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八髎准确位置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八髎穴是八个穴位的总称,分为 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 , 左右各四个,在人体的腰骶部 ,即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的位置。各穴位分布在骶后孔中,这些孔是由五块骶骨相融合而形成的,可通过美人窝定位法、髂后上嵴定位法、四指定位法找其具体位置。 各穴位具体位置 1、上髎穴: 位于第一骶后孔中,相当于髂后上棘与督脉(即后正中线)的中点。 2、次髎穴: 位于第二骶后孔中,也是在髂后上棘与督脉的连线上,但位置稍低于上髎穴。 3、中髎穴: 位于第三骶后孔中,位置更靠下。 4、下髎穴: 位于第四骶后孔中,是这四个穴位中最靠下的一个。 定位方法 1、美人窝定位法: 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时,臀部肌肉上面明显有两个凹陷,称为美人窝,八髎穴位于美人窝往下内侧,即骶骨所在的位置。 2、髂后上嵴定位法: 如果找不到美人窝,可以找髂后上嵴,即把手放到平时系腰带的地方,此位置稍微往下,可以找到一个圆形的骨性凸起,它和背部的正中线之间的中点就是上髎穴的位置,其他穴位依次往下。 3、四指定位法: 从骶骨的上缘开始,用手指宽度来大致定位,小拇指的指尖按在骶角的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等距离分开按放。各个手指尖所到的地方,食指指尖为上髎穴、中指指尖为次髎穴、小指指尖为下髎穴、无名指指尖为中髎穴。
592
2024-12-10
肚子大湿气重拔罐拔哪些位置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肚子大湿气重时,可选择拔罐疗法帮助改善该情况,常选择的部位包括 中脘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 等穴位。需注意拔罐需由专业人士操作,以免自行操作不当达不到治疗效果,或烫伤皮肤。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中脘穴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和胃健脾的功效,可以缓解因脾失健运所致的水湿内停,从而祛除湿气,改善肚子大的情况。 脾俞穴 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 脾俞穴具有健脾和胃、消食祛湿的功效,能够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纳呆滞、脘痞腹胀等症,有助于改善肚子大的情况。 胃俞穴 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俞穴可以健运中焦、运化水湿,从而起到祛除湿气的作用,能够改善肚子大的情况。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3指)。 天枢穴具有调理脾胃、理气消食、清利湿热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也可以辅助减肥。
362
2024-12-10
落枕按摩哪个部位图解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落枕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疼痛症状,通常是由于睡姿不当、颈部肌肉疲劳或扭伤等原因引起的,按摩 风池穴、肩井穴、天柱穴、大椎穴、外关穴 等可缓解落枕症状。 风池穴 位置: 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的位置。 按摩方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双侧风池穴,手指微微用力,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度,持续按压30-60秒后松开,休息10-15秒后再次按压,重复3-5次。 大椎穴 位置: 位于后颈部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手指在颈部中央向下滑动,感觉到一个明显的凹陷处,即是大椎穴的位置。 按摩手法: 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轻轻按压在大椎穴上,可以适当旋转或揉动,一般建议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 天柱穴 位置: 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处,即颈椎第一椎棘突上方。 按摩方法: 用中指或食指指腹轻轻按揉,以感觉到局部酸麻发热为度,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2-3次,能够有效改善颈部僵硬的症状。 肩井穴 位置: 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 按摩方法: 用一侧手拇指指腹按压另一侧的肩井穴,按压的力度以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宜,按压时间持续30-60秒,然后换另一侧进行同样的操作。也可以采用揉法,用拇指指腹在穴位处做小幅度的环形揉动,频率适中,每次揉动3-5分钟。 外关穴 位置: 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外关穴,每次约3-5分钟,力度适中,有助于缓解颈部疼痛和僵硬。 按摩时应避免用力过猛或过度刺激穴位,以免引起不适或加重症状,如果落枕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623
2024-12-10
落枕针灸哪几个部位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落枕是由于睡眠姿势不当、颈部受凉等原因导致的颈部疼痛,可在医生的操作下,通过针灸 阿是穴、外劳宫穴、后溪穴、中渚穴等 穴位缓解症状。 阿是穴 位置: 阿是穴是指疼痛部位最敏感的点,没有固定的位置。 作用: 落枕后颈部肌肉紧张、痉挛,疼痛部位是气血瘀滞最严重的区域,针刺阿是穴能够直接作用于疼痛的根源,起到疏通局部气血、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 针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左右,以得气(产生酸、麻、胀等针感)为度,留针20-30分钟,期间可适当行针来增强针感。 外劳宫穴 位置: 位于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0.7寸处。 作用: 是治疗落枕的有效穴位,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尤其是对于因受寒等原因引起的落枕,外劳宫穴有温经通络的作用,能帮助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针法: 可直刺0.5-0.8寸,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适当捻转针体以增强刺激,使针感向周围扩散,有助于改善颈部的症状。 