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民的科普
千万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家长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附应对策略)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最好的方式是理解和接纳。 只有家长读懂他们的内心,联结起沟通的渠道,教育才能发挥出作用。 随着身体发育的加快,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思维也开始完善,开始思考自己,思考未来与人生。同时,他们也会面临很多不解与困惑。 此时,渴望独立的他们本能地开始摆脱这些困惑,于是,他们顶撞、反抗父母与老师。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出现与以往不同的举动,便会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严加管教,认为孩子可能会越轨等。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其实,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最好的方法是放下身段,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理解、支持你的孩子,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让孩子的世界真正接纳你! 不愿听父母的唠叨,父母的嘱咐成多余 有很多家长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突然不听话的变化感到莫名其妙,他们总是在问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孩子听。 但是孩子究竟在想什么,最近的心理状态如何?家长往往没有关注到。 我们的孩子从小始终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当进入到青春期以后,他们的身体发育加快,思维成长到一定完善程度时,开始思考自我、思考人生,开始被身心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所困扰。 此时他们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困扰,这是人的生存本能。 此时从小对家长的依赖和自身成长的要求出现了矛盾,使孩子不知所措,又不知道怎么说。 或不愿意对家长说,认为全听父母或老师的话是不成熟和没长大的表现,对此,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 此时家长该如何做呢? 1.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让孩子盲目听话就是在扼杀孩子,让他们成为父母的听声筒、传话器,而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 郑渊洁从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你要听话”,他认为“把孩子往听话里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 所以不妨告诉孩子“爸妈并不是要你盲目地听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们也不喜欢什么话都听的孩子。” 这样说,会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 2.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家长如果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我们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 给孩子一个行为标准。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一个原则,一个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 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综合来看,对于青春期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一定要辩证地看,父母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让孩子“听话”或遵守; 而对于一些无原则性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自己作主。比如说穿什么衣服,看什么样的课外书等。 和父母顶嘴,孩子的“有理”心理 你是否发现,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就不愿意和我们沟通了,有时你说一句,孩子顶十句,或者干脆不理你,你怎么说我也不搭茬。 此时家长该如何做呢? 1. 把命令改为商量 在很多问题上,父母不要太武断,也不要替孩子做决策,而应该问问孩子的意见。 如“你打算怎么做呢?什么时候做?”这表示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如果有些部分不正确,我们再以研究和探讨的语气与孩子商量。 “妈妈理解你的想法,但我们来看一看这件事的可行性......你觉得妈妈分析的有道理吗?” 以商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商量失败,但感情氛围会增强,有利于以后问题的沟通。 2. 不妨让孩子吃点“苦头” 青春期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比如春天要不要穿毛裤的问题。我们觉得冷,需要穿,而孩子觉得没有必要穿,那就遵照孩子的意见。 不穿,要是感冒了,他自己就知道什么样的天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了。 总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支持要比压制好,商量要比命令好。 另外,只要孩子的想法合理,就要给予全力支持。 离家出走主要原因: 1. 逃避学习压力。 有调查称,35%的中学生觉得很累,34%的学生因功课太多而忍不住想哭,20%的学生有过“不想学习想自杀”的念头。 现在的孩子需要面对很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有的来自自己,他们给自己订立了各种学习目标,一旦没有实现,他们会感到气馁甚至有逃避的想法。 有的来自父母,家长的目标太高,孩子达不到家长的预期,压力大、恐惧,想一走了之。 2. 逃避惩罚。 有的孩子做错事,害怕父母惩罚,选择离家出走。通常这种情况出现在经常惩罚孩子的家庭。 3. 被外界环境诱惑。 现代社会外界的诱惑太多,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力相对较弱,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比如游戏、打架(觉得很帅)、吸烟等。 此时家长该如何做呢? 1. 预防为主,让孩子自由成长。 通常离家出走的孩子是由于与父母缺乏沟通。 父母平时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给孩子的自由成长创造空间,对孩子的学习,我们也不应该干涉过多。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整天的唠叨和叮嘱会让孩子反感。 2.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很多孩子离家出走都出乎父母的意料,父母应该经常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和需求。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应该横加指责,而应该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只是指责批评,而不给指导方法。 3. 增长孩子的见识,使其正视社会诱惑。 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让他们吃一点苦,他们才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比如可以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或是进行一些职业体验,让他们知道做什么事都需要付出努力。 也可以让孩子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他们才能正视社会上的一些诱惑。 4. 真诚接纳归家的孩子。 如果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了,家长一定要给予安慰和关心,让他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这时就不要进行批评打骂了。 打扮怪异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自己活得有个性,成为周围人关注的对象。于是,将自己打扮的另类。 为了能使自己看上去像个大人,有不少学生吸烟、喝酒,过分追求穿戴打扮。对此,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 对待打扮怪异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 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细小变化。 生活中有些父母工作繁忙,他们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孩子的一些生活细节,却缺少关注。 比如孩子换了一个新发型,换了件新衣服,他们都没有觉察,其实孩子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时候,不妨真诚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一直以来忽视了你的感受,对不起。” 然后再对孩子的新的发型和新的装扮表示欣赏,这样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 不要直接批评孩子的审美观点。 当我们看到孩子打扮怪异时,我们不要直接批评孩子的审美观点,不要说“你看你打扮的跟个小混混一样。” 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是对他的人身攻击,我们可以利用机会进行教育。 比如说当看到街上女孩穿低腰裤,我们可以问“你对穿着暴露的女孩子怎么看?”或者问“你对染了各种颜色的头发的孩子怎么看?”、“你觉得这样好看吗?”引导孩子思考。 孩子也可能会说挺好看的,这时家长要沉住气,不要直接批评,家长可以把自己对这个现象的看法说出来。 告诉孩子我是这样想的,你那样想也没问题,只是我们观点不同罢了。 3. 告诉孩子怎样才会赢得他人的真正尊重与佩服。 告诉孩子一个人真正让人尊重和佩服的不是外在,而是他内在的一些道德品行。 比如一些高尚的品质,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能够尊老爱幼,尊重师长,能够帮助有困难的人,有爱心等等,这些才是最受人尊重的。 不要强调说只有学习好才被人尊重。 许多中国的家长会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只有学习好才是最棒的,其实学习成绩只在人生中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抽烟 青春期孩子吸烟有许多原因,主要原因是: 1. 情绪不稳定,压力大。 身体(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学习(科目多,作业量大)、交友等方面带来的种种压力,很容易导致在情绪上出现大的波动,这时候如果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那吸烟便成了他们解闷发泄的便捷途径。 2. 觉得潇洒,是自己“吃得开”的标志。 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质的发展,他们追求个性,追求独立。 吸烟可能被认为是成人的一个标志,他们见面吸烟或者是递烟,让自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大人了。 家长该如何做呢? 1. 正面教育,讲明吸烟的危害。 (1)有害身体健康。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对气管和支气管造成损害,它对青少年的危害要比对成人的更大。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让孩子产生戒烟的动机。 (2)降低大脑活力,影响记忆力。 (3)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易走上犯罪道路。 2. 清除使孩子染上吸烟习惯的污染源。 (1)父母以身作则,不吸烟。为孩子创造无烟环境。 (2)关注孩子的社会关系。防止他们和社会上吸烟的伙伴经常来往。 (3)与老师配合监督孩子。 当然,这要看孩子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个老师很尊重孩子,爱孩子,会给孩子正面的指导,我们可以跟老师配合; 如果这个老师对孩子没有爱心,一味地批评指责,那么把孩子吸烟这个事情告诉老师对孩子并没有好处。 所以家长在与老师配合时要慎重。 3. 协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 (1)在学习上多关心孩子,对学习上遇到的难题给予指导。 (2)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要及时给孩子鼓励和欣赏。 你的家庭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1. 过分关注学习,不顾孩子身心需求。 我们平时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最常问的就是作业写完了吗?打卡了吗?今天英语怎么才考了60分呀?我给你报个英语补习班吧! 却很少关心孩子一天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今天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有时孩子跟我们讲学校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往往还训斥孩子,跟孩子说“你别管那么多闲事,好好学习就行了”,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们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需求,别太在意孩子的错误。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会去犯一些错误。 父母不必太在意孩子的错误,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出错误背后的原因,并教会孩子如何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习正确的方法。 2. 要求孩子按照家长预设的方向去成长。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学习好,能考上个大学就行。” 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您觉得是对孩子没有要求吗? 我的感觉是要求挺多,而且还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预期来生长。当孩子达不到您预期的学习好的标准以后,您就大发雷霆了。 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您的要求去做,如果不按照您的要求去做,有些家长就认为孩子不听话了,或是软硬兼施说服孩子听自己的,或是对孩子说“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想怎样就怎样!”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我们对孩子要有耐心,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否则孩子觉得家长没原则,他也不必遵守原则。 对待学习这个问题,我们告诉孩子只要你尽力就可以,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不要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并影响亲子关系。 他们会拒绝和父母沟通,甚至离家出走等,并对父母和家庭充满了怨气,给孩子生活带来影响。 3. 大包大揽,孩子不自由,没有独立空间。 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这样的家长非常强势,没有边界意识,对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对孩子管得非常多: 早上几点起床;吃饭穿衣多长时间;上什么课外班;和谁来往,都要按家长的意思。 孩子不能自己做主,甚至上厕所时间稍长,家长都要敲门催促。不给孩子自由,随意干涉,孩子怎能不烦、不反? 我们应该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学习只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是人生的全部。 学习成绩的高低真的不影响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才是最重要的。 4. 不尊重孩子,过分干涉。 有个妈妈担心儿子早恋,偷偷查微信、查qq,不让儿子和女生来往,哪怕正常交往,妈妈也紧盯不放。 儿子很反感,每天放学就把自己的房门紧关,不让妈妈进。 妈妈不放心,一会送水果,一会送零食。其实,就是监视孩子,看孩子在学习还是在玩手机。 一个孩子总是被窥视、被监控,不被信任,自然就抗拒父母,不喜欢父母。 