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代谢科科室相关科普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内分泌紊乱严重的表现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内分泌紊乱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包括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等方面的失调,所有的激素出现异常都可以被称为内分泌失调,一般会在皮肤、代谢、情绪等多个方面出现严重表现。 1、皮肤: 痤疮:内分泌紊乱会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过多的皮脂堵塞毛囊,容易引发痤疮。痤疮可能出现在面部、胸部、背部等部位,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等多种形态,严重影响皮肤美观,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且可能留下痘印、痘疤等永久性损害。 黄褐斑:内分泌失调可使黑色素细胞功能增强,合成过多黑色素,在面部形成对称性的黄褐色斑块,常见于前额、脸颊、上唇等部位。黄褐斑不仅影响外貌,还可能随着病情加重而颜色加深、面积扩大。 皮肤老化:内分泌紊乱会影响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合成,使皮肤失去弹性,变得松弛,出现皱纹。同时,皮肤的新陈代谢减缓,角质层堆积,皮肤变得粗糙、干燥,缺乏光泽,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显衰老。 2、代谢: 肥胖:内分泌失调可能影响脂肪代谢和能量平衡。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身体代谢率下降,消耗的能量减少,即使饮食和运动没有改变,也可能导致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肥胖还可能进一步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症。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抵抗是内分泌紊乱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原因。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和储存,导致血糖升高。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眼睛、肾脏、神经、心血管等多个器官,引发视网膜病变、肾衰竭、神经病变、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骨质疏松:内分泌紊乱可影响钙、磷代谢及骨代谢平衡。如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质吸收加速,而新骨形成相对不足,导致骨量快速丢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严重时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3、情绪: 焦虑抑郁:内分泌紊乱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调节,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不足,可使患者情绪低落、抑郁、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 失眠:内分泌失调会干扰生物钟,影响褪黑素等与睡眠相关的激素分泌。例如,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导致的生物钟紊乱,可能使褪黑素分泌减少或分泌时间不规律,引起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失眠症状。长期失眠会进一步影响内分泌系统,形成恶性循环,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问题。 此外,还有生殖系统问题,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男性可能会出现性功能障碍、乳腺发育等。 内分泌紊乱的治疗 针对激素分泌过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内分泌紊乱,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药物,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从而恢复甲状腺功能。针对激素分泌过少,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要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进行替代治疗,补充体内缺乏的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的代谢水平。 如果内分泌紊乱是由内分泌肿瘤引起的,如垂体瘤、甲状腺瘤、肾上腺肿瘤等,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某些情况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经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时,可考虑进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
1194
27
2025-03-31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怎么回事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导致身体代谢活动加快,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从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具体介绍。 1、病因: 自身免疫因素:是甲亢最常见的原因,如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甲状腺的自身抗体,其中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能与甲状腺细胞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和甲状腺激素合成、释放增加。 遗传因素:甲亢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甲亢患者,个体患甲亢的风险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使机体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病。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可以自主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结节增大或数量增多时,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如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高功能腺瘤等。 2、临床表现: 代谢亢进症状:患者常出现多汗、怕热,即使在正常温度环境下也比常人更容易出汗、感觉燥热。由于身体代谢加快,消耗增加,患者食欲亢进但体重却下降,大便次数也会增多。 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往往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安、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手和眼睑会出现细微震颤,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血管系统症状:可表现为心慌、心悸,心率加快,安静状态下心率也可能超过100次/分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眼部症状:部分甲亢患者会出现突眼,分为单纯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单纯性突眼表现为眼球轻度突出,眼裂增宽等;浸润性突眼则症状更严重,可出现眼球明显突出、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视力下降等。 此外,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男性患者可能有性功能减退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无力、肌肉萎缩等肌肉骨骼系统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检查诊断 甲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显示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是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检测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有助于明确甲亢的病因,如Graves病患者TRAb常呈阳性。 甲状腺超声检查可观察甲状腺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血流情况,了解甲状腺是否有结节、弥漫性病变等,对甲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Graves病患者甲状腺超声常显示弥漫性肿大,血流丰富,呈“火海征”。
740
56
