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血清铜

指标正常值

成年男性

11.0~22.0μmol/L

成年女性

12.6~24.3μmol/L 

妊娠足月

18.53~47.41μmol/L

儿童

14.1~29.9μmol/L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许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铜蛋白,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当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时该项指标也会出现相应改变。

缩写

Cu

检测价值

血清铜增高见于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疾病如肿瘤、感染、冠心病、类风湿、创伤等。此外,检测血清铜还可协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此时患者血清铜含量会明显下降。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血清铜偏高可提示:

1.内分泌疾病:生长激素缺乏症,艾迪生病,使用雌激素等;

2.神经疾病:抗痉挛剂的使用,偏食症等;

3.骨肌肉疾病:骨形成不全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肝疾病:胆道闭锁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毛细胆管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5.血液及恶性肿瘤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肉瘤,镰状细胞性贫血,卵巢癌等。

潜在疾病: 艾迪生病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毛细胆管性肝炎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急性和慢性白血病 ; 贫血 ; 血红蛋白沉着症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毛细胆管性肝炎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支气管炎 ; 肺炎 ; 肺气肿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甲状腺亢进症:当甲状腺素增多时,血铜升高。骨肌肉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形成不全症。

2.肝脏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闭锁症、毛细胆管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3.血液及恶性肿瘤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与血清铜呈正相关。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肿瘤治疗后疗效和预后观察的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非疾病因素

1.药物因素:如过多使用雌激素或口服避孕药可使血清铜升高。

2.特殊人群:如孕妇血清铜水平较正常人可能存在偏高现象。

就诊科室

出现了内分泌疾病如艾迪生病等,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骨肌肉疾病如骨形成不全症,风湿性关节炎建议到骨科就诊;消化系统疾病如胆道闭锁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毛细胆管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建议到肝病科、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就诊;血液及恶性肿瘤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肉瘤、镰状细胞性贫血建议到血液科就诊;卵巢癌建议到妇科、肿瘤科就诊。

诊疗建议

如机体仅出现血铜升高无其他临床症状时,建议定期检测指标,避免服用引起血铜升高疾病。如为疾病因素引起的血铜升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引起血铜升高的疾病大致分为四大类:内分泌疾病、骨骼肌肉疾病、肝脏疾病、血液及恶性肿瘤疾病,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PHPT):PHPT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长期治疗;

2.骨骼肌肉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强调的是,早期、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阻止或减缓软骨、骨及关节滑膜的病变,取得更好的预后。活动期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洛索洛芬、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抗风湿药物治疗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抗风湿药物治疗(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艾拉莫德、羟氯喹等);

3.肝脏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目前尚无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有效药物,可通过肝移植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终末期肝病,对于有明显胆管狭窄或胆管炎者可以考虑接受内镜治疗;

4.血液及恶性肿瘤疾病:如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等)、放疗等。药物治疗可选择西达本胺、伊布替尼、BTK抑制剂等。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应食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藕粉、面条等,患者少量多餐、细嚼慢咽。

2.骨骼肌肉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建议患者参照地中海饮食方法,多吃鱼类、蔬菜、水果、橄榄油。超重肥胖者控制膳食总量,避免体重增加,加重关节负担。

3.肝脏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选择易消化吸收并富有营养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

4.血液及恶性肿瘤疾病:如恶性淋巴瘤,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饮食宜忌

禁忌辛辣、刺激性饮食,恶性肿瘤患者禁止服用过硬、带刺食品,忌食香肠、咸肉、腌制食品。

生活管理

1.骨骼肌肉疾病:患者一般可适当活动,过度限制活动会促进患者继发感染和骨质疏松。但绝不可剧烈活动,应避免负载过重,防止跌、碰伤。

2.内分泌疾病:如甲亢患者应规律作息,戒烟戒酒,不宜熬夜。患者应控制情绪,不宜争吵、生气、激动,家人及朋友应对患者予以理解,避免对患者精神刺激。

3.肝脏疾病:患病期间应遵循医嘱,不可盲目使用药物而加重肝负担,避免饮酒,避免过劳。应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血清铜减低提示可能有疾病风险,如肝豆状核变性、Menke卷发综合征、低蛋白血症(如恶性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肾病综合征等)、婴儿口炎性腹泻、烧伤、蛋白质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