尊重孩子,命令的语气改为商量的语气。 进孩子房间前先敲门,有事情跟孩子商量,而不是直接命令孩子怎么去做。 对于那些叛逆不学习、自暴自弃、离家出走、抽烟的孩子,家长要反思,到底因为什么,孩子会走到今天这步? 家长不妨对对号,是不是自己有以上的问题,伤了孩子的心,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孩子。 必要时,要向孩子承认错误,发自内心地让孩子感到你想改变的决心,而不是流于形势,或者表面道歉,实际没有行动。这样,孩子更会反感、叛逆。 一定要从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是个越来越大、独立的人的角度,和孩子平等相处,把生命的指挥棒交给孩子,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的未来! 青春期的年轻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自我认同。 而这种自我认同想要建立,就需要得到外界重要他人的认可,因此,父母、老师、至交好友的态度对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会努力想要得到他们的喜爱与欣赏。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气足够的认可,认可孩子的一切,告诉孩子: 你这样做,父母都理解你,支持你。做得不好的地方,父母也会和你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真诚的理解,循循善诱的教导,才是打磨青春期“顽石”的最好方式。 5.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 生活中,有些父母虽然对孩子很严格,但是对自己却很松懈。 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总是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不合理或者不好的习惯,都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坏的榜样,也会影响到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举止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长期的不良行为,会导致孩子模仿这些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和尊重,疏远父母。 在孩子叛逆时期,家长应适时转变角色,改变教育方式,避免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建立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这样才能相互容忍和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特别严重的冲突。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5346
91
2023-07-18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与治疗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什么是多动症? ADHD代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医疗状况。患有多动症的人在影响注意力、静坐能力和自我控制的大脑发育和大脑活动方面存在差异。多动症会影响孩子在学校、家里和同伴关系中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是什么? 所有孩子有时都难以集中注意力、倾听和遵循指示、静坐或等待轮到他们。但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来说,斗争更加艰难,而且发生得更频繁。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可以在任何或所有这些方面表现出症状: 1、不专心。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和专注于任务。他们可能不会很好地听从指示,可能会错过重要的细节,并且可能无法完成他们开始的工作。他们可能会做白日梦或磨磨蹭蹭。他们可能看起来心不在焉或健忘,并且忘记了自己的事情。 2、多动。 多动的孩子烦躁不安,容易感到无聊。他们可能无法静坐或在需要时保持安静。他们可能会匆忙处理事情并犯粗心的错误。他们可能会在不应该的时候攀爬、跳跃或粗暴。无意中,他们可能会以扰乱他人的方式行事。 3、浮躁。 冲动的孩子在思考之前行动太快。他们经常打断,可能会推动或抓住,并且很难等待。他们可能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做事,拿走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或者以冒险的方式行事。他们的情绪反应可能对这种情况显得过于激烈。 有时父母和老师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注意到多动症的症状。但小孩子分心、焦躁、不耐烦或冲动是正常的 —— 这些事情并不总是意味着孩子患有多动症。 随着孩子的成长,注意力、活动和自控力会逐渐发展。孩子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这些技能。但是有些孩子在注意力、安定下来、倾听或等待方面并没有变得更好。当这些事情继续并开始在学校、家里和朋友之间引起问题时,它可能是多动症。 什么导致多动症? 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导致了多动症的大脑差异。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多动症主要是遗传的。许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都有父母或亲戚。如果孩子早产、暴露于环境毒素或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吸毒,他们也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多动症不是由过多的屏幕时间、不良的养育方式或吃太多的糖引起的。 如何诊断多动症? 如果您认为您的孩子患有多动症,请与您孩子的医生预约。 他们将进行检查,包括视力和听力检查,以确保其他原因不会导致症状。 为了诊断多动症,医生首先询问孩子的健康、行为和活动。他们与父母和孩子谈论他们注意到的事情。您的医生可能会要求您填写有关孩子行为的清单,并可能要求您也给孩子的老师一份清单。 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如果很明显,医生会诊断出 ADHD: 1、孩子在注意力、多动或冲动方面的问题超出了他们这个年龄的正常范围。 2、这些行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3、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在学校和家里。 4、健康检查表明其他健康或学习问题并未导致问题。 许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也有学习问题、对立和挑衅行为,或情绪和焦虑问题。医生通常将这些与 ADHD 一起治疗。 如果需要,医生可以将您转介给儿童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 多动症如何治疗? ADHD 的治疗通常包括: 1、医学:这会激活大脑集中注意力、放慢速度和使用更多自我控制的能力。 2、行为疗法:治疗师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与多动症有关的社交、情感和计划技能。 3、家长辅导:通过指导,父母可以学习应对多动症行为问题的最佳方法。 4、学校支持:老师可以帮助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做得更好,更享受学校。 正确的治疗有助于改善多动症。父母和老师可以教年幼的孩子更好地管理他们的注意力、行为和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应该学会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不治疗多动症,孩子就很难成功。这可能导致低自尊、抑郁、反对行为、学业失败、冒险行为或家庭冲突。 父母如何提供帮助? 如果您的孩子被诊断患有多动症: 1、参与其中:尽你所能了解多动症。遵循诊所提供的治疗方法。 2、安全地给药:如果您的孩子正在服用 ADHD 药物,请始终按照推荐的时间和剂量服用。将药物存放在安全的地方。 3、与您孩子的学校合作:经常与老师会面,了解您孩子的表现。共同努力,帮助您的孩子取得好成绩 4、有目的和温暖的父母:了解哪些育儿方法最适合患有多动症的孩子 —— 哪些方法会使多动症变得更糟。关注孩子的长处和积极品质。 5、与他人联系以获得支持和意识。加入心理诊所支持小组,以获取有关治疗和其它信息的最新信息。 当孩子接受治疗、吃健康的食物、获得足够的睡眠和锻炼,以及知道如何应对多动症的支持性父母时,多动症可以得到改善。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4962
54
2023-03-13
青春期叛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内附实用建议及详细案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当孩子说出第一个“不”时,ta的自我意识形成了。 美国著名“沟通之父”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父母的权力,以及基于这份权力的言行方式。如果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能更多地用非权力的方法来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没什么可反叛的,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叛逆期。 这解释了为什么到了青春期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孩子不叛逆,叛逆真正的源头在于家长,而“青春期”只是这一反应的催化剂。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成长领域的咨询师,下面我将以系统知识结合自己的咨询经验,来谈一谈“青少年叛逆”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 青春期叛逆,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一段心理的过渡期,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求自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监护的表现。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产生了叛逆心理,倾向于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这个时候家长如果用命令式的管教来应对,会让孩子感到耻辱,更加激发了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很多时候会引起强烈反应,因而的确需要投以足够的重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喜欢和家长老师唱反调,特别容易冲动,有很强的虚荣心,会早恋,会厌学,做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容易走极端。 表现 不同阶段区别 1.早期阶段(9-13岁):反叛通常开始于中学早期,孩子的叛逆动机,主要是为了摆脱曾经的自我定义,为将来更成熟的重新定义扫清道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不再是小孩子,不要再把我当成小孩!” 2.中期阶段(13-15岁):在中学后期和高中早期,大多数的反叛是为了创造必要的差异来突出自己,让明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也期待别人能够肯定其独特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是与众不同的,请不要用任何人的标准来对待我。” 3.后期阶段(15-18岁)︰在高中的中后期发生,通常是由青春期的延迟而发生的,主要是为了把自己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以获得相对独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不要总是对我啰里啰嗦的,我有能力照顾好我自己。” 反权威特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这个社会有许多的条条框框。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固有的规则、权威是让他们首先碰壁的东西。在他们最初接触权威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给予全面、公正、客观、具体的信息,孩子就认为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对权威的质疑和反对。出现如“只要是上级(老师、家长)就要反对”、“只要是制度就要反对”等倾向,这种对权威的叛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反抗性,偏激性,自发性和盲从性。 被动攻击(“我偏不”) 叛逆的孩子都有着一种跟家长对着干的心理,经常故意做错一些事情惹家长生气,“你们最想我做这个,我偏偏不做这个”,即使ta在这种对抗中也得不到好处,但仿佛只要给家长“捣乱”、受到批评就会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对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满的发泄,即被动攻击心理。 原因 生理快速发育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发育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各项内分泌和身体激素水平空前提升,但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发展还不够均衡,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不足、行事冲动易走极端、时而烦躁不安、时而忧虑苦闷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被很多家长看来,自然是问题多多,然而身体的本能反应又如何能被区区几句啰嗦和训斥所压制,一来二去,孩子便被冠以叛逆的罪名。 心理人格发展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开始深入地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价值”等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不断地探索、尝试和确认,逐渐感知“我"与世界之间的界线。同时,在这个探索和确认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信、自尊和自爱等心理素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往往都充满矛盾,对待家长时,反抗性和依赖性会同时存在,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双方就很容易发生冲撞。 压力过大造成应激反应 青春期的孩子,一直面临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恰当引导,就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进而触发潜意识中的对抗情绪,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过多干预、过度操控,常常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和尊重;反之,家长的情感忽视、放任自流又会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关注和重视,使双方因为缺乏理解,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 1.缺乏人格尊重 家长最常见的一种误区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不承认他们具有独立人格和丰沛的情感。经常打着“都是为你好”的名号不顾孩子的意愿和感受,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又或是因为觉得孩子“不记事”随意做出伤害孩子情感的事情。 对于父母们来说,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就是最合适的,但站在孩子自己角度上,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主体意识的人的存在被最亲近的父母抹杀了,他们既伤心,又愤怒,一部分孩子就更加急于证明和保护自己的独立性,会有越来越强的自主性,越来越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 2.情感漠视 在家庭中,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或是感情破裂等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这导致了孩子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有一些孩子发展出过于敏感悲观的性格,没有办法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事进行客观的、积极的应对,感觉别人都对自己有敌意,故而激发叛逆心理;还有的孩子用叛逆行为引起家长注意,这样就能让自己觉得在家庭中也有一席之地。 