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玲的科普
自闭症儿童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自闭症儿童常表现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与刻板行为以及情绪波动与攻击行为等特征,其发病原因主要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针对这些症状和原因,治疗方法包括教育干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等。 1、主要临床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自闭症儿童往往不与他人对视、交流,缺乏依恋感,尤其是不会依恋抚养者,通常独自玩耍,不喜欢被抱,也不会与他人分享或寻求安慰,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孤独离群的特点。 交流障碍:可能基本不说话,或者即使会说话,也往往难以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常常答非所问,此外非言语交流障碍也很常见,如不会点头、摇头表示同意或否定,缺乏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 兴趣狭窄与刻板行为:自闭症儿童的兴趣爱好往往非常有限,且容易沉迷于某种特定的活动或物品中,他们可能重复进行某些动作或行为,如重复看电视广告、摆弄手指等,这些行为难以被打断或改变。 情绪波动与攻击行为:部分自闭症儿童可能表现出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还可能表现出自伤行为或攻击性行为,如咬人、打人等。 2、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遗传因素占比可达80%-90%以上,而环境因素如妊娠期异常、后天环境刺激等也可能诱发自闭症。 3、治疗方法 教育干预治疗: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临床表现,采取个体化的教育干预治疗,包括提供温暖、轻松、舒适的家庭环境,增加家长的陪伴和沟通,创造语言环境促进语言发展,以及适当增加社交活动等。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心理干预方法也有助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状况,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儿认识和改变负性思维,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技能。 药物治疗:自闭症儿童可能需要配合口服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中枢受体激动剂等,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儿童,还应给予口服抗抑郁药物。 家长在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治疗过程,给予关爱和支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康复的家庭环境。
1534
15
2024-12-17
精神紧张焦虑会引起哪些症状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精神紧张焦虑可引发失眠、头痛、消化不良、心悸、多汗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关注心理健康,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减少症状的发生。 1、失眠: 精神紧张焦虑会干扰大脑的正常睡眠机制,使人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患者可能会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无法放松,长期失眠会影响身体健康,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失眠的发生率较高,很多焦虑患者都深受其扰。 2、头痛: 紧张焦虑会导致头部肌肉紧张,血管收缩,从而引发头痛,这种头痛通常是持续性的,可能会伴随着头部的紧箍感或压迫感,头痛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使其难以集中精力。 3、消化不良: 精神紧张焦虑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消化系统的紊乱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4、心悸: 焦虑会使心脏跳动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引起心悸,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异常强烈,甚至会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心悸会让人产生恐惧和不安,担心自己的心脏出现问题。 5、多汗: 紧张焦虑会刺激神经系统,导致汗腺分泌增加,从而出现多汗症状,患者可能会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大量出汗,尤其是手掌、脚底、腋窝等部位,多汗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影响社交和工作。 精神紧张焦虑不可忽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恢复身心健康。 精神紧张焦虑怎么办 较轻程度的精神紧张焦虑,可以从日常习惯着手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至关重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合理安排饮食,摄入均衡的营养,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糖分等可能加重焦虑的物质,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如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感和放松感,可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园艺、摄影等,沉浸其中能转移注意力,让心灵得到宁静。 当紧张焦虑程度有所加重时,可尝试一些心理调节方法,深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通过缓慢、深沉的呼吸,调节身体的生理反应,减轻紧张感,冥想也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平静内心,还可以进行自我暗示,用积极的话语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心和心理韧性。
1520
15
2024-11-29
老年抑郁的症状及表现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老年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老年抑郁,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情绪低落: 老年抑郁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就是情绪低落,常常感到沮丧、无助、悲伤,对生活失去兴趣和热情,这种情绪低落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且难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对未来充满绝望。 2、焦虑不安: 除了情绪低落,老年抑郁患者还常常伴有焦虑不安的症状,可能会感到紧张、恐惧、担忧,对各种事情过度担心,焦虑不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如心悸、出汗、手抖等。 3、睡眠障碍: 睡眠问题在老年抑郁患者中也非常常见,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症状,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免疫力。 4、食欲减退: 老年抑郁患者往往会出现食欲减退的症状,可能对食物失去兴趣,食量减少,甚至出现厌食的情况,食欲减退会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5、记忆力下降: 老年抑郁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症状,可能会忘记事情、丢三落四,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让他们感到更加无助和沮丧。 