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屠莹医生
张屠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抑郁·双相
有来心理诊室
擅长处理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以及家长群体的心态调整。
张屠莹(郁金香阳光会心理咨询师),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中级社会工作师。常年跟从名师接受专业心理学习,如:严虎:【绘画心理分析与疗法】初中高级、Patricia Crittenden:依恋与精神病理(基础、高级)、Heidi Kaduson:中美游戏治疗系统式连续培训项目。
关注
昨日浏览
总浏览
纠错

张屠莹医生的问诊服务

在线问诊410元/50分钟
通过图文/电话/视频在线问医生
去问诊
近期13人咨询
预约挂号
暂未开通挂号服务
挂号指引
极速问诊
根据病情智能推荐医生
去问诊
全国医生随机分配
张屠莹的预约挂号
有来心理诊室
第一执业
本出诊医院平台无号,请通过医院官方渠道挂号。
张屠莹的挂号方式
1.
公众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有来心理诊室”进行预约;
2.
电话:可拨打4006678535进行咨询;
3.
现场:可通过人工窗口或院内自助机进行预约挂号。
张屠莹医生未在本平台开通挂号服务 向您推荐所在医院官方挂号方式
挂号方式可能会存在更新不及时 具体以医院官方渠道为准
张屠莹同科室医生

张屠莹的科普

张屠莹医生共发布了30篇科普内容
孩子得了抑郁症,家长该给予怎样的支持?
2023.12.23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业以来,咨询群体以青少年为主,抑郁症来访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不是我刻意把来访者的群体定位于青少年,而是当今国人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未达到一个科学客观的状态。即便是来求助的家庭,大多也是因为孩子因病情导致不能正常上学,家长抱着“有病乱投医”的心态,试试心理咨询。 所以,我做的很多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咨询初期,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家长沟通,普及抑郁症的基本常识,目的就是让家长正确认识什么是抑郁症,怎样从内心真正接纳孩子的病情,并给予不可或缺的配合与支持。 曾经有位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的16岁的男孩曾对我倾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半年前,也许更早,老觉得自己会分神,听课不在状态,不能集中精力,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却会忘记刚才他讲了什么,也不知道该记下什么,做什么作业。 我的逻辑能力并没有丧失,还是可以做题,和同学讨论,可是短期记忆和注意力丧失的很严重,但是,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在我意识到我不是学习状态不对,而是可能得病了的时候,是因为我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厌烦,内心有无比的恐惧,不敢去学校不愿面对老师和同学…… 后来我在网上一个抑郁症患者群里和一个网友讲了自己生病的事情,那个网友淡淡地说:你知道自己生病了,那说明你已经踏上治愈之路了。而他得病多年,经常失控在家里摔东西,可他和他的家人从来没有意识到他是生病了,而是觉得他青春期叛逆,性情大变,不懂事、不感恩、不知好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报告,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根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泛抑郁人数逾9500万。 2019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30万的投票中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与社会支持系统非常相关。他们往往情感比较丰富,也比一般人容易受到身边人情绪的影响,所以家属对于抑郁症患者正确的理解、支持和爱护对于其康复帮助非常大。当我们身边有亲友患了抑郁症,尤其是一个家庭中孩子得病,亲友首要做的是,先了解认识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 抑郁症患者的脑部扫描能显示出疾病的生物学证据。在神经间传输信号的关键大脑化学元素也表现出失衡的状态。患者无法用“意志”赶走抑郁。和其他疾病一样,抑郁症通过正确的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很多家长可以接受孩子身体患有其他疾病时,如感冒发烧、肠胃炎、甚至痛经等发作时身体不舒服的状态,会接纳、理解、照顾孩子,允许孩子休息,直到恢复健康后再去正常学习。但往往有些认识不到抑郁症是种疾病的家长,会主观认为孩子抑郁就是“懒”、“不够勤奋”、“不想努力”、“意志力不够坚强”,认为通过鼓励、督促、要求、施压让孩子勤奋起来,就能恢复正常。你对一个高烧40℃的孩子说一句:“孩子加油!”他就能好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常识,所以,家长只有对抑郁症这种病症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才能接纳孩子“病了”这个事实。 