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1mmol/L
尿素氮是人体蛋白质代谢产物之一,蛋白质代谢后主要成为小分子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等。而人体内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排出量与摄入的蛋白质、体内组织分解速度以及肾功能密切相关,若尿液中的尿素含氮则能反映肾脏的损害情况,因此临床检测尿尿素氮主要用于评价肾功能,计算清除率,反映机体营养功能。
UUN
尿尿素氮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临床上主要用于肾功能检测,也可作为检测机体营养及代谢功能的辅助检查。因此,在排除膳食蛋白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尿尿素氮对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肾脏病变的诊断与鉴别有一定价值。
尿尿素氮偏高是由于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导致的,疾病因素包括肾病、内分泌疾病等,非疾病因素包括高蛋白饮食。
疾病因素
1.肾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尿液中尿素氮的含量上升,常见疾病为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衰竭等。
2.内分泌疾病:由于机体蛋白质分解增强,也可造成尿尿素氮上升,临床上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非疾病因素
高蛋白饮食可能会造成尿尿素氮升高。
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衰竭属于肾病,应在肾内科就诊,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于内分泌疾病,应在内分泌科就诊。
1.若尿尿素氮升高是由于非疾病因素引起,则不需要特殊治疗,进行饮食调节即可。
2.肾病引起的尿尿素氮升高,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透析治疗、手术治疗。临床上需根据肾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治疗,总体原则是监测病情发展,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尿尿素氮升高,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临床上主要有药物治疗、放射碘治疗、手术治疗,同时也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
饮食原则
对于尿尿素氮病理性升高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非疾病因素导致尿尿素氮升高的患者应控制平日蛋白质的摄入。
饮食宜忌
1.肾病患者以补充优质动物蛋白、多种维生素、和钙的低盐低脂饮食为主。适当进食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饮食,还可适当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的食物。
2.甲亢患者应食用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在营养丰富的同时需注意体重变化。在烹饪时注意少油少盐,饮食有度,避免暴饮暴食。切勿食用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海蜇等,忌刺激性饮料。
3.高蛋白饮食导致尿尿素氮升高的患者应减少鸡蛋、牛奶等蛋白质丰富食物的摄入,多食用一些水果蔬菜。
尿尿素氮病理性升高的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疾病康复。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增加机体抵抗力。
2.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3.遵医嘱服用药物,如身体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尿尿素氮偏低主要是由于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导致,疾病因素见于肾小管功能受损、肝病等。非疾病因素主要是由于低蛋白饮食引起。
疾病因素
1.肾小管功能受损:如肾小管功能受损导致肾缺血和肾中毒,临床上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进行性氮质血症,从而导致尿素氮降低,多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
2.肝脏病变:由于肝脏出现器质性病变,导致营养无法正常吸收,导致尿尿素氮偏低,常见于严重肝病疾病,如肝硬化、肝癌。
非疾病因素
尿尿素氮偏低可能与高糖低蛋白饮食有关,也可见于儿童生长发育期、女性妊娠期。
肾小管功能受损患者应去肾内科就诊,肝脏疾病应去肝病科就诊。
1.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尿尿素氮偏低,如身体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无需特殊治疗,调整饮食即可。
2.肾小管功能受损患者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透析治疗、手术治疗的综合治疗为主,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定期监测肾功能。
3.肝病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总体原则为病因治疗,预防并发症。同时加上合理饮食及保证休息,避免饮酒及使用损害肝脏药物。
饮食原则
尿尿素氮病理性降低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对于非疾病因素导致尿尿素氮降低的患者,平日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饮食宜忌
1.高糖低蛋白饮食导致尿尿素氮降低的患者应适当补充鸡蛋、牛奶、瘦肉、新鲜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肾小管功能受损患者应以多种维生素、钙的低盐低脂食物为主,早期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可适当进食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还可适当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白菜、橙子、苹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的食物。
3.肝病患者应平衡饮食,少食多餐,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同时摄入适当的能量、糖类、脂肪,禁止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酒;宜多吃水果蔬菜,如黄瓜、西红柿、白菜、油菜、苹果等,烹饪时注意少油少盐,宜清淡,切忌饮酒。
尿尿素氮病理性降低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促进疾病恢复。
1.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增加自身免疫力。
2.保持心情愉悦,乐观面对疾病。
3.遵医嘱服药、治疗,如身体有其他不适及时去医院咨询医生。
[1]熊明辉,熊英编著.人体正常值[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03.
[2]熊旭东主编.你也看得懂化验单新编[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9.08.
[3]李世军.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临床实践指南:肾小球肾炎[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2,21(03):260-267.
[4]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专科分会组编.走近神秘的核医学“核”协诊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
[5]张明编著.食物是比药更好的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
[6]李浩著.掌握健康的主动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2.
[7]郭海侠主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精粹[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
[8]苏忠学,吴亚光.实用肝胆外科学[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155,205.
[9]赵勇主编.肝炎肝硬化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