老年抑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抑郁的阴影,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老年抑郁怎么办 在较轻的阶段,可以从日常生活方面进行调整,鼓励老年人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合理安排饮食,确保摄入均衡的营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度的运动对于缓解抑郁也非常重要,如散步、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同时也能让老年人接触到外界环境和他人,减少孤独感。 当抑郁情况较为严重时,可以从心理层面给予支持,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陪伴,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重视,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加入老年社团、兴趣小组等,拓展社交圈子,增加人际交往,也可以引导老年人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激发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1216
11
2024-11-29
敌对心理是精神病吗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敌对心理不一定是精神病,可能是一种暂时的情绪反应、人格特质、心理创伤的表现,也可能与特定的精神疾病,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相关,对于敌对心理,应综合考虑个体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 1、单纯的情绪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敌对心理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情绪反应,如当人们面临压力、挫折或冲突时,可能会产生敌对情绪,这种敌对心理通常是短暂的,随着情况的改善而消失,不属于精神病范畴。 2、人格特质: 某些人的人格特质可能使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敌对心理,如具有攻击性人格特质的人可能更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患有精神病,只是一种人格特点。 3、心理创伤: 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可能会出现敌对心理,如遭受过虐待、暴力或重大损失的人可能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敌意,这种敌对心理是对创伤的一种反应,但不一定是精神病。 4、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敌对心理,情绪不稳定,对他人的态度在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摇摆,容易产生愤怒和敌对情绪,然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特定的精神疾病,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5、精神分裂症: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敌对心理也可能出现,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导致他们对他人产生怀疑和敌意,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敌对心理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精神病,但如果敌对心理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功能,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治疗,以确定其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人有敌对心理怎么办 反思自己产生敌对心理的原因,是否存在误解或偏见,尝试以客观的视角看待他人的行为和言语,避免过度解读和主观臆断,培养自己的同理心,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有助于减少敌对情绪,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和心理成长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水平。 当敌对心理较为严重时,可从行为调整方面努力,在与他人交往中,刻意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冲动反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感到敌对情绪升起时,采取深呼吸、暂时离开现场等方式让自己平静下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接触不同类型的人,从而逐渐改变对他人的固有看法,还可以尝试参加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在合作中体会他人的价值和团队的力量,进而减少敌对心理。
1577
35
2024-11-29
精神病图片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精神病症状涵盖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多个方面,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及时识别和干预精神病症状,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1、幻觉: 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个体产生的知觉体验,如幻听,患者可能听到有人在对自己说话、评论或命令;幻视,看到不存在的物体、人物或场景等,幻觉的出现会让患者感到困惑和恐惧。 2、妄想: 是一种错误的、固定的信念,与现实不符且难以通过理性的解释和证据来纠正,常见的妄想有被害妄想,患者觉得自己被人监视、跟踪、陷害;关系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都与自己有关等。 3、思维障碍: 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表现为言语不连贯、逻辑混乱、答非所问等,思维内容障碍则可能出现强迫观念、超价观念等,患者会陷入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中难以自拔。 4、情感障碍: 患者的情感表现可能与现实情境明显不符,如情感淡漠,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兴趣和关心;情感倒错,情感反应与外界刺激的性质相反等,情感障碍会影响患者与他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 5、行为异常: 精神病患者可能出现各种异常行为,如冲动行为,突然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刻板行为,反复进行某种无意义的动作;退缩行为,远离社交活动,自我封闭等,行为异常不仅对患者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也可能影响周围人的生活。 了解精神病症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精神病患者的困境,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努力促进他们的康复和回归社会。 存在精神病怎么办 对于症状较轻的情况,可以从生活环境和日常习惯方面着手,为患者营造一个稳定、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减少刺激源,避免嘈杂、混乱的氛围,家人和朋友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避免批评和指责,鼓励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摄入均衡的营养,适度的运动也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如散步、瑜伽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可以尝试。 当症状较为严重时,专业的心理干预不可或缺,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认识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家人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确保患者的安全,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参与一些简单的社交活动或兴趣爱好小组,逐渐恢复与外界的联系和互动。
