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青少年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处理?(内附详细案例)

尹建民青少年情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普通

“玻璃心”、“小心眼”、“钻牛角尖”……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总是被用这样的字眼称呼。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领域咨询师,我接触过很多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其实,在专业角度看来,人际关系敏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却会令青少年身心都觉得“很累”,他们往往特别困惑:到底怎样才能轻松自在地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人际关系敏感是指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在人群中常常感到不自在,无法融入,想要逃避,并且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社交需求。人际敏感者对他人给出的哪怕是正常的反馈,都常常在内心掀起强烈的情绪波动。人际敏感者往往自尊心低、容易受挫,朋友也相对比较少。

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敏感是较为常见的,“敏感”作为一种性格的存在是孩子个人特质的表达,无需干预,但严重的人际敏感则值得引起注意,它会挫伤青少年结交同伴的积极性,造成个体性格孤僻,情绪焦虑、紧张,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表现

悲观

悲观就是不能客观正确认识对自我处在群体中的位置、自我评价过低,在人际交往中就导致不能做出正常的判断和表达,与人交往时经常先预想最糟糕的局面,认为自己的表现肯定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是抱有“我肯定会出错”的偏执预想,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有的人干脆选择“少说少错”。

在遇到困难时,悲观的孩子首先就是退缩,或者盲从于他人,畏首畏尾,失败后陷入自我谴责,下一次更加坚定“自己不行”的念头,又重蹈覆辙。

悲观的孩子在集体中经常陷入边缘境地、无法融入,久而久之自尊心和自信心愈发低迷,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没有得到进步,如此循环往复,在这样的痛苦和自怨自艾中,孩子可能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其他问题。

戒备

青少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地看问题,而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固执的心理偏见。

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会歪曲从交往对象发出的信息,认为与他人交往充斥着种种危险因素,他人时刻会伤害自己,从而影响正常交往。与人相处时有较强的戒备心理,说话、做事时,特别在意别人的表情、语言、态度,无来由地对他人的意图加以不符合事实条件的揣测等。

回避

在长时间的成长过程里,他们并没有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的方式,反而一再将错误的社交观念强化。总是担心别人会拒绝自己、批评自己,或是不大喜欢自己,也因为这些担心,有时候回避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甚至回避和他人打交道。

过激

当被批评或拒绝的时候,内心反应往往特别剧烈,常表现为因为一些很小的事件或是过错失误,情绪反应变得过分激烈,导致出现了不可控制的、不理性的行为。

原因

家庭养育环境与方式

保护过度和不愉快、僵硬、受挫的家庭氛围环境的影响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后来的令人不安的思维以及回避、敏感、过激的性格特征。

童年时父母的过度保护,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一有冲突发生,家长就去帮助孩子处理,孩子的心里就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想法,什么事情都想着父母帮忙解决,于是很容易退缩、怯懦,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同时,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探索学习,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缺乏知识和经验,会让孩子和他人相处时变得害怕、敏感、易焦虑。

孩子在童年时期成长过程中,如果常常受到父母的训斥与嘲笑,他们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感觉,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不可爱的,也会因这种心理而影响自己更多的思维与行动,在之后与人的交往中,他们也会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不会也不值得被爱的。

社交经历影响

个体在遭遇重大人际负性事件或长期处于人际不良状态下更容易产生人际敏感的倾向,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对负性社会评价过度担心,从而采取回避、顺从、行为控制、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以此种方式保护自己免于再受伤害。

缺乏经验和技能

部分青少年有人际交往的欲望,想去交朋友、想融入集体,但因却感觉人际关系复杂,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想改变自己的交往现状,又不知道怎么去做;自觉难以应对与同伴之间发生的摩擦等。

解决

调整内在负性的认知(认知疗法)