抑郁症的主要病症反应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符合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有显著情感、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及其他相关症状,核心症状主要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抑郁障碍患者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常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及疲乏感。 所以如果你觉得孩子怎么一得病就“不通情理”了,是因为他是病人,认知是非常态的。如果家长因此生气,甚至通过批评、指责、攻击,以期望能“教育”孩子,让其“改邪归正”,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会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升级,关系紧张,也不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亲友怎样才能给到抑郁症患者正确的支持呢? 1、保持平稳的情绪 孩子患了抑郁症,家长紧张、焦虑,期望孩子快点好起来,这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但家长需要明白:焦虑的情绪会传染,如果家长不能控制情绪,无论是刻意鼓励“加油!”还是表达担忧“你什么时候能好起来?”或者提些并不专业的建议要求“你必须每天几点起床,去锻炼身体,坚持学习多少小时……”带给孩子的感受都是否认、不被接纳、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甚至感觉自己受到了排斥、攻击,激起他更强烈的愧疚和愤怒。 所以家长一定先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欲速则不达”,明白康复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下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接纳孩子的病情,放平心态,克制自己不过度关心,配合医生,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这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2、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长会有“为什么是我的孩子病了?”这样的困扰,内心有一种“病耻感”,觉得倒霉、耻辱,传出去很丢面子,或总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愧疚、自责。这都是内心不接纳的表现。 抑郁症在全球有相当数量的患者,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疾病,谁也没有自信说谁这一生什么病都不会得。抑郁症有复杂的成因,明白当下该做什么,远比去追究“孩子为什么会得病”要有意义得多。当然积极听取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也反思纠正之前做的不当的地方,对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帮助。 3、陪伴和守护 抑郁症的康复之路,是一个曲折或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医生、心理咨询师形成联盟。孩子患了抑郁症,家长不单是监护人,更要做好观察者。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父母是给医生和咨询师反映第一手病情的人。患者出现问题,要鼓励患者咨询就医,有问题及时求助沟通。 如果孩子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如自责、愧疚、暴躁、痛哭及躯体化症状恶化,或开始安排后事、有自残行为等,家长就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自杀的风险了,这时如果不知道如何处理,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4、爱的共情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父母,看到孩子被疾病折磨,内心也无比痛苦,但一定要相信,抑郁症是有治愈希望的,爱是人生至暗时刻的一道曙光。 “无条件的爱”,是爱的最高境界,不管孩子有病没病,都一如既往地让他感受到父母无私伟大的爱,这会给他注入重要的生命能量。 不评判、不施压,只需告诉他“你对我们无比重要”“我们永远都爱你”“不是因为你健康、优秀我们才爱你,你只因为是你,就是我们爱你的理由”。 孩子难受痛苦的时候,可以和他说“我看到你很难受,这种痛苦我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在这陪着你”“你需要我做点什么,尽管告诉我”…… 这种爱的陪伴和共情,能让抑郁症患者疗愈过程加快。爱能够给患者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不是孤独的,我是被爱的,我要好起来,我的生命是有所期待的。 愿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早日走出黑暗,未知的人生旅途,定会有更丰富多彩的风景等待你去经历和体验。活着,就有希望。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张屠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5546
91
哪种类型的母亲会让孩子抑郁的概率升高?
