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肿瘤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胃息肉分几种类型
窦晓坛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病变,一般 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异位性息肉四种类型 。在发现胃息肉后,应尽早进行内镜检查和活检以确定其性质,并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增生性息肉 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过度而形成的一种息肉,多发于胃窦部和胃体下部,常见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手术后的残胃。 增生性息肉通常较小,直径约为1厘米,形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一般不会恶变,但过度增生可能导致癌变,癌变率不到1%。 炎性息肉 由于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形成的一种息肉,主要发生在胃窦部。 炎性息肉通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厘米以下,形态不规则,表面光滑或粗糙,一般不会恶变,但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癌变。 胃底腺息肉 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所导致的胃底腺增生。 这种息肉一般都是良性,数目也会相对较多,但不会有恶变,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异位性息肉 主要指异位胰腺及异位Brunner腺。 异位胰腺常见于胃窦大弯侧,亦可见于胃体大弯,多为单发,内镜下表现为一孤立的结节,中央时可见凹陷。 Brunner腺瘤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亦可见于胃窦。
758
2024-12-27
灌肠一次一般多少毫升
肖军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灌肠一次需要使用的溶液量主要与灌肠的方法有关,例如 大量不保留灌肠需要500-1000ml/次,小量不保留灌肠需要180ml/次,保留灌肠一般不超过200ml/次 ,具体数值可以参考下方图片内容: 1 大量不保留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主要用于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或治疗做准备,或用于缓解严重便秘。每次灌肠的溶液量通常在500-1000ml,以避免肠管过度扩张,降低肠肌紧张力。 灌肠液的温度应控制在39℃-41℃,以接近人体正常体温,减少不适感,在特殊情况下,如物理降温,灌肠液温度可降低至28℃-32℃。灌肠管插入肛门的深度为7-10cm,灌肠后保留5-16分钟,然后让患者排便。 2 小量不保留灌肠 小量不保留灌肠主要用于解除轻度便秘、减轻腹胀,特别是在腹部及盆腔手术后出现肠胀气的患者。此时,灌肠液总量为180ml/次,由30毫升特定浓度的硫酸镁、60毫升甘油和90毫升温开水组成。 灌肠液温度保持在38℃,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灌肠管插入肛门的深度为10-15cm,灌肠后嘱患者保留10-20分钟,然后排便。 3 保留灌肠 保留灌肠主要用于直肠内给药,如供给营养、水分或治疗某些疾病。由于需要药物在肠道内停留较长时间以充分吸收,因此灌肠液的量应严格控制,一般不超过200ml。 灌肠液的温度同样应保持在39℃-41℃,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灌肠管插入肛门的深度为15-20cm,灌肠后嘱患者保留至少60分钟,以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小儿灌肠量都有所不同,一定要在儿科医生诊断后,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切不可私自操作。
933
2024-12-27
急性胃肠炎治疗
陈志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急性胃肠炎治疗需多方面着手,针对感染性依病原体选抗生素,同时对症用药止泻、调节菌群等,还需处理腹痛、呕吐、发热,且重视补充液体及电解质,以缓解症状、维持机体正常状态。 对于感染性急性胃肠炎,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抗生素,如细菌性感染常用诺氟沙星等,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同时使用蒙脱石散止泻,保护肠道黏膜,减少腹泻次数,还可给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缓解腹痛、腹胀等不适。 腹痛严重者可遵医嘱适当使用山莨菪碱等解痉药缓解肠道痉挛,若有呕吐症状,可服用甲氧氯普胺片等止吐药物,减轻胃肠道反应,伴有发热且体温超过38.5℃时,可应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退烧药,但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防止加重胃肠道刺激,促进身体恢复。 频繁呕吐或腹泻易导致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钠、钾、氯等电解质及水分,严重脱水则需静脉输液,快速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维持内环境稳定,保障身体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预防因脱水引发的并发症。 急性胃肠炎若能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症状可在数天内缓解,胃肠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若延误治疗或病情严重,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肠道出血等并发症,影响身体健康,少数甚至可转为慢性胃肠炎,需长期关注与调养。 急性胃肠炎的日常注意事项 1、饮食调理: 发病初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藕粉等,待症状缓解,可逐渐过渡到软食、正常饮食,但仍需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再次感染。 2、腹部保暖: 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尤其是脐周部位,寒冷刺激易导致胃肠蠕动加快或痉挛,加重腹痛、腹泻症状,保持腹部温暖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因外界温度变化对胃肠道产生的不良影响。
861
2024-12-27
克罗恩病是什么病有哪些症状
陈志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克罗恩病是一种复杂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低热、腹痛、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腹部包块等复杂情况,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 1、发热: 患者多数情况下呈现为低热或中度热,如果存在继发感染或肠道炎症活动加剧,可能出现弛张热或间歇发热,提示病情活跃或存在并发症。 2、腹痛: 这是克罗恩病最常见的症状,由肠壁炎症、痉挛和狭窄引起,疼痛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发作,伴随腹胀和腹鸣,进食后可能加重,而在休息、饥饿或排便后有所减轻。 3、腹泻: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现糊状,一般不存在脓血或黏液,腹泻可能间歇或持续发作,若结肠或直肠受累,则可能出现脓血和里急后重的症状。 4、腹部包块: 约10%-20%的患者可能感觉到腹部包块,这是由于肠粘连、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脓肿形成所致,包块最常见于右下腹和脐周区域。 5、瘘管形成: 大约半数的克罗恩病患者中会出现瘘管形成,这是由于溃疡穿过肠壁造成的,瘘管可能连接肠道的不同部位,或通向腹腔、膀胱、阴道等其他器官。 克罗恩病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但通过合理的医疗干预和自我管理,许多患者能够实现病情的有效控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克罗恩病的日常注意事项 饮食管理: 选择低脂、低纤维、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禽类及煮熟的蔬菜,避免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乳制品、坚果等。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与稳定。 个人卫生: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减少肠道感染风险,同时注意手部清洁,防止病从口入。 情绪调节: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与抑郁,情绪稳定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减轻炎症症状。
