分享。 她患病到痊愈至今有七年的光景,从社交障碍,跟熟人说话都会害羞结巴到现在能基本自如的交流,积极的融入社会;从坚持上班困难到能正常上班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这条路她走了很久,一路上,有家长在背后的默默支持,也有心理专业人士的无私帮助和陪伴。 如今,她独自在杭城漂泊、工作、奋斗,不仅把自己照顾得很好,闲暇之余还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工作技能,经济上也有小盈余,可以时不时寄钱给家里人。 步入社会后,她究竟是如何慢慢康复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都说2020年开头发生的一切,都是在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眼前,我想趁着这段时间梳理下我走进社会后如何慢慢康复的感想和心得。 来到杭州的第二年,我独自打拼 这是我来杭州生活的第二年,心情不急不躁,日子不紧不慢。我应该说是凭着一点运气,在这座城市有了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这份工作是相对适合目前的我的,有双休,让我可以有空闲时间去做一些自己热爱又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疫情期间,工资也是全额发放,能做到这点的公司应该说很讲人情了。 经过两年的适应和历练,现在的我,在工作上已经是游刃有余了。刚进公司的时候,我还保留着新人的观念,觉得自己事情做完了就可以拿出手机看电影了,但在领导的教导下 (每个月我们都有谈话),现在的我已经会主动去找些事情做了,完善自己的工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闲暇时,我还能做志愿者,其实做公益的过程也是疗愈自我的过程,它会告诉自己:我也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我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的父母是工薪阶层,虽然文化不高,但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花重金供我们姐妹上学,岁月让他们佝偻了腰、苍白了头发。父辈的勤劳和节俭为这个小家在20年后换来了相对宽裕的生活。我的成长也伴随着这个家庭的进步和发展,家庭的支持系统对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 不得不提的是,我有一个很好的姐姐,我曾偶然在姐姐的日记里看到,她在日记里写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要好好照顾妹妹” ,顿时让我泪如雨下。记忆中,姐姐参加工作后,我大部分漂亮衣服都是她花工资给我买的。疫情后返工,我的口罩也都是姐姐准备的。临走前,她还塞给了我500块钱,说让我自己买些东西,在杭州一个人好好照顾自己。 我也有一个每天提醒我按时服药的妈妈,妈妈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让我每次回家都有一个干净宽敞的地方可以落脚。这个家在背后默默的支撑我,这里是我幸福的港湾,是我狼狈时能暂时躲避的城堡。 父母在工作上总是讨领导的喜欢,老板愿意留住他们,父母工作上的尽心尽职、不怕辛苦,也为我做了最好的身教。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周末双休我还给自己找了份兼职,销售、服务我都做过,忙起来的时候,12个小时我有10个小时得站着招待顾客。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现在的我花呗和信用卡没有一点外债,每个月还能给妈妈打一笔余钱 ,可以买自己能力之内的小东西来装点生活。 人生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 跟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一样,我也缺爱,我也物质匮乏,我的学生时代也深受应试教育的困扰,我也有青春的秘密,我也曾经要死要活,这或许是大多数人逃不开的宿命。不过我想说的是,人生是一次长跑,暂时的领先和落后都不算什么。 在最近读的一本书里,我看到作者写的她朋友的故事,我相信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借鉴和鼓励的意义,下面做一个原文摘录: 我小时候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男同学,爹妈一直打算拿我换他回家。他小时候长得非常英俊,成绩不是一般的好。总之,他当时是所有家长期待的那种完美小孩。我小时候对他又嫉又恨又羡慕,感情很复杂。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转学离开我们那个工厂子弟学校,去了当时市里最好的学校。然后,我们不断听闻他这个考试第一,那个比赛第一。 后来我们就和他失去了联络,我也回上海读书了。高考的时候,我听说他是以全省第五名的成绩进入医学院就读的。我在大二暑假的时候回去过一次,我们在一起玩,听他说种种做医生的梦想,非常向往。