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血清维生素D

指标正常值

1,25-羟化维生素D3

40~160pmol/L

25-羟化维生素D3

35~150pmol/L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反应人体对维生素D的吸收及利用情况。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是类固醇衍生物,具有促进小肠钙吸收、调节血钙平衡等作用,当维生素D缺乏时,可导致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缩写

Vit D

检测价值

检测血清维生素D,对探讨疾病病因、确定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情况有重要意义。同时可辅助预防、诊断、治疗佝偻病、骨软化病等疾病,亦可用于对维生素D中毒的判断。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维生素D偏低在不同年龄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婴儿时期可致佝偻病,到成人阶段可形成骨软化症,老年期可出现骨质疏松症等问题。

潜在疾病: 佝偻病 ; 骨质软化症 ; 骨质疏松症 ; 手足痉挛症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1.佝偻病:由于维生素D缺乏,骨骼不能正常钙化,使骨骼变软,弯曲变形。患儿表现烦躁、多汗等,严重缺钙患儿可见肋骨串珠,下肢内弯或外弯,形成“O”或“X”形,胸骨外凸形成“鸡胸”等,由于钙、磷代谢失调,患儿牙齿发育不良,易发生龋齿。

2.骨质软化症:成人特别是孕妇、乳母,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骨质软化症,可体现为血清25-羟化维生素D3降低。

3.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的维生素D缺乏,由于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影响骨钙化可发生自发性骨折。

非疾病因素

日照不足,使皮肤内维生素D的产生不足;食物中的维生素D摄入过少。

就诊科室

可以在内分泌科进行血清维生素D的检查;对于未成年的患者,出现佝偻病的症状表现,可以选择儿科就诊;对于成年人可以根据症状前往内分泌科和骨科就诊。

诊疗建议

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血清维生素D值降低,针对维生素D缺乏者、佝偻病患者、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给予充足的维生素D,结合患者症状,也要考虑钙等微量元素的补充,针对不同的群体,如儿童、孕妇、肥胖患者、老人等,需要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1.维生素D缺乏:建议用普通维生素D2或D3制剂。对1岁以内维生素D缺乏的婴幼儿和1-18岁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和青少年,用维生素D2或D3达6周,以使血清维生素D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对维生素D缺乏的成年人,建议用维生素D2或D3达8周,以维持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肥胖患者、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和正在使用影响维生素D代谢药物的患者,剂量为常规剂量的2~3倍。凡有吸收不良、婴幼儿不能坚持口服者,可考虑肌肉注射维生素D。

2.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骨软化症:给予充足的普通维生素D和钙剂干预后,常有显著疗效。胃肠吸收不良的患者口服维生素D的需要量更大,或采用肌肉注射方式,应适当补充钙剂,保证人体每日钙需要量。

3.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日照不足者可每天补充普通维生素D,定期监测患者血清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水平,以指导调整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不建议患者常规单次补充超大剂量的普通维生素D。

4.特殊人群的治疗:对冬春季节妊娠或体弱多病的孕妇,可于妊娠7~9个月给予维生素D,一次或多次口服或肌肉注射,同时服用钙剂。婴儿生后数日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双胎、人工喂养儿及冬季出生儿,可于生后1-2周开始口服维生素D或肌注维生素D,并维持1~2个月。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维生素D的需要量与钙、磷摄入量有关,在钙、磷摄入量充足的情况下,婴幼儿、儿童、少年、成年人、孕妇、乳母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均为每天10μg,65岁以上老年人为每天15μg,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每天50μg。

饮食宜忌

1.经常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海产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物。

2.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含量较少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母乳和牛奶中的维生素D含量较低,但是钙的良好来源,在饮食中注意补充牛奶、鱼虾、豆制品、海藻和绿叶蔬菜。

3.对易感人群可适时选用饮食补充剂和维生素D强化食品,提高饮食中维生素D的摄入量,同时纠正偏食和挑食的饮食习惯。

生活管理

1.对于血清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患者,尤其是孕妇、婴儿应多晒太阳、参加户外活动,以得到充分日光照射,可以促进皮下形成维生素D。

2.新生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必要时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D。

3.在阳光不足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可用紫外线灯做预防性照射。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患者可能由于治疗或预防等因素补充大量维生素D,导致维生素D过多,出现疲劳、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引起肾、脑、肺、胰腺等脏器有异位钙化灶和肾结石。

潜在疾病: 维生素D过多症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佝偻病患者短期内多次给予大剂量维生素D,或患有其他骨骼代谢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却被诊断为佝偻病而长期大剂量摄入维生素D,均可导致维生素D过量。

非疾病因素

每日摄入维生素D过多或大剂量维生素D数月内反复肌内注射,或维生素D中毒剂量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部分敏感儿童服用后中毒等引起。

就诊科室

维生素D过量的情况,通常在儿童身上发生,需要去儿科就诊;成年人可以选择就诊内分泌科或营养科。

诊疗建议

血清维生素D水平偏高,可能是摄入过量维生素D所致,或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被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D,存在维生素D中毒的风险。应对这类问题的基础,在于医生对患者的摄入剂量有明确的认识,一旦发生维生素D中毒的情况,需要对症进行急救,防止症状加剧,危害健康,具体如下:

1.立即停用维生素D,并减少钙的摄入量;控制感染,纠正脱水酸中毒;可口服泼尼松使血钙恢复正常,严重病例可根据血钙及X线情况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当肾衰竭时可血液透析,使用低钙渗透液;

2.日常治疗中,应严格掌握维生素D预防剂量及治疗剂量,注意患者对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存在个体差异。

饮食调理

在医生的指导下,降低含维生素D以及含钙食物的摄入。

生活管理

维生素D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若发现异常应早期诊断,应遵医嘱饮食、用药,一般预后良好。

相关检查

血浆维生素D含量测定

参考资料

[1]潘少川.实用小儿骨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史琳娜,李永华,谭荣韶.临床营养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5-86. 

[3]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J].协和医学杂志,2018,9(2):127-143.

[4]周芸,胡雯,赵雅宁.临床营养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35-147.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