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中心科室相关科普
猝死有什么前兆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猝死前的症状多种多样,但胸痛、心慌、呼吸困难、晕厥和极度疲劳等,是较为常见的预警信号,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 1、胸痛或胸闷 胸痛是猝死最常见的预警信号,可能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感或剧痛,有时会向左臂、颈部、下颌或背部放射。胸闷则可能表现为胸部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尤其是当胸闷突然加重时,可能代表心血管斑块不稳定,容易引发心梗。 2、心慌和心律不齐 猝死前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即心率加快或心律不齐,心律不齐可能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长期多次心慌可能是房颤的征兆,一旦房颤进展成室颤,可能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猝死。 3、呼吸困难 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且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可能是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肺栓塞等疾病的表现。 4、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通常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晕厥可能持续几秒钟后自行恢复,但如果不能恢复,便可能造成猝死。 5、极度疲劳 无缘无故的疲劳感,尤其是与轻度活动相关时,可能是心血管问题的迹象,疲劳感可能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 猝死并非总是有明显的预警信号,有时可能没有任何前兆,对于心脏疾病的早期识别和预防尤为重要。对于有心脏疾病风险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猝死风险。
1499
2024-09-21
中暑嗓子疼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中暑后嗓子疼的原因主要包括脱水与电解质失衡、热损伤与炎症、免疫力下降,以及环境因素与不良习惯等,可以采取补液治疗、抗炎治疗、解热镇痛、避免刺激等措施进行治疗。 1、原因: 脱水与电解质失衡:中暑时身体为调节体温会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迅速丢失,脱水状态会使黏膜变干燥,血液循环减慢,从而影响咽喉部的正常功能,引发嗓子疼痛。 热损伤与炎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身体散热不足,可能导致咽喉部黏膜受到热损伤。机体为散热而出现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若此时伴有剧烈运动,可能引起咽喉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引发炎症和疼痛。 免疫力下降:中暑时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受到影响,处于受损状态,免疫调节紊乱可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的侵袭,从而引发喉咙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环境因素与不良习惯:长时间处于高温、干燥、粉尘等环境中,或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也可能刺激咽喉黏膜,引起嗓子疼痛。 2、治疗措施: 补液治疗: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以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补液有助于恢复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缓解咽喉部黏膜的干燥和疼痛。 抗炎治疗:对于因炎症引起的嗓子疼痛,可以使用抗炎药物进行局部治疗,能够减轻咽喉部的充血水肿和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解热镇痛:若伴有发热和疼痛,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解热镇痛药物能够降低体温和缓解疼痛,但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禁忌。 避免刺激:保持环境通风凉爽,避免再次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咽喉部的刺激,有助于减轻咽喉部的负担,促进恢复。 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就医可以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恶化。
1330
2024-09-21
高原反应会呕吐吗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高原反应会引起呕吐等症状,对于出现症状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缓解症状并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在进入高原地区前也应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以降低发病风险。 高原反应导致呕吐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不良,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会导致人体出现缺氧状态。缺氧会影响身体的多个系统,其中消化系统也不例外。 胃肠道在缺氧状态下,会出现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等情况,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缺氧还可能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颅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呕吐。 高原反应引起的呕吐通常伴随其他症状一同出现,如头痛、头晕、恶心、心悸、气短、胸闷、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的出现顺序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但一般都会在进入高原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显现。呕吐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恶心感,而有的患者则可能出现频繁且剧烈的呕吐。 患者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充分休息,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同时,应尽快进行吸氧治疗,以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缓解缺氧状态。对于呕吐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吐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的呕吐症状持续加重,并伴有其他严重的高原反应症状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紧急处理。
1032
2024-09-21
酒精中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酒精中毒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过量饮酒、饮酒速度过快、空腹饮酒、遗传因素、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酒精过敏和基础疾病等。 1、过量饮酒 酒精中毒最直接的原因是过量饮酒,当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酒精,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会急剧上升,导致酒精中毒。 长期过量饮酒不仅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其代谢酒精的能力,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 2、饮酒速度过快 饮酒速度过快会导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迅速升高,身体无法及时将酒精代谢出去,从而增加酒精中毒的风险。 放慢饮酒速度,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来代谢酒精,是预防酒精中毒的有效措施之一。 3、空腹饮酒 空腹时饮酒,酒精会更快地被吸收进入血液,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迅速升高,增加酒精中毒的可能性。 在饮酒前适量进食,可以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降低酒精中毒的风险。 4、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由于遗传原因,肝脏中酒精代谢酶的活性较低,对酒精的代谢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发生酒精中毒。 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酒精中毒病史,有助于提前预防和警惕酒精中毒的风险。 5、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与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导致酒精代谢受阻,增加酒精中毒的风险。在使用药物期间,应咨询医生,避免与酒精同时使用,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对酒精的分解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也容易导致酒精中毒。为了预防酒精中毒,应养成良好的饮酒习惯,遵循适量、慢饮、不空腹饮酒的原则,并了解自己的遗传背景和药物使用情况,以降低酒精中毒的风险。
