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中心科室相关科普
甲亢病又叫什么病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甲亢病,全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医学界和民间常被俗称为大脖子病。这一俗称的由来,与甲亢患者常见的体征甲状腺肿大密切相关。从医学角度来看,甲亢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大脖子病这一称谓则直观地反映了甲亢患者最显著的身体变化之一。 甲亢是由于甲状腺组织合成并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这种病理状态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如Graves病)、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等。在这些病因中,Graves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甲亢患者的80%左右。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甲状腺组织,导致其功能亢进。 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作用于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体重减轻、怕热多汗、心悸手抖、易激动烦躁、失眠多梦、大便次数增多等。甲亢患者还可能出现甲状腺肿大的体征,这是由于甲状腺组织受到刺激而增生肥大所致。这种肿大通常是对称性的,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有时可以听到血管杂音或触及震颤。 大脖子病这一俗称正是基于甲亢患者甲状腺肿大的体征而得来的。由于人们观察到甲亢患者颈部明显肿大,便形象地称之为大脖子病。这一称谓虽然简单直白,但确实反映了甲亢患者最直观的身体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脖子病是甲亢的常见体征之一,但并非所有甲亢患者都会出现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肿大也并非甲亢的特有体征,还可能见于其他甲状腺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等。在诊断甲亢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 甲亢病的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控制症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调整剂量确保疗效和安全性。β受体阻滞剂用于缓解心悸、手抖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其他治疗方法起效前提供短期缓解。 2、放射性碘治疗 :通过口服放射性碘破坏部分甲状腺组织,减少激素分泌。此方法安全有效,但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需长期监测。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和放射性碘治疗不适用或无效的患者,可考虑甲状腺切除术。手术风险较低,但术后可能需要终身补充甲状腺激素。
1180
2024-12-13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机制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多元,涉及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方面,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疾病从起始至进展的病理进程。 1、糖代谢紊乱: 长期高血糖使葡萄糖自动氧化增强,产生大量活性氧,激活多元醇通路,导致细胞内山梨醇堆积,引起细胞渗透性损伤,进而破坏肾脏组织结构与功能。 2、血流动力学改变: 高血糖促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内压升高,造成肾小球高滤过状态,长期的高压力使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系膜区扩张,逐渐发展为肾脏病变。 3、氧化应激: 体内过多的活性氧簇打破氧化与抗氧化平衡,氧化应激可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等,促进炎症因子释放,诱导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4、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易感性相关,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等的特定变异,可能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在糖尿病环境下,增加肾脏对损伤的敏感性,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需定期检测尿常规,查看尿蛋白含量;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通过肾小球滤过率评估肾脏功能状态;检查眼底,因眼底病变常与肾脏病变相关联,综合多方面检查结果,以便准确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延缓疾病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日常注意事项 严格控糖: 遵循医嘱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定时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减少血糖波动对肾脏的持续损害,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血压管理: 每日监测血压,保持血压稳定,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既能降压又可减少蛋白尿,保护肾脏功能。 水分摄入: 依据尿量和水肿情况合理饮水,若有明显水肿,应适当限制水摄入,防止加重肾脏与心脏负担;无水肿时,保证适量水分摄入,以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569
2024-12-13
糖尿病与肾炎的关系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糖尿病与肾炎联系紧密,相互影响,糖尿病可致糖尿病肾病,引发肾脏病变;肾炎也会增加糖尿病血糖控制难度,二者发病机制交织。 糖尿病可引发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致使肾脏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等,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症状。 肾炎也会对糖尿病产生影响,慢性肾炎导致肾功能受损时,会影响胰岛素及其他药物的代谢与排泄,使血糖控制难度增加,且两者并存时,高血压、水肿等症状可能更为显著,进一步加重肾脏与全身血管的损害。 从发病机制来看,糖尿病肾病主要与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高血糖促使多元醇通路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等一系列病理过程,最终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而肾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炎症反应、遗传因素等,在与糖尿病相互作用时,这些机制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病理生理网络。 对于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若患者既有糖尿病又有肾炎表现,要综合考虑两者的诊断依据,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糖尿病肾病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可选用合适的降糖药物,同时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对于糖尿病合并肾炎,治疗方案需兼顾两者,在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根据肾炎类型给予相应的免疫抑制等治疗。 糖尿病与肾炎的注意事项 1、饮食管理: 遵循低糖、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原则,减少高糖食物摄入以防血糖波动,控制盐量减轻肾脏负担,适量摄取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等,既能满足身体需求又不过度加重肾脏代谢。 2、适度运动: 选择缓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促进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加重肾脏负担,以运动后微微出汗、无明显疲惫感为宜,规律坚持有助于改善身体机能。 3、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等,由于糖尿病与肾炎患者免疫力较低,感染易诱发病情恶化,如泌尿系统感染可加重肾脏损伤,呼吸道感染可能引起血糖波动,所以预防感染极为关键。
1351
2024-12-12
甲状腺炎是什么病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甲状腺炎是一类累及甲状腺的炎症性疾病。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储存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而甲状腺炎会对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甲状腺炎有多种类型,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细胞逐渐受损。在疾病初期,甲状腺可能会代偿性地增大,随着时间推移,甲状腺功能可能逐渐减退,患者会出现乏力、畏寒、体重增加、心率减慢、便秘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症状。 亚急性甲状腺炎通常在病毒感染后发生,甲状腺会出现疼痛、肿大,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甲状腺功能可能会出现波动,初期可能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随后可能恢复正常或转为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炎的病因较为复杂,自身免疫因素在桥本甲状腺炎等类型中起关键作用,遗传因素也可能使某些个体更容易发病。而亚急性甲状腺炎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如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甲状腺组织受到免疫反应的攻击而引发炎症。环境因素、碘摄入异常等也可能在甲状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如果出现颈部甲状腺区域疼痛、肿大,或者有乏力、心慌、体重异常变化等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甲状腺炎日常护理措施 1、生活管理: 甲状腺炎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多锻炼,增强体质,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室内温度要适宜,保持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养。 2、饮食调理: 饮食上要注意碘的摄入量,少食用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但也不能完全无碘。硒缺乏地区的患者还要注意补充硒。饮食宜清淡,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食物。 3、心理支持: 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38
