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
共收录62位医生,可服务医生数2位
胆管细胞癌的症状
张勇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管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细胞。其症状可能因人而异,通常包括乏力、体重减轻、黄疸、腹痛等。
1、乏力:
由于胆汁淤积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吸收,使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就会感到疲乏无力。这种疲劳感可能是渐进性的,即使休息充足也无法缓解。乏力通常是由于胆汁淤积影响到机体代谢功能所致,可导致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等现象发生。
2、体重减轻:
由于癌症消耗了机体的能量储备,同时食欲减退也会影响营养摄入,所以会导致体重下降。患者可能会突然发现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少,且伴随着明显的厌食和消瘦。
3、黄疸:
大约90%的患者会出现黄疸,是因为肿瘤压迫肝内胆管或者侵犯肝外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进而引发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白部分发黄,可能伴随尿液颜色加深,大便呈灰白色。黄疸可能逐渐加深,伴随着厌食、乏力、贫血等症状。
4、腹痛:
通常位于右上腹部,可能呈持续性或阵发性,有时可能放射至背部或右侧肋骨下方。腹痛可能是由于肿瘤直接侵犯肝脏、胆管壁或周围组织所引起的。此外,如果合并胆结石及胆道感染,可能会有发冷、发热等症状,并且伴有阵发性腹痛及隐痛。
5、腹部肿块:
部分胆管细胞癌患者可能会在腹部触及到肿块,肿块通常是由于肿瘤本身增生形成的。肿块位置多在右上腹部,大小不一,质地较硬,移动度小。有时,如果癌肿发生于胆总管下端,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除了上述主要症状外,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水、贫血、肝转移等症状,也有可能会出现肝功能衰退、身体水肿等现象。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胆管细胞癌需要完善的检查项目
胆管细胞癌的确诊和评估需要一系列详细的检查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分期以及是否发生转移。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超声波、CT扫描或MRI能够观察胆管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发现病变并判断其范围。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胆管内部情况,并允许取样进行细胞学分析。血液检测可评估肝功能状态和肿瘤标志物水平,为病情提供额外线索。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能全面了解全身是否有转移病灶。活检则是取得病理诊断的金标准,确保治疗方案的准确性。
1156
胰腺瘤症状
张勇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胰腺瘤是指发生在胰腺组织中的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常见的类型包括胰腺导管腺癌、胰岛细胞肿瘤等。胰腺瘤的症状因其位置和大小而异,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包括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腹痛等。
1、消化不良:
胰腺瘤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部不适、胀满感等。这是因为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减少或功能异常,使得食物的分解和吸收受到影响。长期消化不良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2、体重减轻:
由于胰腺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患者往往无法有效利用摄入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而消耗自身储备以获取能量。这会导致体重逐渐下降,可能伴随着食欲减退或疲劳感增加。体重下降是胰腺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3、腹痛:
胰腺瘤患者常常会出现腹痛的症状。这种疼痛可能表现为中上腹部或脐部附近的持续性或间歇性钝痛,也可能会放射至背部,甚至影响到胸部和肩部。疼痛通常是由于肿瘤压迫周围组织结构或侵犯神经所致。随着肿瘤增大,疼痛可能会加剧,特别是在进食后或躺下时更为明显。
4、腹泻:
胰腺瘤可能导致胰腺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腹泻。腹泻通常表现为稀水样便且次数增多,可能伴有脂肪泻。这是由于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不足或失去正常功能,导致食物无法被充分分解和吸收。
5、黄疸:
黄疸是胰腺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尤其是在肿瘤发生在胰头部时。肿瘤的生长可能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从而引发胆汁淤积和黄疸。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尿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黄疸可能伴有瘙痒和右上腹部胀痛或不适。严重时,黄疸还可能伴随发热和寒战。
胰腺瘤患者可能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还可能出现发热、贫血或血糖波动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由于胰腺瘤引发的代谢异常和全身反应所致。
胰腺瘤患者需要完善的检查项目
胰腺瘤的诊断和评估需要一系列详细的检查项目,以确保准确判断肿瘤性质并指导治疗方案。患者先进行的是血液检测,包括肝功能测试、血糖水平以及特定肿瘤标志物,这些可以帮助初步评估病情。
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腹部超声是初步筛查工具,但CT扫描或MRI能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内镜超声(EUS)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进一步精确诊断,并允许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对于疑似恶性肿瘤,可能需要进行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
1027
什么原因会造成肝纤维化
张勇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在各种慢性损伤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纤维组织异常增多的一种病理现象。造成肝纤维化的原因包括药物或毒素损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1、药物或毒素损伤:
某些药物和化学毒素具有肝毒性,如抗结核药、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中间代谢产物,这些产物会损伤肝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这些炎症反应会激活肝星状细胞,造成细胞外基质增多,从而引发肝纤维化。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是预防药物性肝纤维化的关键。
2、病毒性肝炎:
乙型和丙型肝炎是引起肝纤维化的最常见原因,这些病毒侵入肝脏后,会引发肝脏的炎症反应。长期持续的炎症会导致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和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炎病毒的复制和持续感染是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3、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会对肝脏造成严重的负担,引发酒精性肝病。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这些病理变化会诱导肝星状细胞活化,促使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最终导致肝纤维化。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是由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导致的肝脏内脂肪过度堆积。这种脂肪沉积会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增加。这些变化会促使肝星状细胞活化,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改善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等,有助于缓解病情。
5、自身免疫性肝病:
是一类因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脏组织而引发的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这类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肝脏组织,引发持续的肝脏炎症。这种炎症会刺激肝星状细胞,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形成肝纤维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减轻肝脏炎症。
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病等,可导致肝脏损伤和纤维化。这些疾病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肝脏内某些代谢酶的缺乏或功能异常。这些异常会导致代谢产物在肝脏内堆积,引发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
肝纤维化患者需要完善的检查项目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评估需要一系列详细的检查。血液检测是基础,包括肝功能测试、凝血功能测试以及肝纤维化标志物(如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等),这些指标能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和纤维化进程。
影像学检查不可或缺,超声波可以初步评估肝脏形态和质地,而弹性成像技术则能够定量测量肝脏硬度,间接判断纤维化阶段。CT和MRI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其他并发症。肝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直接了解纤维化程度及炎症活动度。
753
多发性胆囊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张勇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多发性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内同时存在多个息肉病变,其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息肉的大小、性质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决定,包括定期复查、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但要注意,并没有绝对的最佳治疗方法,需要多种治疗方法综合应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定期复查:
对于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无症状的多发性胆囊息肉,一般建议定期复查超声,以监测息肉的变化情况。复查频率可根据息肉的大小和增长速度来定,一般建议每3-6个月或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这种观察治疗的方法适用于那些良性胆固醇性息肉,恶变的可能性极低。
2、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胆囊负担,减少息肉的生长和刺激。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胆囊功能,预防息肉的发展。
3、药物治疗:
对于部分伴有胆囊炎症状(如右上腹隐痛、腹胀、恶心等)的多发性胆囊息肉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这些药物主要是消炎利胆类药物,有助于减轻胆囊炎症,缓解症状。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消除息肉本身,只能针对胆囊炎的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4、保胆取息肉术:
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如息肉数量较少、位置较好且为良性者,可考虑行保胆取息肉术。这种手术在保留胆囊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腹腔镜或胆道镜技术将息肉切除。不过该手术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术后息肉可能复发,并且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当多发性胆囊息肉体积较大(直径大于2厘米)、增长迅速或伴有明显症状时,一般建议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多发性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切除胆囊可以彻底去除息肉病灶,降低恶变的风险。
如果多发性胆囊息肉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除了进行胆囊切除术外,还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术后综合治疗。这可能包括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手段。术后的定期复查也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及时进行处理。
多发性胆囊息肉的相关检查项目