那时候,他还是很帅,有一个漂亮的音乐学院拉小提琴的女朋友。 他非常刻苦,我记得当年他在学校的作息是每天5点起床,跑步1万米,然后去图书馆看书,晚上12点前睡觉。他曾跟我说过,医生是他终生的梦想,他要以百般的努力来保护这个梦想。 后来,我们的熟人圈子里有人传言他疯了,不知道是神经病还是精神病,总之退学养病去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大哭了一场。当时写了一篇日记:完蛋了,这么天才而优秀的人毁了,他一生都不可能再实现当医生的梦想了。 我刚工作的时候,见过他一次。那时候,他又黑又胖,完全失去了以前的轮廓,据说是药物激素的结果。他已经不能做医生了,但凭着以前学医的底子,他在做医药销售,来问我看看有什么路子。 当然,让我最伤心的,不是他外形的改变,而是他的那种市侩气息。我又写了一篇日记,大意是造化弄人,一个天才的医生竟然变成了一个庸俗的推销员。 再后来,听说他的药卖得不错,攒了一些钱,结婚生子过得很幸福。又听说他创业做了一个跟糖尿病有关的网站。有一次,他见到我的时候,说起各种病人的症状和不同药品的疗效,眼中有着当年他跟我说要当医生时的光彩。 那时候,我才真正欣慰起来。我知道,他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当年的梦想。 这多像你我的故事啊,这个故事感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到最后告诉我们,原来人生就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 如果你问我沉睡的梦想是啥,我想我还是想学习音乐,下班回家后,我会弹一会尤克里里,有机会我还想学学电子琴,每次听到动听的旋律,心灵总是能瞬间被治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康复过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唱歌不算专业,但风格自成一派,自信的说,我的音质是比较好的,骄傲的说,不唱歌都太可惜了呵呵。 我也想把英语捡起来,今年十月份我会报读成考的国贸专业,尽力弥补自己学历上的不足和学业上的遗憾,正如同学录中同窗给我的留言:一个爱唱歌爱生活的女孩永远不会熄灭她心尖的火焰。 痛苦和失败,是人生中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 没有人会愿意经历痛苦,去面对失败。有些人会在痛苦和失败之后,一蹶不振,无法再鼓起生活的勇气。但是,没有经历过痛苦和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痛苦让我们的人生体验更丰富。当痛苦和失败来临时,你要有十足的勇气和信心战胜它们。 风雨过后,心灵也会被洗刷,阴影会消散,一切都会焕然一新。 有一句很好的话,在这里送给大家:生活的点滴是自己塑造的,其中的道与美,也只能各自找寻。 你要做的,就是聚集一个正能量的人生,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意识,行动起来,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为你读诗中讲到幸福时有一个片段,“它不一定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连绵不断的,而可能只是某个瞬间,支撑起了我们的生活。它还可能只是部分的幸福,伴随着痛苦挣扎。” 请不要落泪,总会有幸福的时刻,相信我们都会有更好的未来。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刘志华 2194 57
2023-01-09

产后抑郁,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有多黑暗~

刘璇在《新生日记2》中讲述了自己曾患产后抑郁的经历。 “不想跟任何人说话,任何人说的话跟我都是相反的。”“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理我。”想要逃避现实,感觉与别人隔着一道墙,无法与家人朋友正常沟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这听起来是一种极度孤立无援的状态。 即便是像刘璇这样,乐观、有着坚强心态的运动员,在激烈变化的身体激素和心理变化面前也显得有些无助,她在微博里写道:“纠纠一哭我就很烦躁,想逃避,甚至都有想把纠纠送人的想法”。 除去名人的故事,我们身边还是会听到新妈妈们各种伤心的故事: 2020年4月,长沙某小区,37岁的苏女士带着只有5个月大的女儿跳楼自杀,母女二人当场死亡; 2019年4月,湖南湘潭一位妈妈疑因产后抑郁,带着4个月的女儿,跳楼身亡; 同月,四川米易一位妈妈,带着三个孩子跳河身亡,留下遗书:“每天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2018年5月,江西省萍乡一个二胎妈妈疑因产后抑郁症带着一双儿女跳河,妈妈被救起,而两个孩子去世; …… 产后抑郁,离我们到底有多近? 有些女性在生了孩子以后会感到开心和幸福,但是有些是相反的,会出现一些轻度的抑郁症状: 疲乏,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沉,整天想哭等。这种情况被称为 Baby Blue(产后情绪低落),40%~80%的女性会在产后2~3天内出现,这种情绪低落一般是自限性的,一般会在2周内自动消失。 