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心脏部位
朱航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人体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 正常情况下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横膈之上,两肺之间偏左的位置 ,心脏由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组成,主要功能是泵血,推动血液循环。 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横膈之上,两肺之间而偏左。具体来说,心脏约三分之二位于胸骨正中线的左侧,约三分之一位于胸骨正中线的右侧。其前方正对第二至第六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至第8胸椎,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尖指向左前下方。 形态与大小 心脏的形态像一个桃子或圆锥体,尖端一面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脏的大小约与本人的拳头相当,重量约250克。女性的心脏一般要比男性的体积小且重量轻。 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这些腔室之间通过瓣膜相连,以确保血液只能单向流动。心脏还包含复杂的电传导系统,负责协调心脏的跳动。此外,心脏外面有两层心包,即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推动血液循环。具体来说,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来泵血,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乏氧的血液通过静脉回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泵血功能确保了血液的循环,为身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进行排出。
390
2024-12-11
轻度心衰的10个表现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轻度心衰的10个表现常见于呼吸困难、乏力,以及水肿、咳嗽、心悸等,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若出现症状建议到医院就诊处理,以免影响到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 1、呼吸困难: 轻度心衰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在体力活动后加重,这是由于心脏功能下降,肺部淤血,气体交换受阻,可能伴有胸闷,休息后可稍缓解,病情发展可能在休息时也会呼吸困难。 2、乏力: 患者易感觉身体乏力,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会比往常更容易疲劳,体力恢复缓慢。 3、水肿: 常出现下肢水肿,尤其脚踝处,由于心脏排血能力下降,静脉回流受阻,血液中的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水肿多呈对称性,按压时可出现凹陷,早晨较轻,傍晚可能加重。 4、咳嗽: 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这是因为肺部淤血刺激呼吸道。咳嗽在躺下时可能更明显,坐起后有所缓解,严重时可影响睡眠质量。 5、心悸: 患者会有心悸感,自觉心跳加快、不规律,这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代偿性地加快跳动,试图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可能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更易出现。 6、运动耐力下降: 进行日常运动,如爬楼梯、快步走时,比以往更容易感到气喘吁吁、力不从心。心脏无法为运动中的身体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导致运动耐力明显降低。 7、头晕: 由于心脏泵血不足,脑部供血减少,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症状。尤其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变为站立位,头晕可能更明显,严重时可能有眼前发黑的情况。 8、尿量减少: 肾脏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尿液生成减少。患者会发现排尿次数和尿量都比正常情况减少,这是身体对心衰的代偿反应,以保留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 9、食欲不振: 胃肠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患者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还可能伴有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状,长期可导致体重下降。 10、情绪变化: 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变化,身体不适导致,对疾病的担忧也会影响心理状态,这种情绪变化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信心。 轻度心衰患者日常要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会加重心脏负担。避免情绪大幅波动,保持平和心态。每天监测体重,若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警惕病情变化。睡眠可采取半卧位或高枕卧位,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轻度心衰的治疗方法 要调整生活方式,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但也应适当进行康复锻炼,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等有氧运动,以增强心脏功能。 药物治疗是关键,常使用利尿剂,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和肺部淤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改善心脏重构。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根据病情,可能还会使用强心苷类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的使用需谨遵医嘱。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病情稳定。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等,以更好地控制心衰发展。
534
2024-12-11
心脏的功能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脏作为人体循环系统核心器官,功能多样,能维持血压稳定,功能受损血压会异常,可调节血液循环分配,有内分泌功能,分泌活性物质调节机体,保证心血管系统整体性,泵血功能,通过收缩舒张维持血液循环。 1、维持血压稳定: 心脏的泵血力量和频率对血压有着关键影响,正常的心脏功能能产生合适的压力,使血液在血管中保持一定的流速和压力。当心脏功能受损时,血压可能出现异常,如心力衰竭时血压可能降低,而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脏负荷过重时,血压可能升高。 2、调节血液循环分配: 心脏能够根据身体的不同需求,调整血液在各个器官和组织中的分配,例如在运动时,心脏会增加对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以满足肌肉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在进食后,会增加胃肠道的血液灌注,促进消化吸收。 3、内分泌功能: 心脏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参与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血压等生理过程。