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
网站导航
神经内科切换
简介

杭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1、人员结构:

神经内科现有医护人员31人,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0名,其中,脑电图医师3人,脑电图技师2人,肌电图技师1人,硕士学位10人,博士学位1人,儿科硕士生导师1人;专业护理人员17人,其中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神经内科团队在浙江省内最早开展儿童癫痫的规范化诊治、儿童视频脑电图监测、儿童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检查,浙江省内最早开展儿童神经专科门诊等亚专科门诊。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儿童神经疾病护理知识和扎实的护理技术,神经内科医生态度和蔼,对待孩子极富同情心和爱心,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与国际同步的先进诊治理念。

2、学术地位:

神经内科创建于2009年,包括神经内科病区、神经内科门诊(神经专科门诊、专家门诊和名医门诊)、脑电生理中心(门诊脑电肌电图室和病区脑电生理室)。神经内科为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副组长单位,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副组长单位,杭州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组长单位。

科室与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等院校具有良好的临床及科研合作关系。神经内科学科骨干兼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神经与保健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抽动障碍协作组委员,罕见病结节性硬化症诊治全国指导专家,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学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学会儿童罕见病分会委员、诸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专家委员会指导专家,国家及浙江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等。目前我院神经内科及脑电生理专业技术能力处于浙江省领先水平。

3、医疗范围:

神经内科对儿童癫痫、热性惊厥、抽动障碍、结节性硬化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神经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小脑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脊髓炎等),其他如头痛、头晕、神经肌肉病、肌营养不良、周围神经病、脑血管疾病、儿童遗传代谢病、脑性瘫痪、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孤独症等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4、医疗特长:

神经内科常规开展儿童普通/视频脑电图、32导视频脑电监测、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检查、儿童智力评估、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苯巴比妥、拉莫三嗪、雷帕霉素等)血药浓度监测、神经遗传代谢病血串联质谱、尿代谢筛查、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检测、儿童难治性癫痫规范化诊治、结节性硬化症规范化诊治、难治性抽动障碍多学科联合门诊、儿童难治性癫痫及神经发育性疾病生酮饮食治疗等项目。其中,罕见病结节性硬化症诊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儿童难治性癫痫诊治、儿童脑电及神经电生理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5、科研、教学成果:

神经内科拥有稳定的科研团队,注重临床、科研协同发展,紧密围绕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学科发展前沿,长期致力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注重儿童难治性癫痫、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脑电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儿童脑认知与功能影像学等研究,提升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水平。科研团队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行业专项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杭州市科技局项目、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25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SCI论文9篇,其中,儿童癫痫及神经电生理方面论文22篇,获浙江省及杭州市科技成果2项,参编医学专著2部。

  • 响应及时

  • 真实医生

  • 不接诊随时退

医生推荐

更多
暂无医生信息
科普内容
更多

孩子也会偏头痛吗

周杰林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孩子上学就头痛,一次两次家长可能不当回事,三次四次家长就紧张了,可能会到医院就诊。当检查都正常时,家长们难免嘀咕“娃在装头痛了”,事实上娃头痛可能真不是装出来的,宝宝可能得了偏头痛。偏头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很常见,美国的一项大规模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7岁患病率为1%-3%,7-11岁患病率为4%-11%,15岁患病率为8%-23%。青春期前男孩的患病率比女孩略高,但女孩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比男孩增加得更快,11岁以后女孩患病率开始高于男孩。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的特征不同于成人,症状往往不典型,再加上每个孩子对疼痛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以及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意志不同,对疼痛的描述让家长和医生的理解有差异,诊断和接受偏头痛的诊断并不容易。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的特征是疼痛部位以额颞部多见,主要表现为双侧疼痛,青少年晚期则常表现为单侧疼痛。头痛发作前2-48小时出现疲劳、情绪变化和颈部僵硬等前驱症状,可伴随恶心、呕吐及畏光、畏声是头晕等症状。较多孩子头痛时可表现为周期综合征,如周期性呕吐综合征、腹型偏头痛、良性阵发性眩晕、良性阵发性斜颈、婴儿绞痛。在第3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中,并未将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进行独立编码,儿童和青少年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成人的诊断标准:1、符合2、3、4标准的头痛至少发作5次;2、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3、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①单侧;②搏动性;③中重度头痛;④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或因头痛而避免日常活动(如行走或上楼梯);4、发作过程中,至少符合下列2项中的1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畏声;5、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小于18岁)发作时间为2-72小时(未治疗而持续时间少于2小时则不足以诊断偏头痛)。如果在头痛发作的过程中入睡,睡醒后头痛消失,计算头痛时间时要按照醒来的时候计算。具体诊断、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需要找神经专科医师、心理医师,勿盲目自行决断。偏头痛发作时的疼痛和症状可能会使人变得精神不佳,从而导致孩子频繁请假缺课,缺少社交或体育活动,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平时应尽量做好相应的预防。孩子和家长需要了解偏头痛的相关因素,如缺乏体力活动、超重、过量摄入咖啡因、睡眠习惯不良以及脱水等。儿童和青少年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必要的运动、适当饮水、有规律的睡眠等。
3188 22
2023-08-01