超声检查是诊断多发性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内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及位置。通过定期的超声检查,可以监测息肉的变化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除了超声检查,上腹部CT或磁共振检查也可以用于评估胆囊息肉的情况,特别是当超声检查结果不明确或需要更详细的解剖信息时。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确的治疗计划。
此外,在手术前后,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1222
胆囊壁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
张勇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壁息肉样病变,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胆囊壁息肉样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通常是在体检中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的。
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因素有关。胆固醇代谢紊乱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沉积于胆囊壁,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形成息肉。慢性胆囊炎则是胆囊黏膜长期被激活的免疫细胞浸润、胆囊壁纤维化引起的疾病,也会诱发息肉的发生。此外,胆囊结石也可能刺激胆囊壁,导致炎症和损伤,进而促进息肉的发展。
在症状方面,大多数胆囊壁息肉样病变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闷胀不适,少数可伴有疼痛,疼痛部位通常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并可向右肩背放射。这些症状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应引起患者的重视。
治疗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观察随诊。对于有症状、息肉直径较大(通常认为≥10mm)、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年龄较大(≥50岁)以及具有胆囊息肉恶变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主要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而备受推崇。对于无症状、息肉直径较小且无明显变化的患者,则可定期复查超声,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无需特殊治疗。
需要注意,对于存在胆囊息肉恶变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壁不规则等,应更加密切地关注病情变化,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通过综合管理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恶变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相关检查项目
1、腹部超声:
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用于评估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位置,监测其随时间的变化。
2、CT或MRI扫描:
提供更详细的图像,帮助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特别是对于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息肉。
3、内镜超声(EUS):
能够获得更高分辨率的胆囊壁和息肉图像,有助于评估深层组织结构,确定病变性质。
4、血液检查:
包括肝功能测试和肿瘤标志物(如CA19-9),评估肝脏健康并筛查潜在恶性变化。
5、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症状及既往病史,进行全面的腹部触诊,评估右上腹是否有压痛或其他异常表现。
814
胆结石怎么手术
张勇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结石手术是治疗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的常用方法,常见的胆结石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等。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通过腹壁上的小切口,利用腹腔镜器械进行胆囊切除。此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适用于胆囊结石数量多、直径大或伴有胆囊息肉等情况。术后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定期复查。
2、开腹胆囊切除术: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囊穿孔或胆囊癌等情况,可能需要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该手术通过腹壁大切口,直接切除胆囊。虽然创伤较大,但可彻底清除病灶。术后恢复较慢,需较长时间静养,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ERCP):
ERCP适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通过十二指肠镜,将内镜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造影剂后显示胆道系统,再利用取石网篮或球囊等器械取出结石。ERCP创伤小,恢复快,但可能并发胰腺炎、胆管炎等。术后需禁食、补液,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4、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取石术(PTCD):
PTCD适用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黄疸等情况。通过皮肤穿刺胆管,放置引流管引流胆汁,同时可进行胆道镜检查及取石。PTCD可迅速缓解胆管炎症状,但存在出血、胆瘘等风险。术后需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期冲洗胆道。
5、保胆取石术:
保胆取石术适用于胆囊结石数量少、直径小、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患者。通过腹壁小切口或腹腔镜,切开胆囊壁,取出结石后缝合胆囊。此方法保留了胆囊功能,但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术后需长期服用利胆药物,定期复查胆囊功能。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避免油腻、辛辣、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适当活动,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粘连。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评估术后恢复情况。如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胆结石手术需要完善的检查项目