829
1
2024-11-29
抑郁症是一刺激就犯病吗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抑郁症并不是一受到刺激就会犯病,疾病的发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没有刺激也可能犯病。 抑郁症的发作与患者本身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的失衡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没有外界刺激,患者也可能由于自身神经递质的紊乱而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 外界刺激确实可能成为抑郁症发作或加重的诱因,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冲击。对于本身就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这些刺激可能会打破患者心理的平衡,导致病情发作或恶化,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有刺激就一定会犯病,还取决于刺激的强度、患者的应对方式以及其心理韧性等因素。 患者的心理认知模式也在抑郁症的发作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患者具有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偏差,可能更容易将外界事件解读为负面的,从而增加抑郁症发作的风险。个体的遗传因素也不能忽视,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具有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的遗传倾向,在外界刺激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容易发病。 抑郁症患者要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药物可以帮助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缓解症状。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患者可以尝试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帮助自己缓解压力和焦虑。 抑郁症如何预防发病 1、培养积极心态: 积极的心态是预防抑郁症的重要因素,应学会正视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以乐观的视角看待问题。在面对工作压力时不抱怨,而是将其视为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心理调节,增强心理韧性。 2、合理调节情绪: 当出现负面情绪时,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泄和缓解。如进行艺术创作,绘画、写作等都可以成为表达内心感受的途径。 3、保持适度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瑜伽或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还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和愉悦感。
790
100
2024-11-26
抑郁症为什么最后都死了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严重的心理痛苦导致自杀,也可能是因抑郁症引发的身体疾病恶化,或因自我忽视、治疗不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心理层面来看,抑郁症患者常常陷入深度的绝望和无助之中,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希望,感觉自己无法摆脱痛苦的困境,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使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部分患者长期遭受内心的折磨,认为死亡是唯一的解脱方式,无法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可能的转机,被黑暗的情绪所笼罩,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抑郁症还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影响,长期的抑郁状态会导致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使患者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抑郁症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身体的健康状况恶化,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我忽视的情况,患者失去了照顾自己的动力和能力,包括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睡眠障碍会削弱身体的机能,使身体变得虚弱不堪。抑郁症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导致患者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状况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抑郁症患者或身边有抑郁症倾向的人,需要注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不要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指责或批评。鼓励他们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咨询等。 抑郁症如何预防自杀 1、关注情绪变化: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可能会随着病情波动而变化,家属和朋友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如是否出现极度的绝望、自责、自罪等情绪,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 2、提供安全环境: 去除患者周围可能用于自杀的危险物品,如刀具、药物、绳索等,确保患者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减少实施自杀行为的机会,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尤其是在患者独处时。 3、寻求专业帮助: 及时带患者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专业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状,降低自杀风险,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诊。
1657
61
2024-11-26
空心病和抑郁症哪个严重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空心病和抑郁症都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很难简单地评判哪个更严重,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抑郁症严重时患者的情绪会极度低落,对一切事物都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患者可能会长时间沉浸在悲伤、绝望和无助之中,无法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社交。身体上也会出现各种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疲劳乏力等,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生活陷入混乱。 空心病严重时,患者会感到内心极度空虚,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意义感。患者可能会频繁地更换工作、学习方向或人际关系,却始终无法找到满足感和价值感,在行为上可能会表现出冷漠、麻木,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情感反应。