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的科普
肠痈中医三个分型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肠痈是指肠内热毒积聚而引起的内痈,
在中医的证型上有瘀血内阻型(瘀滞证)、湿热内蕴型(湿热证)、热毒蕴结型(热毒证)三个分型
,具体辨证分型及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瘀血内阻型(瘀滞证)
症状:
主要表现为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伴有恶心、纳差(食欲不振)、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治疗原则:
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为主。
治疗方法:
内服法选择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对于气滞比较严重的,可以加青皮、赭石、枳实、琥珀;瘀血较严重的加丹参、赤芍。外治法可使用大蒜、芒硝、大黄粉调制成糊,外敷于疼痛剧烈的部位。
湿热内蕴型(湿热证)
症状:
表现为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右下腹可以摸及包块,有壮热纳呆(高热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表现,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疗原则:
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为主。
治疗方法:
内服法选择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大柴胡汤加减,或者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等。对于湿气比较重的,可以加藿香、佩兰、薏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可以加炮山甲、皂角刺等进行治疗。外治法可在右下腹外敷金黄散或双柏散,也可以针刺三里、上巨虚、内庭等穴位。
热毒蕴结型(热毒证)
症状:
表现为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常出汗、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脉洪数或细数等。
治疗原则:
以通腑排脓、养阴清热为主。
治疗方法:
内服法选择大黄牡丹汤加减。如果出现高热持续,热在气分的病人可以加白虎汤,热在血分的病人可以加犀角地黄汤,腹胀的病人加厚朴、青皮,口舌干燥可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等。外治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外治方法,如中药外敷、针灸等。
938
中极穴位置与功效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肚脐下4寸处,
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穴位。
具有通利膀胱、温肾助阳、调经止带和清热利湿等多种功效
,对于治疗泌尿系统、男科、妇科疾病等具有显著疗效。
位置
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4寸处。
可以取仰卧位或正侧位,从肚脐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为五寸,将其分成五等分,取其上五分之四和下五分之一的交点,即为中极穴。
也可以通过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其宽度大约为2寸,两只手各用三指大概就是4寸,以此来定位中极穴。
功效
1、通利膀胱:
中极穴为膀胱募穴,与膀胱气机紧密相连,其可调节膀胱气化,助力尿液顺畅排出。在临床治疗中,针对前列腺增生引发的排尿阻碍以及膀胱过度活动症,刺激中极穴能有效增强膀胱收缩力,恢复正常排尿功能,改善尿频、尿急等状况。
2、温肾助阳:
位于任脉且与肾经相关,中极穴可温煦肾阳。对于男性的阳痿、遗精,女性的宫寒不孕等肾阳亏虚病症作用显著,如艾灸中极穴并配合其他补肾穴位,能减轻肾阳不足导致的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症状,促进生殖系统功能的提升。
3、调经止带:
任脉为 “阴脉之海”,中极穴借此调节冲任气血。在妇科病症方面,对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等均有疗效,如经期前对中极穴进行按摩或艾灸,可有效舒缓痛经,调节白带量与质地,使月经周期规律,白带恢复正常。
4、清热利湿:
中极穴能调节下焦气机,为湿热之邪开辟从小便排出的途径。针对下焦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阴囊潮湿,妇女带下黄稠等病症,通过针刺或按摩中极穴,并联合其他清热利湿手段,可有效清除湿热,缓解症状。
中极穴按摩方法
抚摩法:
用食、中、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或以手掌面附着在中极穴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
掌根揉法:
用掌根吸附于中极穴,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
擦法:
用手掌紧贴中极穴,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向直线往返摩擦,摩擦频率一般每分钟100次左右。
646
水分穴位置与功效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水分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处
,取穴时常让患者仰卧位以便准确找寻。
刺激该穴位具有调节水液代谢、健脾和胃及通利小便等多重功效
,对人体健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位置与取穴方法
1、位置:
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具体可以先确定肚脐的位置,然后在肚脐上方一寸(约一指宽)的地方,前正中线上,即可找到这个穴位。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施术者能够准确地找寻穴位并顺利地实施相应的按摩或针灸手法。
功效
1、调节水液代谢:
水分穴对人体的水液平衡有着关键的调节作用。能够促进水液在体内的运化和排泄,对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问题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比如当因肾脏功能不佳或心功能不全导致水液潴留,出现身体尤其是腹部水肿时,刺激水分穴有助于推动水液的代谢,使积水得以消散。
