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痛!太痛了!骨髓穿刺这么痛,能查出什么病?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在医学领域,骨髓穿刺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它能够帮助医生深入了解患者的血液系统和骨髓状况,从而准确诊断多种疾病。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项有创的操作,受检查的患者也会承受一些相应的痛苦,那么这项检查到底能查出来哪些疾病呢?
✅血液系统疾病的“照妖镜”
骨髓穿刺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这项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骨髓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骨髓穿刺的检查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感染性疾病的“侦探”
除了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穿刺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炎症,通过骨髓穿刺,医生可以检测到病原体,从而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程度。这为患者接受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控制感染,防止病情恶化。
✅代谢性疾病的“透视镜”
此外,骨髓穿刺还能帮助医生诊断一些代谢性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会影响到骨骼的结构和功能,如骨质疏松、骨髓纤维化等。通过骨髓穿刺,医生可以观察到骨髓组织的微观结构,从而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这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骨髓穿刺并非万能,它有自己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在接受检查前,患者应充分了解检查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有哪些风险,以及检查前需要做好的准备措施,都放在图片中了。
📍如果您对骨髓穿刺还有任何疑问或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说明自己的疑问,我会尽力为大家进行解答。
91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多种症状表现,贫血症状上,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耳鸣等,影响日常活动及心脏功能,出血症状涵盖皮肤黏膜出血及内脏出血等情况,还应及时进行诊断。
1、贫血症状:
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这是因为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皮肤、黏膜等部位血液灌注不足,乏力感明显,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步行一段距离便会气喘吁吁,身体耐力严重下降。还会有头晕、耳鸣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晕厥,这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所致,心慌、气短也较为常见,心脏为了弥补血液携氧不足而加快跳动、增加泵血。
2、出血症状:
皮肤黏膜易出血,表现为瘀点、瘀斑,轻微碰撞或搔抓后就可能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也频繁发生,女性患者月经量可能增多且经期延长。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导致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引起血尿等,颅内出血最为严重,可危及生命。
3、感染症状:
由于白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异常,身体抵抗力下降,患者常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等,出现咳嗽、发热、咳痰等症状,也容易发生口腔感染,表现为口腔溃疡、牙龈红肿疼痛,皮肤感染可出现疖肿、痈等,若感染不能及时控制,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宜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食物以助造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与皮肤清洁,降低感染风险。避免剧烈运动与碰撞,防止出血,保持规律作息与平和心态,定期复查,依病情调整生活方式。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支持治疗:
对于贫血严重的患者,定期输注红细胞以改善缺氧症状,提升生活质量。血小板输注则可预防和控制出血情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对造血干细胞的破坏,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雄激素类药物能刺激骨髓造血,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等的生成,药物的使用需谨遵。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合适的患者,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可重建其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在整个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的医疗监测,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980
紫癜一般能活多久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紫癜患者的存活时长受多因素制约,其中紫癜类型影响显著,过敏性紫癜预后佳,对寿命几无影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急性型约80%患者十年生存率可观,慢性型部分患者五年生存率60%-70%,其他因素如病情、治疗与健康状况也起着关键作用。
1、紫癜类型
过敏性紫癜一般预后良好,患者在规范治疗后多可在数周或数月内痊愈,对寿命几乎无影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急性型若及时控制出血倾向,约80%的患者十年生存率较高。慢性型较易复发,60%-70%的患者五年生存率相对较低,部分患者可能因严重出血或并发感染等情况而影响长期存活。
2、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紫癜患者仅少量皮肤紫癜且无内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经治疗后可正常生活,预期寿命可达正常水平,通常可存活数十年。重度紫癜患者若伴有大量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即便积极抢救,短期内死亡率可达20%-30%,存活时间难以确定,若度过急性期且后续无严重复发,可能存活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但若反复出现严重并发症则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3、治疗效果
对治疗敏感、能快速缓解症状使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或有效减少过敏原刺激的患者,多数可存活数十年。若治疗后病情反复、不能有效控制,可能因长期出血导致贫血、感染等并发症,影响心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可能仅存活3-10年,具体取决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及控制情况。
4、患者基础健康状况
