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为什么晚上吃

白蛋白

指标正常值

正常值

白蛋白包括血清白蛋白(ALB)、尿白蛋白(UALB)、脑脊液白蛋白(ALBC),三者的正常参考值分别如下:

1.血清白蛋白(ALB):4~14岁儿童为38~54g/L,成人为34~48g/L,检测方法采用溴甲酚绿法。

2.尿白蛋白(UALB):<30mg/L。

3.脑脊液白蛋白(ALBC):0.44~0.62g/L。

指标概述

指标含义

白蛋白也称清蛋白,主要在血液中存在,称为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约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一般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分泌。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也含有微量的白蛋白,称为尿白蛋白,若尿液中明显增多,则称为微量白蛋白尿。另外,血清白蛋白可由于血-脑屏障破坏而进入脑脊液中,称为脑脊液白蛋白。

缩写

血清白蛋白(ALB)、尿白蛋白(UALB)、脑脊液白蛋白(ALBC)

检测价值

白蛋白是体内重要的营养蛋白,主要参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等内环境的稳定,也协助血浆中多种物质的转运。其中,血清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分泌,因此其检测结果能反映慢性肝损害的程度,另外也可用于评价营养不良的程度。尿白蛋白测定用于肾脏病的早期诊断,也是目前检查糖尿病以及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损伤的灵敏指标之一。尿白蛋白与β-微球蛋白联合测定,可鉴别肾脏损伤的部位。尿白蛋白主要反映肾损伤程度,也是预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血管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脑脊液白蛋白增多提示血-脑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一般和脑组织或脑膜病变有关。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白蛋白增高包括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常见疾病有严重脱水、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膜炎等,非疾病因素包括药物影响、饮食影响等。

潜在疾病: 严重脱水 ; 糖尿病 ; 高血压 ; 心血管疾病 ; 脑膜炎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白蛋白包括血清白蛋白、尿白蛋白和脑脊液白蛋白,各指标增高提示的疾病因素并不相同,具体如下:

1.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脱水,血浆浓缩,此时并非蛋白绝对量增多。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而以白蛋白浓度降低为多见。

2.尿白蛋白:尿白蛋白主要反映肾小球损伤的程度,是诊断肾小球肾病的灵敏指标,增高见于各种肾病致肾小球受损时。另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常伴有肾脏损伤,也会出现尿白蛋白病理性增高。

3.脑脊液白蛋白:脑脊液白蛋白浓度是衡量血-脑屏障完整性的指标,增高多和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有关。轻度增高多见于急慢性病毒感染、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带状疱疹神经节炎、脑萎缩等,中重度增高多见于条件致病性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单纯疱疹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

非疾病因素

1.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饮水量不足、剧烈运动、酗酒、作息差可引起生理性血清白蛋白升高。

2.长时间站立、高强度运动、血压升高、蛋白摄入量增多、体温变化、情绪过度紧张及药物(如青霉素、硝苯地平、乙酰水杨酸、去甲肾上腺素)等,会导致人体尿液白蛋白的排出量增高。

就诊科室

应根据引起白蛋白升高的病因选择相应科室就诊,如严重脱水应到急诊科就诊,以防出现休克;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建议到肾内科就诊;心血管疾病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多发性硬化、件致病性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单纯疱疹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应到神经科就诊。

诊疗建议

白蛋白病理性升高的病因较多,应明确后对因治疗;若是生理性增高一般无需处理,可自行恢复正常。常见疾病的处理措施如下:

1.严重脱水:有严重脱水症状的患者必须尽快输液,输液的目的是恢复稳态血流动力学,减轻或消除已经存在的脱水症状和预防严重合并症,同时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2.肾小球肾炎:急性期卧床休息,静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同时限盐、利尿消肿以降血压和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需要长期给予降压药物、免疫抑制剂、利尿剂等,发展至终末期则需要进行透析、肾移植等疗法。

3.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β受体拮抗剂、扩血管药、利尿剂、α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物、调脂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钙通道阻滞剂、抗栓药物等。其他疗法包括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

4.脑膜炎:应结合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病毒性脑膜炎可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化脓性脑膜炎应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结核性脑膜炎则给予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等抗结核药物。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如止痛、控制癫痫、退热、降颅压等。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白蛋白偏高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辛辣刺激、烟熏、油炸食物,忌烟酒。

饮食宜忌

1.严重脱水:应以清淡、富有营养、易吸收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食用面条、米粥、蛋羹等食物。适当添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瘦肉、豆制品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胡萝卜、冬瓜、鲜藕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禁烟酒。

2.肾小球肾炎:应注意调整蛋白质的摄入,多补充维生素及锌元素,限制钠盐、钾及磷的摄入,可适当食用鸡蛋、牛肉、鱼肉、白菜、圆白菜、花菜、黄瓜、菠菜等食物。

3.心血管疾病:膳食总体结构应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烹调时尽量使用植物油,主食应粗细搭配,可多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果,少吃煎炸食品,注意多喝水,禁烟酒。

