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科室相关科普
地奥司明消肿效果好吗
张天华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地奥司明的消肿效果相对较好,而消肿效果通常会在一定时间内逐渐显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具体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为了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用药,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地奥司明片作为一种从橙皮苷中提取的半合成类黄酮药物,主要通过增强静脉张力和改善淋巴回流两大机制来发挥作用,从而有效减轻和消除因静脉淋巴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症状。 由于地奥司明能够显著增加静脉壁的张力,这一作用有助于减少静脉的扩张和血液在静脉中的淤滞,进而缓解因血液回流不畅而导致的水肿。而且地奥司明还能促进淋巴液的回流,帮助淋巴系统更有效地将多余的液体和废物从组织中排出,从而进一步减轻水肿的程度。 在临床应用中,地奥司明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水肿症状,如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腿部沉重、疼痛以及晨起酸胀感等。此外,该药物还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肿胀的治疗中表现出色,能够显著减轻患者术后下肢的肿胀和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在使用地奥司明期间,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也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进行腿部按摩以加快血液循环等。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遵循医嘱,并及时关注个人身体状况的变化。
755
2024-09-07
老年人腿血栓的最快消除方法
宋超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在临床上,老年人腿血栓的消除方法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最快途径,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血栓的类型、病情的急慢性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比如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建议前四周要绝对卧床,减少血栓脱落的风险。同时,患肢应抬高30度,有利于血液回流,促进肿胀的消退。 抬高患肢:通过抬高患肢,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和疼痛。 穿弹力袜:穿着医用弹力袜可以辅助加压治疗,帮助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功能锻炼: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踝泵运动等,可以增强下肢肌肉的力量,促进静脉回流。 2、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4.5小时以内,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消除血栓的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溶栓药物的应用需要严格监控,用药24小时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 抗凝治疗:在非急性期,患者可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扩展,促进血栓的溶解。 3、手术 介入手术:对于动脉血栓,如果老年人身体条件允许,可以采用介入下吸栓的方法进行治疗。吸栓后如果存在狭窄或闭塞,还可以进行球囊扩张或者支架植入术。 导管取栓手术:对于静脉血栓,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血栓较大,可以考虑进行导管取栓手术。 老年人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如炸鸡、薯条等,以减少血脂水平,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应定期复查彩超等相关检查,以了解血栓的消除情况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71
2024-09-07
腿上有很多紫色的小血管
宋超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腿上出现很多紫色的小血管可能是静脉曲张或毛细血管扩张的表现,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皮肤薄等生理性因素,或是毛细血管扩张症、下肢静脉曲张以及下肢血管炎等病理性原因。 1、生理性原因: 皮肤薄:如果皮肤比较白,皮肤的角质层较薄,皮下的毛细血管看起来会比较清晰,可能会出现紫色和青色的毛细血管。如果没有异常症状,通常不需要治疗。 天气因素:在寒冷的天气下,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有时也可能导致血管颜色变深,出现紫色。 2、病理性原因: 毛细血管扩张症:腿上出现紫色毛细血管还可能是由毛细血管扩张所致,患者可能会伴有腿部肿胀、疼痛感等不良症状。 下肢静脉曲张:长期站立、久坐或妊娠期等因素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静脉曲张,表现为腿上出现紫色的毛细血管。还会伴随下肢沉重感、酸胀不适等症状。 下肢血管炎:下肢血管炎可能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皮肤色素沉着或血管紫色等症状,有时还会伴随下肢肿胀感或沉重感。 下肢深静脉栓塞: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凝固并形成血栓,也可能导致腿部出现紫色毛细血管。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休息时可以抬高下肢,改善下肢血液回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腿上出现紫色小血管时,应注意观察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肿胀、疼痛、瘙痒等,以便及时就医并确定病因。
740
2024-09-07
血液循环不畅通最好最快调理
宋超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在临床上,当血液循环不畅通时,并没有最快最好的调整方法。因个人情况不同,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运动调理、饮食调理、物理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等。 1、运动调理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游泳、八段锦、太极拳等,可以促进心肌收缩,加速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和代谢功能。运动方式和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定期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长时间站立,定期活动身体,如每小时起身走动几分钟,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保持饮食的多样化和均衡性,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 温热食物:适当食用温性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糙米、黄豆、核桃仁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温暖脾胃,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水分:多喝温开水,有助于血液稀释,减少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 3、物理疗法 按摩:每天晚上睡觉前进行足底按摩或全身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热疗:使用暖水袋或大粒盐加热外敷在腹部或脚部,也可以泡脚,这些方法都能加快血液循环。 4、药物治疗 如果血液循环不畅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脂血症等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烟草和酒精都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影响血液循环,应戒烟限酒。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要学会减压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还需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和血液循环的改善。
