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际医疗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共收录87位医生,可服务医生数9
太白穴的准确位置及作用功效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太白穴位置明确, 解剖位置处于足内侧缘 ,可通过赤白肉际定位,功效涵盖多方面, 在健脾和胃上,能助运化促消化;于利湿消肿而言,可调节水液代谢;从益气统血来讲,可生气血并统摄血液 ,为人体健康发挥关键作用。 位置 太白穴处于足内侧,在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的凹陷之处,此处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其周围有众多的肌肉、肌腱附着与交错,并且有足底内侧神经以及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分布其中,定位可沿着足内侧赤白肉际,由关节处向后推寻,直至触及一处明显的凹陷。 功效 1、健脾和胃: 太白穴作为脾经的原穴,与脾脏的联系紧密,能够有效调节脾脏的运化机能,促使食物在胃肠道内得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当脾胃功能虚弱,出现诸如胃脘胀满、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刺激太白穴可激发脾经经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动力,改善相关症状。 2、利湿消肿: 太白穴通过对脾经的调节作用,能够助力脾脏运化水湿,对于因脾失健运而导致的水湿内停,尤其是表现为下肢水肿、身体困重、四肢浮肿等症状时,刺激太白穴可促进水湿的排泄与运化,调节体内水液的平衡分布,减轻水肿症状,使人体恢复清爽与活力。 3、益气统血: 脾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还具备统摄血液的重要功能,太白穴能够激活脾经的气血生化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与充盈,对于因气血不足引发的面色苍白、身体倦怠、气短乏力等症状,有着良好的改善效果,它还能强化脾脏统摄血液的能力,预防因脾不统血而出现的各种出血性病症,如便血、尿血等。 按揉太白穴注意事项 注意保暖: 寒冷会使足部血管收缩,阻碍气血运行,降低按揉效果,还可能引发肌肉痉挛,按揉时所处环境温度应适宜,冬季可提前暖足,如用温水泡脚片刻,按揉过程中若感觉足部变凉,应暂停,待恢复温暖后再继续,确保足部始终处于温暖状态。 按摩手法: 按摩手法直接影响成效,力度要适中,过轻无法刺激穴位,过重易致损伤,用指腹轻柔按压并环形揉动是较好方式,动作应平稳连贯,避免急按猛揉,开始时力度可稍轻,再逐渐调整至能耐受且有酸胀感。 按摩频率: 合适的按摩频率很重要,过于频繁会让足部组织疲劳、引发炎症,频率过低又难达效果,一般每天1-2次,每次3-5分钟即可。
334
2024.12.24
针灸常用40个部位
马小丽
主任医师
中医科
针灸常用部位众多, 但是并没有所谓的40个,主要集中在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等区域 ,每个穴位各有其独特功效与主治范围,通过针刺或艾灸等操作,可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比较典型的穴位包括百会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膻中穴、肾俞穴以及命门穴等。 百会穴 具体位置: 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主治: 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失眠等,针刺此穴可起到镇静安神、醒脑开窍的作用。 合谷穴 具体位置: 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 头痛、发热、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等,针刺此穴可起到疏风解表、清热镇痛的作用。 足三里穴 具体位置: 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等,针刺此穴可起到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的作用。 膻中穴 具体位置: 位于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 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八会穴之气会,主治胸闷、咳嗽、气喘、心痛、噎膈、呃逆、乳少、乳痈、咳喘病等,针刺此穴可起到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的作用。 肾俞穴 具体位置: 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主治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等肾虚病证,以及耳鸣、耳聋等,针刺此穴可起到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作用。 命门穴 具体位置: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腰痛、腰脊强痛、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等,针刺此穴可起到温肾助阳、固本培元的作用。 针灸穴位时注意事项 1、保持身心放松: 在进行针灸治疗前,患者应尽量保持身心放松,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过度紧张不仅会影响针灸效果,还可能引起晕针等不良反应,并且应选择舒适的体位,以便医生准确取穴并进行治疗。 2、遵循医嘱: 针灸过程中,患者应避免随意乱动,以免发生弯针、滞针或损伤皮肤等不良情况,若感到疼痛或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调整针刺手法或穴位。 3、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正规的医疗机构通常拥有专业的医生和先进的设备,能够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应避免选择无证经营的机构或个人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发生医疗事故或损害健康。
374
2024.12.24
风市放血的位置与功效