3.控制欲过强 青春期阶段里的孩子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愿,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讨厌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约束下,特别反感父母的唠叨和说教。而父母却习惯事事自己做主,拿捏孩子所有一举一动,家长们强势的压迫使得青春期的孩子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最后引发反感情绪。这时候孩子的叛逆,是一种压迫下的揭竿而起,是一种低调的报复。 家长控制欲过强不仅会引发叛逆问题,研究表示,控制行为与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家长的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持续一生。 4.沟通不利 正如前面所说,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最忌讳教条式的沟通。青少年正处于对事事充满好奇、追求真理的阶段,他们对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不理解是很合情合理的。在他们最初接触一些社会共识、规则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耐心的分析和解释,孩子不像成年人可以自己获取客观、具体的信息,他们就认为规则、权威、共识等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质疑和反对。 解决 了解与理解 充分认识到孩子在青春期面临的种种生理和心理、外在环境和自我发展上的矛盾和挑战。将心比心,站在ta的角度看问题,更多地给予支持和帮助而非苛责,保持充分的沟通,并树立“无论什么事都可以与我沟通,我会始终站在你这边”的可靠形象,孩子自然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心理咨询。 营造良好的环境 健康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成长环境、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等等……都是保障孩子渡过青春期、减少叛逆心理及其引发的不良影响的必要条件。 以上这些环境因素,并不受“经济是否充裕”、“父母离婚与否”等条件限制,健康的家庭氛围就是说在充满平和理智、崇尚沟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养成遇事先思考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性格;良好的成长环境指的是没有暴力、没有重男轻女和交流壁垒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指符合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科学育人。 正确的沟通和引导 做到了前面的两点,就相当于拥有了良性的亲子关系,孩子完全信任家长,而家长也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引孩子人生发展道路的弥足珍贵的建议。 首先 ,家长成熟的世界观和丰富的阅历是孩子所不具备的,若想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遵循理想的方向,必须让ta站在成人的肩膀上,助其思考深远。 其次 ,不可加以任何强制的意味。即使家长再为了孩子着想,又或者孩子的想法在家长看来多么错误与幼稚,需谨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如果强加干预,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达不到目的的同时还会彻底破坏亲子关系。 最后,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想当然地站在成年人的认知和立场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孩子,考虑自己对自己这样说话,能不能听进去。 下面是一些实际运用上的建议: 1.给予孩子尊重: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和相对范围内运用、实施自己的权力。家长要逐渐放权。 2.给予孩子信任:要尽量允许孩子自己完成任务,并对其中做到的部分进行及时的肯定。家长要给予甚至是制造一些让孩子独立决定、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并想办法让他能够做好,使他获得更多的肯定,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途径。 3.倾听并保持好奇心:父母要学会适时闭嘴,用心倾听孩子的信息(知)、情绪(情)、需求(意)。保持好奇心,促进良好的沟通。 4.共情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共情孩子,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5.多用鼓励,避免羞辱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与此同时,可以表达父母自己的看法。批评孩子不要当众,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6.关注于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不埋怨,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 7.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充分相信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爱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8.引导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叛逆期的孩子内心会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动力。 案例 小哲是一名初二的男孩,从初二上学期开始,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用妈妈的话说“就像变了个人一样”,父母说他什么都不听,还经常跟父母顶嘴、冲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父母说破了嘴皮也没有丝毫效果,越说他越做,我行我素甚至愈演愈烈。老师反映在学校里孩子表现得很有礼貌,只是成绩有下降的趋势。 在早些时候,孩子和家长之间经常因为小事产生争执、吵架,双方各执一词,疯狂输出,谁也不让,最后基本都是孩子摔门而去把自己锁在房间。再后来,连吵架的沟通都变少了,大家都不愿意说话了,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很沉重。 在分别和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亲子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诉求,就是好好说话、好好相处。在这个家庭中,引发叛逆行为的突出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沟通之桥。 小哲虽然表现得不想跟父母说话、不理父母、总是跟父母作对,但实际上,他的心底里是想跟自己的爸妈好好相处的,但他们的专制和闭塞让他有口难开。我能感受到孩子沉默的背后藏着深深的无助,明明是最亲密的人,此时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家庭成员中都觉得自己很爱对方,但是其实却是把对方的真实需求拒之门外。他说:“其实我真的不想跟她(妈妈)吵架,可是我说话她听不懂,她说话的时候,我一句也不想听。” 跟孩子父母沟通发现,父母很强势,从小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升初一后,在班里属于中等水平,父母认为是孩子不努力学习,经常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还常常以怕耽误学习为由,不让小哲参加足球练习和比赛,不让他打游戏,甚至干涉交友。 通过咨询,父母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接纳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并且学习掌握了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有的心态和一些技巧。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时,小哲父母着手营造轻松、平等的氛围。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观看孩子比赛,赢得了与孩子的沟通机会,经过渐渐敞开心扉的沟通,他们了解到孩子升入初一后成绩排名不如从前,内心也很受挫,父母理解共情孩子的难处,与孩子平等交流,不再苛责和用高要求给他压力。在其他的事情里,无论大小,都听取孩子的心声,一改之前“一言堂”的决策方式,共同寻找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问题。 同时,允许孩子有比较多的独处时间,允许他自我思考,自我处理,允许他有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生活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系改造”,小哲更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了,也不像之前那么我行我素,成绩提升很快。回访时,家长说“本身孩子是很讲道理的,只是大人把他脾气激上来了,其实对所有人都不好”。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870
21
2023-02-09
青少年情绪困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内附详细案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青少年时期遭遇的心理困扰,往往留痕至深,而他们的情绪却因为被当成“小孩”而常常不受重视。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领域咨询师,走进青少年的心,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解决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其实没有那么难。 青少年情绪困扰,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产生的一系列情绪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个性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对不良情绪的处理经验不足,这个时候的情绪困扰非常值得重视,否则会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其情绪变化的开始也许只是源于一个很小的诱因,但若未经妥善处置,就很可能会进一步造成病态情绪,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破坏性局面和损失。 青少年时期主要发生的不良情绪以焦虑、自卑、易怒、强迫、恐惧、抑郁、冷漠为主。一般来说,不良情绪会随着青少年身心成长、心智完善而逐渐得到改善,但如果情绪困扰的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给青少年本人和家长带来困扰,就需要即使采取干预措施,常用的干预手段包括调整环境,正确教育,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很少会用到药物治疗。 表现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困扰常以单一的症状为主,相对轻微,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可自行改善。 抑郁 抑郁,也就是指人们常说的忧郁,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状态。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正常人也有抑郁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受抑郁情绪困扰的青少年总是显得内心愁苦,缺乏愉快感,思维迟钝,主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动作缓慢,疲乏无力,常感到不顺心,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缺乏信心,有时还伴有失眠或昏睡、体重下降、饮食过多或过少等生理变化。 焦虑 焦虑是应激状态下的人的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但当焦虑情绪到达了较高点,形成病态情绪困扰,就会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削弱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常表现为出现过度的焦虑感,心烦意乱、思虑过重,沉浸在焦虑的痛苦中,而无法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下降。常常无法屏除杂念专心进行思维活动,因此也会产生记忆力下降的问题,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能受到影响。也有可能出现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多梦,运动性不安等表现。 还可能出现心慌、胸闷、浑身疲劳、呼吸困难、消化不良、腹泻等一系列躯体症状。 自卑 自卑情绪的出现是个人情绪的一种体验形式,自卑的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学习、品质评价较低,多以自我否定较多。他们通常都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容易对生活失去希望,严重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易怒 青少年出现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等现象。从心理学上讲,这是由于兴奋过强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具体表现为情绪反应过敏,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激惹性增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而短暂的情绪反应。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情感非常敏感、身心活跃的阶段,又受到家庭方面、人际方面以及升学的压力的影响,往往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就引发强烈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强迫 强迫情绪主要是指出自内心,虽无意义却反复出现,但有时也能克制和摆脱的某些观念和行为。它属于一种意志上的心理问题。有这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某些不必要的观念和行为,所以常常被紧张不安和内心冲突所困扰。造成自我强迫多是由于性格过于内向和拘谨,自我封闭,使心中的想法不能宣泄于外,或是过分注意细节,责任感过强,追求十全十美所致。 恐惧 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怕黑、怕孤独、怕一些小动物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感会逐渐减弱或消失。 冷漠 是指情感冲动强度较弱、情感表现灰冷、漠然的心态。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造成情感冷漠的主要原因是外界刺激、打击或遭受挫折。有些青少年,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碰了几次钉子,受到些挫折和打击,就变得心灰意冷了,原来生活的热情消失了,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也没有了,对周围一切都漠然处之,他们看不到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看不到希望和曙光,不能寻觅到挚友和知音,也激发不起生活的热情和兴趣。 原因 家庭因素 青少年的情绪处理方式正确与否、能力是否足够,主要与父母或其他抚养者有关。有些家长过于严厉,要求很高,孩子总是达不到要求;或是喜怒无常,迁怒于孩子,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掌控感、自信心建立不起来。有些家长过于放任,没有较好的规则,导致孩子缺乏动力、经常陷入无意义感。还有些家长父亲母亲之间、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在教育方式方面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心理长期波动较大,影响了正常的人格发展。 父母感情破裂或者父母长期吵架造成家庭气氛非常不和谐,矛盾冲突不断,可能对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都造成影响,也有可能让孩子养成冲动易怒、缺乏沟通的行为特点。 