827
2024-09-07
静脉曲张的症状 腿部怎么治疗
宋超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静脉曲张是指静脉血管迂曲扩张,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静脉壁扩张、扭曲,外观上看上去青筋暴露。可能会出现腿部沉重与疲劳、腿部肿胀等,需要通过穿着医用弹力袜等方式改善。 1、症状 腿部沉重与疲劳:患者常感到腿部沉重、疲劳,尤其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更为明显。 腿部肿胀:脚踝、足背处可能出现轻微水肿,严重时小腿下端也会有浮肿现象。 疼痛:患者可能感到腿部疼痛、灼热或刺痛,曲张静脉处更为明显。 静脉突出:腿部静脉明显突出,形成蚯蚓状扭曲,站立时更为明显。 皮肤颜色改变:皮肤可能出现变薄、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形成湿疹样皮炎和溃疡。 2、治疗 穿着医用弹力袜:通过物理压迫,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压力。这是静脉曲张的基础治疗之一,尤其适用于轻度静脉曲张患者。 药物治疗:服用改善静脉循环的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并预防病情进展。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静脉曲张,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硬化剂注射治疗:通过向曲张静脉内注射硬化剂,使静脉产生炎症反应并逐渐闭塞,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轻度至中度静脉曲张患者,且操作简单、创伤小。 激光治疗:利用激光能量破坏静脉壁,使其逐渐闭合,达到治疗静脉曲张的目的。激光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静脉曲张患者或药物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激光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皮下曲张静脉透光旋切术等。手术治疗可以根治静脉曲张,但术后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腿部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静脉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治疗静脉曲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934
2024-09-07
静脉曲张初期
宋超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静脉曲张初期是指静脉系统出现扩张、伸长和迂曲的早期阶段。直接因素是静脉血的瘀滞和静脉管壁的薄弱。长期站立、肥胖和负压压力等因素均可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压力,刺激静脉管壁,使得静脉扩张变得明显。先天性浅静脉壁薄弱或瓣膜功能不全也是导致静脉曲张的重要原因,可能会出现疼痛等症状,还可能需要通过非手术治疗等改善病情。 1、症状表现 疼痛: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增高,从而刺激血管神经,引起局部疼痛的症状。 下肢酸胀:静脉曲张初期患者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淤积,从而引起下肢酸胀的症状。 静脉隆起:长期站立或久坐不动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血管内压增加,使得静脉壁承受过大的压力而发生扩张,静脉隆起多见于下肢,尤其是踝关节周围。 皮肤颜色改变:静脉曲张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色素代谢,诱发皮肤颜色改变的现象,通常出现在下肢,尤其是小腿和足部。 瘙痒:静脉曲张会导致下肢表皮温度升高,促进汗腺分泌,从而引起皮肤干燥。炎症细胞也可能刺激皮肤,产生瘙痒感。 2、治疗 非手术治疗:保持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不动,同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运动疗法: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肌肉收缩和静脉弹性,缓解疼痛和改善血液循环。应避免剧烈运动。 药物疗法:使用静脉活性药物,增加静脉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使用纤维蛋白分解药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和深静脉曲张等严重情况,应采取手术治疗,如大隐静脉手术、剥脱术、激光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应抬高双腿,促进下肢的血运循环。根据个人能力适当进行快速行走,增加下肢肌肉收缩频率,促进下肢血运循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期活动身体。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戒烟限酒,学会减压放松,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856
2024-09-07
颈动脉斑块
宋超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颈动脉斑块是指颈动脉管腔内存在斑块,斑块附着在颈动脉血管的管壁上,导致管腔狭窄的一类疾病。主要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通常与血管中的脂类物质沉积有关,沉积物被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会导致间歇性头晕等,需要通过日常护理等方式改善。 1、症状表现 间歇性头晕:由于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头晕或眩晕。 视力模糊:颈动脉斑块可能导致眼部供血减少,引起暂时性的视力模糊或一过性黑蒙。 单侧肢体无力:脑部血流减少还可能导致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是短暂性脑缺血的常见表现之一。 言语不清:脑部血流不足还可能影响语言中枢,导致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 2、治疗方法 日常护理:包括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降低斑块形成的风险。 药物治疗:对于斑块较小、未导致血管明显狭窄的患者,可通过口服降脂药物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还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手术治疗:当斑块较大、导致颈动脉明显狭窄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恢复颈动脉的正常血流,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颈动脉斑块患者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和免疫力,有助于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保持心情舒畅,降低身体的应激反应,减少血管的炎症反应,有助于缓解斑块的形成。
707
2024-09-07
颈动脉硬化怎样消除最好的方法