1251
2024-09-21
二氧化碳中毒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二氧化碳中毒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二氧化碳引起,原因可以归纳为长时间处于低浓度二氧化碳环境、突然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等。 1、长时间处于低浓度二氧化碳环境 常见于长期不开放的矿井,如煤矿、油井,以及船舱底部、下水道、枯井、粮仓、发酵室等密闭或半密闭空间,由于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容易积聚。 长时间吸入低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但长期如此可能造成呼吸中枢疲劳,甚至麻痹,进而引发缺氧窒息。 2、突然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 包括密闭狭小的厨房、浴室使用煤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良,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潜水作业时因器具故障或使用不当,以及在密闭空间作业人数过多、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暴露。 突然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大多数人可在几秒钟内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倒地死亡,部分人可能先出现头晕、心悸,随后迅速发展为谵妄、惊厥、昏迷等症状。 3、疾病因素 如肺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肌肉疾病,可能增加个体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患者在相对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即出现中毒症状。 对二氧化碳中毒的知识和防护意识不足,也是导致中毒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潜水设备等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或忽视安全规范,也可能导致二氧化碳中毒。预防二氧化碳中毒的关键在于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加强密闭空间的通风换气,避免长时间在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中活动。
984
2024-09-21
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什么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复杂而严重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涉及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导致细胞水平的氧输送和氧利用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症状表现。 1、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当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会迅速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结合物非常稳定,且不易解离,导致血红蛋白失去原本携带氧气的能力和作用。 2、血红蛋白携氧能力的丧失: 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在肺部结合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以满足细胞的有氧呼吸需求。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直接减少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使得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大幅下降。不仅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运输,还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尤其是对氧气需求极高的器官如大脑和心脏,影响更为显著。 3、细胞水平的氧输送和氧利用障碍: 碳氧血红蛋白还使得已经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气难以释放给组织细胞,造成细胞水平的氧输送和氧利用障碍,会导致身体组织和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引发细胞代谢障碍和功能障碍。 随着一氧化碳在体内的积累和缺氧状况的持续,会逐渐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如头痛、头晕、意识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4、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一氧化碳还能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从而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细胞呼吸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活性受阻会进一步影响细胞的呼吸和氧化过程,阻碍氧的利用。 中毒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等症状,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在发现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并迅速就医进行救治。
1072
2024-09-21
中暑了想吐怎么缓解最有效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中暑了想吐时需要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药物治疗,以及密切观察与休息等措施来缓解症状。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一旦发现中暑想吐的症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以减少体温的进一步升高和症状的加剧。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适量饮水:鼓励患者小口慢饮含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以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纠正体液失衡,从而缓解恶心、想吐的症状。 避免过量:注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和引起不适。 3、物理降温: 湿毛巾擦拭:使用温水浸湿的毛巾轻轻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等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蒸发散热帮助降低体温。 冰袋冷敷:若条件允许,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置于患者的额头或颈部,但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4、保持呼吸道通畅: 让患者侧卧休息,并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解开患者的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畅通。 5、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建议下,可适量服用具有解暑、止呕作用的中成药,能够缓解中暑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在使用药物前务必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避免自行滥用药物或过量使用。 6、观察与休息: 密切观察:持续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恶心想吐等症状是否缓解或加重。 充分休息:让患者保持安静并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减轻身体负担和加速恢复。 如果中暑想吐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或伴有高热、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1171