白文武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风市穴放血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 放血的位置处于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即风市穴位置,放血可起到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平肝潜阳的功效 。 位置 风市穴位于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即为风市穴,其深层有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等肌肉组织,并且处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上,与胆经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 功效 1、祛风除湿: 风市放血能够疏泄胆经的气血,使风邪、湿邪有出路,通过放血疗法,能够将局部经络中瘀滞的风、湿之邪随血排出体外,达到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的目的,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2、通络止痛: 风市穴为胆经要穴,胆经气血畅通与否与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当胆经气血瘀滞时,会出现下肢的疼痛、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等情况,风市放血可以调节胆经气血的瘀滞状态,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 3、平肝潜阳: 胆经与肝脏相表里,风市穴通过调节胆经气血,间接对肝脏的功能产生影响,在一些肝阳上亢的病症中,如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等症状时,风市放血可以平肝潜阳,通过疏泄胆经的多余气血,使肝脏的阳气得以潜藏,气血趋于平和。 风市放血的注意事项 消毒与无菌操作: 放血前,施术者需洗净双手,佩戴无菌手套,放血部位周围皮肤要用碘伏或75%酒精进行常规消毒,消毒范围应适当扩大至穴位周围5-10厘米,所使用的放血针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或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具,避免交叉感染。 放血量控制: 风市放血的放血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合理控制,一般放血量不宜过多,对于初次接受风市放血或体质较弱者,放血量通常控制在3-5毫升,而对于体质较好、病情较重且经医生评估适宜多放血的患者,放血量也不宜超过10毫升。
900
2024.12.24
浮白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浮白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其准确位置在头部, 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适当刺激该穴位, 可散风止痛、理气散结 。 位置 位于人体头部,耳后乳突后上方,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上1/3交点处。 取穴方法 1、找到耳后乳突: 在头部侧面,耳朵后方可以摸到一个突出的骨头,这就是乳突。 2、确定天冲穴与完骨穴: 天冲穴位于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完骨穴则位于耳后乳突的下后方。 3、连接天冲穴与完骨穴并找到交点: 将天冲穴与完骨穴用弧线连接起来,然后在这条弧线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处,即为浮白穴的体表位置。 作用 1、散风止痛: 浮白穴归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散风止痛的功效。通过按摩浮白穴,可以有效缓解痛风、头痛、颈项强痛等疼痛症状。这一功效得益于浮白穴对气血运行的调节作用,它能够促进头部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2、理气散结: 浮白穴还能理气散结,对于气机阻滞引起的胸闷、心烦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通过艾灸浮白穴,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机的恢复,从而缓解这些不适。 注意事项 手法: 使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进行按摩,可以采取点按、揉按或者小幅度打圈的方式。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头皮疼痛或损伤。同时,手法应轻柔,以舒适为主。 时间与频率: 每次按摩的时间控制在2-5分钟,不宜过长或过短。每天可按摩1-2次,以早晚进行为佳。长期坚持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身体舒适感。 生活习惯调整: 在刺激浮白穴的同时,还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注意头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免受寒;适当进行头部和颈部的运动,如摇头、点头、转头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578
2024.12.24
叉一叉二叉三针灸准确位置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叉一叉二叉三,指的是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以及三叉三穴,统称叉三穴,属于董氏奇穴, 分别位于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中指和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 。 三叉一穴 位置: 在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此穴的定位较为精准,手部握拳,食指与中指交叉的正中央位置即为三叉一穴。 主治病症: 其对于五官科疾病,如眼角痛、眼发红、鼻炎、耳鸣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能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外感疾病以及手麻、手臂痛等上肢疾病。 针法: 直刺2-3分,可采用皮下针向腕方向进针0.5-1寸。 