2023.10.03
母亲,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也是对我们一生都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在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都深深地植入了她的DNA。 但世间也有太多的矛盾和问题,来自于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在爱、控制、忽视等关系中不断上演着爱恨情仇。本文从拯救者、受害者、加害者卡普曼三角形模式中,来梳理与母亲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加害者-受害者-拯救者”: 卡普曼三角形模式, 可以帮助你看清关系的核心问题。 生命的能量通过母亲来到我们身上, 母亲后面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 在她们的身后是生命的源头,生命之光。 每个母亲都想把最好的爱给到自己的孩子, 但是为何孩子却并没有感受到幸福和爱, 却不时地经历各种痛苦? 在西方心理学领域, 用“拯救者-受害者-加害者”的卡普曼三角形模式来帮助看清关系的核心问题。 这个模型中一旦有人选择了其中一种角色, TA周围的人就会无意识地选择其它两种角色来保持三角的平衡。 能量的存在总是会推动着我们以一种主要角色存在, 这也是我们长大后的主要社会角色。 而塑造你社会角色最核心的是你和你母亲的互动模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四种典型的妈妈: 1、强势控制型的妈妈 强势控制型的妈妈不等于社会上现在所指在事业上工作上的女强人, 很多工作中的“铁娘子”回到家就变成“小娘子”反倒婚姻幸福。 这里指的是那种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亲, 同样包括那些温柔的强势关怀或甜言蜜语的强势控制。 很多母亲在生活中, 对自己的丈夫存在不满和不屑, 而丈夫又缺乏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从而选择顺从和懦弱的, 母亲就很容易变成家庭的权威, 变得强势控制家庭的一切。 用三角模式来诠释, 强势控制的妈妈通常被解读成“加害者”角色, 孩子和丈夫能量都不能与之抗衡,成了“受害者”, 通常这样的家庭模式需要寻找外在的“拯救者”。 孩子长大后就会喜欢寻找“拯救者”来帮助自己。 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 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 女儿就会无形中去认同母亲对男性的态度, 儿子作为男性则会去认同父亲的模式接受母亲的对待。 强势控制型妈妈通常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经历导致占有欲强, 以自我为中心操控,自我价值感低。 当她无法从丈夫那里获取安全感和价值, 就会将所有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 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通常也会缺乏安全感,压力过大, 对母亲有无条件的服从和依赖, 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高, 但内心往往消极抵抗或评判指责, 并很难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海灵格指出, 在母亲雌威下长大的孩子, 女孩子很容易会和妈妈一样极度控制, 男孩子则很容易成为调情高手或花花公子却无法走入婚姻, 除非他开始去放弃与母亲最原始最亲密的依附关系。 建议: 作为强势控制型妈妈, 需要开始面对自身的问题, 开始学习尊重丈夫和孩子的感受, 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 并学习自我情绪管理和释放, 是建立幸福家庭的重心。 而作为强势控制妈妈的孩子, 我们在身体长大成人后心智还停留在那个受伤的孩子时期, 我们需要对内在的孩子做一些情绪上的处理, 去想象跟妈妈在一起的画面, 并跟妈妈说: “妈妈,我只是你的儿子(女儿), 我想过我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想过的生活和想做的事情和你想的不一样, 希望你能尊重我的选择。“ 并给妈妈鞠躬。 这种状况下, 只有断开跟妈妈的能量连接, 才可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去绽放自己的生命能量。 2、担心焦虑型的妈妈 担心焦虑型妈妈通常活在未来里面, 或者活在给孩子最好的爱的完美状态里面。 