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肌酐
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尿肌酐
随各实验室、人体状态有差异,一般男性7~18mmol/24h尿;女性5.3~16mmol/24h尿;儿童71~195μmol/24h尿;婴儿88~177μmol/24h尿
肌酐是肌肉在体内代谢的产物,血中的肌酐由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组成。外源性是指我们每天进食的肉类在体内分解产生的肌酐,内源性则是我们自身的肌肉组织代谢生成的肌酐,血中的肌酐主要由肾脏滤过后随尿液排出体外。通常,在肉类食物摄入稳定以及自身肌肉代谢不变的情况下,体内肌酐的来源相对恒定,此时血肌酐的水平就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当肾脏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不能将体内产生的肌酐充分地排出体外,血肌酐就会升高。因此,临床中常以血肌酐水平来间接判断病人的肾功能情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肌肉情况和甲状腺的功能。
Cr
在肉类食物摄入稳定以及自身肌肉代谢不变的情况下,体内肌酐的来源相对恒定,通过肾脏每天以相对稳定的速度过滤,测定其浓度是评价肾功能的可靠指标。实时的肌酐监测和快速获得结果对急性肾损伤危重患者有重大意义。另外,尿肌酐对于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消耗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硬皮病等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肌酐偏高分为血肌酐偏高和尿肌酐偏高,多与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有关,非疾病原因多见于生理性因素。
疾病因素
血肌酐偏高
1.肾前性因素:各种原因导致流经肾脏的血液减少,肾脏血液灌注不足,血液中肌酐、尿素氮等代谢产物不能有效的经过肾脏滤过而引起血肌酐增高。常见的原因有失血、休克、严重呕吐、腹泻、烧伤等。
2.肾性因素:由肾脏疾病造成的血肌酐增高,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肾小管坏死等。
3.肾后性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输尿管结石、输尿管和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导致尿液无法排出体外,可导致血肌酐升高。
尿肌酐偏高
1.消耗性疾病: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
2.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非疾病因素
1.饮食:饮水较少,或大量进食蛋白质时可出现肌酐增高。
2.药物:服用某些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解热镇痛药、抗菌素、维生素C、左旋多巴等,可出现肌酐偏高。
3.身体肌肉量大:此时亦可出现肌酐偏高的情况。
应针对引起肌酐异常的原发病选择就诊科室,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肾小管坏死等,建议到肾内科就诊;输尿管结石、输尿管和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建议到泌尿外科就诊;失血、休克、严重呕吐、腹泻、烧伤应到急诊科或消化内科就诊;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患者,可就诊于内分泌科;消耗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患者,可就诊于感染科。
1.轻度肌酐轻度升高,无临床症状,可定期随访,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并多饮水,少吃高脂高盐的食物。
2.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肾小管坏死等引起的肌酐升高,可采用药物治疗。
3.输尿管结石、输尿管和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肌酐升高可进行手术解除尿路梗阻。
4.失血、休克、严重呕吐、腹泻、烧伤等引起的肌酐升高,应及时给予补液治疗,再进行对症治疗。
5.肢端肥大症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无法完全切除或术后有残余者可给予放化疗;糖尿病患者可给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药物的治疗需根据血糖指数及患者状态进行选择;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多给予药物治疗,患者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进行替代治疗。
6.伤寒患者首先需给予抗菌药,可有效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抗菌药治疗无效者可给予手术治疗,同时对于并发症给予处理;破伤风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止并发症等,药物控制不理想者,可给予气管切开手术,保证呼吸道通畅。
饮食原则
肌酐偏高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优质低蛋白饮食,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
饮食宜忌
1.肌酐偏高者在饮食上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应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奶类、肉类、鱼类等,同时还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2.严格控制食盐及水的用量,食盐摄入不可过多,当病情较重时,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g/d以下。
肌酐偏高的患者,除了进行积极治疗、饮食管理外,还建议戒烟忌酒、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
1.戒烟:烟草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可加重肾功能的损害,因此需要积极戒烟。
2.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等,可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影响肌酐水平,不利于恢复健康。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持生活作息时间规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3.积极锻炼身体:平时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血肌酐偏低的疾病因素包括贫血、营养不良、肌萎缩、白血病、尿崩症等;非疾病因素多见于老年人、消瘦者等。尿肌酐偏低的原因多见于疾病因素,包括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
疾病因素
1.血肌酐偏低一般与贫血、营养不良、肌萎缩、白血病、尿崩症等疾病有关。
2.尿肌酐偏低可见于进行性肾病、肾衰竭等肾脏疾病;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瘫痪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非疾病因素
老年人、消瘦者可能会出现肌酐偏低的情况。
若是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血肌酐偏低,建议去血液内科就诊;若是尿崩症造成的血肌酐偏低,建议去肾内科或内分泌科就诊;营养不良应到营养科、消化内科就诊;肌萎缩应到骨科就诊;进行性肾病、肾衰竭等肾脏疾病患者可就诊于肾内科;硬皮病患者可就诊于风湿免疫科;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就诊于内分泌科。
由于贫血、营养不良导致,轻者日常进行饮食调理即可,重者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肌萎缩、尿崩症需遵医嘱,查明原因,对症治疗;白血病需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化疗、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肾脏疾病患者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营养支持治疗、透析治疗等,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可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治疗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主要给予对症处理,关节挛缩、脊柱侧凸等可给予手术矫正治疗,呼吸衰竭患者可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硬皮病患者治疗上可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及外用药物治疗,也可给予物理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碘131治疗及手术治疗。
饮食原则
肌酐偏低的患者,在饮食上需适当补充蛋白质,多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等。贫血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以多食用含铁元素较多的食物,如菠菜、木耳、紫菜等。
饮食宜忌
1.补充维生素: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柑橘等。
2.适当高蛋白饮食:肌酐偏低可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鲫鱼、瘦肉、鸡肉、牛奶等,多用蒸汤烹饪,少煎熬。
1.休息与活动: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注意强度不宜过大。
2.保持卫生: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物,卧室多通风。
3.心理护理:日常生活中保持轻松平和的情绪状态,减少精神刺激。
[1]刘清君,陈星主编.穿戴式与便携式生化传感检测技术[M].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05:61-62.
[2]刘新民主编.如何看懂化验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5.
[3]邵志高主编;王蔚青,潘峥副主编;王轶,王蔚青,邵华,邵志高,潘峥编.实用调剂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1:337-338.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7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