与很多人认知相左的是,家庭的形式本身对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的影响是很微小的。在父母离异或是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受到的消极影响一般是来自与之相关的其他不足,例如经济条件差、陪伴时间少……等等。 社交原因 主要是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可能出现一些纠纷、摩擦,孩子不会沟通和交流,造成无同伴,被孤立等,对孩子的情绪和人格发展造成影响。 孩子在学校里面受到恐吓、威胁,或长期没有得到伙伴的陪伴或者个人受伤害,也有可能导致情绪困扰。 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在青少年中,出于对权威的逆反心理,同学中往往不流行“好学生”、“乖孩子”,一些优秀的如勤奋好学、善良谦卑、成绩优秀等品质反而会遭到耻笑,虽然孩子内心并不完全认同,但在同辈压力下就选择遵从这种价值观,一来压抑了内心真实的情感感受,而来在行为模仿下建立了不良习惯,都对情绪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 学业压力 功利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的学业压力剧增。学校要出政绩,要提高升学率,家长也抱着望子成龙的期望。所有成人的焦虑和压力,会层层传递到孩子身上,使青少年在多方重压下形成不良情绪,又或是处于一种自我保护,而过度压抑了自己的情绪,成绩优异,在家长看来很听话,但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患上“空心病”。 社会氛围 现在青少年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电视、书籍报刊等途径,还有几乎人手一个的智能手机,经常接受到大于自己认知能力的复杂社会现象和与家庭教育、学校传达的相左的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标准。 这些纷繁杂乱的信息、复杂的社会氛围对青少年来说,既能拓宽他们的眼界,增长认知能力,又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甚至带来阶段性的“试错”,这种“试错”趋向是几乎每个人成长中都会经历的,常表现为因世界观、价值观受冲击,出于模仿和获取身份认同而对自己认知不全面的这个世界抱有一元的、偏激的观点。 解决 适当表达情绪 愤怒、焦虑等情绪体验的出现是很常见且合理的,但它们从程度上有强弱之分,譬如愤怒可分为不满、气恼、生气到愤怒、暴怒、狂怒等。当感受到强度在自己无法自我排解的情绪时,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其次要适当表现出来、提出异议和不满,相当于用及时的沟通和表达对后续可能出现的更多应激事件布下减速带,必要时可以以暂时的抽离来转移注意力。 面对自己难以排解的情绪时,青少年如果无法自控、合理排解,便会一发不可收拾,过去经历中的被伤害记忆所遗留下来的不良情绪发生转移,结果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学会调节 在过度应激状态下,青少年在某种外界环境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往往会伴随着多种负性情绪,例如在应激产生的同时附加着失望、震惊、厌恶、恐惧、痛苦等情绪感受。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系统脱敏、认知改变等心理调节的方式。 1.系统脱敏: 又称暴露治疗,是在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虚弱、直至最终切断刺激物与焦虑的条件联系。 2.认知改变: 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替代思维,将消极想法替代为积极想法,比如:“我就是个失败者”—“我有时候会犯一些错”,“我必须通过面试”—“我尽力尝试在面试中表现好”。通过调整错误的两极化思维,激发心理活动的灵活性,避免思维的极端和僵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作业反复练习,调制常年累月形成的不合理的认知。认知行为治疗不是单纯的改变认知,而是在行动中体会和调整认知。 主动寻找帮助 曾经有过被伤害经历而常有焦虑、抑郁、愤怒情绪的人,应主动寻求帮助,进行心态调整,早日解脱情绪的阴影;情绪表达过激和方式不当者,应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学会采用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自己的冲动情绪。 寻求帮助的对象,可以是同学朋友、家长或老师,也可以是学校内的心理咨询室、或者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等等。 如有需要,可到有来心理预约咨询,有来心理甄选领域内top咨询师,进行专业科普和预约咨询服务。 案例 双双(化名)14岁,女,从小学习自觉,成绩优秀,性格开朗,爱帮助同学,和同学相处融洽,深得老师和父母喜爱。考上重点初中后,因为离家远,在校住宿。在班里和宿舍都与同学相处融洽。初一成绩还是不错的,但自从进入初二以后,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她很着急,告诉妈妈,于是妈妈周末在家给她请了私教,专门补英语、数学,可是三个月后的平时小测试,依然不理想。妈妈很生气,责怪双双不努力,双双觉得非常委屈,和妈妈吵了起来。从那天起,双双不再和室友说笑,独来独往,一天到晚就看书,做题,和室友的关系也很疏远,经常不允许室友在自己看书的时候说话,室友向老师反映,希望把她调到其他宿舍。老师把这一情况告诉其父母,建议其做心理辅导。 主要成因: 1.自我增压。升入重点中学后,学习难度加大,以前的学习方法也可能不适应初二,导致成绩下降严重。孩子的心理压大加大。 2.家长施压。家长及时为双双请了家教,但补课效果不好,妈妈的责备让双双更加觉得委屈,负面情绪加重,花了那么多的钱成绩没有提高,也让双双内疚。 3.同伴关系。回到宿舍,室友们聊天影响她看书、做题,压抑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导致同学之间的友谊受到影响。 心理辅导方法: 1.与双双和父母有效沟通,寻找共同目标。经过和双双的单独交流,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先让父母把期望值放低,和双双分析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减轻缓解孩子压力。 2.与双双进行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练习,双双专注力提升了很多,学习效率也有很大提升。 3.通过和双双的心理辅导,调整认知角度,让她觉得不执着于认为只有成绩好父母才喜欢自己。 4.建议双双多参加同学的活动,一起学习,促进她与同龄人的交流互动,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疏解内心压力。 经过五次心理辅导,双双情绪困扰的症状有很大改善,学习和人际关系都变好了,家长反馈很有效果。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1.08万
35
2023-02-09
青少年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处理?(内附详细案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玻璃心”、“小心眼”、“钻牛角尖”……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总是被用这样的字眼称呼。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领域咨询师,我接触过很多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其实,在专业角度看来,人际关系敏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却会令青少年身心都觉得“很累”,他们往往特别困惑:到底怎样才能轻松自在地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人际关系敏感是指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在人群中常常感到不自在,无法融入,想要逃避,并且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社交需求。人际敏感者对他人给出的哪怕是正常的反馈,都常常在内心掀起强烈的情绪波动。人际敏感者往往自尊心低、容易受挫,朋友也相对比较少。 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敏感是较为常见的,“敏感”作为一种性格的存在是孩子个人特质的表达,无需干预,但严重的人际敏感则值得引起注意,它会挫伤青少年结交同伴的积极性,造成个体性格孤僻,情绪焦虑、紧张,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表现 悲观 悲观就是不能客观正确认识对自我处在群体中的位置、自我评价过低,在人际交往中就导致不能做出正常的判断和表达,与人交往时经常先预想最糟糕的局面,认为自己的表现肯定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是抱有“我肯定会出错”的偏执预想,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有的人干脆选择“少说少错”。 在遇到困难时,悲观的孩子首先就是退缩,或者盲从于他人,畏首畏尾,失败后陷入自我谴责,下一次更加坚定“自己不行”的念头,又重蹈覆辙。 悲观的孩子在集体中经常陷入边缘境地、无法融入,久而久之自尊心和自信心愈发低迷,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没有得到进步,如此循环往复,在这样的痛苦和自怨自艾中,孩子可能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其他问题。 戒备 青少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地看问题,而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固执的心理偏见。 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会歪曲从交往对象发出的信息,认为与他人交往充斥着种种危险因素,他人时刻会伤害自己,从而影响正常交往。与人相处时有较强的戒备心理,说话、做事时,特别在意别人的表情、语言、态度,无来由地对他人的意图加以不符合事实条件的揣测等。 回避 在长时间的成长过程里,他们并没有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的方式,反而一再将错误的社交观念强化。总是担心别人会拒绝自己、批评自己,或是不大喜欢自己,也因为这些担心,有时候回避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甚至回避和他人打交道。 过激 当被批评或拒绝的时候,内心反应往往特别剧烈,常表现为因为一些很小的事件或是过错失误,情绪反应变得过分激烈,导致出现了不可控制的、不理性的行为。 原因 家庭养育环境与方式 保护过度和不愉快、僵硬、受挫的家庭氛围环境的影响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后来的令人不安的思维以及回避、敏感、过激的性格特征。 童年时父母的过度保护,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一有冲突发生,家长就去帮助孩子处理,孩子的心里就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想法,什么事情都想着父母帮忙解决,于是很容易退缩、怯懦,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同时,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探索学习,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缺乏知识和经验,会让孩子和他人相处时变得害怕、敏感、易焦虑。 孩子在童年时期成长过程中,如果常常受到父母的训斥与嘲笑,他们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感觉,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不可爱的,也会因这种心理而影响自己更多的思维与行动,在之后与人的交往中,他们也会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不会也不值得被爱的。 社交经历影响 个体在遭遇重大人际负性事件或长期处于人际不良状态下更容易产生人际敏感的倾向,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对负性社会评价过度担心,从而采取回避、顺从、行为控制、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以此种方式保护自己免于再受伤害。 缺乏经验和技能 部分青少年有人际交往的欲望,想去交朋友、想融入集体,但因却感觉人际关系复杂,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想改变自己的交往现状,又不知道怎么去做;自觉难以应对与同伴之间发生的摩擦等。 解决 调整内在负性的认知(认知疗法) 人际敏感的青少年会持有一些常见的负面认知,例如:我是不可爱的/我是不够好的/我不值得被善待/我不重要/我没有什么价值等等。这类青少年可以尝试通过切换角色,想象一下,当自己的朋友有这些想法时,会如何劝说他们。同时,可以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担心和恐惧,一段时间后,回顾整个事件,对比自己原先的想象与现实发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慢慢学习调整认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另外,青少年需要借助一些活动载体,在同伴认同中实现自我认同,提升自尊和自信。父母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多给孩子创造与同伴在户外自由玩耍、艺术创作或体育锻炼活动的机会。随着人际交往活动越来越丰富多样,孩子与老师、同伴间的连接和情感交流得到加强,个人潜能也会彰显,自信感及安全感会在活动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由此对他人的戒备、猜疑及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减少。人际交往敏感也会得到明显缓解。 勇敢尝试,适当暴露 不怕失败,然后适当地自我暴露,消除自我封闭心理。一般来说,进行自我暴露,与人初交不宜暴露过多,特别是不宜暴露深层次的内容,而只进行浅表层次的自我情况的介绍。 开始喜欢与自己比较了解的人交往,同别人交往扩大彼此心理的公开区域。学会自我暴露,坦诚地向交往对象表达,对于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大有好处。然而,也不是暴露得越多越好,如果把自己的一切暴露无遗,反而会让对方小看自己,从而阻碍人际之间的交往。 学会放松,缓解消极情绪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如广播体操、街舞、瑜伽等,借助这些运动,释放消极情绪。当青少年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方式时,他们也会获得一定的掌控感和自主感。当感受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尝试跳出来看自己的情绪,尝试给这个情绪命名,情绪就会自动消散一部分。 进行相关练习和专业的心理辅导 人际敏感是部分青少年成长阶段面临的挑战,也是了解自己性格特质,学会融入群体很好的机遇。专业且有针对地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接纳自己的敏感,不过于苛责自己,正确看待以往的负性经历,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发掘自身优势,在不断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找到自己最能接受的人际距离和相处模式,学会不讨好、不指责、不回避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如有需要,可到有来心理预约咨询,有来心理甄选领域内top咨询师,进行专业科普和预约咨询服务。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家长应该接纳孩子,了解积极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基础。父母的接纳、理解,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安全与支持。当人际敏感的青少年鼓足勇气,尝试人际交往时,不管结果如何,家长真心诚意地肯定他们的努力过程,都会给孩子很大的鼓舞,支撑他们能够再次尝试,面对恐惧和挑战。 案例 晓梅(化名)14岁,女,性格敏感,初中二年级。在班里因为性格比较内向,朋友很少。她总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别人才会喜欢她,愿意跟她交朋友。她的成绩总体一般,所以总是低着头,平时不愿意跟同学讲话。晓梅曾尝试过主动加入同学聊天,但她加入后,同学们都不讲话了。她自此认定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无趣的。晓梅总是独来独往,在角落里看其他同学嬉笑打闹,虽然有时候也想加入,但总觉得自己加入了会冷场,不如冷眼旁观。晓梅经常会觉得很孤单,无聊,低落,学习效率很低。 主要成因: 内在负性认知 现有的教育环境下,不少孩子把学习成绩作为交友的唯一依据。上述个案中,晓梅也有这样的负面认知,单一认为成绩是衡量自己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认知严重阻碍了她的人际交往。此外,她还存在“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没有价值的”等负性的认知,这些都是需要修正的。 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值得肯定的是,晓梅尝试过主动与同学交流,但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其他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她,这也给她带来非常负面的体验。 心理辅导方法: 与晓梅父母形成合作联盟,为晓梅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鼓励晓梅与同伴交流,真心实意地肯定晓梅每次的努力,教会晓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对晓梅进行躯体训练,帮助晓梅释放负面情绪,教会晓梅情绪管理。 通过给晓梅提供心理辅导,调整负性认知,帮助晓梅发现自己的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鼓励她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经过五次心理辅导,晓梅的人际敏感问题有很大改善,情绪变得更加积极,学习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家长反馈很有效果。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254