潜在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 ; Menke卷发综合征 ; 低蛋白血症 ; 婴儿口炎性腹泻 ; 缺铁性贫血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肝豆状核变性:因体内α-球蛋白缺乏,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使游离铜进入组织沉积,血清铜降低。

2.Menke卷发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吸收铜障碍,铜在组织中分布不平衡,血清、尿、肺、毛发、脑和肝中含量低,肾、脾、十二指肠、胰的含量高,肾皮质铜的含量特别高。

3.低蛋白血症:如肾病综合征。

4.其他:疾病状态下消化道吸收能力减弱、营养摄入量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也是导致铜代谢改变的因素。

非疾病因素

人群:羊膜早破的产妇及胎儿血清铜含量也显著降低。

就诊科室

肝豆状核变性建议到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就诊;Menke卷发综合征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肾病综合征建议到肾内科就诊。

诊疗建议

如仅为单纯性血铜降低,给与定期监测即可;若为疾病因素引起的血铜降低,可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一般采用对症治疗。此外,血清铜降低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药物治疗如曲恩汀、D-青霉胺、锌剂、四硫代钼酸、糖聚合物Chel2;细胞治疗作为根治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使用健康肝细胞重新填充肝脏以替代病变肝细胞。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根治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手段。低蛋白血症如肾病综合征,在药物选择上,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是主要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细胞毒性药物如包括环磷酰胺、盐酸氮芥、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等。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1.肝豆状核变性:给予低铜、高蛋白质、高糖饮食;控制饮用水中铜的含量,最好用净化水、纯净水来代替自来水。

2.肾病综合征:清淡饮食,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多吃优质蛋白。

饮食宜忌

1.肝豆状核变性:应尽量避免食用含铜多的食物,如坚果类、巧克力、豌豆、蚕豆、玉米、香菇、贝壳类、螺类和蜜糖、各种动物肝和血等。

2.肾病综合征:忌高盐食品如腌菜等。

生活管理

1.日常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休息。肾病患者眼部和面部水肿者枕头应稍高些,水肿明显伴大量蛋白尿时应卧床休息,水肿严重伴呼吸困难者采取半卧位休息。

2.多鼓励患者依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行走、锻炼、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3.肝豆状核变性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肢体活动不灵活者,家属要加强看护,防止患者跌倒或坠床。

相关检查

微量元素检查

参考资料

[1]邹杰.白血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检测及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05):80-81.

[2]李光明,范建高.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06):493-495.

[3]李才淑,楼蔓藤,李增禧,劳志华,陈伟民.血清微量元素含量与疾病相关性数据(一)[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2,19(10):35-66.

[4]李才淑,楼蔓藤,李增禧,劳志华,陈伟民.血清微量元素含量与疾病相关性数据(二)[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2,19(11):25-56.

[5]金志涓,钱立群,董桂清,钱大玮.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清铜、锌、铁、镁与血清蛋白质的测定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9(11):17-18.

[6]胡智明,赵忠扩,邹寿椿.肝豆状核变性治疗进展[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03):198-199+202.

[7]张永红,杨旭,罗虹雨,雷建华,王文龙.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01):164-166.

[8]吴爱馀,潘利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清铜、锌、铁、钙、镁的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05):22-25.

[9]王继贵.血清铜: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的一种标志[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4(05):41-42.

[10]刘红虹,罗生强,福军亮,杜宁,宫嫚,王福生.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01):91-93.

[11]周玲燕.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6,30(27):3337-3339.

[12]罗冬梅.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319-320.

[13]罗桂娟,黄春红.饮食营养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2):159-161.

[14]邓芳菊,林丽,欧阳文姝,陈谷英,舒芬华,苏小琴.家属协同护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05):115-116.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