2、健脾和胃:
水分穴位于腹部,与脾胃紧密相连,可以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刺激这个穴位能够帮助脾胃恢复正常的运化,改善胃肠功能。还能缓解因脾胃不和导致的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3、通利小便:
此穴位能够调节膀胱的气化功能,促使小便顺利排出。当出现小便不利,如尿频、尿急、尿痛或者尿少等情况时,刺激水分穴可以帮助恢复膀胱的正常功能,使小便通畅,从而改善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刺激水分穴注意事项
按摩:
按摩水分穴时,力度不能过轻或过重,过轻可能无法达到刺激穴位、产生治疗效果的目的,过重则可能导致局部疼痛、损伤。一般以局部产生轻微的酸胀感为宜,这样可以有效地调节胃肠和水液代谢功能,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控制在5-10分钟。
艾灸:
在艾灸水分穴时,要注意控制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避免烫伤皮肤。一般距离皮肤2-3厘米左右,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如果在艾灸过程中感觉皮肤发烫,应及时调整艾条距离。
947
大敦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大敦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
其准确位置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旁约0.1寸,即大约2毫米的地方,具有调理气血、镇静安神、疏肝解郁、开窍醒脑的作用
。
位置
1、体表位置:
大敦穴位于脚部大脚趾的外侧,靠近趾甲根部的角旁。可以通过触摸大脚趾的外侧边缘,找到距离趾甲角约0.1寸的位置,即为大敦穴的体表位置。
2、解剖位置:
大敦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的趾甲根角旁。其深层解剖结构包括足趾背动、静脉,以及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作用
1、调理气血:
大敦穴是肝经的起始穴位,按摩此穴有助于调和气血,使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更加顺畅。
2、镇静安神:
刺激大敦穴可以镇静安神,缓解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3、疏肝解郁:
大敦穴能够疏肝解郁,对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胸胁胀痛、乳房胀痛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4、开窍醒脑:
通过按摩大敦穴,可以刺激脑部神经,提高大脑的兴奋性,有助于开窍醒脑,提高记忆力。
按揉手法
1、点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力量由浅入深,直接压动穴位。持续点按,直到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
2、按揉法:
若对疼痛较敏感,可以选择按揉的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螺纹面置于大敦穴上,其余手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助力。拇指和前臂部主动用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也可以采取旋转拇指的方式,在大敦穴的位置进行均匀的按摩。
3、掐点法:
对于需要理气活血的情况,如中风患者,可以采用掐点的方法进行按摩。用拇指和中指在大敦穴处进行掐揉。掐点时力度要适中,以快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
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或损伤皮肤。若感到疼痛难以忍受,应适当减轻力度。
建议每天按摩1-2次,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即可。
929
犊鼻的位置和功效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犊鼻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
位于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处,具有通利关节、祛湿散寒、调理肠胃的功效
,可以采取按摩法、艾灸法、针刺法。
位置
具体位置:
犊鼻穴位于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在髌骨下缘两侧可见两个凹陷,外侧凹陷正中即是犊鼻穴位置。
功效
通利关节:
犊鼻穴对于膝关节的各种问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由于其位置就在膝关节附近,通过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缓解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紧张和疼痛,例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韧带拉伤等。
祛湿散寒:
中医认为,膝关节疼痛等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寒湿之邪入侵所致,犊鼻穴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能够将膝关节部位的寒湿之气排出体外,比如在天气寒冷或者潮湿的环境下,人体膝关节容易受到寒湿侵袭,出现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艾灸犊鼻穴可以温通经络,驱散寒湿,使膝关节感到温暖舒适。
调理肠胃:
作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犊鼻穴与肠胃功能也有一定的联系,刺激犊鼻穴可以调节阳明经的气血,从而对肠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对于消化不良、胃脘胀满等肠胃问题,通过按摩犊鼻穴可能会起到辅助改善的作用,促进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犊鼻穴的刺激方法
1、按摩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在犊鼻穴上,先顺时针方向轻轻揉动,力度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宜,揉动约3-5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揉动相同时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膝关节疼痛与不适。
