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

指标正常值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

均相酶联法:10.2~44.8mg/dl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一般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异化代谢转变,二是由肝脏合成,直接分泌入血液。LDL富含蛋白质和胆固醇,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将胆固醇运向周围组织细胞,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是LDL中颗粒小密度大的亚组分,比LDL更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性。临床上测定SD-LDL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并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辅助诊断。

缩写

SD-LDL

检测价值

近年来研究表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强大的物质,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因此,临床上SD-LDL检测用于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尤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SD-LDL检测对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2型糖尿病、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恶性肿瘤等疾病也有一定辅助诊断作用。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偏低与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有关,疾病因素包括内分泌疾病、血液性疾病、肝病、肿瘤性疾病等,非疾病因素主要是营养摄入不足、剧烈运动等。

潜在疾病: 无β-脂蛋白血症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肝硬化 ; 恶性肿瘤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SD-LDL降低主要见于高消耗疾病和先天性疾病,具体如下:

1.无β-脂蛋白血症(ABL):ABL属先天缺陷性疾病,由于血中β蛋白减少,导致血清中缺乏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使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参与的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出现SD-LDL降低。

2.高消耗疾病:主要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恶性肿瘤等疾病,此类疾病患者机体内胆固醇和蛋白质的消耗量较常人更大,因此血中LDL的含量会降低,从而导致SD-LDL降低。

非疾病因素

在营养摄入不足以及剧烈运动后也可导致SD-LDL降低,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应注意调整饮食、适当运动。

就诊科室

无β-脂蛋白血症属于血液性疾病,患者应去血液科就诊;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于内分泌疾病,应去内分泌科就诊;肝硬化患者需去肝病科就诊;肿瘤疾病患者需要去肿瘤科就诊。

诊疗建议

若SD-LDL降低由于非疾病因素导致,一般不需要给予特殊治疗。若是由于疾病因素导致,则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无β-脂蛋白血症:目前临床上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以饮食调养为主,通过限制甘油三酯和补充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K、维生素D、维生素E,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一般治疗。抗甲状腺的药物以硫脲类化合物为主,根据患者情况辅以其他药物,目的是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3.肝硬化:采取综合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肝脏移植等,目的为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常用药物主要是抗病毒药、利尿剂。

4.恶性肿瘤: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辅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同时要注意休息,预防感染。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对于SD-LDL病理性偏低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

饮食宜忌

1.无β-脂蛋白血症:应以低甘油三酯、高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同时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2.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少碘的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忌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食用海带、紫菜等含碘食物。

3.肝硬化:宜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橘子、火龙果、西红柿、油菜等,平日烹饪时注意少油少盐,切勿饮酒。

4.恶性肿瘤:患者可适当进食胡萝卜、动物内脏、鱼类、蘑菇、鸡蛋、银杏、木耳等含有维生素和硒的食物,还可适当进食茶类、菌菇类、杂粮类等食物。尽量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如火腿、腌菜等。

生活管理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无β-脂蛋白血症:平时需注意休息,并加以适量运动,强身健体。树立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保护好自己,避免受伤感染。身体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2.甲状腺功能亢进:应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停药;平日多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一些相对平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等。

3.肝硬化:适度参加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培养一些生活情趣爱好,如听音乐、下棋等。

4.恶性肿瘤: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平时加强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注意自身防护,注意保暖,避免感染。积极面对疾病,如身体出现不适反应,及时就医。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偏高与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有关,疾病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肾病等,非疾病因素包括口服黄体酮类避孕药、高脂饮食、肥胖等。

潜在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 慢性肾衰竭 ; 肾病综合征 ; 甲状腺功能低下 ; 2型糖尿病等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心血管疾病:当LDL增高时,更容易侵入动脉壁,沉积于动脉壁内膜,SD-LDL则更容易粘附于动脉壁上,且其容易被氧化,被巨噬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细胞,更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患者如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则SD-LDL会升高。