张天华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消除颈动脉硬化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定期检查等方法来进行,综合运用,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进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不存在最好的方法。 1、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导致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高血脂也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通过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降低血脂水平。 2、健康生活方式: 坚持适量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的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3、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4、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硬化,可能需要手术干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通过切除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恢复血管通畅。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在狭窄部位植入支架,扩张血管。 5、定期检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动脉硬化的程度和进展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还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预防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治疗,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都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切勿半途而废,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意外发生。
625
2024-09-06
tma血栓性微血管病是什么病,能治愈吗
张天华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TMA也就是血栓性微血管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疾病,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器官受累,通过及时诊断和综合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但严重者预后不佳。 1、病因分析: 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感染因素如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可触发TMA,药物因素,如化疗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可能导致TMA。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并发TMA。 2、临床症状: 患者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血小板减少的表现,还会有黄疸、茶色尿等溶血性贫血的症状,严重时可累及肾脏、心脏、大脑等器官,出现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意识障碍等。 3、诊断手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初步判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减少、贫血,血生化检查可发现肝肾功能异常等,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还可进行肾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治疗方法: 去除病因是关键,如停用可能导致TMA的药物,治疗感染等,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补充血小板等,对于严重病例,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浆置换等治疗方法,免疫抑制剂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使用。 5、预后分析: TMA的预后因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效而异,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的患者,部分可以治愈,但如果病情严重或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较差。 TMA的治疗需根据病情和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盲目用药,TMA患者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并预防复发,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TMA的发生和发展。
1264
2024-09-06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什么病,能治愈吗
张天华
副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由解剖结构异常等引起的疾病,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但严重者预后可能受影响。 1、病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解剖结构异常所致,右侧髂总动脉跨越左侧髂总静脉,长期的压迫可导致静脉壁粘连、内膜增生等,引起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妊娠、盆腔肿瘤等也可能加重压迫。 2、临床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可伴有下肢沉重感、乏力,严重时会出现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等皮肤营养性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3、诊断手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体格检查可发现下肢肿胀、静脉曲张等,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以显示髂静脉的血流情况,静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能明确髂静脉的狭窄程度和范围。 4、治疗方法: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穿医用弹力袜、抬高下肢等,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症状。 对于症状严重或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髂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等。 5、预后分析: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预后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而异,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但如果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下肢溃疡、深静脉血栓复发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保持均衡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避免久站久坐,适当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患者应定期复诊,了解病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61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