71
2023-02-09
青少年玩手机游戏上瘾怎么办?找对原因是关键!(内附解决办法及案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现在是一个离开手机,寸步难行的时代,对手机的高度依赖是几乎所有现代人的特征,但并这不都叫“瘾”。 “成瘾”指个体因为沉迷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对手机的依赖也要注意分程度,尤其是对自制能力较薄弱的青少年来说,如果对手机、手机端游戏的沉迷已经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学习与交际,甚至出现躯体症状,那么就构成“成瘾行为”了,需要进行干预。 手机成瘾是一种与药物成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差别的行为成瘾方式,是心理上对手机的依赖,手机成瘾中以游戏网瘾最为常见——个体由于对手机游戏的过度沉迷,且无法对该行为进行控制,而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带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一种行为成瘾。 据报道,在手机游戏玩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据了大半江山,占比高达58%。我国青少年网民达到2.77亿人,占青少年人口总体的79.6%,我国青少年网民过度依赖网络情况发生率为6%-14%。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领域咨询师,下面我将以系统知识结合自己的咨询经验,来谈一谈“青少年手机游戏网瘾”这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表现 游戏失控 具体表现为,不能控制玩游戏的时间,不间断的玩游戏,甚至废寝忘食。过度地沉浸在游戏世界,游戏中的成就成为了最主要的自我成就感来源,非常执着于提高“段位”、“等级”、“战绩”等游戏目标。 常常因为“奖励时段”、“关键期”或其他游戏活动而必须进入游戏,平时也经常放下手头必须完成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事务而去玩游戏。 精神萎靡 一旦不玩游戏就情绪低落,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心不在焉、难以投入,总是想着快点结束,好去玩游戏,表现出烦躁不耐烦的情绪。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社交层面均会受到较大影响。 人际交往失常 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日益沉迷于网络而急速下降,人际交往很容易出现障碍。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转而更加地封闭自己,将自己的一腔热情都付诸网络。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生活中的正常交往都已无法完成,自信心更加消退。 睡眠质量很差 因为一直在玩电子产品导致睡眠质量很差,而且其精力起伏也表现得没有任何的规律性,有时候会觉得精力很充沛,做什么事情都充满干劲,有时候又觉得很疲劳,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一旦离开网络世界,放下手机的时候就会出现很烦很苦闷的感觉。 脑力下降 当放下手机电脑的时候,原本的专注力、操作力、执行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会明显感到记忆力变差,反应在青少年身上就对学习知识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情绪困扰 因生活规律较差、失去了节律性和规则感,有游戏网瘾的青少年的情绪常常不稳定,若出现意外情况,如不能上网之类的事情的时候,会明显的产生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等情绪。 原因 寻找自我、获得成就感 在学校和家庭中,孩子感到竞争赛道只有单一的“学习成绩”,既得不到趣味、也无法实现自我满足感。于是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得缺乏兴趣,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又因成绩不理想,不被老师和家长认可,进一步产生挫败感。但青少年在这个阶段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很强,希望他人接纳和认可。便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游戏”这种获得成就感的竞赛模式。 在游戏中,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就会得到赞美和鼓励,这一种成就感对一些孩子来说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得到的。 同时,游戏中的奖励机制设置会带给青少年一种可迅速获得的成就感。对比起在学校可能要努力学习无数个小时才能取得一个好的期末成绩,游戏中30分钟的“鏖战”便会可以为他的“段位”添砖加瓦,甚至取得一些厉害的称号。 缓解过大压力 社会、家长和学校给青少年的升学压力很大,尤其是一些家长社会地位较高、工作又比较忙,他们会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许和要求,同时无暇顾及家庭,会忽略孩子身心发展的很多需求,这就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压力。背负过重的同时孩子无法找到对于这些期许,自己内心的自驱力,他们会觉得这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学习目标的实现也无法带来快乐。 但社会、家长和学校都没有释放这种压力的决口,不能帮助他调整心态,有效缓解和释放种种压力,他渐渐只能通过网络游戏逃避问题、转移压力。 出于青春期叛逆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由青春期发育导致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增强以及心理发展不平衡等使他感到痛苦而迷茫。他们会觉得生活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父母或是其他人的眼光在导演他的生活。只有游戏世界是自己能够掌握的。而此时如果家长和学校对他玩游戏的举动加以阻挠,便更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 满足社交需求 有些青少年因为性格问题在学校里不易交到朋友,而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交友并不关心,要求他们花更多时间去学习。他们在游戏里,可以通过和团队的合作建立一些社交关系。另一方面,家长总是将自己放在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造成了亲子关系的对立,关闭了和孩子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通道,导致他通过网络寻求情感支持。 对真实生活的失察 形形色色的游戏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见闻,使他们认识和体验世界的一个渠道。但人怎么能通过游戏来体验世界呢?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无奈。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几个知道农民伯伯怎么种地、工人叔叔怎么劳动?许多青少年在“赛博世界”中第一次看见茄子开花是什么样子,第一次体验到一步步开疆扩土、建立属于自己的帮派和家园……这种体验,是游戏能带给人的一种良性的体验。 而沉迷于此,荒废了现实生活的青少年,往往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太过于缺乏类似的体验了,在生活中缺乏真正的体验,无论是“创造”、还是“斗争”,不懂得什么是理性认识,便只觉得真实世界比网络世界要艰难、要无趣。 解决 以沟通和榜样代替说教 父母多注意与其沟通交流,不要采用说教模式,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最好采取朋友式的聊天模式,有利于和孩子沟通。常常和孩子聊聊网络,既有助于获得孩子的信任,成为孩子的“大朋友”,也有助于以此为契机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最终找到解决孩子网瘾严重问题的方法。 俗话说,身教大于言传,父母首先要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不要也一直玩手机、或者是打麻将、喝酒等等,要给孩子起一个榜样的作用。在空闲时间做一些运动、读书等丰富自己的活动,或是陪伴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分担家务、发展兴趣……等等,都是对亲子双方大有裨益的。 另外,父母千万不要去抢夺孩子的手机,或者以玩游戏作为条件跟孩子交换,这两种方法会让孩子的责任感丧失。 充实生活建立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这个时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和集体活动,多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各方各面的丰富面貌,培养孩子的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填满孩子的精神空虚。 家长在青春期开始时,就要正确的引导孩子,不能给孩子灌输一种“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管”的念头,虽然学生该以学业为重,但构建一个苍白无一物的世界,往往就是孩子疯狂寻找其他事物来填补的源头。 在幼小时便“睁眼看世界”的孩子,长大后便会有对生活有一种理性认识——他成长的环境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虚假的生活,他的内心也自然会存在比游戏中的喜悲更宏大的追求。 优化教育方式 学校和家长过于重视分数,经常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很少关注校园中学生的集体氛围。这是致使青少年对现实世界产生逃离和抵触之感的原因之一。 培养主动创造的能力、设立多方位的激励机制,注重个性发展、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使他们更容易在不同的学习项目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获得“为自己而学习”的体验。 心理辅导 如果发现孩子成瘾严重,靠自己的能力还不能走出误区,可以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心理咨询来对孩子的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同时排除其他心理问题的存在,如有发现,则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进行干预。 如有需要,可到有来心理预约咨询,有来心理甄选领域内top咨询师,进行专业科普和预约咨询服务。 案例 13岁男孩浩浩(化名),是一名初一的学生,根据妈妈描述,浩浩性格内向,从四年级开始一步步深陷游戏,父母没有及时正确关心和引导,每天玩手机的时间都超过2小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浩浩沉迷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父母忙于工作也没太留意,慢慢,孩子上课经常走神,课后做作业也不认真,经常是敷衍了事,经家长观察,这是他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带来的困难,同时,浩浩的睡眠质量也变得不好,晚上睡不深、白天总是一副睡不够的样子,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到了最后,浩浩脾气也变得急躁,学习状态和成绩也开始直线下降。 根据对孩子的观察和沟通,我们首先发现,浩浩父母由于工作很忙,从小给予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不够,没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关心其特征,引导发展。孩子本身性格不够坚定,不懂克制自己,家长没有发现,也自然没有在早期进行干预,导致后面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掌控和支配的能力,即使自己想改变,也有一定困难了。 与孩子及家长仔细分析问题所在,并使他们认识成瘾的机制、危害、应对方法等知识后,制定了一套行为治疗的训练方案及作业方法,通过阳性刺激物和躯体的松弛训练,来激励对自我的成功控制和克制对游戏渴求、无法控制的状态。同时搭配作业阶段也给家长进行了三次亲子沟通指导。 经过我们和妈妈的共同努力,第一个疗程后孩子的玩手机无法克制的现象明显的减少了。第二个疗程后,浩浩已经可以自主控制自己对手机游戏的需求,平时的精力有了明显好转,上课已经可以完全跟随,成绩也随之回升。经过第三个疗程,随着行为治疗的进展,孩子学会了把效果固定下来,家长配合进行周期评估,巩固行为的发生。结束治疗后,浩浩也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1.16万
62
2023-02-09
青少年学校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应对办法,看这篇就够了!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你家孩子明明一直成绩不错,小升初,或者异地转学之后,成绩忽然一落千丈;又或者是升学、分班之后,每天脸上笑容少了,能看出来孩子对学校有莫名的排斥……这都可能是ta出现了学校适应不良的问题。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领域咨询师,学生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下面我以专业知识结合我的心理咨询经验,来讲讲这个青少年多发的问题。 学校适应不良是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感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问题侧重点不同:比如,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孩子对学校的态度、同伴关系和学业行为适应的情况如何;对于刚刚进入学校的小学生,学校适应是要求儿童完成从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主要关注孩子能否在学校背景下愉快的参与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对中学生来说,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孩子是否因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跟不上班级进度,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等。 表现 情绪方面 焦虑、抑郁、强迫、恐惧、厌烦、退缩等情绪的产生,都是学校适应不良的常见表现。具体可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思考,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因为孩子其实也想学好,因此产生焦虑;有些孩子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孩子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或对家长的依赖性增强。 行为方面 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能力抑制:孩子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后出现学习能力上的抑制,比如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2.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 3.