2024-12-12
什么叫高脂血症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如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超出正常范围,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脂肪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维持着血脂的稳定。然而当饮食习惯不良,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身体无法及时代谢和分解这些过量的脂质,就容易造成血脂升高。 缺乏运动使得身体能量消耗减少,脂质在体内堆积;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增多且代谢活跃,也会促使血脂升高;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脂代谢;酗酒则可能干扰肝脏对脂质的正常合成与代谢;还有部分患者是由于遗传因素,其体内参与血脂代谢的某些基因存在缺陷,导致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本身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却是许多严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高脂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等脂质成分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变窄,从而影响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这可能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此外还可能与胰腺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高脂血症,或者有肥胖、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不良饮食习惯等高危因素,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血脂检查,一旦确诊为高脂血症,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高脂血症注意事项 1、低脂饮食: 高脂血症患者应严格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等,肉类、蛋黄、乳制品中的胆固醇和脂肪较多,也应当少吃。建议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瘦肉、鱼肉等含胆固醇较低的食物。地中海饮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主要以果蔬、坚果、豆类和全谷物为主,油类主要是橄榄油,肉类以鱼肉和禽肉为主。 2、适量运动: 高脂血症患者应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慢跑、游泳、散步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脂肪的消耗,减轻体重,控制血脂水平。建议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老年患者可选择太极、跳舞等运动方式。
1264
2024-12-12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多久的血糖控制状况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产物,其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血糖控制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红细胞的寿命一般约为120天,在红细胞生存的这120天里,血液中的葡萄糖会持续不断地与血红蛋白进行非酶促反应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而随着时间推移,新的红细胞不断生成,旧的红细胞逐渐被破坏和清除,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实际上是这120天内所有红细胞被糖化的一个平均水平的体现。但由于红细胞的更新换代并不是瞬间完成的,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且后生成的红细胞所携带的糖化血红蛋白对整体结果影响更大,所以通常认为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一个缓慢且持续的过程,不像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只反映某个特定时间点的血糖值,而是综合了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情况。这使得在评估血糖控制水平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患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总体控制程度。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的长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患者也可以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的值直观地了解自己近段时间血糖控制的好坏,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和管理自己的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注意的事项 1、无需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需要空腹进行,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后形成的产物,其水平不受饮食影响。 2、避免剧烈运动: 检测前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进而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3、保持稳定情绪: 对于晕针、晕血的人群,检测前应保持稳定情绪,避免情绪激动导致不良反应。 4、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铁剂等可能会干扰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因此检测前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暂停这些药物。
975
2024-12-12
吃馒头血糖会升高吗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吃馒头通常会使血糖升高。馒头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淀粉。淀粉属于多糖,在进入人体口腔后,会被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为麦芽糖。 当馒头进入胃部后,在胃酸的作用下,淀粉酶的活性虽然会受到一定抑制,但仍有部分淀粉继续被分解。随后,馒头进入小肠,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等,会将淀粉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这些葡萄糖随后被小肠绒毛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 一般制作馒头时,为了改善口感和发酵效果,通常会添加一些白糖等甜味剂,这也会增加馒头的糖分含量,进一步促使血糖升高。现代的馒头制作工艺往往会将面粉精细加工,去除了大部分的麸皮等膳食纤维成分。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而精细面粉制作的馒头缺少膳食纤维,消化吸收速度更快,使得葡萄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血液,引起血糖快速上升。 不同的人吃馒头后血糖升高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对于健康人来说,身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会及时分泌并发挥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所以健康人吃馒头后血糖虽会升高,但一般能很快恢复正常。 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岛功能受损或存在胰岛素抵抗,吃馒头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可能更大,且血糖恢复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也更长。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所吃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合理控制饮食。 避免血糖出现异常的日常注意事项 1、饮食管理: 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限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类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同时要注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规律运动: 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糖分,提高身体代谢功能。运动时间和强度应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低血糖。 3、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血糖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每天监测血糖,并记录数据以供医生参考。 4、药物管理: 如需药物治疗,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同时要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772