胆结石手术前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确定结石的位置和大小,以及规划最合适的手术方案。腹部超声是首选的初步影像学检查,用于确认胆结石的存在及其在胆囊或胆管内的位置。血液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测试和胰腺酶水平测定,用以评估肝脏和胰腺的功能状态,并检测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
对于复杂病例或怀疑有胆道梗阻时,可能会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以获取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用于直接观察胆道系统并处理某些问题,如取出胆石。
589
胆管肿瘤的症状有哪些
张勇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管肿瘤是指发生在胆管系统的肿瘤,可能与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症状包括黄疸、上腹疼痛、大小便异常等。
1、黄疸:
由于胆管肿瘤可能导致胆总管阻塞,胆汁无法正常排泄至肠道,进而引起胆汁淤积,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导致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往往是持续性的,并可能逐渐加重,伴随着瘙痒和体重减轻。黄疸的出现往往提示胆道梗阻的存在,是胆管肿瘤的重要警示信号。
2、上腹疼痛:
胆管肿瘤可引起上腹疼痛,尤其是当肿瘤阻塞胆管后,胆汁在胆囊内积聚,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从而引发剧烈的上腹疼痛。这种疼痛有时会放射至背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但上腹疼痛往往是胆管肿瘤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
3、大小便异常:
胆汁淤积可能导致粪便呈现灰白色或白色,称为白陶土样便。同时,胆汁倒流至尿液中,可能使尿液呈现深色或茶色。这些大小便的异常变化,是胆管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4、消瘦与食欲下降:
胆管肿瘤可能导致食欲下降和消化吸收不良。由于胆汁淤积,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营养摄入不足,导致患者逐渐消瘦。消瘦和食欲下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剧病情的发展。
5、低烧与寒战:
胆管肿瘤引起的胆总管阻塞还可能引起退行性感染,导致患者出现低烧和寒战的症状。这是因为胆道梗阻后,胆汁淤积容易滋生细菌,引发胆道感染。感染的出现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需要注意,当胆管肿瘤阻塞部位接近胃部时,患者可能出现胃灼热、食道烧灼感、嗳气等消化不适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胆管肿瘤已经对周围组织产生了压迫或浸润,需要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
胆管肿瘤的相关检查项目
1、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了解肝功能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胆道梗阻。
2、影像学检查:
如B超、CT、MRI等,可以观察胆管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胆道镜检查:
通过胆道镜直接观察胆道内部情况,可以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4、病理学检查:
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以及分化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1035
肝管结石怎么治疗
张勇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肝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多样,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采取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与生活调理、药物治疗、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等。
1、一般治疗与生活调理:
对于结石体积较小且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一般治疗与生活调理的方式。这包括多喝水,以促进结石的自然排出;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等,同样有助于结石排出。
2、药物治疗:
对于较小的结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利胆药物,这些药物有助于促进胆汁排出,从而控制病情。此外,若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可以遵医嘱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效果极其有限,而且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消除结石,只能起到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的作用。
3、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
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适用于处理位于肝管内的较大或复杂结构的结石。在影像学引导下,将一根细针插入皮肤到达目标区域,然后在X光监视下将一根导丝送入胆管内直至结石处,用专用工具夹取或破碎结石并取出。
4、开腹手术治疗:
对于结石体积较大、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肝管切开取石术、胆总管探查术等,具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清除结石,但术后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
还可以进行内镜治疗与肝移植术,内镜治疗主要是通过内镜的方式将胆管内的结石取出,适用于胆管结石体积较大且胆管狭窄的患者。而肝移植术则适用于结石广泛分布于肝内胆管、且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效的患者。
肝管结石需要完善的检查项目
肝管结石的诊断和评估需要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来确定其位置、大小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腹部超声波是初步筛查工具,可以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可能存在的结石。为进一步明确诊断,CT扫描或MRI能提供更清晰的图像,特别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无需侵入性操作即可详细观察胆管系统。
血液检查用于评估肝功能,检测肝酶、胆红素水平等指标,了解是否有肝脏损伤或黄疸。如果怀疑有并发症或复杂情况,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不仅可以确诊,还能进行治疗如取石或放置支架。此外,对于反复发作或有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新出现的问题。