589
2024-12-27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陈志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若患者持续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1、上腹疼痛: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常经历上腹疼痛,这种疼痛往往表现为无规律的弥漫性灼痛、隐痛或胀痛,疼痛的发生和加重常与进食生冷、辛辣、硬食或刺激性食物相关,少数患者的疼痛可能与气候变化存在某种关联,使得疼痛表现更加复杂。 2、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显著症状之一,具体表现为腹胀、早饱感和频繁的嗳气,胃黏膜的炎症导致胃蠕动减慢,食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延长,从而使患者感到腹部饱胀不适,由于胃内气体的积聚,患者常伴有嗳气症状,进一步加重不适感。 3、食欲减退: 胃黏膜的炎症还可能引发患者的食欲减退,导致患者对食物失去兴趣,同时由于胃酸分泌过多,患者常出现反酸症状,即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腔,这不仅会引起不适,还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食欲。 4、恶心与呕吐: 胃黏膜的炎症可能干扰胃的正常排空功能,导致胃内容物滞留,这种滞留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恶心感,当恶心感变得强烈时,患者可能出现呕吐反射,进一步加重症状。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预后后果通常较好,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但若患者不进行及时、规范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增加癌变的风险。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日常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 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避免辛辣、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损伤,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疾病的恢复。 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用药物,如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1134
2024-12-27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陈志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上消化道出血时,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周围循环衰竭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1、呕血与黑便 呕血:当出血量较大且出血部位位于幽门以上时,患者可能出现呕血症状,呕出的血液可能呈鲜红色或咖啡渣样,取决于出血速度和出血量。 黑便: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后,与大便混合形成黑便,通常呈柏油样,黏稠且有光泽,若出血量大,粪便可能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 2、周围循环衰竭 大量出血时,血液迅速减少,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口渴、出冷汗、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症状,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休克,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等。 3、发热与贫血 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会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这可能与血液分解产物吸收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贫血:慢性出血或急性大量出血后,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通常明显下降。 4、氮质血症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肠道吸收大量血液蛋白的消化产物,导致血中尿素氮浓度暂时升高,称为肠性氮质血症,这通常发生在出血后数小时,24-48小时达到峰值,3-4天后降至正常。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若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多数预后良好,然而若救治不及时或出血量大,可能导致休克、贫血加重、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上消化道出血的日常注意事项 饮食管理: 避免摄入坚硬、粗糙、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损伤。选择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以促进胃黏膜修复。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降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情绪调节: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波动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出血风险。 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药物,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1453
2024-12-27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什么情况
陈志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特征为胃黏膜层的慢性炎症,但无胃黏膜萎缩性改变,其病因多样,幽门螺杆菌感染常是重要因素,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胆汁反流等也可诱发,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上腹部不适,如隐痛、胀痛或灼痛,疼痛常无规律,可在进食后或空腹时出现,还可能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易反复出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胃镜下所见: 胃镜检查时可见胃黏膜呈红斑、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斑等表现,有时可见黏膜水肿、渗出等,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比,胃黏膜的腺体结构保持完整,未出现萎缩、肠化生等改变,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依据。 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症状,结合胃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来确诊,需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鉴别,胃溃疡多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且疼痛程度较重;胃癌患者除胃部症状外,常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病理检查可明确区分。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般预后良好,若能及时去除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饮食习惯等,症状多可缓解或消失,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且未得到有效治疗,病情可能进展或反复,少数患者甚至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日常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规范: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9小时为宜,利于胃部自我修复,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可通过阅读、听音乐等放松,适度运动,如散步、骑行等,增强体质,促进胃肠蠕动,但要避免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消化。 卫生习惯养成: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餐具定期消毒,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分餐制,降低感染风险,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胃炎复发与加重,维护胃部健康环境。