三叉二穴 位置: 在中指和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方法是手部握拳,中指和无名指交叉的正中央位置即为三叉二穴。 主治病症: 和三叉一穴类似,对眼痛、耳鸣、鼻塞等五官科疾病有疗效;也可用于缓解肋间神经痛、胸胁痛等胸部疾病;对于手痛、手麻等手部的不适症状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针法: 直刺2-3分,皮下针向腕方向进针0.5-1寸。 三叉三穴 位置: 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方法是手部握拳,无名指与小指交叉的正中央位置即为三叉三穴。 主治病症: 主要用于治疗重感冒、头晕、头痛等;还能缓解坐骨神经痛、腰酸腿痛等下肢疾病;对于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针法: 双手取穴效果更佳。针深2-3分,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叉三穴针灸注意事项 1、治疗前准备: 如实告知医生自身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血液疾病、皮肤病、心脏疾病等,因为这些可能影响针灸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2、治疗过程中: 保持安静,不要随意变动体位,防止银针移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影响疗效,若出现心慌、头晕、恶心等不适,务必立即告知医生,可能是晕针现象。 3、治疗后护理: 针灸后在诊室休息片刻再离开,避免立即起身活动导致头晕,针灸部位4-6小时内不要沾水,以防感染。
489
2024.12.24
风市穴的位置与功效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风市穴 位于大腿外侧区域 ,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的重要穴位,可通过简便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的方法进行定位, 合理刺激可起到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等功效 。 位置 风市穴位于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处于腘横纹上7寸,其深部有股外侧肌等肌肉组织,且有股外侧皮神经等神经分布。 定位方法 1、简便定位法: 患者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尖所触及的大腿外侧部位即为风市穴。 2、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的长度为19寸,在此连线上,从腘横纹向上量取7寸处便是风市穴。 功效 1、祛风除湿: 风市穴作为胆经穴位,能够激发经气,调动人体自身的正气以抵御风邪的侵袭,同时促进气血的流通,使湿邪得以运化消散,对于因风寒湿痹导致的膝关节、踝关节疼痛,以及坐骨神经痛等病症,刺激风市穴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 2、通经活络: 风市穴所处的位置使其成为大腿外侧经络气血运行的枢纽,能够疏通足少阳胆经的经气,进而调节与之相表里的厥阴肝经的气血,使两条经络的气血相互协调、顺畅流通,适用于因经络不通导致的下肢麻木、无力,以及偏瘫后遗症中下肢功能障碍等情况。 3、平肝潜阳: 风市穴可以通过调节胆经经气,间接影响肝脏的阴阳平衡,使上亢的肝阳得以潜藏,恢复肝脏疏泄功能的正常节律,适用于高血压病初期出现的肝阳上亢型头晕、头痛,刺激风市穴有助于稳定血压,缓解头目眩晕等不适。
797
2024.12.24
三阴交位置图、作用和定位方法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具体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解剖位置处于小腿内侧的深层肌肉与骨骼结构之间,此穴位 具有调节气血运行、滋养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以及缓解下肢水肿等多种作用 。 具体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处,靠近胫骨后缘,这个位置对应于小腿内侧深层肌肉群与骨骼之间的特定区域,对于刺激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定位方法 可以从内踝尖开始,沿着小腿内侧向上测量四横指的距离,然后在胫骨后缘找到一个自然形成的凹陷点,这种定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适用于不同体型的人群。 功效 1、调节气血运行: 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汇点,能够有效调节全身气血运行,通过疏通经络,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气血流动,改善因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2、滋养脏腑功能: 三阴交穴可以滋养肝脏,帮助疏肝理气;强化脾脏,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滋补肾脏,增强肾精,全面提升脏腑功能。 3、改善血液循环: 三阴交穴有助于促进全身尤其是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积引起的肿胀和疼痛,长期刺激该穴位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下肢水肿,增加肢体末端的血液供应,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 4、缓解下肢水肿: 针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水肿,三阴交穴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调节体内水分代谢,增强肾脏和其他器官的功能,达到消肿的效果。
633
2024.12.24