2025-03-31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是什么症状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涉及多个方面,如代谢方面、神经系统方面等。 1、代谢方面: 低代谢症状: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身体代谢率下降,产热减少,患者常感觉怕冷,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比常人更易感觉寒冷。同时,患者会出现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稍微活动就容易感到疲劳,日常活动量也会不自觉减少。 消化症状: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导致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同时,可能出现便秘,排便次数可从正常的每天1-2次减少到每周2-3次,甚至更久,且大便干结,排便困难。 2、神经系统方面: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常表现出记忆力减退,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工作或学习时容易被外界干扰,思维变得迟缓,反应速度减慢,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受到影响,还可能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缺乏主动性等。 神经肌肉症状:肌肉收缩与松弛缓慢,导致肌肉乏力,活动时肌肉酸痛,肌肉僵硬感明显,尤其在早晨起床时较为突出。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手足麻木、感觉异常等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如肢体远端的刺痛、烧灼感或蚁走感。 3、心血管系统方面: 心率改变:甲状腺激素不足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患者安静状态下心率可能低于60次/分钟,常伴有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 心包积液:由于代谢率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心包腔内出现积液。少量积液时可能无明显症状,积液量较多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功能不全。 此外,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如性欲降低、勃起功能障碍等。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治疗 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这是治疗甲减的首选药物,其化学结构和人体自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相似,能补充体内甲状腺激素的不足。在体内的作用稳定、持久,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如果患者伴有贫血,应根据贫血的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为缺铁性贫血,可补充铁剂,并同时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对于巨幼细胞贫血,需要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系统症状的患者,在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基础上,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改善心功能。
683
34
2025-03-31
血脂的影响因素
孙香兰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等。 1、生理因素: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血脂水平通常会有所升高。尤其是在45岁以后,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可能会明显增加。 性别: 女性在绝经前,体内雌激素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作用,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相对较高,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对较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水平会逐渐向男性靠拢,LDL-C升高,HDL-C降低。 饮食: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甜品等,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而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降低血脂。 运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代谢率,促进脂肪代谢,使甘油三酯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缺乏运动则容易导致脂肪堆积,血脂升高。 2、疾病因素: 肥胖: 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增多增大,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常表现为甘油三酯升高,HDL-C降低。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糖代谢紊乱,进而影响脂肪代谢,可出现甘油三酯升高、LDL-C升高、HDL-C降低等血脂异常情况。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使脂质代谢减慢,导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解代谢减少,血液中血脂水平升高。 3、药物因素: 糖皮质激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取和合成,同时抑制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导致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 噻嗪类利尿剂: 可使血容量减少,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同时使HDL-C水平降低,长期应用可能导致血脂升高。 β受体阻滞剂: 某些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影响脂质代谢,使甘油三酯升高,HDL-C降低,但不同类型的β受体阻滞剂对血脂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此外,家族性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参与脂质代谢的关键酶、载脂蛋白或脂蛋白受体等出现异常,使血脂水平显著升高,且往往发病年龄较早,病情较重。 日常怎么控制血脂 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的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饱和脂肪食物,可使膳食中饱和脂肪酸供能比低于10%。适量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亚麻籽油、鱼油等。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将其分配到3-5天进行,每次30-60分钟。运动时心率应达到(170-年龄)次/分钟左右,以有效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
1187
65
2025-03-31
内分泌紊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肖文华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内分泌紊乱是指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失去平衡,各种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影响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状态。其成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营养失衡、精神压力、环境因素等。 1、营养失衡: 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依赖充足且均衡的营养供应。长期节食,热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会使身体缺乏合成激素所需的原料,干扰激素的正常分泌。例如过度节食导致蛋白质缺乏,会影响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的合成。而长期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引发肥胖,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改变,同样会破坏内分泌平衡,引发一系列内分泌相关问题。 2、精神压力: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状态下,大脑皮层会通过神经递质影响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的调节。当压力过大时,身体会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干扰其他激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 3、环境因素: 日常生活环境中存在众多干扰内分泌的物质。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可通过皮肤接触、饮食摄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干扰内分泌系统。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农药残留等环境污染物,也含有内分泌干扰物,长期暴露其中,会影响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代谢,导致内分泌失调,对生殖系统、甲状腺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4、睡眠紊乱: 睡眠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至关重要。褪黑素通常在夜间分泌增加,调节睡眠和其他激素的分泌,若睡眠不规律,褪黑素分泌异常,会进一步影响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激素的正常分泌,导致内分泌失调。 5、药物作用: 部分药物会干扰人体内分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自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打破内分泌平衡。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成分,可能干扰体内正常激素水平,导致月经周期改变等症状。一些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等,也可能对内分泌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内分泌紊乱。 此外,多种疾病可引发内分泌紊乱。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减,直接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影响身体代谢。垂体疾病,例如垂体瘤,会导致垂体分泌的促激素水平改变,进而影响下游内分泌腺功能。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本身就是内分泌失调疾病,同时又会加重内分泌紊乱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内分泌紊乱的护理措施 患者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全谷物,可调节血糖、血脂,间接利于内分泌调节。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为激素合成提供原料。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防止肥胖干扰内分泌。保持规律作息,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顺应生物钟,促进激素正常分泌。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能增强代谢,调节内分泌系统。 患者还应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冥想、深呼吸、社交活动等缓解压力。情绪稳定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提高生活质量,积极心态利于内分泌紊乱的改善。