后溪穴 位置: 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并且通于督脉,位于手掌小指掌边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小指展肌起点外缘的凹陷处。 作用: 落枕时针刺后溪穴能够调节督脉和小肠经的气血,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当颈部气血通畅后,肌肉紧张的状态可以得到缓解,疼痛也会随之减轻。 针法: 直刺0.5-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行针时可以适当捻转针体,让针感向腕部或肘部等方向传导,以增强治疗效果。 中渚穴 位置: 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位于手背部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即小指与无名指指根间下2厘米处手背部的凹陷处。 作用: 三焦经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调节密切相关,针刺中渚穴可以调节三焦经的气血,通过经络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气血的传导,改善颈部的气血瘀滞状况,从而缓解落枕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针法: 直刺0.3-0.5寸,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可适当行针,以保持针感,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等感觉,有助于调节颈部的气血。 养老穴 位置: 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前臂背面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即屈肘掌心向胸,沿小指侧隆起高骨往桡侧推,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即是。 作用: 它能够调节小肠经的气血,通过经络传导,改善颈部的气血运行,对于因气血不畅而引起的落枕,尤其是老年人落枕或者伴有手臂酸麻等症状的落枕患者,针刺养老穴可以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针法: 掌心向胸,直刺0.5-0.8寸,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行针时可适当提插针体,增强针感,使针感向手臂或颈部方向传导。 昆仑穴 位置: 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即足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 可以调节膀胱经的气血,通过经络传导,缓解落枕引起的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使人体的经络气血恢复通畅。 针法: 直刺0.5-0.8寸,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在针刺过程中,会感受到适度的针感,促进颈部气血的调节。
345
2024-12-10
肝经和胆经的位置在哪里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肝经和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肝经主要位于人体的下肢内侧及胸腹部 , 胆经主要位于人体的下肢外侧、躯干侧面及头部 。 肝经的位置 肝经即足厥阴肝经,位置主要位于人体的下肢内侧及胸腹部,起于足大趾末节的外侧,即大敦穴。 然后沿着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上行至小腿内侧,再沿着大腿内侧进入会阴部。 肝经继续向上,穿过腹部,沿着胁肋部上行,经过乳房下缘,进入腋前线,最后终止于胸胁部的期门穴。 此外,肝经还通过支脉与目系相连,并经过喉咙,上行至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 胆经的位置 胆经即足少阳胆经,位置主要位于人体的下肢外侧、躯干侧面及头部,起于目外眦,即瞳子髎穴。 然后向上到达额角,再下行至耳后,沿着颈旁下行至肩部,左右交汇于大椎穴。 从大椎穴开始,胆经继续下行入缺盆,然后沿着胸侧、胁肋部下行,经过髋关节部,沿着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下行至小腿外侧。 最后,胆经沿着足背外侧到达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此外,胆经还有多条支脉,分别分布于头面部、耳部、胸胁部及下肢部。
986
2024-12-10
疝气按摩哪个部位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疝气一般可通过按摩 肓俞穴、次髎穴、关元穴和承山穴 等穴位辅助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加重病情,另外按摩不能替代正规治疗,患者需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肓俞穴 位置: 位于脐中旁开0.5寸处,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按摩方法: 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动该穴位,也可以用手指指肚按压穴位,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 功效: 具有缓解绕脐痛、腹胀、泄泻、疝气、月经不调、便秘等功效。 次髎穴 位置: 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按摩方法: 采用点按和揉捏的方式,也可以用手指指肚按压穴位,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 功效: 对于缓解疝气、月经不调、遗尿、痛经、腰骶痛、小便不利等病症有显著效果。 关元穴 位置: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方3寸处。 按摩方法: 可采用点按和揉动的方式,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 功效: 具有补益气血、温阳固脱的作用,对于疝气引起的腹胀、腹痛等症状有辅助治疗作用。 承山穴 位置: 位于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即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按摩方法: 通过轻柔按压和揉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功效: 有助于缓解疝气引起的腰腿疼痛、腹痛及便秘等症状。 此外还可以按摩腰骶部、腹股沟区、手部及脚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按摩,以免加重病情。
828
2024-12-10
