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输出量并非定值,与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适应,可因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健康成年男性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为4.5~6.0L/min。女性的心输出量比同体重男性低10%左右。青年人的心输出量较老年人高。成年人在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高达25~35L/min,而在麻醉情况下则可降到2.5L/min左右。
心输出量也称每分输出量或心排出量,是衡量心泵血功能好坏的重要指标,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总血量,为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其高低与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适应,可因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而有所不同。正常人在同一时期内,左心和右心接受回流的血液量大致相等,输出血量也基本相等。
CO
心输出量是指心脏在一定时间内射出血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指标,有助于判断心脏泵血功能的好坏和衡量心脏系统效率。同时,心输出量对于扩容治疗和心血管药物治疗有指导意义,也可通过心输出量计算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等。
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偏高的常见病因主要是心脏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生理性增高主要和高温环境、剧烈运动与情绪激动等有关。
疾病因素
心输出量是靠心脏和血管的变化来维持,其病理性增高一般是由于体循环血管阻力(SVR)降低或分流导致,常见疾病主要是心脏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具体如下:
1.心脏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160次/分)等,该类疾病可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并能增加交感神经输出,从而增加心率、血管收缩及水钠潴留,导致心输出量增高。
2.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该疾病的代谢异常增加,心率加快,SVR的降低,增加心输出量代偿。
3.脚气病:硫胺素缺乏可以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增加心输出量、钠盐潴留及水肿。因为高心输出量状态,心肌过劳遭受损伤,可导致心动过速、水肿、高血压及胸痛。
4.其他:贫血可以通过一氧化氮合酶的增加,使血液黏度及SVR连同血管舒张降低而出现心输出量增高;肝硬化可导致内脏血管舒张,还可导致分流的进展,易出现心输出量增高;还有休克、感染、发热等,也会一定程度地增加心输出量。
非疾病因素
兴奋、激动、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或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药物后,或进行剧烈运动时,以及肥胖、妊娠等,均可使心输出量升高。
心输出量增高一般可优先选择心内科就诊,明确具体病因可转至相应科室,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到内分泌科,脚气病可去营养科,贫血可去血液内科等。
心输出量若是病理性升高应明确具体疾病后给予针对性治疗,若是生理性增高无需处理。常见疾病的处理措施如下:
1.心力衰竭:心衰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对各种可致心功能受损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管理,调节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减少其负面效应,如拮抗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度激活,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的进展。一般需要给予抗心衰药物,必要时可植入除颤器或心脏移植。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目前尚不能针对甲亢进行病因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甲状腺药物(ATD)、放射碘和手术治疗三种疗法。ATD的作用是抑制甲状腺合成激素,放射碘和手术则是通过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
3.脚气病:也称维生素B1缺乏症、硫胺缺乏症,治疗主要补充维生素B1,轻者可每天口服补充,重症或消化道功能紊乱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B1。同时应寻找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4.贫血:包括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其中对症治疗的目的是减轻重度血细胞减少对患者的致命影响,为对因治疗发挥作用赢得时间,包括止血、成分输血、抗感染等;对因治疗是针对贫血发病机制的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铁及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等。
饮食原则
心输出量偏高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可根据病因合理膳食,如清淡、富有营养,忌烟酒等,有助于疾病恢复。
饮食宜忌
1.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功能较差,宜以流质、半流质或软饭为主,主食可选用米粥、面条、馄饨、面包、软米饭、馒头等,适当摄入牛奶、鱼、瘦肉、豆制品及蔬菜水果。宜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刺激性食物少吃。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能量消耗大,应以高热量、高维生素、足够的蛋白质和糖类饮食为主,可多吃鱼、肉、蛋、禽类、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另外,注意补充钾和钙,多饮水。应避免进食可使人体过度兴奋的食物,如烟酒、咖啡、浓茶等。忌碘饮食,如海带、紫菜、海蜇、藻类食物等。
3.脚气病:宜进食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绿豆芽、黄豆芽的胚芽以及豆类、全麦、糙米、水果和花生等硬果,动物肝、肾、瘦肉、蛋类、奶类以及芹菜叶及莴笋叶等。禁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少吃油炸食品,禁烟酒。
4.贫血:宜多吃富含优质蛋白、高热量、高铁和高维生素的食物,缺铁性贫血和叶酸、维生素缺乏所致贫血还应注重摄取肝脏、牛肉、绿色蔬菜。避免喝浓茶及进食生冷食物。
1.心力衰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不熬夜,保证夜间充足睡眠。减少感染机会,如避免受凉、减少去往人群密集的地方、防治感冒等。病情稳定者可适当锻炼身体,如散步、打太极、八段锦等,提高身体抵抗力。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情绪管理对本病较为重要,患者应保持平静的心态,规律生活,通过各种方式调节情绪,消除精神症状。症状严重时卧床休息为主,室内空气流通,环境安静,症状改善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定期门诊复查,以了解甲状腺功能情况,若出现心悸、手足震颤、抽搐等情况及时就诊。