年轻且无其他基础疾病的紫癜患者,身体耐受性好,更易康复,寿命受影响较小,通常可存活数十年。年老体弱或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紫癜病情影响下,身体机能更易恶化,一般五年生存率会降低10%-20%,整体存活时间可能在数年至十余年,具体与基础疾病的控制和紫癜病情的发展相关。
紫癜患者日常需留意环境变化,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污浊处,降低感染几率,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防止破损引发感染或加重出血。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察觉病情波动,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紫癜患者的日常养护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芒果等,以防诱发紫癜发作或加重病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的食物,像柑橘、菠菜等,有助于增强血管壁的韧性,减少出血风险。
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良好的恢复,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缓和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防止因疲劳或碰撞导致紫癜复发或加重出血情况。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负面情绪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系统,不利于病情的稳定与恢复,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舒缓情绪、放松身心。
108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着多方面典型症状,贫血症状中疲劳乏力、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显著,出血倾向体现为皮肤瘀斑、鼻及牙龈易出血,还可能出现一些感染表现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1、贫血症状
疲劳乏力: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倦,身体缺乏力量,日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是轻微的体力劳动或短时间的行走也会觉得疲惫不堪。
头晕目眩:因贫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频繁出现头晕症状,严重时会感觉天旋地转,影响平衡感与正常行动,甚至在站立或起身时容易晕倒。
心慌气短:心脏为弥补血液携氧不足而加快跳动,引发心慌,呼吸也会变得急促、困难,在活动后或情绪稍有波动时,心慌气短的症状更为显著。
2、出血倾向
皮肤瘀斑:身体各部位皮肤容易出现瘀点、瘀斑,可能在不经意的碰撞或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且瘀斑大小不一,颜色从紫红色逐渐变为黄绿色后慢慢消退。
鼻出血与牙龈出血:鼻腔黏膜和牙龈较为脆弱,容易自发性出血,鼻出血可能反复发生,出血量可多可少;牙龈出血则在刷牙、进食时较为常见,有时甚至会出现自发性渗血。
3、感染表现
由于白细胞功能异常,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菌感染,导致发热。发热程度不一,可为低热,也可出现高热,且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常伴有畏寒、寒战等症状。
频繁发生呼吸道感染,如咳嗽、咳痰、咽痛等,泌尿系统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且感染易反复,不易彻底治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日常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感染风险,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食物。避免剧烈运动与受伤,防止出血,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及时察觉病情波动,遵循医嘱调整生活方式与治疗计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
对于贫血严重者可输注红细胞以改善缺氧症状,血小板过低时则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在改善造血方面,可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刺激骨髓造血。
去甲基化药物的应用较为常见,能调控基因表达,延缓疾病进展,药物的使用需谨遵医嘱。对于年轻且符合条件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能治愈的手段,但存在一定风险与限制,需要严格评估患者身体状况、供体匹配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注重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增强机体抵抗力,以更好地耐受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105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怎么引起的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环境因素里化学物质、辐射可损害骨髓细胞,遗传因素中特定突变等增加患病风险,自身免疫紊乱会破坏造血平衡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引发该疾病。
1、环境因素
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苯、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进入人体并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损害,干扰细胞的代谢过程、DNA合成等环节,导致细胞发生突变或异常增殖,引发骨髓增生异常。
辐射:电离辐射是重要因素,例如长期暴露在高剂量的X射线、γ射线环境中,或者因核事故等意外情况受到辐射,骨髓造血细胞的DNA可能会遭到破坏,引起染色体畸变,诱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异常可能会使个体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风险增加,可能影响骨髓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干扰血细胞的生成过程,使骨髓造血出现异常。
3、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也可能参与其中,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骨髓中的正常造血细胞,破坏骨髓造血的平衡,使得血细胞的生成出现异常,有可能促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生。
4、病毒感染
部分病毒感染可能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关,病毒可能会入侵骨髓细胞,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或者直接损伤细胞,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微环境,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紊乱,引发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感染风险,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食物。适度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护理方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
注重改善患者的贫血、出血及感染症状。对于贫血严重者,可输注红细胞悬液以提升血红蛋白水平,保障机体氧供。若血小板过低致出血风险大增,则适时输注血小板。