1334
43
2025-03-31
为什么有糖尿病
张人玲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引发糖尿病的常见原因,包括年龄因素、妊娠、生活方式等。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发病率升高。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分泌能力减弱。同时,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降低,肌肉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血糖调节能力变差,因而更易患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 2、妊娠: 妊娠期间,胎盘分泌多种激素,如胎盘泌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这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孕妇胰岛素抵抗增加。部分孕妇的胰岛β细胞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克服这种抵抗,从而引发妊娠糖尿病。 3、生活方式: 长期高热量饮食,摄入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易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肥胖会使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因子失衡,抑制胰岛素的作用,产生胰岛素抵抗。同时,运动量不足使身体代谢减缓,能量消耗减少,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4、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增加患病风险。1型糖尿病多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相关,这些基因影响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的识别,易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攻击并破坏胰岛β细胞,使其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则涉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如TCF7L2基因,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信号通路,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5、自身免疫: 在1型糖尿病中,自身免疫反应是主要病因。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物质并发动攻击。免疫细胞浸润胰岛,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这些抗体持续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从而引发糖尿病。 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由于体内皮质醇分泌过多,皮质醇可促进糖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导致血糖升高。还有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也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可能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学会正确使用血糖仪,定时监测血糖,包括空腹、餐后及睡前血糖。根据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告知患者血糖监测的重要性,提高其自我管理意识,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协助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全谷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定时定量进餐,防止血糖大幅波动,维持血糖稳定。 患者应遵医嘱根据身体状况制定运动方案,鼓励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指导患者运动前做好准备,避免空腹运动,运动中注意安全,预防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1458
56
2025-03-31
什么原因会内分泌失调
张人玲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内分泌失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或调节出现异常,导致身体各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状态。其成因复杂,包括年龄因素、生活习惯、营养因素等。 1、年龄因素: 人体的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功能变化。更年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打破了原有的激素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症状,像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这是由于年龄增长致使内分泌器官功能自然衰退,激素分泌量和调节机制发生改变。 2、生活习惯: 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内分泌节律。夜间本应是激素分泌相对稳定的时段,熬夜会干扰激素分泌的正常节奏。过度饮酒、吸烟也会对内分泌系统造成损害,酒精和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肝脏对激素的代谢,干扰内分泌平衡。 3、营养因素: 营养是维持内分泌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当身体长期营养不良,缺乏关键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内分泌腺无法获得充足原料来合成和分泌激素。反之,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导致肥胖,脂肪组织会分泌异常的脂肪因子,干扰内分泌信号传导,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 4、情绪因素: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刺激大脑皮层,影响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下丘脑作为内分泌调节中枢,其功能紊乱会导致下游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失衡。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抑制其他激素正常分泌,影响身体代谢和生理功能,引发内分泌失调。 5、环境因素: 日常生活中,环境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如塑料中的双酚A、农药残留等,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干扰正常的激素信号传递,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还可能影响内分泌腺的正常代谢,引发内分泌失调问题。 此外,某些内分泌相关疾病直接导致内分泌失调。甲状腺疾病中,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减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都会破坏身体的激素平衡。此外,垂体瘤等肿瘤疾病,会影响垂体分泌各种促激素,进而影响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引发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症状。 内分泌失调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内分泌节律恢复正常。鼓励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强身体代谢能力,促进内分泌平衡。同时,督促患者戒烟限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内分泌系统的损害。 患者应遵医嘱,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保证营养均衡,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对于因内分泌失调导致体重异常的患者,严格控制热量摄入,调整饮食结构,帮助恢复正常体重,改善内分泌状态。
1173
15
2025-03-31
原发性醛固酮增高的临床表现