按摩哪里可以让眼睛更明亮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按摩眼部穴位如 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和鱼腰穴 ,是一种有效的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改善视力和使眼睛更加明亮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定期进行眼部按摩,并结合良好的用眼习惯,以维护眼睛的健康和明亮。 太阳穴 位置: 位于头部两侧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一横指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太阳穴。 功效: 长期坚持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视物疲劳,预防头痛,提升眼睛的神采。 睛明穴 位置: 位于鼻根部紧挨两眼内眦处。 按摩方法: 用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揉按睛明穴,先向下按,然后又向上挤,重复数次。 功效: 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黑眼圈和眼袋,起到清热明目、消除眼部疲劳的作用,使眼睛更有神采。 四白穴 位置: 位于面颊中央,眼眶下缘正中下一横指处。 按摩方法: 用食指轻轻揉按此穴位,顺时针、逆时针各揉动10圈,注意手指不可移动过大范围。 功效: 有助于养眼明目,缓解视物模糊,消除眼部细纹,从而让眼睛更加明亮。 鱼腰穴 位置: 位于瞳孔直上眉毛中。 按摩方法: 用指腹轻轻按压并揉动此穴位,每次持续数秒,重复多次。 功效: 适当按摩鱼腰穴可以明目消肿、舒筋活络,有助于放松眼部肌肉。
822
2024-12-10
排尿按摩哪里见效快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通过按摩 中极穴、水道穴、关元穴、肾俞穴、三阴交穴等 穴位,可以加快排尿过程。但请注意,按摩方法并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中极穴 位置: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 按摩方法: 可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每次持续30秒,重复3~5次。或者采用指按法,中指按于中极穴,向里向下呈45°角徐徐用力按压。 功效: 此穴位是膀胱的募穴,按摩此穴有助于促进膀胱的气化功能,加速尿液排出。 水道穴 位置: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按摩方法: 可用双手食指和中指同时按压两侧水道穴,力度适中,每次按压1分钟,重复2~3次。 功效: 此穴位具有利水消肿、通经活络的功效,对于促进尿液排出有良好效果。 关元穴 位置: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按摩方法: 可用掌心或掌根轻轻揉按,每次持续2分钟,重复2~3次。 功效: 此穴位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按摩此穴不仅可以促进尿液排出,还有助于改善泌尿系统功能。 肾俞穴 位置: 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方法: 可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按压两侧肾俞穴,力度适中,每次按压1分钟,重复2~3次。 功效: 此穴位是肾脏的背俞穴,通过按摩可以间接促进膀胱的气化功能,有助于尿液排出。 三阴交穴 位置: 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摩方法: 可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每次持续30秒,重复3~5次。 功效: 此穴位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通过调节肝肾功能,可以间接促进尿液排出。 水分穴 位置: 位于上腹部,脐中上1寸。 按摩方法: 适当按摩此穴位,有助于排尿。 功效: 能健脾和胃、利水化湿,帮助缓解排尿障碍。
692
2024-12-10
胆囊炎按摩哪个部位最好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胆囊炎按摩没有哪个部位最好的说法,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伴随腹部不适、腹痛、恶心等症状。通过按摩 中脘穴、足三里穴、日月穴和内关穴 等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症状,促进康复。 中脘穴 位置: 上腹部,肚脐上方4寸处。 按摩方法: 用指腹轻轻按压并旋转按摩,每次持续3~5分钟。 功效: 健脾养胃、通调腑气,有助于缓解胃脘痛、腹胀、泄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足三里穴 位置: 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脊外1横指处。 按摩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进行旋转揉按,每次5~10分钟。 功效: 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对改善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日月穴 位置: 上腹部,从乳头部位向下,处于第七肋骨的间隙。 按摩方法: 用指腹适度按压并旋转揉按。 功效: 健脾降逆、疏肝利胆,能够缓解胆囊炎、胃炎、肝炎等疼痛症状。 内关穴 位置: 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 按摩方法: 用指腹适度按压并旋转揉按。 功效: 宁心安神、疏肝和胃,有助于改善胸闷、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等症状。
673
2024-12-10
一窝风推拿和准确位置图
王宝凯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一窝风穴作为经外奇穴, 位于人体的腕背横纹的中点处,左右手各一 ,推拿时可采取揉法、掐法等方法,以起到保健作用。 准确位置 1、体表位置: 当屈腕时手背掌根部中间凹陷即为该穴,此穴位于阳池穴的桡侧,也即是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的点状穴。 2、解剖位置: 一窝风穴位于手腕和前臂交界处的腕背横纹中点,取穴时可将手放在桌面上,手背向上,保持前臂不动,手腕向上抬,此时手腕和前臂交界的地方会出现一条横纹,在腕背横纹的中点处,用拇指轻轻按压,可以找到明显的凹陷,此处为一窝风穴。 推拿方法 1、揉法: 用左手稳定住小儿的左手,使之相对暴露、稳定,用右手拇指顶端或其它手指端蘸滑石粉按住穴位左右旋转揉之,约揉50-100次,揉一窝风可以解表散寒、温中散寒,将气血向体表调配,对于寒凝经络所引起的寒凝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2、掐法: 在部分情况下,也可使用掐法刺激一窝风穴,以增强治疗效果,但需注意掐法刺激较强,应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调整力度。 3、摇法: 一手按一窝风处,一手拿其掌摇动其腕关节,摇法有助于疏通经络,缓解痹痛和关节不利等症状。
334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