1254
2024-12-27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
陈志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和萎缩。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这种细菌能侵入胃黏膜,释放毒素,引发免疫反应和炎症,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损伤、腺体萎缩,进而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2、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诱因,如长期饮用浓茶、烈酒、咖啡,以及摄入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都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萎缩。 3、药物因素: 长期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增加胃黏膜的敏感性,从而引发炎症和萎缩,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黏膜的损伤尤为明显。 4、自身免疫因素: 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壁细胞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体,在补体的作用下破坏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和定期随访可改善患者预后,部分轻度病变甚至可能逆转,但对于重度病变或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癌变风险较高,需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日常注意事项 合理饮食: 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面条、蔬菜等,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损伤,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用药物,如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胃黏膜病变,防止病情恶化,同时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814
2024-12-27
溶血性黄疸治疗
陈志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溶血性黄疸治疗需多管齐下,主要包括光照疗法,利用蓝光促胆红素排出,药物辅助如肝酶诱导剂等,还有支持治疗与监测,从多方面保障患儿健康,以有效控制黄疸并预防并发症。 1、光照疗法: 利用蓝光照射皮肤,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易于从胆汁和尿液排出,光照时需注意保护患儿眼睛与生殖器官,避免损伤,一般持续照射一定时间,期间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根据下降情况调整光照时长与强度,促进黄疸消退。 2、药物治疗辅助: 可使用肝酶诱导剂,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同时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减轻溶血过程中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保护红细胞,还可适当补充铁剂等造血原料,预防因溶血导致的贫血加重及相关并发症。 3、支持治疗与监测: 给予充足营养支持,保证患儿生长发育需求,密切监测血常规、胆红素、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若出现严重贫血或胆红素脑病先兆,可能需输血治疗,但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与速度,防止输血不良反应,保障治疗安全有效。 溶血性黄疸经及时有效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黄疸可消退,溶血得以控制,生长发育可正常进行,若延误治疗或病因难以根除,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智力及运动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溶血性黄疸的日常注意事项 饮食护理: 保证患儿充足营养摄入,坚持母乳喂养或给予适宜的配方奶,对于蚕豆病等特定病因导致的溶血性黄疸,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防止诱发溶血发作,还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助力机体恢复与健康维持。 预防感染: 注意患儿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勤通风换气,减少病菌滋生,尽量避免带患儿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交叉感染,按时接种疫苗,增强机体免疫力,但接种前需告知医生患儿病情,以便评估是否适合接种,降低感染风险,避免加重黄疸病情。
942
2024-12-27
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要治疗吗
陈志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需依症状而定,轻度症状或无症状者可调整饮食并监测,中度症状需药物治疗并改善生活习惯,重度症状或并发症则需立即针对性治疗,以降低风险。 1、轻度症状或无症状: 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及早饱感等。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如避免刺激性食物、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以及适当运动来改善病情,但仍需定期监测病情变化。 2、中度症状: 当患者出现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在调整饮食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以缓解胃黏膜糜烂和消化不良等症状,同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3、重度症状或并发症: 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严重贫血、消瘦乏力、大便异常及精神症状等,或伴有胃黏膜糜烂、癌变等并发症时,需立即进行针对性治疗,药物治疗可能包括抗菌治疗、抑酸剂等,必要时还需进行手术治疗,以切除病变组织,降低患癌风险。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查主要包括胃镜检查、病理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测、血清学检查、胃液分析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检查方法综合运用,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日常注意事项 管理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或抑郁,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心情,减轻精神压力对胃黏膜的不良影响。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维持规律的生物钟,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胃黏膜修复和消化功能恢复。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均可加重胃黏膜损伤,加速胃炎进展,患者应坚决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防寒保暖: 注意胃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以免加重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症状。
1338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