抽动与多动是一种病吗

周杰林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抽动”和“多动”,两个都有一个“动”字,但此“动”非彼“动”,一字之差,两种病。“抽动”常常指“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抽动症,尤其是最常见的运动型抽动,典型的表现是面部、头颈部和肢体的不自觉抽动,如眨眼睛、歪嘴巴、缩鼻子、扭头颈、耸肩、甩手臂以及发出怪声等。“多动”常常指“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动”表现为小动作增多、东奔西跑、手足不停、活动量增多,以及经常会在不适当的场合四处跑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安静下来,就像是“装了马达一样”忙碌不停。“抽动症”主要是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而单纯的“多动症”儿童绝无肌群抽动现象。在症状的可控性上,“抽动症”患儿的症状具有不自主性,患儿想控制症状,能短时间忍住不动,但无法长时间控制。而多动症患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点上二者有区别。在持续时间上,“抽动症”多发生于儿童时期,大部分孩子成年后能象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孩子迁延不愈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质量。“抽动症”除了表现为快速的、不自主的、无规律的运动或发声抽动外,反复发作是其又一临床特点。且与社会心理因素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其症状会随着孩子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出现起伏。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染时加重,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件事而减轻,在睡眠时则会消失。“多动症”的症状长期持续存在,呈慢性过程,60%—80%的多动症患儿可持续到青少年,50%可影响到成年期。虽然“抽动症”与“多动症”属于不同的疾病种类,但有很多孩子会存在两个共患的情况。两个共患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情绪、行为与学习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育,如由于自身的行为异常以及常常受到外界的负面评价。“抽动症”儿童内心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共患多动症的困扰,孩子更加缺乏自信,从而导致厌学、焦虑、情绪问题、品行障碍,更进一步加重抽动的相关症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不但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还会影响其他同学。许多“多动症”儿童在学龄早期出现抽动障碍,在这些病例中,社会心理损害的程度通常由多动症来决定,但抽动障碍也是治疗的目标。作为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及早发现问题,尽早就医进行鉴别诊断。及时进行接受心理、药物等干预,尽量减轻“抽动”和“多动”给孩子带来的身体、心理影响。
3769 86
2023-08-01

儿童头痛

周杰林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头痛一般指头颅上半部即眉毛以上至枕中为止这一范围内的疼痛。头痛在小儿时期是较常见的症状,是儿科神经门诊的常见病,在许多疾病过程中都可以出现头痛。大多数头痛是由于头颅的痛觉感受器在受到致痛刺激时产生神经冲动,经痛觉传导通路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分析整合而产生痛觉所致。头颅的各种组织根据含有痛觉感受器的多少和性质的不同分为对疼痛敏感与不敏感两类。只有疼痛敏感组织受到刺激时才发生头痛。对疼痛敏感的颅外结构有头皮、皮下组织、肌肉、帽状键膜、骨膜以及血管、肌肉和末梢神经,其中以颅外动脉、肌肉和末梢神经最敏感。颅内对疼痛敏感的结构有硬脑膜、血管和颅神经,特别是颅底的硬脑膜、颅底动脉、静脉窦以及引流到静脉窦的脑皮质静脉的近端部分。大部分软脑膜、脑实质、脑室、室管膜及脉络丛是无痛感的组织。头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疼痛敏感组织如血管被牵引、扩张或痉挛、脑膜受到刺激、头部颈部肌肉收缩、神经受刺激或损伤,五官科疾病或颈部等处的病变扩散反射到头面部引起疼痛。因为头痛病因众多,需要了解:头痛发生的缓急,是否有周期性发作的倾向及有无进行性加重;部位;头痛发生的时间(凌晨、清晨、白、昼)及持续时间;性质(刺痛、跳痛、钝痛、劈裂痛,孩子小常常不能表达),活动、震动有无加剧;程度(轻、中、重);有无先兆、前驱症状、伴随症状、视觉异常、呕吐、恶心、眩晕,有无情绪、思维、语言、运动障碍,有无发热、流涕、咽痛、鼻塞;头痛激发、加重和缓解因素;头痛家庭史;头痛治疗效果;对头痛者进行细致的全身及神经系统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压、血常规、头颅平片、副鼻窦、筛窦x线片、视力、眼底、脑脊液、脑电图、经颅超声多普勒、脑CT、脑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各种小儿头痛中最常见的是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上感和五官科疾病引起的头痛。神经科范围内的各种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较少见,但头痛可能是一个重要症状,如不及时发现甚至能危及患儿的生命,必须尽快查出病变,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才不致于延误病情。
3824 12
2021-05-23

