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1.10-1.34mmol/L
儿童:1.15-1.40mmol/L
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外液的钙包括蛋白结合钙、可扩散钙和血清游离钙,其中血清游离钙在调节细胞内酶活性、信号传递、腺体分泌、激素-受体结合、凝血机制的激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也参与着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阳离子。
Ca2+
血清游离钙在众多生命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该指标的异常可以反馈甲状旁腺功能,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肿瘤、结核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减退症、急性胰腺炎、新生儿低钙血症、多器官衰竭、酒精中毒等疾病都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并且该指标的降低是新生儿低钙血症唯一的诊断依据,且其下降的程度和速度与低钙血症的危重程度相关。
血清游离钙增高通常由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引起,疾病因素包括甲状腺疾病、结核病等。非疾病因素可见于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和长期不活动导致假阳性、维生素D摄入过度等。
疾病因素
1.甲状腺疾病:包括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肿瘤,均是由于甲状旁腺组织自身病变,导致甲状旁腺细胞钙受体对血清游离钙敏感性下降,而降低了对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会检测出血清游离钙的增高。
2.结核病:是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侵入人体各种器官,在侵入骨组织时,会导致出现骨质疏松,检查可见血清游离钙升高。
非疾病因素
使用噻嗪类利尿剂会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尿钙,增加血钙水平。另外长期不活动、维生素D摄入过度等都会导致血清钙浓度的升高。
甲状腺疾病可去内分泌科就诊,其中甲状旁腺肿瘤还可去肿瘤科就诊;结核病可去传染科就诊。
若血清游离钙增高是由于非疾病因素导致的,则不需给予特殊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身体锻炼,勿过量摄入维生素D。若血清游离钙增高是由于疾病因素导致,需要进一步就医明确具体病因,然后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1.甲状腺疾病:治疗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程度,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可靠的措施,对于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行内科治疗,以控制高钙血症、减少甲旁亢相关并发症为宗旨,主要措施包括适当多饮水,避免高钙饮食,尽量避免使用锂剂、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结合药物治疗。
2.结核病: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及时进行有效化疗,采用抗结核药治疗,根据情况选用激素治疗、手术治疗。
饮食原则
血清游离钙增高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给予合理的饮食搭配,饮食原则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饮食宜忌
1.甲状腺疾病:日常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为主,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限制高钙饮食,如牛奶、豆腐、排骨等;禁辛辣、浓茶、咖啡、烟酒。
2.结核病:饮食以清淡可口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多吃滋阴降火食物,如鸭肉、猪肉、鸡蛋、牛奶、甲鱼、蛤蚧、蚌肉、梨、桑葚、枸杞子、西洋参等。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佳,不宜吃煎炸爆炒烧烤和过夜食物,忌肥甘油腻食物。
1.甲状腺疾病:日常生活中严密监测血钙情况;避免坠床、滑倒,穿防滑鞋子,保持地面干燥,动作轻柔避免强硬外力;术后持续心电监护,观察伤口、管道情况,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取半卧位,逐步过渡到床上、床边活动,术后第二日可下床活动;伤口愈合后可循序渐进做米字形颈部旋转活动。
2.结核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需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非严重结核病患者可在室内室外进行适当活动;夜间易出汗多,出汗后及时更衣避免受凉;注意预防感染,结核病活动期进行呼吸道隔离,对呼吸道分泌物先消毒后弃去,对餐具、痰杯消毒处理,勿与其他急性传染病患者接触;坚持用药,不能自行停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
血清游离钙减低通常由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引起。疾病因素包括原发性甲状旁腺减退症、新生儿低钙血症、急性胰腺炎、多器官衰竭、酒精中毒等。非疾病因素包括在大手术后大量输入枸橼酸盐抗凝血、钙摄入严重不足、饮食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镁缺乏等。
疾病因素
1.原发性甲状旁腺减退症:该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针对甲状旁腺或其他腺体组织的抗体,淋巴细胞侵入腺体使其发生肿胀,以致其功能减退,临床可检测出血清游离钙减低。
2.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时自由脂肪酸、钙、蛋白质形成复合体进入肌肉、脂肪、肝脏等组织,造成血清游离钙降低。
3.新生儿低钙血症:可出现于牛奶喂养的足月儿中,牛奶中钙磷比例不适宜,导致钙吸收差,血清游离钙水平低,也可见于先天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功能不全的患儿,也会出现血清游离钙水平低下。
4.多器官衰竭:多器官衰竭多是全身炎症反应的结果,如败血症、胰腺炎、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进行至危重阶段时会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身体多指标出现异常值,其中可能出现血清游离钙水平减低。
5.酒精中毒:过量饮酒或服用乙醇类,会导致急性酒精中毒,使肌肉溶解释放出来大量坏死物质入血,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同时过量饮酒也是胰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会引起血清游离钙的降低。
非疾病因素
