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胃蛋白酶原I

指标正常值

胃蛋白酶原I

70~200μg/L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胃蛋白酶原I是胃蛋白酶原(PG)的一种分型,它来源于胃底和胃体的腺体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

缩写

PGI

检测价值

PGI是检测胃泌酸腺(胃底腺)细胞功能的指征,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胃酸分泌减少或胃黏膜腺体萎缩,PGI降低。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临床上检查出胃蛋白酶原I偏高,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

潜在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 胃溃疡 ; 十二指肠溃疡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多种胃肠疾病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都可能导致胃蛋白酶原I偏高。

非疾病因素

1.刺激性饮食:前一周进食刺激性食物会使胃蛋白酶原I偏高。

2.药物因素:对胃黏膜有刺激、损伤或者影响胃蛋白酶原I分泌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和阿司匹林、利血平会使胃蛋白酶原I偏高。

就诊科室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引起的胃蛋白酶原I偏高,建议到消化内科就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建议到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诊疗建议

临床上由于导致胃蛋白酶原I升高的疾病不同,需要根据疾病进行不同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菌治疗、药物治疗等,注意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的治疗,患者通过正规有效的治疗后,还要定期进行复查。常见引起该指标升高的疾病及治疗方法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治疗很重要。该病建议一线治疗方案为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包括铋剂+PPI+两种抗生素。经典铋剂四联方案由PPI+铋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组成,还可使用四环素及呋喃唑酮类药物可以替代阿莫西林;

2.胃溃疡:临床上治疗胃溃疡的药物主要有抗酸剂、抑酸剂、黏膜保护剂和抗菌药物等。

抗酸剂常见药物有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上述药物中和胃酸的时间较短,长期使用会妨碍磷吸收,这类药多制成复方制剂,如复方氢氧化铝(含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抑酸剂为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包括酸泵(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历史悠久,第一代为西咪替丁,第二代为雷尼替丁、拉呋替丁,第三代为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第四代为罗沙替丁;

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无并发症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治疗。如抑制胃酸药物治疗,可选择法莫替丁、尼扎替丁、西咪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等,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绝大多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饮食,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进食应该少量且精致,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蛋、牛奶、鱼等。同时可进食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水果,维持少食多餐,主食以面类、软食为宜。怀疑胃、十二指肠损伤出血、完全性幽门梗阻者,患者因病情需要必须禁水、禁食,行胃肠减压,由静脉输入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和水分。

饮食宜忌

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生冷、硬、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及葱头、芹菜、韭菜,以及浓肉汤、咖啡、巧克力、油炸食品等,食物的温度以45℃左右为宜。

生活管理

1.加强餐具消毒意识,必要时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幽门螺杆菌。

2.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规律饮食,每餐不要吃得太饱,以免胃过度扩张而刺激胃酸分泌。

3.注意锻炼身体,如行走、锻炼、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劳逸结合,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4.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改量或停量。定期复查,以免延误病情。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偏低,通常反映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潜在疾病: 浅表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胃底黏膜萎缩 ; 胃体黏膜萎缩 ; 胃黏膜损伤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多种胃肠疾病如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底黏膜萎缩、胃体黏膜萎缩、胃黏膜损伤等,都可能导致胃蛋白酶原I偏低。

非疾病因素

1.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浓茶及咖啡等。

2.药物因素:刺激胃黏膜的药品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误服某些强腐蚀剂如硝酸、盐酸、硫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

3.饮食因素:如食入过冷、过烫、过辣、过于粗糙的食物或暴饮暴食等。

4.精神状态: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就诊科室

多种胃肠疾病导致的胃蛋白酶原I偏低建议到消化内科就诊。

诊疗建议

胃蛋白酶原I偏低,首先要明确其偏低的原因,而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若为疾病因素导致胃蛋白酶原I偏低,其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缓解胃黏膜损伤,需根据病因选择治疗方式,且应定期复诊。若为非疾病因素导致的降低,应避免诱因,清淡饮食,停用引起胃黏膜损伤的相关药物。具体疾病及应对方法如下:

1.浅表性胃炎:该病治疗以祛除病因、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为主。医生在选定治疗方案前会积极寻找病因,以便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患者进行治疗。无症状、无黏膜糜烂和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常无需治疗。主要药物治疗有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

2.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增加胃黏膜防御,改善胃动力,预防胆汁反流,改善和预防胃癌的发生。有症状者采用药物对症治疗,中度以上萎缩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因癌变可能性大,需高度警惕,积极治疗。临床上治疗该病的药物主要有抗酸剂、抑酸剂、黏膜保护剂;

3.胃黏膜损伤:目前在胃黏膜保护方面的药物主要集中在含铝制剂、铋剂、H2受体拮抗剂、含锌制剂、前列腺素衍生物、质子泵抑制剂等。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保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用餐,进食速度尽量放缓,饮食以清淡为主,食物应该少量且精致,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蛋、牛奶、鱼等。同时可进食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水果,少食多餐,主食以面类、软食为宜。

饮食宜忌

1.减少烫食、辛辣刺激饮食,吃饭温度不必过高,以免引起胃黏膜损伤。

2.不可长期过量饮浓茶及咖啡。

生活管理

1.避免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如必须使用这一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予胃黏膜保护剂或抑酸剂保护胃黏膜。

2.日常应积极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包括加强餐具消毒,必要时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等。

3.建议定期检查胃镜,以筛查胃部疾病。

相关检查

胃功能三项

参考资料

[1]张淼,李研,于丽影,董亭亭,李金燕.饮食护理干预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02):126-128.

[2]谢荣迪,陈林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探讨及治疗效果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02):177-179.

[3]吴焱.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2):42-43.

[4]唐旭东,王凤云,张声生,马祥雪,卞立群,温艳东,吕林.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8):3613-3618.

[5]郑青,萧树东.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4(04):5-10.

[6]宋淑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09):1348-1350.

[7]房静远,杜奕奇,刘文忠,任建林,李延青,陈晓宇,吕农华,陈萦晅,吕宾.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8]魏玮,杨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药治疗优势[J].中医杂志,2016,57(01):36-40.

[9]梁后杰,刘为纹,房殿春,时超美,徐启旺,王俊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07):406-407.

[10]姬爱冬,刘友章.胃粘膜损伤的研究与治疗[J].感染.炎症.修复,2006(02):112-118.

[11]衣红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饮食和环境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08):114-115.

[12]孙鹏,毛朝明,蒋茜,郑婷婷,陈文娇,吴莺.胃部疾病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3和胃蛋白酶原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6,32(04):523-526.

[13]宋超,郑磊,李娟,杨传英.埃索美拉唑与第1代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疗效比较Meta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30(08):914-919.

[14]孙玉鹤,张春凤.胃溃疡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1):46-49.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