心房钠尿肽可促进钠和水的排出,降低血容量和血压,对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4、保证心血管系统的整体性: 心脏的正常运作与血管的弹性、通透性等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心血管系统,正常是整个循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若心脏出现问题,会影响到全身的血液循环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5、泵血功能: 心脏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在收缩期,心肌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灌注。舒张期则使心脏腔室充盈,为下一次收缩做准备,这种持续的泵血作用维持着血液循环的稳定,保障身体各部位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预防心脏问题,要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减少环境因素对心脏的刺激。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防止心脏受损。定期检查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调整。 心脏的日常养护 要保持规律且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让心脏有足够时间休息和恢复。避免熬夜和日夜颠倒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会扰乱心脏的正常节律。情绪管理,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减少焦虑、紧张、愤怒等强烈情绪,因为情绪波动会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 饮食上需注重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各类新鲜蔬果、全谷物等。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控制每餐的分量,避免暴饮暴食增加心脏负担,要适度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适度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可选择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保暖,尤其是寒冷天气,避免心脏受到寒冷刺激。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脏的损害。按医嘱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健康。
670
2024-12-11
心脏后背疼是怎么回事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脏后背疼可能源于肌肉骨骼问题,如肌肉劳损、肋间神经痛和肋软骨炎,精神因素,如焦虑和抑郁,以及心脏疾病,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可能导致后背疼痛,且疼痛程度和性质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1、肌肉骨骼问题 肌肉劳损或拉伤:背部肌肉的劳损、拉伤或扭伤也可能导致后背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肋间神经痛:由于肋间神经受到压迫或炎症影响,可能导致心脏后背区域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或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有关。 肋软骨炎:胸骨与肋软骨交界处的炎症反应可引起胸部和后背疼痛,疼痛通常在劳累或受凉后加重。 2、精神因素 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也可能导致类似心脏后背疼的症状,疼痛通常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3、心脏疾病 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出现短暂缺血缺氧,导致胸痛,这种疼痛可能放射至后背,心绞痛常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后可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持续缺血缺氧并坏死,可引起剧烈胸痛,疼痛常放射至后背,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康复。定期随访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 心脏后背疼痛的治疗方法 对于由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脏后背疼痛,如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在急性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疼痛。对于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可能还需要进行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等介入治疗,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 对于由肌肉骨骼问题引起的心脏后背疼痛,如肌肉劳损、肋间神经痛或肋软骨炎等,可以采取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局部封闭治疗等方法。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缓解疼痛。药物治疗则通常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局部贴敷膏药等,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药物的使用需谨遵医嘱。
745
2024-12-11
心影增大问题严重吗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影增大是否严重可从增大程度看,轻度多不严重,显著增大则病变严重。病因看,肥胖等生理性因素不严重,病理性因素严重;伴随症状上,无症状相对轻,有症状则严重,发展趋势看,增大则病情加重。 1、增大程度: 若心影只是轻度增大,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或早期病变导致,情况相对不严重。但如果心影明显增大,提示心脏病变严重,如严重心肌病变或心脏瓣膜病等,会对心脏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2、病因: 如果是肥胖、妊娠等原因引起的心影增大,在解除相关因素后多可恢复正常,一般不严重。但若是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积液等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心影增大,则较为严重,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3、伴随症状: 单纯心影增大而无其他不适症状,病情可能相对轻些,若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水肿等症状,表明心脏功能已经受到明显影响,病情严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保障心脏健康和身体机能。 4、发展趋势: 如果心影增大呈稳定状态或有缩小趋势,相对较好。若持续增大,意味着心脏问题在加重,是病情严重的表现,会不断损害心脏功能,增加治疗难度和不良预后的风险。 心影增大患者日常需注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防止加重心脏负担。注意监测血压、心率,若有异常及时记录。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适度进行如慢走等舒缓运动,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 心影增大的治疗方法 若是冠心病所致,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或介入治疗等方法,心肌病患者则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合适药物控制病情发展,如抑制心肌重构等,药物的使用需谨遵医嘱。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要手术修复。心包积液则要明确病因,必要时进行穿刺引流。 要注重对心脏功能的保护和改善,可使用改善心脏功能的药物,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心肌收缩力,调整心率。调整生活方式,患者要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防止水肿加重。 如果有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心脏相关检查,包括心脏超声等,密切监测心影大小变化、心脏功能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缓病情进展。