4.脑膜炎:应保证能量供给,可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易消化食物,如奶类、蛋类、肝类、豆制品、瘦肉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禁烟限酒,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浓茶、咖啡料等刺激神经的饮品也应少喝。

生活管理

1.严重脱水:居室环境应舒适、安静、整洁,保持温湿度适宜,勤开窗通风。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干燥、柔软。家属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若出现躁动不安、谵语,要注意防止坠床受伤,若有血压升高、惊厥或嗜睡等情况,应及时呼叫医生。

2.肾小球肾炎: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逐步增加活动量。慢性患者鼓励适当活动,加强锻炼,每天可坚持散步,以不感觉疲劳为度,宜选择打太极拳、健身操、慢跑等轻度活动。另外,做好卫生保健,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情绪稳定等。

3.心血管疾病:应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过度抑郁、悲伤、恐惧和受惊。生活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做好防寒保暖。还应学会日常自我监测和定期复查,如测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血脂、血糖等,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4.脑膜炎:应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保持个人卫生。若需要长期卧床,应勤翻身防止压疮。另外,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体温、血压)的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白蛋白降低包括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常见疾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甲亢、肾病综合征等,非疾病因素主要是妊娠晚期出现的生理性下降。

潜在疾病: 慢性肝炎 ; 肝硬化 ; 恶性肿瘤 ; 甲亢 ; 肾病综合征 ; 营养不良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白蛋白降低主要是血清白蛋白降低,尿白蛋白、脑脊液白蛋白降低属于正常情况,无临床诊断意义。

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由于急性大量出血或严重灼伤时血浆大量丢失,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腹水形成时白蛋白的丢失和肾病时尿液中的丢失。常见的具体疾病有慢性肝炎、肝硬化、乙醇性肝病、肾病综合征、肿瘤、蛋白丢失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甲亢、烧伤、严重皮肤病、心功能衰竭、慢性炎症性肠病和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等。

非疾病因素

妊娠尤其是妊娠晚期,由于体内对蛋白质需要量增加,又同时伴有血浆容量增高,血清白蛋白可明显下降,但分娩后可迅速恢复正常。另外,大量输液可引起细胞外液量增加,出现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

就诊科室

引起白蛋白降低的病因不同,就诊科室不同,比如慢性肝炎、肝硬化、乙醇性肝病等应选择肝病科就诊,肾病综合征可去肾内科就诊,蛋白丢失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炎症性肠病等可去消化内科就诊,营养不良可去营养科就诊。

诊疗建议

白蛋白降低常和慢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等有关,应结合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慢性肝炎:一般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可结合疾病类型给予药物,如病毒性肝炎可给予恩替卡韦、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酒精性肝炎可给予糖皮质激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另外,针对肝脏损伤,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水飞蓟素、熊去氧胆酸等有一定效果。

2.肾病综合征: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对症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给予利尿剂、降压药物、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等,同时注意多休息和预防各种感染。

3.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甲亢等,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同时可结合症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4.营养不良:主要是给予营养支持,如将肠外营养制剂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输入体内,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另外,找到引起营养不良的原发病后给予对因治疗。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白蛋白偏低患者应结合病因采取合理的饮食调整,如慢性肝病应低盐、低糖、低脂饮及禁酒,营养不良应采用多种烹调方式或变换食谱促进食欲。

饮食宜忌

1.慢性肝炎:以低盐、低糖、低脂饮食为主,增加全谷类食物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三餐定时适量,忌过饱。严禁饮酒和抽烟,不吃或少吃甜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2.肾病综合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并能保证足够的营养,包括热量、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脂,水肿时应低盐。

3.慢性消耗性疾病:要饮食均衡,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

4.营养不良:饮食应做到多样化,荤素搭配,可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避免挑食、偏食。宜多吃蔬菜水果、奶类、豆制品、鱼类、瘦肉等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霉变的食物。

生活管理

1.慢性肝炎:避免久坐少动,可选择感兴趣的活动进行规律的运动,注意避免强度过大。戒烟,限酒,生活规律,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2.肾病综合征:应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适当运动,可采取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以提高抵抗力。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减少去往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感染。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刺激。定期复诊,一般可每3个月复查1次血常规、肝肾功能。

3.慢性消耗性疾病:该类疾病病程较长,患者易产生焦躁、抑郁、自卑情绪,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还应适当锻炼,保证睡眠充足,同时注意规范用药。

4.营养不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注意保暖避免因受寒而出现感染。经常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注意定期检测体重及体脂水平,以便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

相关检查

肾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参考资料

[1]高原叶.实用临床检验医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31-232.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91,471,467.

[3]俸家富,黄文芳.现代临床检验诊断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2-153.

[4]徐莉.现代临床检验诊断技术[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29-230.

[5]张水山,王瑞辉,别川定,等.实用临床基础检验学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6-37.

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