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抗RNA聚合酶抗体

指标正常值

抗RNA聚合酶抗体

阴性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抗RNA聚合酶抗体是以核糖核酸聚合酶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包括抗RNA聚合酶Ⅰ抗体、抗RNA聚合酶Ⅱ抗体和抗RNA聚合酶Ⅲ抗体。抗RNA聚合酶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症具有相关性,尤其是弥漫性皮肤受损者,因此抗RNA聚合酶抗体对于系统性硬化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检测价值

抗RNA聚合酶抗体包括抗RNA聚合酶Ⅰ、抗RNA聚合酶Ⅱ和抗RNA聚合酶Ⅲ三种抗体。其中抗RNA聚合酶Ⅰ抗体和抗RNA聚合酶Ⅲ抗体为系统性硬化病(SSc)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33%(存在种族差异),抗体阳性患者预后不良。抗RNA聚合酶Ⅱ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病中阳性率为5%~20%,此外,还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或重叠综合征等。

指标阳性

临床意义

抗RNA聚合酶抗体阳性与疾病因素有关,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硬化病。此外,抗RNA聚合酶Ⅱ抗体阳性还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等疾病。

潜在疾病: 系统性硬化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 重叠综合征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硬化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等,免疫学检测结果多可见抗RNA聚合酶抗体。

就诊科室

系统性硬化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诊疗建议

1.系统性硬化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多为对症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生物制剂治疗等;有相关肢端血管病变的患者可给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硬皮病肾危象患者应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并密切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2.系统性红斑狼疮:应采取综合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日光暴晒、妊娠等诱发因素。无症状、轻症患者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或抗疟药进行治疗;症状明显的患者应给予个体化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免疫制剂治疗。

3.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采取全身支持疗法,如给予合理营养、补充维生素,避免日光直射,避免劳累。轻症患者可给予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有肢端动脉痉挛的患者可给予血管扩张剂。

4.重叠综合征:需根据重叠病种类型决定治疗方案,对轻症患者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免疫抑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注意应密切监测造血系统功能、肝肾功能和防治并发感染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等。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对于抗RNA聚合酶抗体阳性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给予良好的饮食搭配,针对病情调整饮食方案。

饮食宜忌

1.系统性硬化病:饮食上应根据病情程度选择普食、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如米粥等,进食固体食物时多饮水,少食多餐。

2.系统性红斑狼疮:需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给予相应的饮食搭配,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水肿者,严格限制钠盐摄入;肾功能不全者选择优质低蛋白、高钙、富含铁、富含维生素、低磷饮食,并限制植物蛋白摄入量;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光敏性食物,如芹菜、韭菜、香菜等。

3.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饮食上应给予充足营养、补充维生素,食道障碍者每次进食量要少,可少食多餐,饭后不要立即平卧。

4.重叠综合征:饮食上应给予清淡、易消化、低盐、高蛋白、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腐、藕粉、燕麦片等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等。

生活管理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疾病的康复,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寒冷、药物、感染、精神创伤、过度劳累诱发疾病发作。可在病情允许的状态下进行适度活动,避免出现关节变性或肌肉萎缩。同时患者应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出现外伤。

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防护避免日光直射;可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锻炼,需注意避免劳累;育龄期女性患者应注意避孕,病情较稳定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妊娠。

3.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因同时或不同时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等多种结缔组织病,故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做好防护,避免日光直射;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患者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4.重叠综合征: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愉悦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患者的居室内应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患者应遵医嘱服用药物。

指标阴性

临床意义

抗RNA聚合酶抗体阴性无明显临床意义,多见于正常人。

相关检查

抗RNA聚合酶抗体检测

参考资料

[1]张奉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 风湿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1:33.

[2](中国)穆荣,李鸿斌,风湿免疫疾病临床诊疗手册[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05:111.

[3]吴斌,李延萍主编,风湿病临床参考手册[M],重庆出版社,2019.12:27.

[4]何芳德主编,皮肤性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0:182.

[5]卞坤鹏主编,临床皮肤性病诊治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202.

[6]吴欣娟,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2 临床医学 护理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08,113-114.

[7]雷翠云,辛玲芳主编,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护理常规[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2:278.

[8]徐宜厚等编著,结缔组织病中医治疗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01:172.

[9]蔡定芳,董竞成主编,中国医药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08:286.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