这也是现在社会最普遍的情况, 当妈妈总是担心孩子会生病, 担心孩子会受伤, 担心孩子会失败, 担心孩子现在要是不怎样以后就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这时候妈妈就投射了很大的意念在孩子身上“你不要生病”, “你不要失败”,“你不要......”, 当妈妈不断去担心某些事情发生, 孩子会无意识地去往体验那些感受, 因为那是父母无意识中引导孩子去体验的地方。 过度担心和焦虑的妈妈甚至会看不到孩子的感受, 被担心和焦虑的情绪缠绕着, 所有的专注力都在目标里, 想为孩子扫除那些阻碍, 而孩子是要追求跟父母的感受连接的, 很容易造成孩子拼命去创造出妈妈担心的那个结果, 在那个点上孩子的情绪才得到妈妈的照料, 孩子才感受到妈妈的爱。 这也是为何你担心的越多, 就容易把担心的事情变成真。 所以说,担心是爱的毒药。 妈妈需要做“拯救者”, 孩子就要变成”受害者”去满足妈妈的需要, 无意识选择对妈妈需求的忠诚, 以得到妈妈的爱。 而这时候外界社会或者他人很容易变成“加害者”, 来满足这个三角模式的成立。 建议: 对于担心焦虑型的妈妈, 应该更多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 学会放松让自己恢复平静后在去面对孩子, 更好的学会接纳现实中的不完美的自己, 然后轻松积极正向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样子妈妈的快乐情绪才会感染到孩子, 孩子也会学会用更轻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经验的世界。 而对于担心焦虑型妈妈带大的孩子, 则需要不断告诉自己: “我是我自己人生的主人,我是可以选择的”, 当他不断地去经验小时候被担心而植入潜意识的信念时, 学会觉察到自己不断创造自己不想要的现实的模式, 并接纳和承认这部分的自己, 然后再为自己建立新的信念, 并不断去尝试新的信念带来的体验和感受, 去不断强化新的神经回路的建立, 而让老的模式慢慢弱化, 直到被新的信念模式取代。 3、抱怨受害型的妈妈 抱怨受害型的妈妈通常活在过去里面, 曾经的痛苦经历缠绕着她, 让她无法离开那种感受。 作为一个抱怨受害型的母亲, 她很难在丈夫那里得到满足, 即便是拯救者的丈夫在进入婚姻关系之后也开始面对现实, 变得疏离和逃避, 而这时候妈妈很容易把依赖对象投注到孩子身上。 而孩子对父母无意识的爱和忠诚会让孩子想替代妈妈去承担痛苦, 想把妈妈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这样妈妈就可以变得快乐,从而可以爱自己。 抱怨受害型的妈妈很容易培养出以拯救妈妈, 拯救天下己任的“拯救者”孩子, 孩子很愿意帮助那些苦难者,并感同身受, 并愿意毫无条件甚至牺牲自己去帮助他们, 而“拯救者”孩子往往会在能量上变得比父母更大, 变成照顾父母的小大人, 变成父母的父母。 从外在行为上, 这样的孩子很为父母着想, 让父母快乐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他们会用尽一切方法帮助父母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父母比他们自己重要, 可是在精神上, 他们却无法向父母臣服, 无法去做父母真正的孩子, 去连接到生命源头的能量, 很多时候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 双脚后背缺乏支撑, 觉得任何事情和挑战只能靠自己, 不能依赖别人,不能承认自己不行,害怕面对自己的脆弱。 建议: 作为抱怨受害型的妈妈, 觉察还是第一步, 去清晰和觉察自己对拯救者的依赖, 尤其是对孩子的依赖很重要, 去觉察并停止向孩子的索取, 是让自己孩子走向独立的重点。 对于变成“拯救者”的孩子, 真正需要做的是向妈妈臣服, 我们无法拯救妈妈, 只能去尊重她的命运。 一些情绪体验练习, 会让我们在静心状态跟你心中的妈妈做澄清: “妈妈,我是你的孩子, 不是你的父母,我太小了, 我很想帮助你可是我不能, 我尊重你此刻承受的负担, 可那是你的,不是我的。 我很抱歉我干涉了你, 如果我选择和你不一样的人生请你能够尊重我的选择,并祝福我。” 或者也可以想象妈妈的画面, 做一些磕头仪式,并发自内心地说: “妈妈,对不起,请原谅”。 这些仪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帮我们连接到生命源头的能量, 对内在小孩卡住情绪会有很好地疏导和转化作用。 4、忙碌缺席型的妈妈 忙碌缺席型的妈妈往往会通过忙碌的生活和事业去逃避孩子对她爱的需求。 这样的妈妈内心通常对爱有着很大的匮乏感, 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照顾和关爱自己的孩子, 而同时又有很大的内疚感会驱使她去做很多事情来弥补对孩子的照顾不周。 比如会在自己身心疲惫的状态下, 还会想去做一个称职的妈妈。 而往往当孩子提出任何要求的时候, 她很容易陷入无力的选择, 她内心会很想去做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可是因为孩子她却很难做出选择。 