2024-09-21
中暑过后一直咳嗽怎么回事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中暑过后一直咳嗽,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中暑导致,或者是感冒、咽炎和支气管炎、肺炎等所致。 1、中暑: 体温调节中枢异常:中暑时,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受到干扰,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异常反应,咳嗽可能是体温调节中枢异常的表现,尤其是在伴有发热时更为常见。体温调节中枢的异常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导致咳嗽症状迁延不愈。 水分和电解质失衡:中暑时由于大量出汗,体内水分和电解质迅速流失,导致身体处于脱水状态,脱水状态不仅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还可能引发咽喉干燥、刺激性咳嗽等症状,即使中暑症状得到缓解,但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咳嗽可能持续存在。 2、感冒: 中暑后身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受到病毒或细菌的侵袭,从而引发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涕、咳嗽等。如果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咳嗽症状可能持续存在。 3、咽炎和支气管炎: 中暑导致的体内水分流失和咽喉干燥可能诱发咽炎,而长时间的咳嗽和呼吸道刺激则可能进一步引发支气管炎,都会导致咳嗽症状的加重和持续。 4、肺炎: 在严重情况下,中暑可能引发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肺炎通常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且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并预防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1380
2024-09-21
蜂窝织炎怎么治疗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蜂窝织炎的治疗是综合性的过程,旨在控制感染、缓解症状并促进恢复,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局部治疗、物理治疗等多个方面。 1、一般治疗: 休息与饮食: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减轻身体负担。在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局部清洁:保持患处清洁,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摩擦或破坏皮肤屏障,有助于减少感染扩散的风险。 2、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使用广谱状抗生素是治疗蜂窝织炎的关键,常用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等,具体选择应根据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过敏史来确定。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替代药物。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疼痛等症,可给予相应的退热、止痛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3、局部治疗: 热敷与湿敷:在炎症初期,可使用热水袋或暖湿毛巾进行局部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和肿胀。对于已化脓的病灶,可进行局部湿敷,如使用硫酸镁或生理盐水湿敷。 切开引流:如果脓肿已经形成,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手术,以排出脓液、减轻压力并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切开引流后,需定期清洁伤口、更换敷料,以促进伤口愈合。 4、物理治疗: 紫外线、红外线照射: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患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消退和创口愈合。 超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可通过高频电磁波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促进恢复。
1120
2024-09-21
容易中暑体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郑梓煜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容易中暑体质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遗传、生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为了预防中暑需要关注自己的体质状况、改善生活习惯、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1、遗传因素: 个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能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某些人天生对高温环境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中暑症状,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汗腺的分布与功能等因素有关。 2、生理因素: 体质虚弱:久病、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人群,一般体质较差,对热的耐受度较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也较差,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产热快而散热少,容易中暑。 气血不足: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不足的人更容易中暑。因为气虚、血虚导致身体调节能力下降,汗血同源,体液丢失过多时容易引起气血具亏,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 3、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度、强烈阳光等环境因素都会增加中暑的风险。特别是在密闭、不通风的环境中,机体散热困难,更容易发生中暑。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如户外工作者、运动员等,也容易因体温调节失衡而中暑。 4、生活习惯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穿着不透气的衣物、酗酒、过度劳累等,会增加机体的产热量,同时影响散热功能,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 饮食不当也可能导致中暑,例如暴饮暴食、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可能使身体内部热量增加,不利于散热。 5、心理因素: 情绪波动、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身体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干扰,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 6、疾病与药物因素: 如发热、惊厥、皮肤烧伤、汗腺缺乏症等,会影响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功能,增加中暑的风险。 抗胆碱能药、抗组胺药等可能影响身体出汗和散热功能,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在使用药物时,需要咨询医生并遵循医嘱。 对于已经中暑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救治并避免病情恶化,例如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使用冷水或冰袋进行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身体,以免加重病情。
1164
2024-09-21