大手术后常会大量输入枸橼酸盐进行抗凝血,枸橼酸盐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液中的钙离子整合而导致钙离子失活,可见血清游离钙浓度明显降低。日常生活中若钙摄入严重不足、饮食导致维生素D缺乏、镁缺乏等情况也会出现血清游离钙浓度减低。
原发性甲状旁腺减退症患者可去内分泌科室就诊;新生儿低钙血症患者可去新生儿科就诊;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去消化内科就诊;多器官衰竭患者多去ICU就诊;酒精中毒患者可去急诊或内科就诊。
若血清游离钙减低是由于非疾病性因素导致的,则不需给予特殊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钙、镁、维生素D的补充。若血清游离钙减低是由于疾病因素导致,需要进一步就医明确具体病因,然后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和新生儿低钙血症均需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预防及纠正低镁血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还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需强调母乳喂养为宜或使用钙磷比例适当的配方奶;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炎症发展,减少并发症,轻症时以内科治疗为主,重症病人还需进行抗休克治疗,内科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多器官衰竭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持续监测重要脏器功能,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防止及纠正并发症;酒精中毒患者轻症无需治疗,兴奋躁动的患者需加以约束,防止意外伤害,补充维生素和扩充血容量,进行维持生命体征的对症治疗。
饮食原则
血清游离钙减低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原发病给予合理的饮食搭配,其中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一般使用母乳喂养或母乳化配方奶喂养,多器官衰竭患者多进行完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无特殊饮食需求。
饮食宜忌
1.原发性甲状旁腺减退症:患者饮食上应以低热量、低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不可挑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柑橘、菠菜、苹果、火龙果等,限制牛奶等乳制品、蛋黄、菜花等高磷食物摄入。
2.急性胰腺炎:轻症者宜进少量清淡流食、低脂少渣食物,重症者或急性发作期应严格禁饮食,日常应注意勿暴饮暴食,大量饮酒。
3.酒精中毒:患者需适量饮酒,患有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的患者尽量戒酒,在催吐或洗胃恢复后,多吃护肝食物,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A、维生素C的食物,如鸡、鱼、蛋、胡萝卜、鱼肝油、柑橘、坚果等。
1.原发性甲状旁腺减退症:患者日常生活中应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定期检测血液和尿液中钙的浓度,留意病情变化,若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日常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可进行快走、散步、游泳等锻炼。
2.急性胰腺炎:患者需注意休息,发病期应严格卧床休息,疼痛时可采取屈膝侧卧位,床边加栏杆以防坠床,保持安静的环境充分休息;待症状消失后可下床活动,活动量视体力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室内通风换气,空气新鲜,保持适当的温湿度;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注意腹部体征,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3.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日常生活环境需安静,家长避免大声呼叫,减少刺激;惊厥发作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抽搐发作时勿紧抱、摇晃患儿,以免受伤或加重抽搐;遵医嘱补充钙剂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4.多器官衰竭:重在预防,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感染,防治感冒、防止进食时的呛咳,一旦发生感染及时控制;病情维护期间加强各脏器的保护和支持,合理吸氧,监护心脏、肾脏功能,注意脑部位置,监测血糖。
5.酒精中毒:患者需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头偏向一侧,保证供氧充足;进行安全防护,躁动时加强巡视,使用床栏,给予适当约束,防止意外发生。
[1]朱国超,张应天.血清游离钙浓度下降在外科危重患者中的价值[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08):559-561.
[2]胡晓波编.专家解读化验报告升级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3-94.
[3]魏伯俊.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治[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6,30(02):32-35.
[4]李太生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感染性疾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0:259-261.
[5]张红妹主编.实用临床护理学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79-280.
[6]李昌提著.中医辨证论治方略[M].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123.
[7]黄春华主编.实用临床儿科疾病诊治精要下第2版[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69-570.
[8]陈惠中著.简明医师临床检验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340-341.
[9]刘俊,梁庆伟主编.小儿疾病防治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57.
[10]吕晓明,宁吉顺,高成杰,李波.葡萄糖酸钙对移植肾血管开放后电解质及血生化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3598-3600.
[11]李冬主编.儿科医师处方手册[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90.
[12]陈思锋主编.病理生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32.
[13]王艳主编.常见病护理实践与操作常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