当她选择了自己的事情,没照顾到孩子, 她内心的内疚感又会被强化; 就算她留下来陪孩子, 她的心思也很难在孩子身上, 就是所谓的“人在心不在”。 这时候孩子内心的感受是: “我是妈妈的负担”, “妈妈没有办法陪伴我”, “我不重要,我值不值得妈妈爱我。”。 渐渐地,孩子感到很深的被遗弃创伤, 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变得孤独,关闭内心世界。 这是因为母亲选择了“受害者”角色,又逃避, 所以就会把孩子推到“加害者”的位置, 孩子对妈妈有很多要求, 妈妈感到无能为力,心力交瘁, 却无法满足孩子,深深内疚。 同时孩子在妈妈这里得不到爱, 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跟外界连接, 寻找被关注和被爱。 建议: 作为忙碌缺席型的妈妈, 学习关爱自己是第一步, 看到自己的受害者状态。 在自己力不从心的状态下继续强迫自己去关爱照顾孩子, 在自身耗竭的状态下, 无法成为一个好妈妈。 只有放下内心对孩子的愧疚感, 才能让能量回到自己的身体。 只有当自己的生命得到支撑, 我们才可以去爱别人, 尊重你的孩子有他自己的命运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而做为忙碌缺席型妈妈的孩子, 长大后通常会想从伴侣那里得到爱, 可往往都会选择象妈妈一样逃离不能爱你的伴侣。 这样的孩子内心有好多的悲伤需要释放, 并需要不断建立“我是值得被爱的”信念, 长大后,我们开始成为自己的内在小孩的父母, 去陪伴那个孤单被遗弃的孩子慢慢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力量, 让他重新学习爱和连接, 进入更好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 觉察与抉择:终止“卡普曼三角”戏剧 以上四种典型妈妈, 虽然不一定和大家的情况完全相符, 但相信你一定可以在其中两个找到自己母亲,或者自己的影子。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 每个人心中都经常会上演一个由三个角色构成的三角戏剧: 【迫害者】贬低别人, 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 【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 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 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 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受害者】则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 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贬抑自己, 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 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解决。” 对于“拯救者-加害者-受害者”的三角模式, 我们能做的改变就是“觉察”。 在每个当下去觉察到自己在模式中所处的角色, 当我们选择停止继续做那个角色, 那个模式对应的其他两个角色也会失去能量的牵扯,而发生转变。 这也是我们平时说的不需要去改变别人, 只需要改变自己,自己变了, 你和外在的关系就变了。 比如说,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景, 你下班后接到先生电话, 说要和几个朋友吃饭,不回家了。 你想到有几张购物卡快要到期了, 就说去商场买些东西,不去了。 晚上九点多, 你提着重重的一堆东西走出商场, 给先生电话,想问他能不能来接你。 听电话里传出的声音, 那边正喝得酣畅,显然是接不了你。 这时,天正下着雨, 一时很难打到车,站在蒙蒙细雨中, 你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一会儿生气他为什么喝酒不能来接你, 一会儿又气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就是不肯自己开车。 在这种种恶劣的心情中, 折磨了自己一个多小时, 直到上了一辆的士。 的士向前开着,车厢里很安静, 你突然意识到类似的事情似乎发生了好几次。 比如,你明明知道这个时间在那个商场周围根本打不到车, 可是还是这个时间去了这个商场, 这样折腾已经好几回了。 明明知道老公晚上会喝酒,接不了你, 可还是抱着幻想给他打电话, 这种情况也已经好几回了。 明明知道这样做是自找麻烦, 知道还是这么去做,不是自讨苦吃吗? 在这件事情当中, 当你很辛苦地提着一堆东西,站在雨中, 渴望先生像平时一样来接你, 这时老公就被你当成那个幻想中的【拯救者】。 