841
肝癌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肝癌是指肝脏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主要类型为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肝癌的症状在不同阶段可能有所不同,通常包括消瘦与乏力、发热、消化道症状等。
1、消瘦与乏力:
这是由于肿瘤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同时肝功能减退导致患者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进而引起体重下降和全身乏力。此外,肿瘤还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乏力的症状。
2、发热:
部分肝癌患者可出现发热的症状,发热通常呈持续性或午后低热,与癌肿坏死产物吸收有关。虽然发热不是肝癌的特异性症状,但持续低热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应警惕肝癌的可能性。
3、消化道症状:
肝癌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在肝癌早期可能较为轻微,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会更加明显。中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便秘等严重症状。消化道症状的出现与肿瘤对胃肠道的压迫和肝功能减退有关。
4、黄疸:
由于肿瘤增大压迫胆道,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的症状。严重时,小便也会发黄,甚至伴有皮肤瘙痒。黄疸的出现意味着肝功能已经受到严重损害。
5、肝区疼痛:
由于肿瘤迅速生长,肝包膜张力增加,患者会出现肝区疼痛,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或剑突下的隐痛、胀痛或钝痛。这种疼痛可能是间歇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并且在夜间或劳累后可能加重。疼痛有时还可能放射至右肩或背部。
除了上述症状外,肝癌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一些症状。例如肝肿大与包块是中晚期患者的常见体征,可在右上腹摸到包块。腹水与水肿也是肝癌晚期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腹部膨隆、下肢水肿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因素有关。肝癌还可能引起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倾向,以及烦躁、易怒等精神神经症状。
肝癌患者需要完善的检查项目
肝癌的诊断和评估需要一系列综合性的检查项目。肝功能测试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是基础,用以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及肿瘤活性。腹部超声波作为初步影像学筛查工具,可以发现肝脏内的异常肿块或结节。CT或MRI扫描提供更详细的影像信息,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并排查是否有转移。
对于复杂情况,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有助于评估胆道系统是否受影响。细针穿刺活检(FNA)或肝组织活检能够获取病理学证据,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方案。此外,PET-CT扫描可用于全身评估,查找可能的远处转移病灶。
957
胰腺囊肿的治疗方法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胰腺囊肿是指在胰腺内形成的液囊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导致胰腺囊肿的原因包括炎症刺激、寄生虫感染、外伤等,根据不同原因遵医嘱给予对应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炎症刺激:
当胰腺发生炎症时,炎症细胞会释放一些物质,刺激周围组织形成囊肿。主要是控制炎症,改善营养状况。可遵照医生的意见进行相关治疗,如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同时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2、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胰腺后,可能会在胰腺内生长繁殖,破坏局部组织,形成囊肿。此时需要进行抗寄生虫治疗,然后根据囊肿的大小和症状,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3、外伤:
腹部受到严重外伤,使胰腺组织受损,导致胰液外渗,周围组织包裹这些外渗的胰液形成囊肿。轻度损伤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方式缓解;重度损伤需行腹腔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或相关引流手术。
4、先天性因素:
在胚胎发育期间,胰腺的某些部分可能没有正常分化或融合,从而形成囊肿。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先天性胰腺囊肿,可以定期通过影像学随访,监测囊肿的变化情况。若囊肿较大或短期内迅速增大,或怀疑有恶变风险,则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5、胰管梗阻:
结石、肿瘤或其他异物堵塞胰管,导致胰液无法正常流出,从而在胰管内积聚并扩张形成囊肿。针对结石引起的梗阻,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内镜取石术;若是肿瘤引起的梗阻,则需要通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方式进行处理。同时,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此外,一些胰腺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囊性结构,被称为胰腺囊性肿瘤。这种囊肿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肿瘤性囊肿,可以定期监测。若囊肿较大,或怀疑有恶变风险,则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术后需注意营养支持和并发症管理。
胰腺囊肿需要完善的检查项目
胰腺囊肿的评估通常包括一系列检查,以确定其性质、大小、位置及是否具有恶性潜能。影像学检查是关键,腹部超声作为初步筛查工具,可以识别囊肿的存在和大致特征。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帮助判断囊肿类型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发现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如出血或感染。
磁共振成像(MRI)及其胆胰管成像(MRCP)对评估囊肿内部结构及胆胰管系统尤为有用。内镜超声(EUS)不仅能够更精确地观察囊肿细节,还可以通过细针穿刺抽吸(FNA)取得组织样本进行细胞学分析,以进一步明确诊断。血液检测中,肿瘤标志物如CA19-9等可辅助评估囊肿是否有恶变风险。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