如果以上症状加重,还出现负罪感,无力照顾自己和孩子,有时还会出现要伤害自己和孩子的念头,这就是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 产后抑郁和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疾病,很多妈妈根本无力抗拒。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旁白是,“上帝知道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才创造了妈妈”,母亲这一角色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当你的子宫里开始孕育一个小小的生命,当你想到从他呱呱坠地开始的一切,所有的恐惧和不安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如果孩子大哭不止我要怎么办?”“我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沟通不来怎么办?”“我要怎么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妈妈?” 最糟糕的不是你要承受这些痛苦,而是大部分时候你要独自承受这些痛苦。 《生门》的导演陈为军曾说:“都说生育是两个人的事,是老公、老婆的事,其实不是,真正面对一切的,是女人。”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新生命的到来是喜悦的,但同时也是撕裂,是将她曾经建造起来的世界推倒重建。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男方,在孕妇的整个生产过程前后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陪伴她,从陪着聊天到陪着散步,让她知道她的重要性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存在而降低;呵护她,不要再认为孕妇过山车一样的情绪是“作”了,关注她的情绪变化;帮助她,帮助她找到情绪变化的来源,并且找到缓解的方式。 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幸运,遇到靠谱的老公,和谐的家庭环境,很多现实家庭存在的是缺位的老公,紧张的婆媳关系,以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当代女性要面对的,还有不会因为你怀孕就降低的工作压力。 美国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曾说:你要成为自己人生的决策者,你也要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你必须独立地坚强地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起全部的责任,而不需要依靠任何人,这其实需要极大的承受力。我们有责任让自己在怀孕的全过程中规避或者减轻孕伤。 如何顺利渡过产后的日子? 1、在怀孕初期做足准备 结婚、生育绝对不是只有爱情能支撑的。有些爱情脑的小姑娘,以为爱情饮水饱,恋爱时期尚可甜蜜无间,但一旦走进婚姻、面对柴米油盐、对面多一个生命要去抚养,各种矛盾接踵而至。 怀孕初期,除了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还需要做好物质准备,才不会让孩子的出生措手不及。在出租房内面对孩子的哭闹,为奶粉钱发愁,也是够丧的。怀孕后体内雌性激素和孕激素会明显增加,会对个体产生很多不适。所以,面对产后抑郁,在怀孕初期就要做好各种准备。 2、梳理自己崩溃的来源,获得家人的支持 某些时候情绪变化的根本并不是体内激素变化,而是某些事情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冲击,请试着放下恐惧和抵触,梳理受到冲击的事件和经过,试着和家人进行沟通,用沟通取代互相责怪。 如果是全天对付一个小孩,实在太累太崩溃的时候,一定要向外求助获得帮助和支持,能让自己渡过最困难的日子。 有人戏称面对孩子7*24小时的照顾,差不多就是轮番被审讯的日子,总有个时间你会崩溃到意识模糊。 3、放下焦虑,先做一个快乐的产妇;如果发现情绪已失控时,需要及时就医 第一个孩子,总是看书养,奶瓶要消毒、坏境要一尘不染,孩子睡得昏天黑地时会看摸一下鼻尖是否还在喘气,如果产后始终处于这样的焦虑状态下,容易把自己带沟里去。你还是一定要留有自己的时间:运动、阅读,和朋友相聚,追剧、吃零食,你的快乐来源于你自己的选择当然,如果自我调节已经产生不了作用的时候,还是需要及时就医。 4、亲密关系的支持 作为新爸爸,要给新妈妈更多的支付和关爱,一同陪伴新生命的成长。 希望每个孩子都在爱中成长,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幸福。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清秋 1846 100
2023-01-09
正在加载
没有更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