人际敏感的青少年会持有一些常见的负面认知,例如:我是不可爱的/我是不够好的/我不值得被善待/我不重要/我没有什么价值等等。这类青少年可以尝试通过切换角色,想象一下,当自己的朋友有这些想法时,会如何劝说他们。同时,可以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担心和恐惧,一段时间后,回顾整个事件,对比自己原先的想象与现实发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慢慢学习调整认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另外,青少年需要借助一些活动载体,在同伴认同中实现自我认同,提升自尊和自信。父母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多给孩子创造与同伴在户外自由玩耍、艺术创作或体育锻炼活动的机会。随着人际交往活动越来越丰富多样,孩子与老师、同伴间的连接和情感交流得到加强,个人潜能也会彰显,自信感及安全感会在活动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由此对他人的戒备、猜疑及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减少。人际交往敏感也会得到明显缓解。

勇敢尝试,适当暴露

不怕失败,然后适当地自我暴露,消除自我封闭心理。一般来说,进行自我暴露,与人初交不宜暴露过多,特别是不宜暴露深层次的内容,而只进行浅表层次的自我情况的介绍。

开始喜欢与自己比较了解的人交往,同别人交往扩大彼此心理的公开区域。学会自我暴露,坦诚地向交往对象表达,对于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大有好处。然而,也不是暴露得越多越好,如果把自己的一切暴露无遗,反而会让对方小看自己,从而阻碍人际之间的交往。

学会放松,缓解消极情绪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如广播体操、街舞、瑜伽等,借助这些运动,释放消极情绪。当青少年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方式时,他们也会获得一定的掌控感和自主感。当感受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尝试跳出来看自己的情绪,尝试给这个情绪命名,情绪就会自动消散一部分。

进行相关练习和专业的心理辅导

人际敏感是部分青少年成长阶段面临的挑战,也是了解自己性格特质,学会融入群体很好的机遇。专业且有针对地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接纳自己的敏感,不过于苛责自己,正确看待以往的负性经历,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发掘自身优势,在不断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找到自己最能接受的人际距离和相处模式,学会不讨好、不指责、不回避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如有需要,可到有来心理预约咨询,有来心理甄选领域内top咨询师,进行专业科普和预约咨询服务。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家长应该接纳孩子,了解积极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基础。父母的接纳、理解,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安全与支持。当人际敏感的青少年鼓足勇气,尝试人际交往时,不管结果如何,家长真心诚意地肯定他们的努力过程,都会给孩子很大的鼓舞,支撑他们能够再次尝试,面对恐惧和挑战。

案例

晓梅(化名)14岁,女,性格敏感,初中二年级。在班里因为性格比较内向,朋友很少。她总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别人才会喜欢她,愿意跟她交朋友。她的成绩总体一般,所以总是低着头,平时不愿意跟同学讲话。晓梅曾尝试过主动加入同学聊天,但她加入后,同学们都不讲话了。她自此认定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无趣的。晓梅总是独来独往,在角落里看其他同学嬉笑打闹,虽然有时候也想加入,但总觉得自己加入了会冷场,不如冷眼旁观。晓梅经常会觉得很孤单,无聊,低落,学习效率很低。

主要成因:

内在负性认知

现有的教育环境下,不少孩子把学习成绩作为交友的唯一依据。上述个案中,晓梅也有这样的负面认知,单一认为成绩是衡量自己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认知严重阻碍了她的人际交往。此外,她还存在“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没有价值的”等负性的认知,这些都是需要修正的。

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值得肯定的是,晓梅尝试过主动与同学交流,但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其他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她,这也给她带来非常负面的体验。

心理辅导方法:

与晓梅父母形成合作联盟,为晓梅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鼓励晓梅与同伴交流,真心实意地肯定晓梅每次的努力,教会晓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对晓梅进行躯体训练,帮助晓梅释放负面情绪,教会晓梅情绪管理。

通过给晓梅提供心理辅导,调整负性认知,帮助晓梅发现自己的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鼓励她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经过五次心理辅导,晓梅的人际敏感问题有很大改善,情绪变得更加积极,学习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家长反馈很有效果。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2-09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