2.内分泌疾病:不同类型的代谢性疾病会伴有SD-LDL升高,可能与血脂紊乱有关,临床上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2型糖尿病等。

3.肾病:当LDL增高时,机体内血尿素氮和肌酐也会相应升高,会给肾脏造成负担,出现SD-LDL相应升高。临床上常见于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等肾病。

非疾病因素

在口服黄体酮类避孕药,高脂饮食、肥胖等非疾病条件下,SD-LDL会升高。

就诊科室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属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去心血管内科就诊;甲状腺功能减退、2型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疾病,应前往内分泌科就诊;如患有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应去肾内科就诊。

诊疗建议

1.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目前临床上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利用抗凝药物、调脂药物,改善血管条件,当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手术治疗。

2.甲状腺功能减退: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疾病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包括合理饮食、注意休息、病因对症治疗、药物治疗。

3.2型糖尿病:采取综合性管理治疗,通过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血糖自我监测、糖尿病管理、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

4.肾病: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衰竭等肾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透析治疗、手术治疗。临床上需根据肾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治疗,总体原则是监测病情发展,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对于SD-LDL升高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因加强饮食调理,针对性调整饮食方案,如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肾病患者应注意补充优质动物蛋白、维生素、钙及低盐低脂。

饮食宜忌

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日可食用一些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的食物,如鱼肉、鸡肉、豆制品等。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如白菜、黄瓜、西红柿、冬瓜、苹果、橘子等。避免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骨髓、奶油等,烹饪时注意少油少盐,切勿饮酒。

2.甲状腺功能减退:宜食用牛奶、鸡蛋、瘦肉等补充蛋白质,食用白菜、青菜、黄瓜、苹果、柠檬等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可适量进食一些海带、紫菜、新鲜鱼虾补充碘元素,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如炸鸡、烧烤、辣椒等。

3.2型糖尿病:可食用谷类和薯类来提供热量和膳食纤维,同时需要食用瘦肉、鸡蛋、鱼类、豆类、新鲜水果蔬菜,来提供维生素、蛋白质和无机盐的供给。避免食用高糖高油的食物,如奶油蛋糕、炸鸡、巧克力饼干等。

4.肾病: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血压、高血脂、蛋白尿、血尿,因此应适当进食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饮食,但不可过量。还可适当进食胡萝卜、西红柿、白菜、橙子、苹果等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的食物。

生活管理

1.动脉粥样硬化:适量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劳累,保持愉快的心情。遵医嘱使用药物,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2.甲状腺功能减退: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停药,平日多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

3.2型糖尿病:平日需要注意锻炼身体,加快热量的代谢。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学会自行监测血糖,遵医嘱使用药物。在注射胰岛素时,需要注意无菌原则。

4.肾病:应注意休息,加以适量的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注意保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防止感染。树立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听从医嘱,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咨询医生。

相关检查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参考资料

[1]向延根.临床检验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

[2]高原叶.实用临床检验医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

[3]阮长耿.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11.

[4]杨玺.专家解答甲状腺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05.

[5]苏忠学,吴亚光.实用肝胆外科学[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155,205.

[6]罗云建,刘雪莲,孙立婷.肿瘤微创专科护理服务能力与管理指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4.

[7]李浩.掌握健康的主动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2.

[8]戴维萍,臧远胜.肿瘤营养一本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1.

[9]云普.肝病的治疗与调养[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176-177.

[10]叶平,陈红,王绿娅.血脂异常诊断和治疗第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2.

[11]栾颖.高脂血症居家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06.

[12]田文,刘飞德,殷德涛,等.甲状腺疾病就医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06.

[13]李兆军.肾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实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

[14]马宇鹏.社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0.

[15]孙世仁,张鹏,熊利泽.肾脏内科[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06.

[16]苏宁,倪青著.糖尿病中医精准护理方案中医护理路径与适宜技术操作[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11.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