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孩子咬指甲—如何识别儿童心理问题躯体化症状?

葛娟青少年情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咨询案例

孩子今年快5岁,喜欢咬指甲,指甲被咬得秃秃的,从来不需要剪。孩子指甲这样不规则很难看,感觉别人看见了都会笑话。

妈妈试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在手指上涂生姜、大蒜或者在手指上缠一圈创可贴,但是都没用。她甚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但也检查不出任何问题,为此她非常苦恼。

倾听了她的苦恼后,我问她,孩子的这种行为持续多久了?

她说,快两年了。

我又问,家里有几个孩子呢?

她听了觉得有点奇怪,但还是回答道,三个。

我又继续问,那老二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

“两年前,现在三岁。最小的那个刚刚出生不久。”

听后,我就意识到孩子行为的可能原因了,我又补充问道“妈妈和老大在一起的时间多吗?”

她说:“自从老二,老三出生后,实在太忙了,比较少时间能顾得上老大。”

聊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老大开始咬指甲的时间与老二出生的时间是重合的。

我和她解释说:妈妈的无暇照顾,以及家庭成员的变化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了焦虑不安感,而孩子却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变化和处理这些情绪,无法选择使用合适的途径来释放,从而使得孩子退回到更小时候的吃奶的状态,于是集中表现为孩子拼命咬指甲。

咬指甲虽然成了妈妈的心病,但是反映的却是孩子的“心病”。


认识躯体化

躯体化,是孩子表达不适与痛苦的无声语言

可能会有些家长觉得疑惑:咬指甲的行为与焦虑、不安全感之类的情绪问题有关系吗?事实上,从我多年的经验来看,不只咬指甲这一种行为,孩子做噩梦、无法在幼儿园大小便、肚子疼、呕吐等表现,特别是在医院检查不出问题的,都很有可能是由孩子的心理情绪问题引起的,我们统称为“躯体化”。

躯体化是指:孩子借由躯体表现(行为问题、身体不适等)来表达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之所以运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往往是因为他们遭遇了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困境:不会说、不能说、说不出……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躯体化为表现的特殊行为,或者简单地把这些行为当成孩子的坏习惯来予以纠正,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那么,今天我们先从咬指甲这一个特殊行为,来谈谈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大问题。究竟孩子为什么会去咬指甲?孩子咬指甲跟父母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30%的孩子会咬指甲

三岁以后,孩子产生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可能跟孩子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者是跟模仿别人有关。

如果不是因为上述两种原因,那么当孩子经常出现的反复出现咬指甲,咬到出血,甚至都不用剪指甲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是要更加的关注格外的小心的。因为咬指甲这样一个行为,这样的一个轻微的躯体化的自我伤害倾向,持续无法改善的话,可能给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就目前来讲,大概会有30%左右的孩子在儿童期会出现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其中,更会有人把儿时的这个行为延续到成年。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会认为咬指甲仅仅是不卫生或者影响美观的习惯问题,其实并不然,咬指甲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他的社交、学习等等方面。

但是,其实,更深层的,咬指甲往往是一个信息,从孩子身体上传达的信息,他在用身体告诉父母:爸爸妈妈,我觉得很焦虑,没有安全感。这时候家长就要好好观看一下孩子情绪、心理方面的原因了。

那么孩子咬指甲跟心理、情绪问题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咬指甲可能显示出孩子的焦虑,缺乏安全感呢?

作为哺乳类动物的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本能——吮吸。我们通过吮吸来获取食物,使自己生存下来。把手指放在口中去吮吸,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存在的安全感,情绪上的稳定感。

当孩子遭遇到紧张焦虑不安的时候,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手放到口腔里,通过吮吸,来再次获得婴儿时期的那种安全感,那种生命的感觉。

时间久了,慢慢的就会形成习惯,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依赖,咬指甲这样的一种异常行为就会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当孩子最初遭遇到的一些情绪性的状态焦虑担忧害怕的时候,父母或者成人不能够接纳或者关注到这样的情绪,而孩子自己又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寻求他的本能,寻求原始的这样的一种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很明显咬指甲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三岁以后,当发现孩子长时间的咬指甲你可能要去觉察是不是孩子的心理情绪方面出了问题,是不是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处在焦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

在这里,其实我想说的是孩子咬指甲这样的问题,可能和家长有着莫大的关系。碰到孩子咬指甲的时候,父母除了要注意到可能是孩子心理、情绪方面的原因,还有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地使得孩子处在一个焦虑,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

下面我来谈谈父母怎样的行为或者情绪表现,会让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类似咬指甲(包括前面谈到过的,如孩子不能在幼儿园大便、经常肚子痛(或者呕吐)等等)的躯体化症状,或者说,会让孩子经历遭遇躯体化的高风险。

当然,我们也会简要谈谈,高风险孩子的父母,你可以朝着什么方向来改善。


父母情绪不稳定,随心所欲,孩子风险高

在儿童的发展中间,如果父母是充满焦虑的是充满情绪性的矛盾的,这样的家长更可能给孩子带来情绪性的问题。因为他们所采取的养育的方式可能会随心所欲。

比如说,家长有的时候情绪好会说:你是我的宝贝。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哎!你怎么这样,你怎么把饭扔在地上,你简直像一个魔鬼一样的。(平时会叫孩子小名,但当孩子哭闹时,你会提高声音,陷入情绪的攻击中),甚至有些家长会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到家里。我有一位来访者说,至今他都害怕妈妈下班回来的脸色!这时候,孩子肯定是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他不知道,下一秒他的爸爸妈妈会变成怎么样。

如何应对?