而当他因为自己的事情不能来时, 先是失望,继而生气, 瞬间你就变成了受害者; 而他在卡普曼三角戏剧中顿时变成了害得你这么沮丧这么生气的【迫害者】。 设想,接下来, 如果回到家你继续指责你老公, 你就变成了一个【迫害者】; 他如果很无辜很内疚, 你可能又会感到过分而安慰他, 摇身一变,你成了【拯救者】, 而当他是一个受我情绪失控影响的【受害者】。 人们的小我往往会在这三种角色中不停地切换, 而当你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 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 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 我们能做的改变就是“觉察”。 在每个当下去觉察到小我在三角模式中所处的角色, 当我们选择停止继续做那个角色, 那个模式对应的其他两个角色也会失去能量的牵扯,而发生转变。 这也是我们平时说的不需要去改变别人, 只需要改变自己,自己变了, 你和外在的关系就变了。 静下来想一想, 其实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根本不值得生那么大的气。 那是因为当时的你, 已经不自由主地深深陷入了【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的三角戏剧中而无法觉察和自拔。 在这个游戏中, 你既是一个受害者, 又是一个迫害者, 还是一个拯救者。 在这个游戏中,其实并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 没有什么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 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的心理戏剧在雨中上演。 如果你已经觉察到了这个游戏和自己角色的不停转换, 心情也就很自然地恢复了平静, 而从这场戏中抽身出来,不再继续。 在生活中, 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感受到这个三角游戏中的一种或两种角色, 有的人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比如陷入种种不幸的婚姻中的受害者, 比如有拯救者情结的各种类型的助人者, 比如动辄就指责抱怨要求别人的压迫者。 只有当我们明白其实这个三角游戏中的三个角色其实都是自己时, 才有可能走出这个游戏, 减少生活中的痛苦和冲突, 而做回真实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个游戏三角, 上演这个戏剧的目的很简单, 为了满足小我被爱、被需要、被认可、被接纳的渴望。 当这出戏发展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痛苦的强迫性重复, 就会形成不可自控的施虐-自虐模式, 而导致心理或人格障碍。 在这场戏剧的当事人中, 如果有一个人不再起作用, 从角色中脱离出来的话, 这场戏剧便可自行中止了。 我们要能够了解自己内心上演的种种无意识的戏剧, 有能力从自己或他人的戏剧中走出来, 否则,就会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负面情绪的温床。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张屠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4464
84
妈妈写给抑郁女儿的一封信:其实和女儿的每一次冲突,都是自我觉察的宝贵节点
2023.09.13
今天的分享,是在一次亲子激烈冲突后,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充满着她身为母亲的歉疚、反思。 面对情绪崩溃的女儿,她没有选择向外求,而是选择向内看,她把对孩子的歉意、心疼付诸文字,逐渐看到了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自己,她一一回顾并反思自己对女儿做出的种种错误行为,发现,其实和女儿的每一次冲突,都是自我觉察的宝贵节点,她会好好利用机会,体验、觉察、走近真实的自己,通过自我的修行,更好地帮助女儿成长。 我想,这位母亲的做法,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其实,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并不是灾难,恰恰相反,它是帮助家长成长的契机。 我的女儿,亲爱的宝贝: 我很抱歉!昨天因为我的自以为是,再一次伤害了你,以至于让你一度情绪崩溃。 正如你所说,在你想一个人静静的时候,我依旧选择留下来陪你,这是我的私心。我看到你那么痛苦,不接纳你的这种情绪,幻想着只要自己陪伴一下,你就能尽快走出来,毫不顾及你的感受。 我现在静下心来,觉察到我的行为给你带来了“我的感受不被看到,我的想法不被尊重”的感觉,而可怜的孩子,你处在极度焦虑的情绪旋涡中,已经无力抗争了。