892
2024-12-11
心源性心脏病的症状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源性心脏病症状,包括水肿从下肢起始逐渐向上蔓延,由血液回流不畅引起,还可能会出现胸痛、心悸等表现,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1、水肿: 多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起初可能只是脚踝处水肿,按压可出现凹陷,之后可发展到小腿、大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这是由于心脏功能受损,血液回流不畅导致的。 2、胸痛: 可出现心前区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达无名指和小指,疼痛程度不一,发作时间长短不定,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3、心悸: 患者自觉心跳异常,可感到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这种心悸感在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后可能更明显,有时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常伴有心慌不安的感觉。 4、呼吸困难: 这是常见症状,早期可能在剧烈运动后出现,随着病情发展,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发作。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感觉空气不足,严重时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来缓解。 5、晕厥: 部分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突然减少,引起脑部供血不足所致。 心源性心脏病患者日常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用力,如搬重物等。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加重心脏负担。按医嘱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定期测量体重,若体重短期内快速增加,警惕水肿加重,及时就医。 心源性心脏病的治疗 需调整生活方式,患者要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心脏负担,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防止水肿加重,戒烟戒酒,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情绪管理也很重要,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引发病情恶化。 药物治疗是关键部分,根据病情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改善心脏负荷;应用血管扩张剂,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合理使用强心苷类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等,对于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调节,药物的使用需谨遵医嘱。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术等恢复心脏供血;对于心脏结构严重受损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移植等手术,不过手术风险高、难度大,需谨慎评估。
695
2024-12-11
心律失常严重吗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律失常严重与否需综合判断,类型看,良性早搏无器质性心脏病时不严重,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则危及生命;发作频率、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症状严重程度看,频繁发作、有器质性病、症状重的情况病情更严重。 1、心律失常类型: 一些良性心律失常,如偶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若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通常不严重,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症状,对心脏功能影响小。但如果是室颤、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则非常严重,可迅速导致意识丧失、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2、发作频率: 偶尔发作的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相对不太严重。若频繁发作,可能导致心脏长期处于异常节律,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使心脏扩大,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3、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病情可能较轻。但如果伴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病变,心律失常会加重病情,增加心肌梗死、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使病情严重化。 4、症状严重程度: 若心律失常仅引起轻微心悸、头晕等,一般严重程度较低。若导致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症状,说明对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影响大,病情严重,需要及时治疗。 心律失常患者日常要注意避免突然剧烈改变体位,防止因体位变化引发不适。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易加重心脏负担。还要避免长时间处于闷热或寒冷环境中。若正在服药,要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心律失常的缓解方法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因为这些不良因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保证充足的睡眠能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维持正常的节律。 情绪的稳定至关重要,避免紧张、焦虑、激动等强烈的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舒缓情绪,减少情绪对心脏的刺激,有利于稳定心律。 饮食方面,要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这些可能会引起心脏兴奋,加重心律失常。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维持心脏正常功能。
933
2024-12-11