3.脚气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合理安排作息,不熬夜。适当锻炼身体,如打球、跑步、游泳等,增强体质。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感冒。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如服药后症状不缓解,需及时复诊。
4.贫血: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减少机体耗氧量,可改善贫血症状。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恢复。保持口腔清洁、湿润,进餐后漱口,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心输出量降低的原因包括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疾病因素主要包括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非疾病因素多见于应用某些药物的人群。
疾病因素
心输出量降低一般和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有关,具体如下:
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心率超过160次/分)阵发性室上速,室速,快速心房颤动等会使心室充盈时间减少而导致心输出量降低。严重心动过缓,心率<40次/分常见类型有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也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主要和代谢低下有关,类似的疾病还有重度营养不良、恶病质、脑垂体功能低下等,也会导致心输出量降低。
3.脑部疾病:脑膜炎、脑出血、脑肿瘤、脑炎、脑外伤等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而发生心动过缓,从而出现心输出量降低。
4.其他: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瓣膜病、心肌病,以及黄疸、神经官能症、某些传染病的极期或恢复期如伤寒、白喉、流感,高钾血症、尿毒症导致的电解质紊乱等,也可一定程度引起心输出量降低。
非疾病因素
某些药物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而引起心输出量降低,如利血平、降压灵、胍乙啶等降血压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镇静药、新斯的明及麻醉药物等。另外,对于同一个体,安静状态下和睡眠时的心输出量明显低于运动状态。
由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输出量偏低,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病、瓣膜病等,建议就诊心内科、急诊科;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者建议就诊内分泌科;颅内压增高类疾病患者需到神经内科就诊。
心输出量降低常和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脑膜炎等有关,应结合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者多由各种类型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应根据原发病类型采取具体的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主要是应用左甲状腺素药物,目标是将血清TSH和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需要终身服药。另外,积极处理各种合并症,如控制感染、纠正贫血等。
3.脑膜炎:主要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脑积水严重者,也可考虑手术引流。
饮食原则
心输出量偏低患者应结合病因采取合理的饮食调整,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应注意多补充含碘食物,心律失常患者应少食多餐,以低盐、低脂、低热量为主。
饮食宜忌
1.心律失常:饮食以低盐、低脂、低热量为主,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纤维的食物,有水肿者严格限制每日食盐量,可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含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物,高度酒、浓茶、咖啡等也应忌用。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应吃含碘较多的食物和蔬菜,如海带、紫菜等。同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可食用蛋类、乳类、香芹、干梅等,忌食用导致甲状腺肿大的物质,如卷心菜、白菜、油菜、核桃等。
3.脑膜炎:保证能量供给,可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易消化食物,如奶类、蛋类、肝类、豆制品和去骨鱼及瘦肉等。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物,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禁烟限酒,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1.心律失常:症状期间需要卧床休息,尽量减少移动,病情稳定后积极进行活动。另外,应戒烟、戒酒,注意休息,不可熬夜,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平稳,不可大喜大悲。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日光充足,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日常作息应规律,避免过劳和剧烈情绪波动。宜适当锻炼身体,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同时,定期复查激素指标和严格遵医嘱用药。
3.脑膜炎:休息环境安静、舒适、整洁,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做好个人卫生。气候变化时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如有呼吸、心率、体温、血压等方面的异常,应及时就医。
[1]王庭槐.生理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0-92.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7,683,691.
[3]谢元林,刘激扬,张雪红.全科医生基本技能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226-227.
[4]Nina Singh-Radcliff.麻醉科5分钟速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627.
[5]冯晓敏,叶宝霞,李亚玲.危重症患者护理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9-60.
[6]唐朝枢,刘德培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人体生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