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尿本周蛋白

指标正常值

尿本周蛋白

阴性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本周蛋白又称凝溶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聚合体,它的定性试验可为临床上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疾病的辅助诊断,提供重要的检测手段。

缩写

BJP

检测价值

本周蛋白阳性常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且本周蛋白对肾脏有一定的伤害。

指标阳性

临床意义

尿本周蛋白阳性除了药物导致的假阳性,如氯丙嗪、青霉素、氨基水杨酸等,停药即可恢复,临床上常见于疾病因素所致,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疾病。

潜在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 ; 巨球蛋白血症 ;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尿本周蛋白阳性在临床上可以见于多种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阳性率可达35%~65%;也可见于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等疾病,尿本周蛋白可反映产生本周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数量,对观察病程和判断化疗效果有重要作用。常见的引起该指标阳性的疾病如下:
1.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二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2.巨球蛋白血症:又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成熟浆细胞的恶性增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中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并合成单克隆IgM,为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的一种亚型;
3.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也称系统性免疫球蛋白沉积病,主要包括原发淀粉样变性病、轻链和(或)重链沉积病,二者都是由浆细胞肿瘤或淋巴细胞肿瘤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和(或)重链蛋白沉积在内脏、软组织内,导致器官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疾病。
非疾病因素
药物导致的假阳性,如氯丙嗪、青霉素、氨基水杨酸等,停药即可恢复。

就诊科室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引起的尿本周蛋白阳性,均应到血液内科就诊。

诊疗建议

尿本周蛋白阳性在临床上可由多种疾病因素引起,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在治疗过程中均可采取化疗治疗,针对各种急性症状,应及时采取支持治疗,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用治疗方法,常见的引起该指标阳性的疾病及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多发性骨髓瘤(MM):对有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应采用系统治疗,包括诱导、巩固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维持治疗;
2.巨球蛋白血症:可以应用烷化剂(如苯丁酸氮芥)、核苷类似物(克拉屈滨或氟达拉滨)及单克隆抗体美罗华等进行治疗;
3.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可行化疗、激素治疗,也可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上述疾病治疗均涉及化疗,由于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毒副作用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大便秘结等。因此,应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整,制定个体化的食谱,原则是以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为主,少量多餐。采取舒适的体位,进食后不要立即躺下,以免食物反流入口腔,引起恶心。根据患者口味调整食物,使饮食多样化,增进患者的食欲。同时搭配使用肠内营养粉,既方便食用,又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饮食宜忌
1.多发性骨髓瘤:若患者在化疗期间不必强求多进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稀饭、清汤、粥等,应少量多餐。日常期间饮食宜清淡,多食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少用油煎、熏、烤、盐腌制食品。
2.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多会力、出血、体重下降的症状,饮食应以高营养为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原发性淀粉样变性:若病变累及胃肠道可能会出现出血的情况,出血期间要暂停进食,给予肠外营养,出血停止1~2天后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的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同时为避免诱发肝性脑病,应限制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

生活管理

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劳累。此类病人易出现病理性骨折,故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负重等劳动或运动。卧床期间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采取舒适的体位,当疼痛发作时,应给患者安慰,必要时可应用止痛药物。同时坚持服药,每月复查血常规一次。
2.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要注意观察下肢运动情况,及时行下肢功能的锻炼,尽可能的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此类患者易感染,应注意卫生清洁。
3.原发性淀粉样变性:此类患者可能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要注意护理,如个人卫生、入厕等,建议有人陪同,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体位突然改变,特别是肢体屈伸动作不可过快过猛,进食后不要立即活动。

相关检查

血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

参考资料

[1]周晓,翟勇平.本周氏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03):285-289
[2]周振海,李幼姬,陈运贤,et al.尿本周氏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9).
[3]陈文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9):1502-1506.
[4]易树华,邱录贵.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570.
[5]孟宇宏.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的病理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06):6-10.
[6]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5年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15,054(012):1066-1070.
[7]姜薇,赵闽,沈燕,等.原发性淀粉样变性患者并发症的护理%Nursing care of AL amyloidosis patients developing complications in varied systems[J].护理学杂志,2011,026(017):38-40.
[8]林洁,段云,武永吉.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及治疗[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6).
[9]孙玉娥,余兰敏,徐丹.原发性多系统淀粉样变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5):126-127.
[10]成娟.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9):59-60.
[11]付美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一例护理体会[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23(5):104-104.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