2、艾灸法:
采用温和灸时,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犊鼻穴,距离皮肤约3-5厘米,使穴位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此穴能起到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因寒湿之邪侵袭膝关节导致的疼痛、屈伸不利等情况。
3、针刺法:
需由专业针灸师操作,常规消毒穴位后,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一般直刺0.5-1寸,针刺犊鼻穴可调节膝关节气血,对半月板损伤、韧带拉伤等引起的疼痛、功能障碍有治疗效果。
869
浮白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浮白穴属于足少阳胆经,
位于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具有缓解头痛、改善耳鸣耳聋、调 节情绪的作用
。
位置
1、体表位置:
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先找到天冲穴,该穴位于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处。再找到完骨穴,该穴位于耳后乳突的位置。连接天冲穴与完骨穴,形成一个弧形连线,浮白穴就位于这条连线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处。
2、解剖位置:
浮白穴位于皮肤、皮下组织以及帽状腱膜处。此外,该穴位周围布有耳后动、静脉以及耳大神经分支等结构。
作用功效
1、缓解头痛:
浮白穴位于头部,按摩此穴可以舒缓头部的紧张感,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改善耳鸣耳聋:
浮白穴与耳部有密切关联,通过按摩此穴,可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缓解耳鸣耳聋的症状。对于因肝胆火旺、肾精不足等原因引起的耳鸣耳聋,浮白穴按摩有显著的疗效。
3、调节情绪:
浮白穴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按摩此穴可以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对于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按揉手法
按揉法:
使用双手握拳,用第二指关节按压住浮白穴。慢慢地向前按揉3-6下,再向后按揉3-6下。建议每天1-2次,每次按摩时间可以控制在2-4分钟,之后可以逐渐延长至5-10分钟。
点按法:
使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进行按摩。按压时动作应均匀而柔和,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伤害。建议每天1-2次,每次按摩持续3~5分钟,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宜。
392
心门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心门穴是董氏奇穴中的一个穴位,
位于尺骨鹰嘴突起内侧陷处
。由专业人士通过按摩、针刺等方法正确刺激心门穴
有调节心脏功能、改善精神状态、缓解疼痛等作用
。
位置
心门穴位于手臂尺侧,尺骨鹰嘴突起内侧陷处,肘尖向下1.5寸(即1.5个手指宽度)的凹陷中。取穴时,患者可采用坐位或侧卧位,手臂自然下垂或弯曲,用手指按压尺骨鹰嘴突起内侧的凹陷处,向下量取1.5寸的位置即为心门穴。
作用
1、调节心脏功能:
心门穴与心脏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症状。
2、改善精神状态:
头部心门穴被认为与精神状态有关,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缓解疼痛:
手臂心门穴对膝关节疼痛、腰椎疼痛、坐骨神经痛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刺激方法
1、按摩法:
用拇指或食指按压该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持续3-5分钟,每天可重复多次。
2、针刺法:
需由专业人士操作,可采用斜刺或直刺的方法,深度一般为0.5-1寸(即0.5-1个手指宽度),具体深度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在刺激心门穴前,应确保患者处于舒适、放松的状态,避免在紧张、疲劳或饱食后立即进行。
刺激心门穴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疼痛、麻木、红肿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刺激心门穴。
刺激心门穴并非万能之法,如果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965
肠梗阻的中医辨证分型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肠粳阻归属于中医学“关格”“腹痛”“肠结”的范畴,其中医辨证分型
主要有痞结型、瘀结型和疽结型
,这三种类型与现代医学中的单纯性、绞窄性、坏疽性肠梗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用药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痞结型
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舌淡苔白厚或腻,脉沉紧或沉弦紧。
证候分析:
此型多因外感寒邪,直中肠腑,或食寒饮冷,阻滞中焦,以致气机升降失常,痞塞不通。
治法:
温中散寒,攻逐冷积。
方药:
常用三物备急丸加减,方用巴豆、干姜、大黄等药物,共奏攻逐寒积之功。
瘀结型
症状:
表现为脘腹痞满,胀痛拒按,痛有定处,胀无休止,甚至瘀积成块或血不归经,导致呕血、便血。面色紫暗,皮肤粗糙干燥,舌部有瘀点、瘀斑,脉象结代或脉涩不畅。
证候分析:
此型多因肠腑积热,耗伤津液,传导无能,燥屎内结,或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肠道。
治法:
峻下热结,活血化瘀。
方药:
常用大承气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方用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药物,以攻下燥屎、软坚破结、活血破瘀。
疽结型
症状:
表现为气滞血瘀进一步发展,郁久则化热生火,热与瘀血壅积不散,血肉腐败,热毒炽盛。可出现高热、神昏谵妄、呕吐、便血等严重症状。
证候分析:
此型为肠梗阻的严重阶段,多因瘀结型进一步发展而来,热毒内盛,邪实正虚。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攻下通便。
方药:
常用清瘟败毒饮合大承气汤加减,方用生石膏、生地、川连、栀子等药物,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攻下通便。
肠梗阻患者日常护理
1、禁食与流质饮食:
在肠梗阻发病期间,患者应严格禁食禁水,以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恢复。当肠梗阻症状缓解后,患者应从少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开始,如稀粥、藕粉等。避免摄入甜食、牛奶等易产气食物。
2、逐渐过渡饮食:
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面条、小米红枣粥等。最终恢复到普通饮食,但仍需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3、胃肠减压护理:
对于需要胃肠减压的患者,应妥善固定胃管,防止扭曲、受压和脱出。定时挤压胃管,确保引流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4、口腔护理:
由于患者不能经口进食和饮水,口腔容易干燥和滋生细菌。因此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清洁口腔2-3次。
396
拔罐减肥的部位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拔罐减肥的部位推荐腹部的
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
,这些穴位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调节人体的气血,从而起到减肥的效果。
中脘穴
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原理:
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重要脏腑,通过拔罐刺激该穴位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脂肪堆积,对于因脾胃虚弱导致的腹部肥胖效果较好。
神阙穴
位置:
神阙穴位于脐中部。
原理:
在神阙穴拔罐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腹部的新陈代谢,而且神阙穴周围的脂肪比较容易堆积,通过拔罐可以加速该部位脂肪的分解和代谢。同时,它还可以改善腹部的寒湿状态,很多腹部肥胖的人可能有腹部寒湿过重的情况,拔罐有助于排出寒湿。
关元穴
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原理:
在这个区域拔罐,除了可以促进下腹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外,还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中医角度讲,内分泌失调也可能导致肥胖,尤其是下腹部肥胖,对关元穴周围拔罐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拔罐减肥的注意事项
1、身体状况评估:
体质虚弱、过度疲劳、孕妇、月经期女性、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如皮肤破溃、过敏、有赘生物等)以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拔罐减肥。
2、罐具与环境选择:
应选用质量合格、罐口光滑的罐具,避免损伤皮肤。拔罐环境要温暖、避风,防止患者在拔罐过程中受寒感冒。因为拔罐后皮肤毛孔张开,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
3、操作过程要点:
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罐型和拔罐力度,肌肉丰厚处可适当加大力度,而骨骼明显、皮肤薄弱处则要减轻力度。留罐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避免留罐时间过长导致皮肤水泡形成。
4、拔罐后护理:
拔罐后不要立即洗澡,尤其是不能洗冷水澡,建议3-6小时后再洗,且要用温水。要注意补充水分,因为拔罐过程会使身体微微出汗,消耗一定水分。
340
腹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腹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包括寒滞胃肠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型、肝郁气滞型等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具体的辨证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寒滞胃肠证
定义:
寒滞胃肠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肠,导致胃肠气机凝滞,出现以脘腹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
症状:
脘腹冷痛、恶心呕吐、口淡不渴、腹泻或腹胀便秘。
治疗:
治疗原则为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常用方剂有附子理中丸、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等。
湿热中阻证
定义:
湿热中阻证是指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阻滞中焦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证候。
症状:
脘腹疼痛、胸部胀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口渴喜饮、小便色黄、四肢酸沉、肌肉疼痛或肿胀。
治疗:
治疗原则为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常用方剂有清中汤,由黄连、栀子、半夏、茯苓、陈皮、草豆蔻、甘草组成,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
气滞血瘀型
定义:
气滞血瘀型腹痛是指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外伤等原因导致血瘀,使局部气机阻滞,出现疼痛等症状的证候。
症状:
腹部胀痛,痛如针刺或刀割,夜间明显。女性患者可能伴随月经不调、经期疼痛。
治疗: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等。
肝郁气滞型
定义:
肝郁气滞型腹痛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瘀滞,导致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等症状的证候。
症状:
腹部疼痛、胀满不舒,疼痛位置不定,情绪不佳时会加重。
治疗:
治疗原则为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