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实验室应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确立自身的参考值,以下正常值仅供参考,电化学发光法参考范围如下:
儿童:
<1周:2.93~16.5μmol/L
1~4周:0.86~11.7μmol/L
1~12月:0.09~3.35μmol/L
1~4岁:0.01~0.53μmol/L
5~9岁:0.08~2.31μmol/L
女性:
10~14岁:0.92~7.60μmol/L
15~19岁:1.77~9.99μmol/L
20~24岁:4.02~11.0μmol/L
25~34岁:2.68~9.23μmol/L
35~44岁:1.65~9.15μmol/L
45~54岁:0.96~6.95μmol/L
55~64岁:0.51~5.56μmol/L
65~74岁:0.26~6.68μmol/L
≥75岁:0.33~4.18μmol/L
男性:
10~14岁:0.66~6.70μmol/L
15~19岁:1.91~13.4μmol/L
20~24岁:5.73~13.4μmol/L
25~34岁:4.34~12.2μmol/L
35~44岁:2.41~11.6μmol/L
45~54岁:1.20~8.98μmol/L
55~64岁:1.40~8.01μmol/L
65~74岁:0.91~6.76μmol/L
≥75岁:0.44~3.34μmol/L
硫酸脱氢表雄酮是一种主要由肾上腺网状带分泌的胆固醇前体物质,少量由女性卵巢和男性睾丸分泌,具有微弱的雄激素活性,但可转化为雄激素活性较强的雄烯二酮和睾酮。因此,硫酸脱氢表雄酮在临床上主要作为评价肾上腺功能的有效指标,也可用于青春期发育评估及女性多毛症和月经不规律的辅助判断。
DHEA-S
硫酸脱氢表雄酮几乎全部来自于肾上腺,因此可作为肾上腺雄激素生成能力的指标。此外,DHEA-S的定量检测对性早熟症、女性多毛症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发生肾上腺肿瘤时DHEA-S的水平也会异常升高。
硫酸脱氢表雄酮偏高与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有关,疾病因素主要是真性性早熟、女性多毛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肿瘤,非疾病因素主要和年龄有关。
疾病因素
硫酸脱氢表雄酮偏高和肾上腺代谢异常有关,主要见于真性性早熟、女性多毛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肿瘤等疾病。
非疾病因素
硫酸脱氢表雄酮从7岁左右时开始逐渐增加,30岁左右达到高峰,而后缓慢降低。
硫酸脱氢表雄酮病理性偏高主要和肾上腺代谢异常所致疾病有关,可优先选择内分泌科就诊,若是儿童患者,也可去儿科就诊。
1.真性性早熟: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应用GnRH类似物治疗,包括曲普瑞林、醋酸亮丙瑞林等,能有效抑制LH分泌,使性腺暂停发育、性激素分泌回至青春前期状态,从而延缓骨骺的增长和融合,尽可能达到延长生长年限,最终改善成年期身高的目的。
2.女性多毛症:病因治疗为主,如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腺瘤应采取手术治疗,其他内分泌疾病行针对性治疗。常用药物有醋酸环丙孕酮、螺内酯、氟他胺、溴隐亭等。另外,出于美容考虑可做脱毛治疗,如激光/光子拔毛。
3.多囊卵巢综合征: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控制饮食、减重、调整不良生习惯等一般治疗;遵医嘱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螺内酯、地塞米松、二甲双弧等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长期不孕者还可尝试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
4.肾上腺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目前多采用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野清晰、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根据情况辅以放化疗,但恶性肿瘤一般不敏感。手术前后通常还应给予激素类药物控制病情。
饮食原则
硫酸脱氢表雄酮病理性偏高的患者应注意调节饮食,合理搭配各种营养物质,做到营养全面均衡。避免辛辣刺激、油腻肥甘的食物,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饮食宜忌
饮食应清淡、富有营养,三餐规律.控制食盐和脂肪的摄入,忌烟、酒、咖啡,少吃油炸、煎烤类食物。
1.运动护理:适量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是一种有效、健康的减肥方法,一般推荐有氧运动,重在坚持。但应注意运动得当,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2.心理护理:要学会稳定情绪,注意自我调整,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避免暴怒、抑郁、过度紧张和长期焦虑。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做轻柔的运动等方式来调整情绪。
3.其他: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如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早睡早起,不熬夜,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减轻生活压力,减少电子产品的过量使用等。
硫酸脱氢表雄酮偏低对病因诊断的敏感性较差,可能与近期劳累、体质下降等所致内分泌激素异常有关,对于儿童还可能是青春期发育迟缓,建议就医结合其他检查项目明确原因后进行相应处理。
[1]黄明聪,张晓琍,林光华等.硫酸脱氢表雄酮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定量测定试剂的研制[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第7卷(5):302-305,322.
[2]李继俊.妇产科内分泌治疗学 第3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57-158.
[3]孙香兰.内分泌疾病临床诊疗思维[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36-238.
[4]陆国辉,张学.产前遗传病诊断 第2版 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20:1318.
[5]刘红霞.妇产科疾病诊治理论与实践[M].贵州: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149-152.
[6]葛均波,徐永建,王辰.内科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05-715.
[7]郑凤凤.临床妇产科护理指南[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