其实,我想说:我们要学会平静地去接纳孩子的一些状况,甚至自己的一些状况。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状况,尿裤子啊,不吃饭啊,听不进道理啊,抢别人玩具啊等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平静地去接纳,接纳这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父母需要有一个平缓的、敏感的、稳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这样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环境,给予孩子安全感,慢慢地放弃通过咬指甲获取安全感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温柔的提醒。

但是注意宽容不代表没有边界。还有,其实父母的许多困难在于他们缺乏调节自身矛盾情绪的能力,而这样的一个部分其实和他们自己童年时与自己父母亲的情感是紧密想关的。


父母强迫型表现明显,孩子风险高

怎样算是强迫型?大致如下:

父母太需要根据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养育孩子,一旦孩子没做到,父母就很焦虑,父母需要强行将孩子的行为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伴随夸大性的指责。

比如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他的饭量没有达到儿科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我们不是放轻松地说没有关系,那我们等着下一餐吧,而是我们拿勺子一勺一勺强行的往孩子的这个嘴里去塞,然后不停地去摸他的这个嘴说你怎么不吃,要吞下去,孩子吞下去了之后又立即再给一勺。

再比如说,有些家长发现了孩子咬指甲,就会有夸大性的指责,强行的制止,其实这样的行为会使得咬指甲更加固着,反而在以后不容易去改变。因为家长的焦虑同样给孩子带来了焦虑。

如何应对?

我想给大家说的是,我们要尽量的去体会那个情绪本身,让孩子有可以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而不是用我们父母认为好的方式去表达去成长,比如说饭吃不到要求的分量,没关系,那下一餐吧。比如说,孩子下雨天想踩水,不要太担心弄脏了衣服而去斥停他,让他可以自然地享受孩子的乐趣等等。


父母忽视型表现明显,孩子风险高

孩子不被看见,得不到良好陪伴!

例如,我前面提到那个有三个孩子的妈妈的例子,大女儿因为后面的弟弟妹妹出生后,妈妈忽略了对她的陪伴,大女儿的不安全感,焦虑感转变为咬指甲这样的行为。有些家长说,我天天和她在一起,我照顾弟弟妹妹,在家做饭做家务的时候,她也是在家的,怎么就没有陪伴了呢。

这是我想跟家长说的,就是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父母必须是在场的,这个“在场”非常非常的重要,在场才是叫有质量的陪伴。父母是集中的专注的。

通常家长理解说的陪伴是:我今天晚上在家了我没有在外面。我今天下班早早的在家了,就行了。可有的时候家长们很忙,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我们就会说妈妈在做饭哦,妈妈在干嘛,然后这个时候孩子自己玩自己看书或自己看电视。通常这样的一种陪伴是没有质量的。也就是说你没有跟孩子在一起,你不在场。

如何应对?

那么我这里说的当孩子出现这样的一个咬指甲问题的时候,你的陪伴一定要非常的专注。比如说,你在家不是说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说:宝宝,你去看一会儿书。不是的。如果是看书那么请你跟孩子一起看,你跟孩子讲:你也在看书,孩子也在看书。或者你给孩子读书。

同样,玩积木也是一样的,是要一起参与其中。那妈妈说,我很忙,我还要做饭呀。你在做饭时,也可以跟孩子说:妈妈这个米已经做好了要放电饭煲里面了。然后给他一个小杯子说:哎,你现在去装三杯的水倒进这个电饭煲里面,我们把米煮上。这样也是叫陪伴。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游戏。

或者说给孩子一个葱:你帮妈妈把这个葱黄叶子去掉或者菜黄叶子去掉,一边说一边示范给孩子看。这所有的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陪伴,而不是说你不要到厨房里来。

我这里讲的是说一定要跟孩子在一起,在场的专注的去陪伴。而这个陪伴的力量实际上对于情感来讲,甚至对于儿童的智力的发展或者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体建议

1、父母需要有一个平缓的敏感的稳定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2、要去遵循孩子的规律; 

3、要有高质量的陪伴;

4、要提供机会让孩子有充分的身体活动。

人的身体是自我存在的一个容器,如果孩子的身体是主动积极的,不是被捆绑和限制的。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好的支持性的自我能量就会从身体中间表达出来,涌现出来。身体的自我活跃会显著地降低情绪的问题,那么从这个部分来讲呢,也就是说三岁的以后的孩子,我们要尽可能的让他有更多的在户外的活动的,去跑啊去跳啊啊去去捉迷藏。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您的孩子咬指甲的行为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寻求到一些适当的心理帮助。

最后,我们说,咬指甲可能是孩子存在的一种焦虑感、不安感反映到了行为上,那咬指甲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孩子情绪的躯体化可能还会有表现在肚子痛,经常拉肚子,又或者经常便秘、噩梦等,就像我们成年人,压力太大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胃痛,头晕,咳嗽等等,孩子的身体反应会更敏感,他们通常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种种感受,但身体的反应会更加直接。家长们需要多点留意,多点陪伴孩子。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1-03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儿童青少年心理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