家长如何看待脑电图中央-中颞区痫样放电?

周杰林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孩子因为许多原因会被要求做脑电图检查,一些孩子可能被发现脑电图痫样放电。在无癫痫的健康儿童中,有1.9%~3.5%的儿童脑电图出现痫样放电,其中中央-中颞放电、泛化性棘-慢波放电占了绝大部分。Cavazutti等对3726名6-13岁的没有癫癎史的神经系统正常的儿童进行EEG检查。他们发现2.3%的儿童有Rolandic或顶区或中颞的癫癎放电。在对386个神经系统正常但EEG在正常背景活动下有中央放电的儿童的系列研究中,Kellaway发现只有57%的儿童有癫癎发作。在另一个315例中央颞叶放电病人的系列研究中,Beaussart发现16%的人没有癫癎。孩子脑电图检查被发现有痫样放电,不一定就是癫痫,只是出现癫痫发作的概率比脑电图正常的孩子要高,故需要长期观察,观察内容参考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临床表现。BECT临床发作特征:为限局性发作,有些发作可以继发全身性泛化,睡眠时的发作更易于泛化。本症的发作性症候变异很大,不同患儿之间,同一患儿的不同发作之间临床症候均可能不同。70%-80%的发作出现在睡眠中、即使是日间的发作,也多与困睡有关,少数病人清醒和睡眠时均有发作,仅10%-20%的患儿只有清醒时的发作。面部及口腔的感觉、运动性发作最多见。发作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很少出现持续状态。典型的发作常出现在入睡后不久或清晨将醒时,患儿意识清楚但不能说话,能理解语言或通过手势交流,口角歪向一侧,伴该侧面部抽搐,喉中呼噜声及流涎。发作可累及同侧上肢,或以一侧手及上肢的抽搐开始,偶可累及下肢,出现阵挛性抽动、强直性收缩或感觉异常等。发作后可伴有Todd麻痹。发作结束后无意识混沌。患儿可诉说发作开始时一侧舌、牙床和面颊麻木感、刺痛感或电击感及唇舌僵硬。局部性发作可发展为意识障碍或迅速扩散为全身性发作,患儿对发作过程可能无法回忆,此时如不能获得局部感觉运动性发作的症状,容易误认为是原发性全身性发作。日间发作比夜间更短暂,有时仅表现为面部、口咽或一侧肢体的感觉症状,如患儿诉说不清,这种发作可能被忽视。发作频率个体间差别很大。10%-13%的患儿一生中只有一次发作,即使不治疗也不会复发。66%的病人发作稀少,发作间隔2-12个月不等。但有20%的患儿发作比较频繁,几乎每夜发作或一夜发作数次。发作常有成簇出现的倾向,可以在数周内频繁发作,然后很长时间不发作。少数患儿发作后有长时间的流涎及构音不清,也可出现惊厥持续状态。
6185 18
2021-05-23

八个月宝宝癫痫怎么确诊

周杰林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八个月宝宝癫痫诊断如下:1、观察患儿癫痫发作部位,从眼睛、某只手开始,或双手同时开始。发作前有无特别诱因,如近期有无发热、饥饿、吃得过饱、进食特殊药物、食物等。发作后患儿有无嗜睡,手、脚单只肢体有无力气,发作持续时间等;2、对于八个月宝宝,要关心患儿前八个月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患儿何时可以抬头、翻身、会坐、逗笑,是否会抓东西等,帮助医生判断患儿有无大脑问题;3、妈妈怀孕期间有无胎儿宫内窒息,患儿出生时有无产伤;4、患儿需采血,做腰穿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CT、头颅磁共振多次检查明确。医生根据患儿临床症状、既往史、家属有无类似表现,再根据实验室检查诊断癫痫。
44996 480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