品行紊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 4.行为倒退:行为表现较同龄人幼稚,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低幼年龄的游戏,和同龄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生理功能方面 伴随情绪障碍,部分孩子还出现生理功能方面的障碍,具体表现有: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腰酸背痛;心慌心悸;躯体乏力、精神倦怠等,但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成因 社会心理因素 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外在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心理起着很大的影响。处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年龄偏小,人格特点和个性正在形成;小学高年级、初高中的青少年,虽然身体和智力都已经得到一定了的发展,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又处于身心发展不稳定的时期。所以,无论对于什么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对学校生活转变中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及其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哪怕只是如“我从以前班上最高的变成平均偏矮的”这种小事,都有可能成为产生症状的刺激源。 这类对变迁的应激反应,是未成年人学校适应不良起病的直接诱因。 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未能令他们满意,就经常采取讥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打压的形式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伤害,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除此之外,父母由于感情不合或其它原因而经常吵架,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恐惧,带来情感上的不良影响,对孩子形成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人际关系紧张 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中,有很多是由于在家庭或学校集体中人际关系紧张而造成心理上的压抑。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不好。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 个人的个性原因 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接受到的特定教育方式,或者本身天生的某些特质,一些青少年学生可能形成自我中心、自卑、心胸狭窄、孤僻、神经质、攻击性强、期望值过高的个性特点。这些特质会使他们在遭遇环境的变迁时,感到更加敏感,也更容易受到情绪的波动不良影响。 解决 严重的学校适应不良若不及时解决,拖延下去可能发展为神经症;一些看起来不严重的不良适应行为,若得不到及时矫治,可能在学生身上固定下来,对其今后的发展亦有破坏性影响。 增加困难克服经验 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有些是可以消除的,如父母感情不和谐、老师过于严厉等。但人生中不是什么都可以替孩子消除的,在家长的羽翼下渐渐长大的孩子总会遇见难以克服的苦难挫折,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适当放开手,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甚至从困难中汲取营养。养成成长型人格,更主动地学习,面对失败的时候也会重新调整心态,尝试不同的策略。 家长不要过分宠溺孩子,或者过分严苛专制,需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在成长中常碰到的一些困难,获得克服困难和消化情绪的亲身体验。 群体生活的早适应 对集体的适应是人的一项重要品质和能力。学校适应中很大一部分与社会交往相关,孩子在社交互动中可以通过模仿、对新鲜事物的共同探索、对行为结果的反思来学习。家长要有意识地尽早让孩子体验集体环境,可以通过参加夏令营、集体兴趣班等等活动或是亲朋、邻居聚会。在群体中,孩子意识到必须要遵从群体的规则,每个人的权利是均等的。如果只顾自己就会受到排斥,这时孩子会进行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向群体规则逐渐规范和调节自我。 不良情绪的调节 教育孩子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引导他在为某事不高兴或感到焦虑时,找个朋友、亲人或老师一吐为快。有的同学可能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为即将到来的考试感到焦虑或恐惧,应把过去考试的成绩放下,立足当下的学习,坦然面对每次的考试。 如果孩子长时间感到心情抑郁,可以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如打篮球、踢足球、长跑等,缓解一下情绪,如果主动寻找信任的人倾诉则更理想了,严重时可以求助于心理专业人士。 鼓励教育 父母老师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儿童坚持不懈的学做某一技能,以锻炼恒心毅力,同时增加自我效能感。用成年人的智慧扶持孩子的心智成长,譬如帮助孩子学习正念,引导其合理看待自己的得失,减少不合理信念,调节对事物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从而更好的应对处理问题。当孩子遇到较大困难时,鼓励其树立信心,帮助他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当他成功时,及时帮助其分析成功的原因。 如有需要,可到有来心理预约咨询,有来心理甄选领域内top咨询师,进行专业科普和预约咨询服务。 案例 基本情况 小风,男,15岁,高一学生。小风小学到初中品学兼优,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对象培养,父母的骄傲,并对他寄予厚望,从小对他严格要求,非常重视成绩,考不好就会批评指责。小风从小乖巧,在同辈中出类拔萃,亲戚们把他看作孩子学习的榜样。小风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学习刻苦勤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校也担任班干部。以很好的成绩进入当地的重点高中后,学校很重视她,让他担任了班干部,初进高中时,小风学习成绩也不错,同学也认为他非常有能力。但是慢慢地,小风感到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不象初中那样突出了,而且很多同学的成绩也提高很快,知识面、社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要比他强。他开始有失落感,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威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小风成绩下降了,寒假觉得没劲,书看不下去,行动懒散。高一下学期开学以后,小风上课注意力经常不能集中,与同学们的交流也减少了,继而产生失眠,成绩下降严重,测验中出现几门不及格。于是丧失信心,十分想念过去,总想找回以前自信且优越的感觉,又觉得再也不可能了,不敢参加期中考试,认为肯定会失败,老想大哭一场,又不敢,回到家书看不进,作业做不下去,在书桌前发呆或莫名其妙地流泪。学校认为她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就,父母也十分焦急。 诊断与评价: 根据小风的种种症状表现,诊断为学校适应不良。小风表现出多种情绪症状,如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信心丧失的抑制状态;出现失眠、与同学交流少等症状;表现出学习时无法积极思考,听课听不进,作业作不下去等能力抑制障碍,她过去一直没有类似行为,现在仿佛换了一个人。不难看出,进入高中后他在同学中地位的改变是产生症状的主要刺激源。 原因分析 1.社会心理因素:进入高中后,学习生活场景改变,课业难度增加,小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出众。深入分析,是他对这一情况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没有思想准备,在有挫折体验后又不能正确地应对所致。小风表现出多种情绪症状,如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信心丧失的抑郁状态,以致影响到睡眠、注意力等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父母对小风要求严格,又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寄予厚望,给小风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家族的同辈中被当做榜样,在自己成绩出现下降时,小风不能正确应对,导致症状出现。 3.个性性格因素:小风既往成绩一直很好,被当做榜样,被寄予厚望,考取高中时成绩也很好,十分乐观,信心十足。在遭遇挫折后,因为他对新情境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缺乏认识,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的问题。 解决方案 1.情绪给予一定途径的宣泄和表达,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 2.认知改变:自身适应不良的认识。 环境的变化、自己地位的改变是正常的,适应不良主要是自身原因所致,应该如对新境遇有客观地认识,做好心理准备。 3.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 引导小风看到自己的优势,以及曾经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优势特长也会有缺点短板,自己要接纳自己,以及思考如何重新出发,重建自信。 4.指导其制订具体的学习、活动计划,督促其完成计划。 与家长和学校联系,指导其制订具体的学习、活动计划,给予足够的鼓励与支持。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374
44
2023-02-09
青少年总习惯拖延、行动力弱怎么办?(内附解决办法及详细案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拖延,是大部分成年人也容易陷入其中的旋涡,但许多人拖延、行动力弱的习惯,其实在青少年时就已经养成了。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领域咨询师,下面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拖延”是怎么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并“源远流长、为害一方”,同时我将以我的专业咨询经验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希望对您起到帮助。 拖延、行动力弱是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大部分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动力弱的情况。所谓拖延、行动力弱指的是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具有拖延习惯的青少年个体往往急于求成,幻想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及时反馈,因此会在完成学校或家长布置的任务时被一些娱乐性活动分散注意力,以此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发现临近截止日期后,又为自己设置了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期望能够按时高效地完成任务,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学生而言,频繁的拖延行为容易形成不良习惯,不仅会导致个体学业成绩下降、学习效率降低、而且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产生畏难和逃避行为。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不良情绪和躯体化症状。 表现 启动迟滞 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少青少年有着种种美好的设想,痛下决心,认真制定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无法控制短期、令人愉悦但与任务无关的活动的诱惑,往往是浪费很多时间后,预感到无法预期完成计划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选择不开启已经制定的计划。 中途放弃 部分青少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立刻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总想绕开问题;有些青少年缺乏足够的意志力来坚持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中途放弃自己所希望完成的任务或将自己希望实现的学习任务无限推迟,幻想自己未来会完成现在的任务。 避重就轻 有的青少年在完成任务时,喜欢先做那些比较容易但不是很重要的部分,以获得满足感,却不愿意推进未完成的内容。这样做实际上不愿意去面对复杂任务中的困难和挑战。 注意力转移 许多青少年都有注意力缺陷的问题,表现为经常注意力分散、冲动和躁动不安。几乎所有注意力缺乏紊乱症患者都有执行功能上的问题,他们会在进行某项任务的途中不断被其他的事项吸引、转移注意,或是感到无聊、烦闷,需要找一些另外更有趣的事情来做。 脑科学研究表明,这是源于他们不能以目的为导向,运用时间上的自我控制来抑制当下的反应。 原因 生理因素 有些青少年本身属于慢热型,做事情比较谨慎小心,但是速度相对较慢。从家长、老师的角度看,就感到他们是拖拉和磨蹭的。这类孩子并不是刻意如此,而是内在特质所致。对待这类孩子,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接纳和理解,耐心陪伴并给予适当的肯定、鼓励。当这类孩子获得更多自我效能感后,就会愈发相信自己,逐步提升完成任务的速度,对于这类青少年是不需要特别担心的。 需要注意的是,当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睡眠、承受过大压力、饮用大量刺激性饮料,如咖啡,长期情绪焦虑、紧张等,都会导致他们的大脑前额叶无法正常工作,进而导致自控力下降,出现较为严重的拖延/行动力弱的情况。 心理因素 1.逆反 有些父母教育过于强势、严格、精细,孩子会因此变得非常磨蹭。由于这些孩子不敢与家长进行正面对抗,他们会选择用拖拉磨蹭这样的隐性方式来对抗。 2.负面认知 有些父母过于要求完美,不断催促会打乱孩子内在秩序,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形成了对孩子的控制。总是催促孩子,就会给孩子一个不良的心理暗示“我动作很慢”,渐渐的孩子就会给自己一个定位,形成一个负面的标签:“我是一个慢动作的人”“我是需要被催促的”。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后,就会使自己的行为渐渐符合这个标签,于是出现了家长越着急,孩子越慢,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被控制后的孩子不但会失去自我,也失去了自律,他们将对自己管理的权利交给了家长,逐步变成没有催促也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 3.学习压力 有些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学习任务过重,为了应付繁重的作业任务不得不反复熬夜,其结果是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为了满足休息的愿望,就只能延缓事情的完成;或是选择选择相信主观时间,按照自己的时间感受来做事,从而使自己更自在、更具有掌控感。 4.注意力缺陷 拖延者基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想到,但做不到。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执行力障碍跟注意力缺失这对搭档,联手导致了对全局领导规划能力的缺乏。(几乎所有注意力缺乏紊乱症患者都有执行功能上的问题,但执行功能障碍不一定伴随注意力缺失紊乱。) 解决 练习提升自控力 青少年在面临诸多任务时,应制定符合自身能力与期望的规划,可以根据事务的轻重缓急将其进行分类,按照顺序依次完成。当外界纷繁的干扰和诱惑较多时,有意识地使其远离自己的视线范围,主动克服或抑制欲望与需求,稳定自己的注意力,降低冲动性行为,关注当前的学业任务。在达成一个具体目标之后,可以适当地给予自己一些鼓励,为实现远期利益奠定基础。这些都是自控的很重要的方法。 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尊重感 家长应该了解积极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认识到拖延的危害和两者之间的关联。父母对子女的支持、理解,可以促使亲子间亲密关系的建立,而良好的家庭关系正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家长可以在了解自身孩子特点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监督。