心肌缺血最佳睡觉姿势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肌缺血患者的最佳睡姿需综合考虑个人情况和舒适度,通常推荐仰卧位和右侧卧位,对于有特殊症状的患者,半卧位或抬高头部的仰卧位可能更合适,应避免俯卧以减少心脏和脊椎压力,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和时间也很重要。 1、仰卧位: 仰卧时,心脏和大血管受到的压力最小,能够有效地减轻心脏的负担,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仰卧姿势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呼吸困难的情况发生。对于大多数心肌缺血患者,仰卧是较为安全和舒适的选择。 2、侧卧位: 侧卧时,心脏和大血管同样受到较小的压力,且能够避免俯卧姿势带来的问题。侧卧姿势还可以保护脊椎,缓解腰椎病和颈椎病等问题,对身体健康有益。但需注意,虽然左侧卧位可能对某些患者来说习惯且无明显不适,但一般来说,右侧卧位可能更为推荐,以减少对心脏的潜在压迫。 3、半卧位或抬高头部的仰卧位: 对于伴有呼吸困难、心功能异常或下肢水肿的心肌缺血患者,半卧位或抬高头部的仰卧位可能更为合适。这种姿势有助于改善肺部通气,增加氧气供应,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荷和下肢水肿。 4、避免俯卧位: 俯卧时,颈椎和脊椎受到较大的压力,容易导致颈椎病和腰椎病等问题,俯卧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因此,心肌缺血患者应尽量避免俯卧睡眠。 预防心肌缺血,要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适度运动,增强心血管功能。减少精神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定期体检,关注血脂、血压、血糖水平,如有异常及时干预。 心肌缺血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要注意保暖,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肌缺血,避免在寒冷环境中久留。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剧烈波动会影响心脏功能,避免生气、焦虑等不良情绪。 饮食方面,注意控制食量,避免过饱,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减少高油脂、高盐食物摄入,以防血脂、血压升高。 避免长时间弯腰、搬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以免影响心脏血液循环。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要长时间连续工作或活动。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减少对心脏的损害。按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如有异常变化及时就医。
1285
2024-12-11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吗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供氧不足、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等的心脏病,二者因果关系上有联系但不等同,诊断和治疗也各有特点,前者多方法查灌注异常,后者针对粥样硬化。 1、因果关系: 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后,其供血能力下降,容易引发心肌缺血。但心肌缺血并不完全等同于冠心病,其他因素如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等也可导致心肌缺血。 2、诊断差异: 诊断冠心病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等,而心肌缺血的诊断可通过心电图上ST-T改变、心肌核素显像等检查发现心肌灌注异常,但不一定就是冠心病导致。 3、治疗侧重: 冠心病的治疗主要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如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等,必要时进行介入或搭桥手术。心肌缺血治疗有针对病因,还需缓解心肌缺氧症状,改善心肌代谢。 心肌缺血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度适宜。避免快速大量饮水,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减少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场所的次数,防止感染。随身带急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天气时,寒冷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要严格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肌缺血患者的日常养护 在饮食方面,要保持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功能。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和血管损伤。 休息和运动要合理安排,保证充足而规律的睡眠,休息时可采取舒适的体位,以减轻心脏负担。适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 情绪管理不可忽视,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因为这些情绪可能会引起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655
2024-12-11
心脏堵塞的最好治疗办法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脏堵塞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用抗血小板、他汀类、硝酸酯类药物,需遵医嘱。还可以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具体建议咨询医生。 1、药物治疗: 是基础治疗手段,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进一步扩大,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药物的使用需谨遵医嘱。 2、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常用方法,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送至堵塞部位扩张血管,植入支架撑开血管,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能快速缓解心肌缺血情况,对急性心肌梗死等效果显著,创伤小、恢复快。 3、冠状动脉搭桥术: 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或复杂病变。取患者自身血管,如大隐静脉或胸廓内动脉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建立通道,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这种方法对于改善严重心脏堵塞的血运效果较好,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4、心脏康复治疗: 术后配合心脏康复,包括运动训练、心理调节、营养指导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减少复发风险。患者要长期规律服药,控制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血脂等。 心脏堵塞患者日常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戒烟限酒,避免吸二手烟。按医嘱定期复查,携带急救药物,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 心脏堵塞患者的预后 如果患者堵塞程度较轻,发现及时,并且能积极配合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预后较好。心肌缺血情况可得到改善,心脏功能能维持稳定,生活质量受影响较小。 若患者堵塞情况严重,虽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但术后未能做好心脏康复,没有坚持规律服药和控制危险因素,可能会再次出现血管堵塞,预后较差。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是多支血管病变或伴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难度大,预后也不容乐观,心脏功能可能逐渐恶化,影响正常生活和寿命。
1235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