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红比例:(3~5):1
粒红比例是指在显微镜下测量骨髓涂片中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即骨髓中整个粒细胞所占的百分率与有核红细胞所占百分率之比,能够反映粒细胞和红细胞在骨髓上相对增生的程度。
M:E
粒红比例能够反映骨髓内粒细胞和红细胞的增生是否均衡,不同比例变化常提示不同疾病,临床对于多种血液疾病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粒红比例正常的情况下也不能明确无疾病存在,可能是由于疾病因素导致粒红两系细胞的平行变化所致,出现此类状况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粒红比例偏高的原因多由疾病因素导致,疾病因素可见于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等。
疾病因素
1.血液疾病:因粒系细胞增多导致,可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红系细胞生成受到抑制,可见于单纯红细胞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感染性疾病:因体内存在感染,导致粒系细胞增多,可见于类白血病反应、化脓性感染等。
3.代谢障碍性疾病:因代谢障碍导致的以中性晚幼粒、杆状粒细胞增多为主的粒细胞系统细胞增多,可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若粒红比例偏高是由血液疾病导致,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单纯红细胞生成障碍等,患者可就诊于血液内科进行治疗;若粒红比例偏高是由于感染性疾病导致,如类白血病反应、化脓性感染等,患者可就诊于血液内科或综合内科;若粒红比例偏高是由代谢障碍性疾病导致,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患者可就诊于肾内科或内分泌科。
若粒红比例偏高是由血液疾病导致,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单纯红细胞生成障碍可给予化学治疗、异体骨髓移植治疗以及输血治疗;若粒红比例偏高是由于感染性疾病导致,如类白血病、化脓性感染等,可给予抗感染治疗;若粒红比例偏高是由代谢障碍性疾病导致,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可给予透析治疗和补液、消酮、降糖、抗感染治疗等。
饮食原则
粒红比例偏高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应给予良好的饮食搭配,以促进疾病恢复。饮食上应给予患者优质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摄入足够水分防止脱水,饮食强调均衡饮食,不偏食、挑食。
饮食宜忌
1.可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血、蛋黄以及豆类、海带、紫菜、黑木耳、花生、枣等。
2.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和水果,如柑橘、橙子、苹果、西红柿等,可促进铁的吸收。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注意糖的摄入,可进食粗粮,如小米、玉米、薏米等。
4.避免食用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如茶,咖啡、牛奶、蛋类等。
5.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1.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必要时卧床休息。
2.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3.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注意冷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发热。
4.遵医嘱应用药物,不随意增加药量,定期到医院门诊进行复查。
5.用药过程如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到院咨询。
粒红比例偏低的原因多由疾病因素导致,疾病因素主要见于血液疾病。
疾病因素
1.血液疾病:多见于因粒系细胞减少导致,常见的疾病有粒细胞缺乏症等。红系细胞增多可见于增生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其他疾病: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粒红比例偏低。
非疾病因素
因各种疾病进行化疗可导致粒系细胞减少,可出现粒红比例偏低的情况。
若粒红比例偏低是由血液疾病导致,如粒细胞缺乏症、增生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患者可就诊于血液内科进行治疗;若粒红比例偏低是由脾功能亢进导致,患者可就诊于血液内科或普外科就诊接受治疗;若粒红比例偏低是由化疗导致,患者可咨询主治医师,给予相应治疗。
若粒红比例偏低是由血液疾病导致,如粒细胞缺乏症、增生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给予药物治疗、输血治疗或骨髓移植治疗等;若粒红比例偏低是由脾功能亢进导致,可给予患者手术切除脾脏治疗。
饮食原则
粒红比例偏低患者的饮食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发热患者应摄入足够水分防止脱水。
饮食宜忌
1.可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血、蛋黄以及豆类、海带、紫菜、黑木耳等;可同时进食维生素C、氨基酸、果糖、脂肪酸等,可促进铁吸收。
2.可适当进食富含叶酸及维生素B的食物,如红苋菜、龙须菜、菠菜、芦笋、豆类、酵母发酵食物及苹果、柑橘等。
3.避免食用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如茶,咖啡、牛奶、蛋类等。
4.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1.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感染。
2.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骨髓血循环,促进造血。
3.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注意冷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发热。
4.遵医嘱应用药物,不随意增加药量,定期到医院门诊进行复查。
5.手术患者术后应注意避免伤口感染,保持伤口干燥洁净。
[1]陶嘉咏主编,内科临床辅助诊断手册 第2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3:275.
[2]陈丽萍等主编,门诊化验报告解读[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2:110.
[3]马梁明主编,血液科主治医师763问[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01:254.
[4]刘钟毓主编,骨髓细胞检查讲义[M],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1998.04:88.
[5]陈娜飞等主编,现代血液内科诊断与治疗[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67.
[6]杨亚超等主编,儿科临床问答[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527.
[7]李培秀主编,临床医疗护理常规[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5:122.
[8]徐金凤,张莉,张芹芹,刘静主编;仲梅,高锐,郭凯,王红霞副主编,临床综合护理学 上,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237.
[9]张桂玲主编,儿科急症急救与常见病治疗[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