帮助子女学习时间管理,引导其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同时不要管教那么严苛,多倾听孩子的话,表达对孩子的尊重,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对抗性拖拉及行动力弱的问题。 正确看待负面情绪 青少年应学习对自身有积极正确的认识,善于发现自身优势,理性看待并接纳缺陷,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提升自信心。同时,将问题视为挑战而非威胁,获得的成功经验越多,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也会越高,由此形成正向激励,让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进一步减少拖延行为出现的频率。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运动习惯,合理的睡眠时间,健康膳食,减少刺激性饮料的饮用,适度的同伴玩耍以及自然环境玩耍,都是青少年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很好的支撑,从而保障大脑能够更好地执行自控功能,保持稳定的情绪。 主动寻求帮助 青少年要对自身的拖延行为引起足够的重视,清楚地认识拖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应主动找心理老师进行心态调整,早日解脱拖延与负面情绪缠绕循环的阴影;有意识地学习时间管理、自控力、专注力提升等相关知识,进行相关练习和心理辅导。 拖延和行动力弱是青少年成长阶段面临的挑战,也是提升的机遇。专业且有针对地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正视和摆脱拖延行为,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养成新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对于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有关自控力、时间管理、专注力的学习可以在训练实践中得到反馈和体验。 如有需要,可到有来心理预约咨询,有来心理甄选领域内top咨询师,进行专业科普和预约咨询服务。 案例 刘丽(化名)13岁,女,性格安静,内向。自上初中二年级后,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家长很着急,参照网上公众号推荐,给刘丽买了很多练习册希望她能多做练习。每天晚上,刘丽在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要完成母亲给提供的各类练习册。有时候白天很累,母亲看她动作慢会很焦虑,不停地催促,希望她能快点完成好睡觉。每天晚上,刘丽通常要很在找文具上花费很多时间,并且会不时地发呆,无法专注,很晚才能完成所有内容。睡觉前仍需要磨蹭很久才睡,早上不愿意起床,性格开始变得更加内向,不愿意跟同学交流。老师向家长反馈,刘丽上课感觉状态有些神游,作业总是没法按期交,有时受到批评时表现得不耐烦。 个案分析 主要成因: (1)自我效能感低: 升入高年级后,学业难度加大,原有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再适用,孩子学习受到了困难,感受到了挫败和焦虑,无从释放,逐步形成了对自己不合理的认知。 (2)家长过高的期待。 妈妈的焦虑是很显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无形加重了孩子的无力感。孩子没有时间休息,疲惫,任务过多无法完成,只能在催促中,通过拖延,玩文具,得到片刻的休息。 心理辅导方法: (1)与刘丽和父母有效沟通,寻找共同目标。经过和刘丽的单独交流,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先让父母把期望值放低,和刘丽分析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减轻缓解孩子压力。 (2)与刘丽进行躯体训练,刘丽负面情绪得到了释放,专注力提升了很多,学习效率也有很大提升。 (3)通过和刘丽的心理辅导,调整认知角度,让她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状态、接纳自己的拖延、学习摆脱拖延的方法,鼓励她通过行动和改变,适应当前的挑战。 (4)建议刘丽多与同学交流,疏解内心压力,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方法。 经过五次心理辅导,刘丽的拖延和行动力弱的行为有很大改善,学习和人际关系都变好了,家长反馈很有效果。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5564
44
2023-02-09
青少年学业压力大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应对?建议孩子家长都来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学业压力过大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63%的学生自杀发生在每年重大考试期间。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深耕青少年心理领域,有丰富心理咨询经验。下面我就来聊一聊青少年学业压力这个在如今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学业压力包括课业学习难度大、作业多、考试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来自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压力等。 虽然“减负”工程已经推进,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业负担仍是过重。大多数学生每天课业排得满满的,大考小考不断,同时很多学校缺少与文化课相应的体育、艺术、生活课程,枯燥单一的竞争赛道更会令青少年感到疲惫与难以应对。而除了学业压力本身,其带来的睡眠不足、运动不足也给青少年正在发育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从压力来源的本质上看,学业压力是外部与内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压力源包括个体对自己学习目的、自我的认知及自我预期等;外在压力源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对个体施加的,超过个体承受能力之外的重重压力。 表现 焦虑及抑郁情绪 较高的学业压力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每天课业繁重、经常大考小考不断,而周围的同学全都在埋头学习,自己如果稍微放松就会落后。面对这样似乎没有尽头的疲惫感,青少年感到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改变困境,加上缺乏睡眠和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因而会体验一种长期的焦虑、抑郁、无助的状态。一些青少年为了与这种情绪对抗,常选择以玩世不恭和不带感情的方式与态度回应周围人际关系。 攻击性行为 在长期的身心疲惫、背负过重压力的情况下,成年人的情绪都会轻易崩溃,更不用说是青少年了。在这种状态下,青少年的情绪稳定能力下降、对自我的控制力也减弱,这时遇到的刺激是“最后一根稻草”,导致情绪失控,衍生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或身体的行为,不仅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攻击,如言语伤害、情感上的敌意情绪等。学业压力过大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易激惹、攻击性较强,有发泄情绪的欲望,会将情绪发泄在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和他人上。还有部分青少年会选择用伤害自己的行为来发泄情绪,造成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严重后果。 倦怠情绪 部分青少年由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无法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感觉自己失去了对人生的掌控力。于是对学习会表现出敷衍、厌烦、不愿意尝试、常常自我贬低、对外界缺乏好奇心、学习效率低。除此之外,还表现出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或选择通过游戏等方式逃离现实生活的情况,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对于休闲娱乐活动毫无兴趣。 躯体症状 长期学业压力、情绪紧张和睡眠缺乏,使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入睡难、睡眠浅、早醒;肌肉酸痛、颈椎发沉、背部僵硬;生理调节紊乱;偏头疼;胃溃疡,腹泻,便秘及消化功能紊乱;血压升高;记忆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身体的不适也给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学习状态和心态,进而又加剧学业压力,如此循环往复。 原因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同伴群体等方面。当各方各面的目光都落在青少年的成绩上时,他们收到的讯号就是:但凡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绩,就是罪大恶极、毫无用处了。 这些外部因素中,父母强迫孩子更加努力学习或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抱有高期望,可能使子女感受到过多的学习规划、学业监控和评价性压力;学校给予青少年的过度的学业负担、考试难度、教师的高期望、师生关系疏离和冲突等;同伴压力包括同伴群体中相互比较以及压力传染等。 内部原因 1.消极的应对方式 部分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更倾向于消极应对。这类学生相比起来性格较为被动、思维习惯随遇而安,在面对困难时通常自觉无法应对而产生恐惧心理,会选择回避问题或等待别人来解决问题,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容易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冲突,或是容易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体验。 2.较低的自我认知 一些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估,自信心较低、控制感较弱。因此在各种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得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付出努力,在困难面前更容易选择敷衍或放弃,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等内部因素,产生“我本来就不行”、“注定失败的”等等负面思维,因而会经常体会到内疚、自责及焦虑等负面情绪。 3.害怕挫折 这类青少年抱有一种较为固定的心态,不能接受失败。他们认为成功源于能力,而非努力,每一次失败对ta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是对ta本质的盖棺定论。这部分青少年没有建立成长的心态,意识不到自己一生都有机会发展和进步,任何失败和挑战都可能是向上的台阶,于是他们对失败的敏感度很高,因此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解决 由于学业压力由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相互作用产生,因此需要从多个方向共同努力,应对过度压力对身心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学业压力过大的情况,要通过如下几方面来进行帮助: 提升自信、获得自我掌控感 意识到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人翁,拥有无数选择,相信人的潜能是可以通过成长、训练不断强化的。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如找到自己擅长并可以从中取得进步和成就感的事情,如画画、写作等等;或给自己制定一些短期与长期的目标,为自己提出无数微小的改变计划,并定期做记录总结。 情绪管理能力 当没法应付那些不可控的压力源产生的影响,无法找到改变外界压力情境的方式时,青少年就需要调整自身对于此事的认知,学习管理由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 人生海海,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是可克服的、会过去的,停止害怕生活,也不要觉得麻烦,面对现实以及其给自身带来的情绪,有意识地把情绪的压抑或发泄转变成察觉与成长。 提升学习能力 1.激发孩子内驱力,即满足他们的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这三种心理需求。在实践中落实可以是调整学习目标的难度、进行德智体美劳多方位的全面教育评估、完善奖励机制、进行小组竞赛和自主选科辅导等等…… 2.提供与青少年个体特性适配的高效学习方法,并养成习惯。具体方法因人而异,总体原则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遵循记忆曲线、全面计划、突出重点等等…… 3.找到孩子的优势能力并帮助其迁移。如该青少年具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点,那么就要加以培养,并运用到效率高的时间段中;如该青少年习惯跳出惯势思维看问题,便培养其结构化、逻辑归纳能力,并运用于多种学科的学习中,打造独特的学习方法。 寻求心理帮助 对青少年 通常进行躯体训练与认知训练结合的方式。 优先对来访者进行躯体训练,通过训练,肌肉的紧张度、皮层兴奋性、心率和血压都有所降低,呼吸变得缓慢的状态。这时,大脑中的电活动降低,从外界环境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输入也有所减少。在这种低唤醒水平下,来访者容易从压力中恢复过来。 认知训练的核心是让青少年改变对于压力的评价以及自身应对学业压力的认知,引导他们记录并了解自身应对模式,帮助他们尝试用新的方式看待压力。同时,认知过程决定了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让青少年在实际的情境中应用演示或者模仿的方法来检验学业压力对自己的实际作用,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达到消除不良认知的效果。 对家长 孩子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一员,孩子学业压力过大,反映出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需要一定调整。因此,必要时其他的家庭成员也要接受咨询。接受咨询可以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行为、感受、想法、期待和渴望,降低家长的焦虑,为家长提供帮助孩子降低学业压力的方法。 案例 14岁女生小敏(化名),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小学生,根据妈妈描述,小敏自初中以来,学校学习的难度不断增大,曾经小敏是班上的前三名,但保持排名变得很费力,发挥稍有不好就会排名下降,这让她无法适应。 最近这段时间,因为考试失利,小敏情绪不佳,不爱吃饭,话也少了,还经常出现头疼、腹泻等问题,且学习效率较低,去医院检查了个遍,却未见生理性病状。 根据对孩子和家长的观察、沟通,发现实际上小敏的学习能力很强,成绩也并不差,而且并没有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学业压力,甚至小敏的父母压根就没有对她的学习成绩提出任何要求,小敏的妈妈为了缓解她的学习压力,还提出去旅游、去游乐园等放松活动,还遭到了小敏的拒绝。 小敏的压力,是内源性的。由于从小到大事事优秀,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她突然保持不了自己的“成功”时,便首次体验了一种人生的“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随着成绩的下降也变得贬值了。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和心态的定型期,这个时候经历的挫折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小敏和其家长关于“成长心态”进行阐释,劝导小敏成为抱有成长心态的人,能力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发展,用于追求挑战、不怕失败。同时让其父母从日常生活中加强正确人生观的引导。 除此之外,还教给小敏一些实用的提升自我掌控感、培养积极思维方式的小技巧,如“情绪记录表”、“焦虑测试”、运动或冥想等合理的宣泄方式等。 经过3次的咨询,回访时小敏的情绪管控能力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原先的偏执、焦虑等对待压力的不良习惯已经不再出现,成绩虽然未回到名列前茅的水平,但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健康的心态下,应对学习任务也更得心应手了。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1.31万
81
2023-02-09
