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正常范围是22~27mmol/L,但诊断时需要和SB对比差值。
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全血标本, 在实际PaCO2、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因此受呼吸和代谢两方面的影响。而标准碳酸氢盐(SB)属于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不受呼吸因素影响,正常人AB与SB相等,因此临床上常用AB与SB的差值来反映呼吸因素对酸碱平衡紊乱的影响。
AB
实际碳酸氢盐(AB)和标准碳酸氢盐数值(SB)均低则提示有代谢性酸中毒;两者数值均高提示有代谢性碱中毒;若AB>SB,表明有CO2滞留,见于呼吸性酸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碱中毒;AB<SB,则表明CO2排出过多,见于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酸中毒。
AB偏低需要结合SB判断病情,包括AB=SB但均小于正常值和AB<SB两种情况,前者说明代谢性酸中毒,后者说明呼吸性碱中毒。
疾病因素
1.代谢性酸中毒:实际碳酸氢盐(AB)和标准碳酸氢盐(SB)数值均低则代表有代谢性酸中毒。
2.呼吸性碱中毒:当标准碳酸氢盐(AB)正常,而实际碳酸氢盐小于标准碳酸氢盐(SB)时,说明有呼吸性碱中毒。
非疾病因素
食用过多酸性物质导致的暂时性实际碳酸氢盐偏低。
病情危急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病情稳定选择呼吸内科就诊。
1.代谢性酸中毒:应积极处理原发病,并维持患者体内钙离子和钾离子的平衡,逐步纠正酸中毒。一般轻度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消除病因和补液纠正缺水后,即可自行纠正,不必用碱性药物;对重症酸中毒患者,则应及时补碱纠正酸中毒。
2.呼吸性碱中毒:明确病因并积极进行相关治疗,可以用长筒、长袋罩住口鼻或吸含5%CO2的氧气,可以改善症状,原发性通气过度病因的纠正后,急性呼吸性碱中毒可很快得到改善,但重症患者大多数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来辅助呼吸,限制通气过度。
饮食原则
对于实际碳酸氢盐病理性偏低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
饮食宜忌
1.代谢性酸中毒:宜食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多喝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同时应戒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品,如肥肉、烧烤、辣椒等。
2.呼吸性碱中毒: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等,还可多吃富含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食物,避免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代谢性酸中毒: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口腔黏膜干燥、损伤。轻症患者可适当轻度活动,如在室内慢走活动,症状严重的患者则应该卧床休息,避免摔倒。
2.呼吸性碱中毒:休息应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规律作息,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病情允许时,可适当活动锻炼,如打太极、慢跑、练健身操等,外出时注意保暖,避免加重病情。
实际碳酸氢盐偏高(AB)需要结合SB判断病情,包括AB=SB但高于正常值和AB>SB两种情况,前者说明代谢性碱中毒,后者说明呼吸性酸中毒。
疾病因素
1.代谢性碱中毒:实际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数值均高则代表有代谢性碱中毒。
2.呼吸性酸中毒:当标准碳酸氢盐正常,而实际碳酸氢盐高于标准碳酸氢盐时,说明有呼吸性酸中毒。
非疾病因素
服用碳酸类药物可造成的暂时性实际碳酸氢盐增高。
有呼吸困难、淡漠、晕厥、意识障碍等急诊表现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若病情稳定选择呼吸内科就诊。
1.代谢性碱中毒:积极治疗原发病,处理并发症,轻度代谢性碱中毒只需补充等渗盐水、氯化钾即可纠正碱中毒。对重度病人且能口服者,可给予氯化铵,另外纠正碱中毒不宜过于迅速,也不要求完全纠正。
2.呼吸性酸中毒: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病人的通气功能,如解除呼吸道梗阻、辅助呼吸、使用呼吸兴奋剂等。谨慎补碱,注意改善供氧,并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功能正常。
饮食原则
对于实际碳酸氢盐病理性偏高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
饮食宜忌
1.代谢性碱中毒: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如不能进食者可由鼻饲管注入,保证营养的供给充分。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禁烟酒,避免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2.呼吸性酸中毒: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类、豆制品等。忌酒,儿童、老人在食用可能造成气道阻塞的食物时要格外注意,如糖果、花生等。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代谢性碱中毒: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卧床休息的同时,可以适当进行主被动活动,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
2.呼吸性酸中毒: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散步、慢跑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根据天气及时增添衣物,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
[1]尹一兵,倪培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53.
[2]王建枝,钱睿哲.病理生理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1.
[3]刘镇,刘惠灵,霍敏俐.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医学[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75.
[4]路潜,韩斌如.外科护理学 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14-17.
[5]顾学范.临床遗传代谢病 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3.
[6]梁红,王小明,任素恩.临床各科常见病护理精要[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210-211.
[7]武莉,尹肖云,窦豆.医学理论与临床应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