张人玲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醛固酮的异常增多打破了人体电解质和体液平衡,产生多种不适表现,包括夜尿增多、口渴多饮、高血压等。 1、夜尿增多: 低血钾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使其对尿液的浓缩功能下降。肾脏不能有效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分,导致尿液生成增多,尤其是夜间更为明显。患者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佳又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状态。 2、口渴多饮: 体内钠离子潴留及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口渴中枢,使患者产生口渴感。为缓解口渴,患者会大量饮水,且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水分排出多,口渴感会持续存在,进一步加重多饮症状。 3、高血压: 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作用,会导致体内钠离子潴留,血容量增加。血管内血容量增多,对血管壁压力增大,从而引发高血压。多数患者起病隐匿,血压呈缓慢持续性升高,且普通降压药物效果欠佳,长期高血压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4、低血钾: 醛固酮促使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离子的排泄增加。随着钾离子持续丢失,血清钾浓度降低,患者出现低血钾症状。表现为肌肉无力,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时可影响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还可能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情况。 5、代谢紊乱: 醛固酮增多还会干扰糖代谢,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升高。同时,脂质代谢也受到影响,血脂水平异常,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增加了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低血钾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使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有早搏、心动过速等。严重的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悸、胸闷等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测定醛固酮、肾素活性水平,计算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若比值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同时检测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查看是否存在低血钾、高血钠等异常。 还要进行24小时尿醛固酮测定,相比单次血醛固酮检测,能更准确反映醛固酮分泌情况。影像学检查方面,肾上腺CT或MRI必不可少,可清晰显示肾上腺形态、大小,排查是否存在肾上腺皮质腺瘤、增生等病变,帮助明确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1485
90
2025-03-31
查甲功是否需要空腹
肖文华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在一般情况下,进行甲功检查并不需要空腹。甲状腺激素在人体内的分泌相对稳定,不受进食与否的显著影响。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如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在血液中的浓度相对恒定,以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 无论进食后身体处于吸收营养的状态,还是空腹时,甲状腺都按照自身的节律持续分泌这些激素,所以进食不会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生剧烈波动,也就无需空腹检查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甲功检查所涉及的指标,如促甲状腺激素(TSH),其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这个调节系统是基于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反馈机制运行,而不是由进食状态决定。即使进食后,身体的代谢需求变化也不会直接干扰到这一调节轴对TSH分泌的控制,TSH水平在空腹和非空腹状态下基本保持一致,因此不需要为了检查TSH而特意空腹。 检测方法对于甲状腺激素以及相关抗体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能够有效排除因进食引入的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即使血液中可能存在进食后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检测仪器和试剂也能精准识别并测定出甲状腺相关指标的真实水平,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使得空腹与否对结果影响微乎其微。 此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等自身抗体的检测同样不受进食影响。这些抗体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而不是饮食摄入。无论是空腹还是进食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甲状腺的免疫攻击程度不会因为进食这一行为而改变,抗体水平相对稳定,所以无需空腹检查这些抗体指标。 甲功检查的注意事项 1、药物告知: 若正在服用可能影响甲功的药物,如胺碘酮、锂剂等,检查前务必告知医生。这些药物可能干扰甲状腺功能,影响检查结果,医生需据此判断是否需调整检查或用药方案。 2、情绪调节: 检查前尽量保持情绪稳定。过度紧张、焦虑可能影响体内激素水平,间接干扰甲功检查结果。提前做好心理调适,以平和心态迎接检查。 3、检查时间选择: 如果是复查甲功,尽量选择在同一时间进行。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有一定昼夜节律,固定时间检查能使结果更具可比性,便于医生准确评估病情变化。
697
4
2025-03-31
正常人随机血糖的参考范围
肖文华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正常人随机血糖的参考范围一般为3.9-11.1mmol/L。人体的血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多种激素精细调节。 当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升高,此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被利用,抑制肝糖原分解,从而降低血糖。在非进食状态下,身体通过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等过程维持血糖稳定。而随机血糖能反映人体在任意时刻血糖的即时水平。 将上限设定为11.1mmol/L,是因为当血糖超过这个数值时,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长期高于此水平,会对血管、神经等造成损害,引发各种并发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高于该值的人群,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如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 下限设定为3.9mmol/L,是因为血糖过低会影响大脑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大脑主要依靠葡萄糖供能,当血糖低于这个数值时,人体会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危及生命。正常情况下,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会尽量维持血糖在3.9mmol/L以上。 身体的代谢功能对血糖范围影响重大。肝脏作为储存和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在血糖升高时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血糖降低时分解肝糖原释放葡萄糖。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也影响血糖水平。正常的代谢功能使得血糖能在进食后快速升高又迅速回落,在空腹时保持相对稳定,维持在3.9-11.1mmol/L的随机血糖范围内。 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是维持正常随机血糖范围的关键。除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也参与血糖调节。当血糖降低时,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升高血糖;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升糖激素分泌,共同维持血糖平衡在正常参考范围内。 此外,人体的神经调节也参与血糖控制。当血糖波动时,神经系统会感知并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等方式,使血糖回归正常范围。这种神经调节与内分泌调节相互配合,保障了随机血糖能稳定在3.9-11.1mmol/L,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患者监测随机血糖的注意要点 1、知晓监测意义: 患者要明白随机血糖监测能及时反映血糖波动,帮助了解自身血糖控制情况。通过监测,可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预防高血糖或低血糖风险,更好管理自身健康。 2、掌握监测时机: 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时,或感觉心慌、头晕怀疑低血糖时,以及调整治疗方案后,都需监测随机血糖。日常也可定期随机测,了解血糖整体状况。 3、正确应对结果: 若随机血糖高于正常,排查饮食、运动等因素,必要时就医调整治疗。若血糖低,立即吃含糖食物,缓解后找医生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发生。
863
18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