青少年厌学辍学怎么办?建议家长这样做!(内附详细案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青少年时期正是应该好好增长知识技能的时候,但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思维活跃,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的时候,如果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不科学,忽视了创造力和个性的培养,只是严管控、死读书,那么孩子就往往容易坐不住、学不进去,甚至厌学,特别排斥学校和学习。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深耕青少年领域,有丰富咨询经验。下面我就来聊一聊青少年厌学辍学这个让家长头疼不已的问题。 厌学在青少年中非常常见,它作为目前初高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少年健康成长有很大危害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是辍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辍学是厌学的极端表现。 表现 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性不强,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犯困、不认真听课,课后不完成作业、即使没有干扰也“学不进去”,怕考试,怕排名,约有半数以上的学科跟不上进度,成绩不佳;甚至厌恶书本知识、讨厌老师和学校,一提起学习相关话题便沉默或焦躁,还会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会还出现躯体反应如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尿频、食欲下降、睡眠易惊、脾气暴躁,甚至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等神经症状。但在除了学习之外的课余活动却有积极性,因此家长和老师常给予他们“习学不进去,玩倒是积极”的评价。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原因 青少年身心各方面的原因 1.强迫和抑郁情绪 在背负过重学习压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青少年容易出现强迫情绪。如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某些事,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想,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摆脱也摆脱不了,非常苦恼,使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习。 抑郁也是青春期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在整个儿童期到成人以前,是抑郁症的第一个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极的念头。孩子们对个人的未来,对前途悲观、绝望,有自卑心理。由于现在的家长老师大多不注意孩子的性情变化,要么一味追求高成绩,要么逼着孩子学习,如果成绩不好就对孩子整个人进行指责,批评,否定。导致孩子也否定自己的自我价值,长期以往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导致本就少沟通的孩子,心理矛盾到极点,甚至有些孩子厌学、辍学,甚至矛盾激化时有可能选择轻生。 2.青春期性心理冲突 发生厌学与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关,当女孩出现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通过弃学暂缓了“不被人发现”、“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潜在的性心理压力。现在的孩子对异性的渴望提前出现,在15-19岁之间,是渴求异性的高潮期,而世俗的观点又不能认可这个年龄段的过度交往,也会导致青少年心理空虚而厌学。 3.叛逆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包括但不限于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管控太过严格,手段武断专制。有时青少年已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家长的安排让他们自觉不自由、正在形成的自主意识遭到破坏。于是出于对家长的反感,就产生了逆反心态,故意跟家长对抗而故意不认真学习,或是直接选择“摆烂”。 4.缺乏对学习的自驱力 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自我价值感也随之跌落,从而缺乏学习动力,产生厌学心理。厌学产生的内在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消极情绪体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这个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 外界原因 1.应试教育下学业过压力大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处在高速发展中,各方面又都发展得不够成熟和均衡,本身就面临着重重挑战,而学校和家长又给予其学业上过大的压力,使孩子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生长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来自分数的压力蔓延,加之学习时间的紧迫,属于青少年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他们缺乏沟通技巧,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理,加重精神内耗和注意力偏差,最后导致厌学。 2.不利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伤害。反抗,逆反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杀伤力更大、更持久,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 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几年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一些本来就自制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此更加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厌学甚至辍学。 解决 动机教育 俗话说:“寒门出贵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不完全准确,一般来说,家庭物质条件一般的孩子更用功读书,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出路很少,学习是唯一一张摆脱贫困的入场券。但与此同时,更多家境贫寒的孩子因为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家长也不注重养育环境,自制力弱,也不爱学习,成了差生中的差生。 所以,正确的动机教育不在于跟孩子说“不好好读书将来去要饭”,而是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带孩子领略世界的运作方式,让孩子知道,世界很大很好,但一切都存在门槛。鼓励孩子要为了自己的激情和热爱所在的方向去努力学习。譬如,孩子爱看赛车,家长可以带他看国际比赛转播里操着流利英语的中国车手,鼓励孩子若想像他一样就要学好英语。 合适的学习目标 即使是对成年人来说,努力却得不到回报,似乎自己的目标远在天边,永远也够不到,就很容易产生退缩心理,更别说是心智较为敏感脆弱的青少年了。 对于产生厌学情绪的青少年来说,消除已经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的压力源——太高的学习目标,就能减轻学业压力和达不到家长的高要求而给孩子来的挫折感。 对于学习成绩垫底的学生,可以从其擅长的科目开始给予进步目标,孩子渐渐在收到成效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找回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习能力 1.提供与青少年个体特性适配的高效学习方法,并养成习惯。具体方法因人而异,总体原则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遵循记忆曲线、全面计划、突出重点等等…… 2.找到孩子的优势能力并帮助其迁移。如该青少年具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点,那么就要加以培养,并运用到效率高的时间段中;如该青少年习惯跳出惯势思维看问题,便培养其结构化、逻辑归纳能力,并运用于多种学科的学习中,打造独特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 学生人际关系差是学生厌学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不好。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学校和家长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并加强在课堂和课后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关心成绩的时候也同样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给予关心,言传身教关于人际交往的技巧,注重品德培养,等等。 引导兴趣、激励理想 厌学情绪会导致青少年对什么活动都无兴趣,对什么人都感情淡漠,得过且过。 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应对方法是立志,引导其发掘自己的生活的理想。一个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便不会享受刻苦学习取得理想成绩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促使一个人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提高对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自觉的排除障碍、克服困难,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正确的沟通和奖惩观 对青少年来说,自我意识的成长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应该以引导为主,不可加以任何强制的意味。即使家长再为了孩子着想,又或者孩子的想法在家长看来多么错误与幼稚,需谨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如果强加干预,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达不到目的的同时还会彻底破坏亲子关系。 同时,家长和老师要多表扬、少批评,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指责,对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打造良好家庭氛围 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了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因此,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和社会的认知。 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会分辨孩子的表达,了解其内心需求并给予满足。教会孩子爱别人,并有责任心;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树立学习信心,引导和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磨砺孩子坚强的意志。 案例 兵兵是中学八年级学生,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偏下,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一上课就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父母关系不好,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很少给予他照顾。特别是学习上,从小很少对他的家庭作业进行辅导、也不会关心兵兵的学习状态等,但对他的学习成绩和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要求较为严格,经常因为他的成绩下降或是在家做错一些小事而责罚,甚至辱骂。一直以来,兵兵对父母的苛责和忽视一直耿耿于怀,不愿与父母沟通,渐渐变得性格内向,孤僻、和同学们也少在一起玩。 兵兵从小学开始,各科成绩都是良好。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习的学科也多起来了,开始学习就有点吃力,在一次期中考没考好之后,兵兵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难受,不想上学。初二上学期开学后,有的同学告诉他打游戏很好玩,并带着他一起玩游戏,他从此就迷恋上了打游戏。白天没时间,等到放学后,作业不完成,就去游戏厅打游戏,直到很晚才回家。以至于第二天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上课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老师针对他的表现,进行了多次做思想工作和教育,但在父母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也没有深究他迷恋游戏的根源,只是狠狠责骂了兵兵。而从那之后他变得更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而成绩越下降越不愿学习。 分析: 这是一个学生因家庭因素和自身素质因素引起成绩下降,并最后导致厌学甚至逃学的案例。所谓厌学,就是是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兵兵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关心和教育不足导致的兵兵性格方面的自卑、孤僻、不合群,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缺乏解决的信心和能力,也丧失了家庭方面的支持,甚至还激发了叛逆心理。也有自身的因素:兵兵渴望取得比较好成绩,对自己期望很高,但是初中的学习内容比小学深,学习方法也会不一样,由于缺乏指导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反而下滑,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等,又因为性格方面的特征,兵兵选择以逃避、消极应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解决: 大多数学生厌学的问题需要对家长进行干预,但兵兵的情况来看,孩子的性格已经定型,实际上已经很难磨灭不良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了。 而且,通过沟通,我们发现兵兵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思维认知体系,这个阶段再对其性格进行改变并不现实。最后通过和老师、家长沟通后一同敲定的干预计划是,通过设立更为合理的学习目标,一步步使其获得在成绩上的进步带来的成就感、自我认同感,并把他“玩游戏”的爱好利用起来,作为一个学习动力上的正面激励,同时,家长方面要停止对孩子的过度批评、苛责,多表扬、多听需求,避免带来自信心的下降。 结果: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施,首先是在家长态度的转变下,兵兵的性格虽然还是偏内向,但他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再那么悲观,在学校也有了社交方面的改变,朋友开始变多了,也更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了。在学习成绩上,兵兵刚开始的目标是进步十名,经过老师的帮助调整学习方式、培养加强记忆的学习习惯等,而且家长承诺,如有进步,就可以在周末奖励游戏资金,很快就实现了目标;在学期末尾时,兵兵又实现了第二个学习目标——期末考在原基础上再进步五名,且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兵兵在本来就最擅长的语文科目上还取得了班级前三的成绩。 除此之外,兵兵跟家里的关系也有所改善,虽然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家庭心理干预,但兵兵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看着自己的态度转变竟然能对孩子发生这么大大作用,也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心理到行为上都发生了转变,不再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日常中以有效沟通代替苛责批评,亲子关系冲突得到了改善,家庭氛围也融洽了起来。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737
32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