化疗在特定类型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有重要地位,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抑制异常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促进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缓解疾病进展,减少向白血病转化的几率。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年轻且有合适供者的患者是根治性手段,移植前需进行严格的预处理,清除患者体内异常的造血细胞,将健康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输注到患者体内,使其在患者体内植活并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有望彻底治愈疾病,但移植后也需密切监测并发症并给予相应处理。
1066
蚕豆病的症状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蚕豆病发作时症状多样且较为明显,患者会迅速呈现面色苍白,黄疸,且伴有贫血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不适也常见,还可能有其他表现,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与生活。
1、面色苍白:
患者短时间内脸色变得极为苍白,缺乏血色,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被破坏,血红蛋白急剧减少所致。
2、黄疸:
皮肤和巩膜发黄,是因为红细胞破裂后,其中的胆红素释放到血液中,超出肝脏的代谢能力,在体内蓄积,导致黄疸出现,尿液也可能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
3、头晕、乏力:
患者会感觉头晕、乏力、心慌,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氧气供应。
4、恶心呕吐:
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感,频繁呕吐,无法正常进食,这是身体对溶血反应的一种应激表现。
5、腹痛腹泻:
腹部出现疼痛,可为绞痛或隐痛,还伴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这是由于溶血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
6、发热:
体温升高,可能是低热也可能出现高热,这是因为身体在溶血过程中产生免疫反应,释放致热物质。
7、肝脾肿大:
在病情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出现肝脏和脾脏肿大,这是因为身体在处理被破坏红细胞等过程中,肝脾的负担加重并出现代偿性增大。
蚕豆病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新,远离含萘的樟脑丸,饮食上,避免食用新鲜蚕豆及蚕豆制品,谨慎对待可能含蚕豆成分的加工食品。就医时务必告知医生病情,防止使用氧化性药物,定期体检,监测血常规,留意身体变化,防患于未然。
蚕豆病的治疗
需先去除诱因,患者需立即停止食用蚕豆及相关制品,避免接触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化学物质等,如樟脑丸等。
对于急性溶血发作期,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若患者贫血严重,应及时输血,以补充红细胞,改善机体缺氧状态。要积极防治肾衰竭等并发症,通过适当的液体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采用血液透析等手段。
在缓解期,患者需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饮食方面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并增强抵抗力。
患者应随身携带疾病卡片,注明病情及禁忌药物等信息,以便在就医或突发状况时能让医护人员迅速了解情况并给予正确处理。
78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由多因素引发,环境因素里,电离辐射、特定化学物质可损伤造血干细胞等诱发该病,染色体异常方面,费城染色体形成融合基因致白细胞异常,还有基因突变等,需要及时明确。
1、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在电离辐射环境中,如X射线、γ射线等,可损伤造血干细胞的DNA,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提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风险。有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等有机溶剂,若长期接触,也可能对造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诱发白血病。
2、染色体异常:
费城染色体异常是其重要发病因素,正常情况下,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断裂后重新组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该基因会编码出一种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持续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导致白细胞异常增殖且凋亡受抑制,使得骨髓中大量髓系细胞不断积累,引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基因突变:
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协同作用,可能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的调控机制,破坏正常造血干细胞的稳态平衡,为白血病细胞的产生和发展创造条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感染源,注重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增强体质。适度运动,避免劳累,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与定期复查,留意身体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以维持病情稳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靶向药物治疗,通过特定药物抑制BCR-ABL融合基因所产生的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有效控制白细胞的过度增殖,使病情得到缓解,减少白血病细胞负荷。在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骨髓象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与治疗方案。
随着病情进展或出现耐药情况,可能需要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要进行严格的配型筛选以及预处理,以降低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与并发症风险。
移植后患者需在无菌环境中度过一段时间,并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与抗排异药物治疗,加强营养支持与感染预防,帮助患者重建正常造血与免疫功能,提高长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1221
巨幼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巨幼性贫血即巨幼细胞贫血,具有多方面典型症状,消化系统呈现口腔炎症、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出现感觉异常、精神问题等,这些症状相互影响,对患者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1、消化系统症状
口腔症状:患者常有舌炎,舌头红肿、疼痛,表面光滑,味觉减退,还可能出现口腔溃疡,影响进食和说话。