2024-12-12
低血糖和高血糖哪个严重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低血糖和高血糖哪个更严重不能简单一概而论,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当血糖过低时,身体的各个器官尤其是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大脑对低血糖极其敏感,因为它主要依赖葡萄糖来提供能量。一旦出现低血糖,大脑功能会迅速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头晕、乏力、心慌、手抖、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昏迷、抽搐,若不及时纠正,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对神经系统功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如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极端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而且低血糖往往来得比较突然,在短时间内就可能使患者陷入危险状态。 长期的高血糖会对血管造成损伤,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等。高血糖还会损害眼睛的视网膜,导致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致失明;对肾脏的微血管也会产生破坏,引起糖尿病肾病,甚至发展为肾衰竭。而且高血糖的危害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侵蚀身体的健康,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器官损伤。 无论是低血糖还是高血糖,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既要积极控制血糖防止高血糖带来的慢性损害,也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而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也要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出现。 维持血糖正常的措施 1、合理饮食: 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膳食,多选择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和豆类。 2、规律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消耗。 3、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血糖的影响;学会管理压力,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 4、药物管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同时要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1423
2024-12-12
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两种主要类型,在发病年龄、家族史和遗传背景、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区别。 1、发病年龄不同: 1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轻,通常见于青少年,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则多数为中老年患者。这一差异可能与两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2、在家族史和遗传背景方面不同: 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患者更加容易遗传。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会有家族遗传史,而1型糖尿病有家族史的患者较少,甚至不会有家族遗传史。这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 3、临床症状不同: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等症状,即“三多一少”。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身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代偿性反应。而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则不是很明显,可能会逐渐出现微血管、大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长期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对身体各个系统造成损害。 4、治疗方式不同: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因为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无法自行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服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降低血糖水平。必要时2型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应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通常是在口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才使用。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两种疾病,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患者需遵循均衡营养的原则,定时定量进餐,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在饮食上,应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并注意饮食卫生。同时应严格控制盐分的摄入,每人每天吃盐量应不超过6克,并尽量减少高油脂、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糖果、蛋糕等。相反,应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奶类、鸡蛋、豆类以及荞麦面、燕麦、绿叶青菜等。 除了饮食调整,患者还应注重运动锻炼。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提高心血管健康。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但需注意,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确保在安全范围内进行。
513
2024-12-12
总胆固醇低于多少属于偏低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一般而言,总胆固醇低于2.83mmol/L就属于偏低水平。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在人体中具有多种重要功能,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结构完整起着关键作用。胆固醇还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对人体的消化、钙磷代谢以及生殖等诸多生理过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当总胆固醇水平低于2.83mmol/L时,细胞膜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胆固醇是细胞膜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含量过低会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加,变得过于柔软和脆弱,这可能导致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无法有效维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进而影响细胞的生存和发挥正常作用。 在胆汁酸合成方面,由于胆固醇是胆汁酸的主要合成原料,总胆固醇过低会导致胆汁酸合成不足。胆汁酸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至关重要,缺乏胆汁酸会使脂肪的消化吸收出现障碍,可能引起脂肪泻等消化系统问题,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影响人体的整体营养状况。 从激素合成角度来看,胆固醇是合成甾体激素的前体物质,像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都依赖胆固醇来合成。总胆固醇过低会造成这些激素的合成原料不足,从而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引发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的症状,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人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下降,性激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影响生殖功能和第二性征的维持等。 如果发现自己总胆固醇偏低,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以保障身体健康。 维持总胆固醇的措施 1、饮食调整: 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同时避免过多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快餐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2、规律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身体代谢水平,促进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同时也会影响胆固醇的代谢。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维持总胆固醇的正常水平。
813
202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