妈妈错了,表面上是想付出爱,实际上却对你形成二次伤害。 当你痛苦地向我求救:妈妈给我找个专业医院看看吧!我好心疼,马上自动反应,约了你舅舅,决定尽快带你去省精卫,略过你,没有征求你的意见。现在想想,在你求救的那一刻,我的焦虑、恐惧升起来了,在情绪裹挟之下,我心里、眼里只有自己,我不敢面对自己的这些情绪,想尽快解决现实问题。 在这急切的背后,是对你现状的不接纳、不允许,我想通过治疗让你能够按时参加考试。而这时你的感觉是:为什么我的事情,你都没有和我商量?直到后来,我们到了医院,因为人多去的晚,在嘈杂的人群中等待一个多小时、不得不放弃上午诊疗计划的时候,你崩溃了。 在极度焦虑的情绪中,你看到的是自己依靠的妈妈惊慌失措、无知、无智,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自己不被看见,各种复杂的情绪扑面而来,愤怒、无奈、绝望、恐惧...... 孩子,对不起,是妈妈的问题。这一段时间来,我成功地陪伴了许多人,缓解焦虑、静心、学习、成长,也得到了你的肯定,你说:妈妈,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我为自己的一点进步沾沾自喜,忽略了自我的修行。 当我的自我成长进入了瓶颈期,能够给到你的支持也匮乏了,你的状态停滞不前。遇到突发状况,妈妈依然自动调用旧有的模式,急于灭火、解决现实问题,最终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恶化了你的心理环境。 孩子,你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你向我哭诉:妈妈,为什么我都这么大了,还是什么都做不好,我写的东西和别人的一比,什么都不是!将来要做什么,我也不知道! 在心疼之外,我现在静下心来仔细想,自己头脑中难道没闪过这些念头吗?难道自己没有对你的前途感到过迷茫吗?你想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难道我就放下这个执念了吗?答案是没有,妈妈一直在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大脑,那是意识层面的认知,而一旦发生事情,自动出现的思维模式是潜意识的。 和自己的潜意识在一起,看到它,修行它,是妈妈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是时候,该给自己充充电了,妈妈要重新审视自己,向内看、关注自己、觉察自己、磨练自己,给到你真正的爱与支持。 亲爱的宝贝,妈妈心中再一次吹起了冲锋号,向旧有的自己宣战了!也谢谢你,在激烈的情绪崩溃中,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给了我当头棒喝。我爱你,我的孩子!妈妈以你为荣,是你,最终引领妈妈走向成长和成熟,感恩与你的遇见! 后记 今天早上醒来时,我看到孩子紧闭的房门,沮丧、焦虑、自责内疚、绝望等复杂的情绪一起涌上来,自己什么都不想干,情绪进入了低谷。当我顺从自己的内心,来到电脑前,把对孩子的歉意、心疼付诸文字,逐渐看到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自己时,心情一下子平静了好多。 孩子紧闭房门,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她需要时间思考自己的问题,看到孩子的感受后,我理解了她,内心的焦虑已消,而自己的目标也更清晰了。就在这时,女儿开门走了出来,我能够感觉到自己心情的平静,问她想吃点东西吗,孩子说暂时不用,然后拿了袋果干,走过来给我嘴里塞了一块,我说:“嗯,还挺好吃的。”女儿说:“以后我们再去的时候,多买点。” 在我给她做饭的时候,孩子走过来,心平气和地和我说起昨天的事情,和自己的种种烦恼,和我感受到的大致相同。我认同了她的所有感受,坦诚了执念给自己带来的应激反应,并诚恳向她检讨。我们详细查看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介绍,关注了几位,准备以后网上预约好,再由我单独陪她就诊。 以前,和孩子之间的每一次冲突都让我觉得像一场灾难,我会被击倒在地,好长时间缓不过劲来。自从加入郁金香家长学校学习成长,亲子之间的冲突成了激发我觉察的宝贵节点,我在其中体验、觉察、渐渐走近真实的自己,看到即疗愈,自己和孩子的状态也慢慢好转。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张屠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8138
28
如果您的问题未能解决,您还可以选择:
三甲医生

极速问诊

3万名三甲名医
7*24小时极速响应
1对1

找专家

双向障碍科专家
对症找医专科专治

全国双向障碍科可咨询医生

更多
  • 0~50元
  • 50~100元
  • 100~200元
  • 大于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