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mmHg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指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俗称“高压”。
SBP(systolic blood pressure)
收缩压检查主要对高血压及高血压相关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收缩压升高可由病理性因素和非病理性因素引起。病理性因素包括高血压疾病和其他疾病合并高血压等。非病理性因素包括生活饮食习惯、运动因素、药物因素以及应激状态等。
病理性因素
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疾病均可出现收缩压升高现象,如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特殊人群的高血压如老年高血压、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高血压伴脑卒中、高血压伴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伴肾脏疾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引起收缩压升高。
非病理性因素
过量饮酒、肥胖、年龄增大、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均可导致收缩压升高。
高血压不合并其他疾病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高血压伴脑卒中、高血压伴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高血压伴肾脏疾病建议到肾内科就诊;高血压伴糖尿病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
如为非病理性因素引起的收缩压升高,建议去除危险因素,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其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收缩压升高建议对症处理,收缩压升高常见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因此针对收缩压升高首要治疗方法是降低各类疾病中的收缩压,临床中常以药物治疗为主,且需足量、足疗程、规范用药。
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应进行调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需长期平稳降压,改善血压昼夜节律,还需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
饮食原则
合理膳食营养,是防止收缩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也是简单易推广的好办法,收缩压升高常见于高血压患者或其他疾病合并高血压,总的来说收缩压升高患者饮食要有规律性,食勿过饱,晚餐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限制钠盐。一般主张每日用盐控制在5克以下,最好是3克,即食物中有轻度咸味(俗称口味轻)即可。饮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
饮食宜忌
1.忌食高脂肪食物,如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2.限制含钠多食物的摄入,如腌熏食品(咸肉、咸鱼、咸菜、酱菜等),及加碱或发酵粉、小苏打制成的面食等。
收缩压升高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去除引起收缩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定期监测收缩压,防治并发症。具体日常管理如下:
1.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如需服用药物,应遵医嘱服用,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给予调整;
2.注意劳逸结合、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建议每天进行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常用运动时最大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次/分钟)=220-年龄)的60%~70%的运动。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
收缩压偏低临床中常见于原发性低血压,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以引起收缩压降低。此外,服用抗抑郁药或过量服用降压药后也可出现收缩压降低。
病理性因素
低血压:收缩压偏低常见于原发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
其他疾病:内分泌疾病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力衰竭、心动过速也可能引起收缩压降低。
非病理性因素
服用抗抑郁药后可能出现收缩压降低,以及过量服用降压药物,如钙拮抗剂、利尿剂等也可以引发收缩压降低。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收缩压降低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心血管疾病引起收缩压降低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若为服用药物引起的收缩压降低则应停用相关药物,并定期监测收缩压是否回升。若为疾病引起的收缩压降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临床中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再结合相应病因及患者身体健康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低血压:无不适症状者,通常无需治疗,日常注意随访即可。出现相关症状或出现收缩压突然降低者,需积极治疗可能导致低血压的疾病,并维持血压稳定。
内分泌疾病: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需使用雄激素治疗,以改善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症状。
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力衰竭,可通过吸氧、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等进行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及时给予手术等非药物治疗。病情严重、血压持续降低(<90mmHg)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者,应监测血流动力学,并采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机械通气支持、血液净化、心室机械辅助装置以及外科手术等各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饮食原则
引起收缩压降低的疾病因素不同,因此饮食原则也根据疾病要求有所不同。总体原则为合理用餐,均衡膳食,每天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宜,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饮食宜忌
1.避免长期或大量进食油腻食物,如动物油及动物脂肪等。
2.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3.限制或避免摄入咖啡因。
收缩压偏低的患者,其日常生活管理方式多推荐以下几点:
1.适当运动,结合自身情况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机体抵抗能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2.慎用镇静、安眠药及降压药。如发生急性感染、外伤等应激情况引起的低血压应及时就医,平时建立合理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激动;
3.保持良好的心理及乐观的情绪;
4.定期测量血压,如出现较大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5.少喝酒或不喝酒。
[1]赵华灵,刘秀荣,王洋,李志芳,安莎莎,张文艳,李春慧,宋路,王一鸣,陈朔华,吴寿岭.老年人群诊室、随诊间、24h动态收缩压与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09):851-856.
[2]马柳英.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人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09):1137-1139.
[3]彭广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临床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7):172+177.
[4]李庆印,李峥,康晓凤,吕蓉,张方圆.成人急性心力衰竭护理实践指南[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9):1179-1188.
[5]陈建华,宋和平,陆瑾.国内外高血压诊断标准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05):527-528.
[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01):1-44.
[7]黎蔚华,林仲秋,谢志泉,刘伟,袁慧,吴飞梅,汪丽丽,李敏.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02):150-152.
[8]杜纪兵,丛洪良.急性心力衰竭诊治要点及临床治疗[J].临床荟萃,2017,32(03):185-188+196.
[9]杨凤英,马改梅.关于原发性低血压的调养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3(05):43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