胃肠道不适:会有食欲不振的情况,对食物没有兴趣,可伴有恶心、呕吐,进食后这些症状可能加重,还有可能出现腹胀、腹泻或者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现象。
2、神经系统症状
感觉异常:患者肢体末端会有麻木感,就像有无数小针在扎一样,还可能出现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动作协调性变差。
精神症状:可能会有抑郁、失眠或者记忆力减退等情况,情绪和认知功能受到影响。
3、血液系统症状
贫血表现:患者面色苍白,睑结膜、甲床等部位失去红润色泽,会感到头晕,活动后加剧,还会有心慌、气短的症状,这是因为红细胞减少,氧气输送不足,患者容易疲劳,身体耐力下降,稍微活动就觉得很疲惫。
出血倾向:可能出现皮肤瘀斑,以四肢等部位较为常见,牙龈也可能出血,在刷牙或者进食较硬食物时更容易发生,这是因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像绿叶蔬菜、肉类等,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按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关注身体变化,慎用影响造血或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的药物,以防病情反复。
巨幼细胞贫血的治疗
注重补充缺乏的营养素,对于叶酸缺乏者,予以口服叶酸制剂,一般每日特定剂量,持续服用一段时间后可改善贫血症状,如食欲恢复、血象逐渐好转等。若因维生素B12缺乏致病,多采用肌肉注射方式给予,初始按疗程足量注射,进行维持治疗,对特殊病因如恶性贫血患者需终身用药,药物的使用需谨遵。
在补充营养素同时,要积极探寻病因并治疗基础疾病。若因胃肠道疾病影响吸收,需对胃肠道病症进行针对性医治,比如修复肠道黏膜、消除炎症或驱虫等,以恢复正常的营养吸收功能,防止贫血复发。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促进身体康复,提高机体抵抗力与造血功能。
1059
血小板偏高要注意哪些事项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小板偏高需留意多方面事项,饮食上,减少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多吃蔬果,适度运动,并且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及血压血脂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用药并复查凝血功能。
1、饮食调整:
减少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以防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增加。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其富含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血液状态,促进血液循环。
2、适度运动:
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内过度聚集,但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导致受伤出血,因为血小板偏高时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一旦受伤出血可能不易止血。
3、定期监测: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密切关注血小板数量变化以及其他血细胞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波动并调整治疗或干预措施。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因为血小板偏高常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联,综合管理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4、预防血栓: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卧,如长途旅行时定时起身活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
血小板偏高的治疗需依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医生可能采用药物干预,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还可能运用骨髓抑制药物控制血小板生成,以恢复血小板至正常水平。
血小板偏高患者的日常养护
应注重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与调节,使造血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防止身体应激反应影响血小板水平。
情绪管理也比较重要,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间接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尽量保持心态平和、乐观开朗,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方式舒缓压力。
注意保暖防寒,在季节交替或气温变化较大时,因为寒冷刺激可能会使血管收缩,增加血栓形成的潜在风险。
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如需用药,务必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以免干扰血小板的正常代谢或功能,保障身体的健康与安全。
1178
白血病头晕和普通头晕的区别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白血病头晕与普通头晕存在明显区别,伴随症状上,前者伴有贫血及多系统缺氧表现,后者多为短暂不适,程度和时长方面、诱发因素等也不同,需要及时分辨。
1、伴随症状
白血病头晕伴随着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睑结膜苍白、甲床苍白等,还可能出现身体乏力、易疲劳、心慌、气短等表现,这是因为白血病会影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减少,引起全身的缺氧症状。
而普通头晕通常是由一些短暂因素引起,如疲劳、饥饿等,可能仅伴有轻微的困倦、出汗,很少有持续的面色苍白和明显的心慌气短。
2、程度和持续时间
白血病导致的头晕程度可能更严重,患者会感觉头部沉重、昏沉感强烈,而且这种头晕持续时间较长,因为白血病是慢性疾病,造血异常情况持续存在,头晕不会轻易缓解。
普通头晕相对较轻,一般在去除诱发因素,如休息后、进食后,头晕症状就会较快得到改善,持续时间短。
3、诱发因素
白血病头晕主要是由疾病本身造成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是内在的、病理性的。
普通头晕的诱发因素多为外在的,如长时间低头、突然站起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睡眠不足、晕车等,诱因明确且具有偶然性。
白血病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感染,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勿随意增减,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与有害化学物,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与护理策略。
白血病头晕和普通头晕患者的日常养护
要注重居住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定期进行室内消毒,保持空气清新流通,减少病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
应保证营养均衡且丰富,增加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减轻肠胃负担。
心理调适也不可忽视,患者及其家属要积极面对疾病,可通过与医护人员交流、参加病友互助活动等方式,了解疾病知识,缓解焦虑与恐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需适度休息与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散步等,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