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率法(37℃):5~40U/L
丙氨基酸转移酶亦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是参与代谢和生化转化的蛋白酶。当富含AL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L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LT活力上升,其增高的程度与肝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呈正比,可以作为肝脏损伤的检测标志物。
ALT
肝脏损伤或疾病发生时,血液中ALT活性会快速增高,因此ALT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同时还是诊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
ALT升高可由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引起。疾病因素常见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骨骼肌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非疾病因素分为饮食、药物及人群三部分。
疾病因素
肝胆疾病:肝硬化活动期、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癌、脂肪肝、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等。
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非疾病因素
大量饮酒;服用异烟肼、利福平、氯丙嗪及某些化疗药物等;长期劳累、熬夜或剧烈运动等。
引起ALT升高的肝胆疾病,如肝硬化活动期、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癌、脂肪肝、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等,建议到肝病科或肝胆外科就诊;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建议到心血管内科或急诊科就诊;骨骼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建议到风湿免疫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
导致ALT升高的情况较多,需要进一步完善肝功能的其他指标检查,如果肝功能无异常,或由非疾病因素导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建议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如果为疾病因素导致,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
肝胆疾病:肝硬化活动期可采取保肝、护肝的药物治疗,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等;病毒性肝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药物性肝炎需停用导致肝损伤的药物,使用保肝、护肝药物治疗;酒精性肝病需戒酒,使用保肝、护肝药物治疗;肝癌需要进行化疗和手术治疗;脂肪肝的患者要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必要时使用保肝药物治疗;肝脓肿可使用抗生素治疗、穿刺引流以及手术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可采用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胆石症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手术治疗以腔镜手术为主;胆管炎、胆囊炎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前期使用青霉素等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病情稳定后可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时进行抢救,以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然后配合药物及手术治疗;心肌炎患者需注意休息,使用促进心肌细胞营养代谢的药物。
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等;肌营养不良可通过药物及手术方式治疗。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应接受胰岛素治疗或服用降糖药物,并严格控制饮食;甲状腺功能亢进可选择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及手术治疗。
饮食原则
ALT升高的患者饮食应均衡营养,合理调配能量物质来源,建议低脂肪、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可以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进食肉类、蛋类、奶类食品。
饮食宜忌
1.肝胆疾病患者需限制饮酒,忌食油炸、油煎的食物等,尤其是动物的肝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如白菜、西兰花、苹果等。
2.心肌炎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否则会对心脏造成负担,应少食多餐;忌烟酒、生冷刺激等食物。
3.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应控制碘的摄入,少吃海鲜类食物;有低钾的甲亢患者,应多吃橘子、榨菜等高钾食物,必要时可服用药物补钾。
1.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家人应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传染。
2.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高代谢疾病,运动量增加会加速代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应注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3.心肌炎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避免熬夜及过度疲劳,以免给心脏造成负担。
[1]《体检指标异常解读与防治对策》编写委员会编.体检指标异常解读与防治对策[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150.
[2]林松元.怎样看体检报告单(第3版)[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1:217-219.
[3]李敏,韦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硫酸基转移酶2A1表达及其与总胆汁酸\血清胆红素\石胆酸\谷丙转氨酶相关性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9,0407(08):835-836+839.
[4]陈永平,杨永平,丁惠国,林明华,张明香,陈良,邓存良,邬小萍,李用国,林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1,8(04):1-6.
[5]赵林.还原型谷胱甘肽+熊去氧胆酸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及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1,0307(08):92-93.
[6]张金连,苑东敏,崔静,赵园园,王云云,杨帆,孙健平.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病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20,0407(08):151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