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患者可能会陷入深度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从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来看,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和身体的原因,难以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如无法按时上班、完成学业等。空心病患者虽然可能在表面上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但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会使他们在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面对空心病还是抑郁症,都需要注意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及时察觉异常。当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空虚感或其他不适时,不要忽视。要积极寻求帮助,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医生的支持。 空心病和抑郁症的区别 1、形成原因: 抑郁症通常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神经递质失衡、重大生活事件等。空心病更多是由于价值观缺失、精神空虚,在高度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我而产生。 2、心理感受: 抑郁症患者常感到痛苦、无助、绝望等强烈的负面情绪,空心病患者更多地体验到内心的空虚、迷茫,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意义感,对事物缺乏热情和兴趣。 3、治疗方向: 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侧重于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症状,常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空心病的治疗更注重引导个体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度的心理探索和精神成长。
966
28
2024-11-26
厌食症是饿出来的吗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厌食症并不一定是饿出来的,厌食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障碍,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心理因素、家庭环境、生理因素等多种原因有关。 从心理层面来看,许多厌食症患者存在着对自身形象和体重的过度关注与认知偏差。社会文化中对于瘦的过度推崇,使得部分人产生了强烈的减肥欲望。通过刻意节食来控制体重,即使身体已经发出饥饿信号,仍然拒绝进食。这种心理因素逐渐发展,可能导致身体的生理调节机制紊乱,进一步加重厌食的症状。 除了心理因素,家庭环境也可能对厌食症的发生产生影响,紧张的家庭关系、过高的父母期望、过度的控制或保护等,都可能使个体通过控制饮食来表达内心的不满或反抗。在部分家庭中,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饮食和体重,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孩子可能会以拒绝进食的方式来寻求自主和独立。 从生理角度来看,某些生理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食欲下降,进而发展为厌食症。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使患者对食物产生厌恶感,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可能会逐渐形成厌食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预防和应对厌食症,需要注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审美标准,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比单纯的瘦更重要,避免盲目追求极致的瘦,不要过分关注体重数字。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厌食症如何治疗 1、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逐步增加食物摄入量,保证营养均衡。可先从少量、易消化的食物开始,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量,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心理治疗: 厌食症常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焦虑、抑郁、完美主义等,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缓解心理压力,重建健康的饮食观念。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食欲,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替代心理治疗。
549
81
2024-11-26
人格交替时有什么感觉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人格交替是一种复杂且特殊的心理现象,不同的人在人格交替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困惑、迷茫,甚至恐惧,需要及时就医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从心理体验上来说,人格交替发生时个体可能会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好像瞬间变成了另一个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这种变化感到惊讶和不解,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表现,从而产生强烈的困惑感。 人格交替时可能会出现记忆断层或模糊的情况,一个人格可能对另一个人格所经历的事情没有记忆,或者只有模糊的印象当一种人格主导时。做了一些事情,但当另一种人格出现时,却对这些事情毫无记忆,就好像这些事情是别人做的一样,这种记忆的缺失会给人带来不安和恐惧。 情感上的变化也是人格交替时常见的感觉,不同的人格可能有不同的情感偏好和反应模式,一种人格可能喜欢某种事物,另一种人格则可能对此感到厌恶。这种情感上的快速转变会让个体感到内心的冲突和混乱,患者可能会在不同的情感之间挣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自己复杂的情感世界。 身体上也可能会有感觉,有些人在人格交替时可能会感到头痛、头晕、身体乏力等症状,可能是由于人格转换过程中身体的应激反应或者神经系统的变化所导致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怀疑自己有人格交替的情况,需要注意尽量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剧人格交替的频率和强度。寻求专业的帮助,如咨询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业人士可以通过评估和诊断,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出现人格交替怎么办 1、寻求专业帮助: 人格交替可能是多种心理障碍的表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能够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确定问题的根源和性质,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2、调整自我认知: 尝试提高对自己不同人格状态的认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记录人格交替出现的情境、频率、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状况,也为专业治疗提供参考。 3、改善生活环境: 稳定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和人格的整合,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避免过度的压力和刺激。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关系,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1273
51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