中平穴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中平穴 位于下肢小腿外侧,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等多重功效 ,是治疗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的常用穴位,如果要按摩或针灸此穴位,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位置 中平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胃经循行的路线上,在解剖学中它具体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或者足三里穴下1寸偏于腓侧的位置。 功效 1、调和气血: 中平穴位于经络的重要节点上,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激发经络的潜能,促进气血的顺畅流动,有助于调和气血,改善身体机能,对于治疗气血不和引起的疾病具有显著效果。 2、通经活络: 中平穴还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能够疏通经络,消散气滞血瘀,对于治疗经络不通、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它还能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 3、消炎止痛: 中平穴在治疗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消炎止痛作用,通过针灸或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肩颈部的疼痛和僵硬感,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病痛具有重要意义。 4、调节脏腑功能: 中平穴与全身各个脏腑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平穴按摩手法 1、点按手法: 采用点按中平穴时,患者需将手指伸直,以指端垂直对准穴位,力度由轻渐重,缓缓下压,当穴位产生明显酸胀感后,保持该力度3-5秒,然后慢慢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每分钟约60-80次,可使穴位受到深度刺激,有效激发经气运行,促进局部气血流通,对缓解相关病症有积极作用。 2、揉按手法: 揉按中平穴时,患者把手指放在穴位上,以穴位为中心做环形运动,揉按时动作要轻柔且连贯,力度均匀适中,使穴位周围产生温热感。每次揉按时间持续3-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揉按能舒缓肌肉紧张,调节经络气血的顺畅度,有助于改善身体的不适状况,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与恢复。
842
2024.12.24
承泣穴的位置和功效
白文武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承泣穴位于面部 ,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刺激承泣穴对多种眼部不适及相关病症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可起到明目退翳、祛风通络、调理脾胃的功效 。 位置 承泣穴位于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解剖位置为眼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眶下孔的上方,此穴位较为浅表,容易被触及与定位。 功效 1、明目退翳: 此穴位归属于足阳明胃经,而阳明经气血充足,与目系联系紧密,通过刺激承泣穴,能够促进眼部气血的流畅运行,濡养眼内组织,如视网膜、晶状体等,对于因肝肾阴虚、肝火上炎或风热外袭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眼生翳膜等眼部病症,有一定的改善与治疗效果。 2、祛风通络: 承泣穴所在的经络网络能够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眼部经络气血的运行,驱散风邪,疏通阻滞的经络,从而缓解因风邪所致的眼部肌肉不自主运动等异常情况。 3、调理脾胃: 承泣穴虽位于眼部,但其所属的足阳明胃经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刺激承泣穴能够通过调节足阳明胃经的经气,间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气血不足,进而引起的眼部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眼窝凹陷、眼神呆滞、视力疲劳等症状。 承泣穴的刺激方法 指压法: 以食指或中指的指腹轻轻按压承泣穴,按压时力度要适中,开始时先轻触穴位,感受其位置与局部反应,随后逐渐增加压力,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度,一般每次按压3-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按摩法: 按摩承泣穴时,通常采用轻柔的环形按摩手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在承泣穴周围,以穴位为中心,缓慢地做小幅度的环形转动,按摩的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或逆时针,力度应均匀柔和,避免过度用力造成眼部不适或损伤,每次按摩约5-10圈,然后稍作停顿,重复进行3-5组。
648
2024.12.24
京门穴的位置与功效
白文武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京门穴属于足少阳胆经, 可在侧腰部找到此穴位,通过揉法、推法、擦法的方法,可起到调理肾脏疾病、调节胆腑功能,并且还有改善腰侧疼痛的功效 。 位置 京门穴在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处于肋骨与腰部软组织的交界区域,在侧腰部顺着肋骨的走行方向,最下方一根肋骨的尽头稍下方能较为准确地定位到该穴位。 功效 1、调理肾脏疾病: 京门穴作为肾之募穴,能够调节肾脏的气血阴阳,对于肾脏疾病有着积极的调理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肾阴亏虚等情况。 2、调节胆腑功能: 京门穴属于胆经穴位,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对于胆汁排泄不畅导致的胁肋胀痛、口苦、黄疸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京门穴对胆腑主决断的功能也有辅助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胆小易惊、犹豫不决等与胆气不足或胆气上逆相关的情志问题。 3、改善腰侧疼痛: 京门穴位于侧腰部,对该区域的气血运行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刺激京门穴能够疏通胆经在腰侧的气血经络,驱散寒湿之邪,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症状。
932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